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川

《針灸逢源》~ 卷四 (13)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3)

1. 足太陽膀胱經穴考

痰火噎隔。夢遺。痼冷。虛勞諸病。灸後當氣下礱礱然如水流。若停痰宿疾。亦必下也。如病人已困。不能正坐。側臥挽上臂令前。取穴灸之。覺氣壅盛。可灸氣海足三里。(礱音龍大聲)。

神堂,在五椎下兩旁。開脊中三寸半陷中。(針三分。灸五壯)治脊強不可俯仰。寒熱氣逆。

噫嘻,在六椎下兩旁開脊中三寸半。甲乙經曰。以手重按之。病人呼噫嘻是穴蓋因其痛也(針六分。灸二七壯)治瘧疾。胸腹脹。勞損不得臥。

膈關,在七椎下兩旁開脊中三寸半陷。中正坐開肩取之。(針五分。灸三壯。)治背痛惡寒脊強。飲食不下。

魂門,在九椎下兩旁開脊中三寸半陷中。(針五分。灸三壯)治屍厥走疰。胸背連心痛。食不下。腹中雷鳴。

陽綱,在十椎下兩旁。開脊中三寸半陷中。(針五分。灸三壯)治腸鳴腹痛。身熱小便澀。

意舍,在十一椎下兩旁。開脊中三寸半。(針五分。灸七壯。)治腹脹嘔吐消渴目黃。

胃倉,在十二椎下兩旁開脊中三寸半。(針五分。灸七壯。)治腹滿水腫。食不下。背脊痛。

肓門,在十三椎下兩旁。開脊中三寸半。(針五分。灸三十壯。)治心下痛。大便堅。婦人乳疾。

志室,在十四椎下兩旁開脊中三寸半陷中。(針五分。灸三壯。)治背脊強。小便淋瀝失精。

胞肓,在十九椎下兩旁。開脊中三寸半陷中。伏而取之。(針五分。灸五壯。)治腰脊痛腹堅腸鳴。

秩邊,在二十一椎下兩旁。開脊中三寸半陷中。伏而取之(針五分灸三壯)治五痔腰痛。小便赤。

承扶(一名肉郄。一名陰關。一名皮部),在尻臀下陰股上約紋中。(針七分。灸三壯)治腰脊相引如解。久痔臀腫。

殷門,在承扶直下六寸。膕上兩筋之間。(針七分)治腰脊不可俯仰。惡血流注。外股腫。

浮郄,在殷門外循斜上寸許。當委陽上一寸。屈膝得之。(針五分。灸三壯)治霍亂轉筋。髀樞不仁。

委陽,在承扶下六寸。足太陽別絡。(針七分。灸三壯)治飛屍遁疰痿厥。小便淋瀝。

(按委陽穴在足太陽之前。少陽之後。出於膕中外廉兩筋間與殷門穴並。)

委中(一名血郄),在膕中央約紋動脈陷中伏臥取之膀胱脈所入為合。(針五分。禁灸)治熱病汗不出。大風發眉落。腰脊背痛。遺溺。小腹堅風痹髀樞膝痛。

合陽,在膝膕約紋下三寸(針六分。灸五壯)治腰脊強。引腹痛。陰股熱。胻酸腫。寒疝偏墜。女子崩帶。

承筋(一名腨腸一名直腸),在腨腸中央陷中。脛後從腳跟上七寸(灸三壯禁針)治腨酸腳跟痛。五痔大便閉。

承山(一名魚腹一名肉柱一名腸山),在腿肚下分肉間陷中。(針三分。灸五壯)治霍亂轉筋痔腫便血。

飛揚(一名厥陽),在足外踝略後。量上七寸陷中。足太陽絡別走少陰(針三分灸三壯)治痔痛腳痠。癲疾寒瘧。

白話文:

足太陽膀胱經穴考

痰火阻塞食道、遺精、久病畏寒、虛勞等疾病,灸療後會感覺氣往下走,像水流一樣。如果停積在體內的痰和宿疾,也會排出。如果病人已經虛弱不堪,無法坐正,只能側臥,可以將上臂往前拉,選取穴位灸療。如果感覺氣壅盛,可以灸氣海、足三里穴。(礱:讀音同「龍」,形容聲音洪大)

神堂穴位於第五個椎骨下兩側,脊柱正中旁開三寸半的凹陷處。(針刺三分,灸五壯)治療脊柱強直,無法俯仰,寒熱交替,氣逆等症狀。

噫嘻穴位於第六個椎骨下兩側,脊柱正中旁開三寸半處。甲乙經記載:用力按壓此穴,病人會發出「噫嘻」的聲音,這是因為此穴疼痛所致。(針刺六分,灸二七壯)治療瘧疾、胸腹脹滿、勞累致使無法平臥等症狀。

膈關穴位於第七個椎骨下兩側,脊柱正中旁開三寸半的凹陷處。患者端坐,肩部放鬆取穴。(針刺五分,灸三壯)治療背痛、惡寒、脊柱強直、飲食不下等症狀。

魂門穴位於第九個椎骨下兩側,脊柱正中旁開三寸半的凹陷處。(針刺五分,灸三壯)治療屍厥(一種突然昏倒的疾病)、身體麻木、胸背部及心臟疼痛、飲食不下、腹中雷鳴等症狀。

陽綱穴位於第十個椎骨下兩側,脊柱正中旁開三寸半的凹陷處。(針刺五分,灸三壯)治療腸鳴腹痛、發熱、小便澀滯等症狀。

意舍穴位於第十一個椎骨下兩側,脊柱正中旁開三寸半處。(針刺五分,灸七壯)治療腹脹、嘔吐、消渴(糖尿病)、目黃(黃疸)等症狀。

胃倉穴位於第十二個椎骨下兩側,脊柱正中旁開三寸半處。(針刺五分,灸七壯)治療腹部脹滿、水腫、飲食不下、背脊疼痛等症狀。

肓門穴位於第十三個椎骨下兩側,脊柱正中旁開三寸半處。(針刺五分,灸三十壯)治療心窩部疼痛、大便秘結、婦女乳房疾病等症狀。

志室穴位於第十四個椎骨下兩側,脊柱正中旁開三寸半的凹陷處。(針刺五分,灸三壯)治療背脊強直、小便淋漓、遺精等症狀。

胞肓穴位於第十九個椎骨下兩側,脊柱正中旁開三寸半的凹陷處。俯臥取穴。(針刺五分,灸五壯)治療腰脊疼痛、腹部堅硬、腸鳴等症狀。

秩邊穴位於第二十一個椎骨下兩側,脊柱正中旁開三寸半的凹陷處。俯臥取穴。(針刺五分,灸三壯)治療痔瘡、腰痛、小便赤紅等症狀。

承扶穴(又名肉郄、陰關、皮部)位於臀部下緣、股溝上緣的皺紋之中。(針刺七分,灸三壯)治療腰脊部疼痛牽引,如同要斷裂一般,久患痔瘡、臀部腫脹等症狀。

殷門穴位於承扶穴直下六寸,膕(膝窩)上兩筋之間。(針刺七分)治療腰脊部無法俯仰,惡血停滯、大腿外側腫脹等症狀。

浮郄穴位於殷門穴外側斜上方一寸許,委陽穴上方一寸處,屈膝取穴。(針刺五分,灸三壯)治療霍亂、抽搐、大腿外側麻木不仁等症狀。

委陽穴位於承扶穴下六寸,是足太陽經的別絡。(針刺七分,灸三壯)治療身體麻木、萎縮、突然昏倒、小便淋漓等症狀。

(按:委陽穴位於足太陽經前方,少陽經後方,位於膝窩外側兩筋之間,與殷門穴相鄰。)

委中穴(又名血郄)位於膝窩中央的皺紋處,動脈凹陷中,俯臥取穴,是膀胱經的經脈進入並匯合之處。(針刺五分,禁灸)治療發熱汗不出、大風病(一種皮膚病)導致眉毛脫落、腰脊背痛、遺尿、小腹部堅硬、風濕痹痛、大腿外側及膝蓋疼痛等症狀。

合陽穴位於膝窩皺紋下三寸。(針刺六分,灸五壯)治療腰脊強直、牽引腹痛、陰部發熱、腿部酸腫、寒疝偏墜、婦女崩漏帶下等症狀。

承筋穴(又名腨腸、直腸)位於小腿後側肌肉中央的凹陷處,腳跟往上七寸處。(灸三壯,禁針)治療小腿酸痛、腳跟痛、痔瘡、大便秘結等症狀。

承山穴(又名魚腹、肉柱、腸山)位於小腿肚下部肌肉分開的凹陷處。(針刺三分,灸五壯)治療霍亂、抽搐、痔瘡腫痛、便血等症狀。

飛揚穴(又名厥陽)位於足外踝稍後方,往上量七寸的凹陷處,是足太陽經的絡脈與少陰經相通。(針刺三分,灸三壯)治療痔瘡疼痛、腳部酸痛、癲癇、寒瘧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