李學川

《針灸逢源》~ 卷四 (14)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4)

1. 足太陽膀胱經穴考

跗陽,在足外踝上三寸筋骨之間。太陽前少陽後陽蹺脈之郄。(針五分灸三壯)治霍亂轉筋。髀樞股胻痛。

崑崙,在足外踝後五分。跟骨上陷中。細動脈應手膀胱脈所行為經。(針三分。灸三壯)治腿足腨腫。鼽衄頭痛。產難胞衣不下。小兒發癇瘛瘲。

僕參(一名安邪),在足跟骨下陷中。拱足取之。(針三分。灸七壯)治足跟痛。霍亂轉筋吐逆。屍厥癲癇。身體反折。

中脈(即陽蹺),在足外踝下五分陷中容爪甲許白肉際陽蹺脈所生。(針三分灸三壯)治風眩牙疼晝發之癇胻酸腰腳痛。婦人氣血痛。

金門(一名梁關),在足外踝下一寸。足太陽郄。陽維別屬(針一分。灸三壯)治霍亂轉筋。屍厥癲癇。疝氣膝胻酸。小兒張口搖頭身反。

京骨,在足外側。小指本節後大骨下。(此骨本名京骨)赤白肉際陷中。膀胱脈所過為原。虛實皆拔之。(針三分。灸七壯)治腰痛項強。痎瘧寒熱鼽衄目眩內眥赤爛。

束骨,在足小指外側赤白肉際陷中。膀胱脈所注為腧。實則瀉之。(針三分。灸三壯)治腸澼痔瘧目眩驚癇。發背癰□項強不可回顧。

通谷,在足小指外側本節前陷中。膀胱脈所溜為榮(針二分。灸三壯)治頭項痛。目䀮䀮鼽衄善驚。留飲胸滿。

至陰,在足小指外側。去爪甲角如韭葉。膀胱脈所出為井。虛則補之。(針二分。灸三壯)治目生翳。胸脅痛寒瘧汗不出。小便不利。

白話文:

足太陽膀胱經穴考

跗陽穴位於足外踝向上三寸,筋骨之間。是太陽、少陽、陽蹺三脈的郄穴。(針刺五分,艾灸三壯)主治霍亂、轉筋、大腿及股部疼痛。

崑崙穴位於足外踝後方五分,跟骨上方凹陷處。細小的動脈在此處應手,膀胱經脈循行於此。(針刺三分,艾灸三壯)主治腿足腫脹、鼻出血、頭痛、難產、胎盤不下、小兒發癇、驚厥。

僕參穴(又名安邪穴)位於足跟骨下方凹陷處,屈足取穴。(針刺三分,艾灸七壯)主治足跟痛、霍亂、轉筋、嘔吐、屍厥、癲癇、身體反折。

中脈穴(即陽蹺穴)位於足外踝下方五分凹陷處,容納指甲大小的白色肌肉交界處,是陽蹺脈的起始點。(針刺三分,艾灸三壯)主治眩暈、牙痛、白天發作的癲癇、腿酸、腰腳疼痛、婦女氣血疼痛。

金門穴(又名梁關穴)位於足外踝下方一寸處,是足太陽經的郄穴,陽維脈的別支在此交會。(針刺一分,艾灸三壯)主治霍亂、轉筋、屍厥、癲癇、疝氣、膝蓋及腿部酸痛、小兒張口、搖頭、身體反折。

京骨穴位於足外側,小指本節後方大骨下方。(此骨本名京骨)位於赤白肉交界處凹陷中,膀胱經脈經過此處,為原穴,虛實皆可針刺。(針刺三分,艾灸七壯)主治腰痛、項強、瘧疾、寒熱、鼻出血、目眩、內眼角紅腫潰爛。

束骨穴位於足小指外側赤白肉交界處凹陷中,膀胱經脈在此處匯聚,為腧穴,實證則瀉。(針刺三分,艾灸三壯)主治腸絞痛、痔瘡、瘧疾、目眩、驚癇、發背癰腫、項強不能回頭。

通谷穴位於足小指外側本節前方凹陷處,膀胱經脈在此處流注,為榮穴。(針刺二分,艾灸三壯)主治頭項痛、目眩、鼻出血、容易驚嚇、胸悶、留飲。

至陰穴位於足小指外側,距指甲角如同韭菜葉寬度。膀胱經脈在此發出,為井穴,虛證則補。(針刺二分,艾灸三壯)主治目生翳膜、胸脅疼痛、寒瘧、汗不出、小便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