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逢源》~ 卷四 (12)
卷四 (12)
1. 足太陽膀胱經穴考
肝腧,在九椎下兩旁開脊中二寸(針三分。灸七壯○刺中肝五日死其動為穴)治吐血目暗脅滿疝氣。
膽腧,在十椎下兩旁。開脊中二寸。(針三分灸三壯止二七壯○刺中膽一日半死其動為嘔)治口苦咽乾。酒疸目黃。
脾腧,在十一椎下兩旁開脊中二寸。(針三分。灸三壯○刺中脾十日死其動為吞)治內傷脾胃吐瀉痰瘧。積塊黃疸。小兒慢風
胃腧,在十二椎下兩旁。開脊中二寸(針三分灸隨年壯)治食後頭眩黃疸瘧痢。
三焦腧,在十三椎下兩旁。開脊中二寸。(針三分。灸五壯)治胸腹脹滿。飲食不消。
腎腧,在十四椎下兩旁。開脊中二寸前與臍平。(針三分。灸隨年壯○刺中腎六日死其動為嚏)治虛勞羸瘦。耳聾腰痛。夢遺精滑。腳膝拘急。婦人赤白帶下。
氣海腧,在十五椎下兩旁開脊中二寸。(針三分灸五壯○甲乙經無此穴)治腰痛痔漏
大腸腧,在十六椎下兩旁。開脊中二寸。(針三分灸三壯)治大小便難。腰痛腹脹。繞臍切痛。
關元腧,在十七椎下兩旁。開脊中二寸。(針三分灸三壯○類經無此穴)治小便難。婦人瘕聚。
小腸腧,在十八椎下兩旁。開脊中二寸。(針三分。灸三壯)治淋瀝遺尿。五痔便血。
膀胱腧,在十九椎下兩旁開脊中二寸。(針三分。灸七壯)治腰脊腹痛。小便赤遺溺。
中膂腧(一名脊內腧),在二十椎下兩旁。開脊中二寸。伸起肉間。(針三分。灸三壯)治腎虛消渴。腰脊強。
白環腧,在二十一椎下兩旁開脊中二寸。(針五分禁灸)治腰脊痛不得臥。疝痛。大小便不利。
上髎,在腰髁下一寸。夾十八椎下脊旁第一空陷中。足太陽少陽之絡。(針三分。灸七壯)治腰痛。次中下髎穴同。
次髎,在十九椎下脊旁第二空陷中。(針三分。灸七壯。)
中髎,在二十椎下脊旁第三空陷中。(針二分。灸三壯。)
下髎,在二十一椎下脊旁第四空陷中。(針二分。一云二寸。灸三壯○白環俞與八髎穴。有以針向外斜入四五寸者。非古法也)素問曰。足厥陰支別者。與太陰少陽結於腰髁下。俠脊第三第四骨空中其穴即中髎下髎也。
會陽(一名利機),在陰尾尻骨兩旁去中五分。(針二分灸五壯)治便血久痔。
附分,在第二椎下。附項內廉兩旁開脊中三寸半。手足太陽之會(針三分。一曰針八分灸五壯)治肩背拘急頸痛不得回顧。
(按此自大杼別脈其支者。從肩膊內循行第二椎以下○背部第三行附分穴起至秩邊穴皆去脊三寸。脊骨左右各得五分。則去脊中三寸半矣)
魄戶,在三椎下兩旁間脊中三寸半。(針五分。灸五壯)治虛勞肺痿。三尸走疰。
膏肓腧,在四椎下一分。五椎上二分兩旁開脊中三寸半。正坐曲脊伸兩手以臂著膝前。令正直。手大指與膝頭齊。以物支肘。無令臂動。乃從胛骨上角。摸至胛角下頭。其間當有四肋三間。依胛骨之際相去如容側指許按其中一間空處覺牽引肩中痠疼是穴。(灸百壯止五百壯)治上氣咳逆。
白話文:
足太陽膀胱經穴考
肝俞穴位於第九椎骨下,脊椎兩旁各開二寸處(針刺深度三分,灸七壯。針刺到肝臟,五日內會死亡,這是穴位的特性)。主治吐血、目暗、脅肋脹滿、疝氣。
膽俞穴位於第十椎骨下,脊椎兩旁各開二寸處(針刺深度三分,灸三壯或七壯。針刺到膽囊,一日半內會死亡,其特性是嘔吐)。主治口苦、咽喉乾燥、酒疸(黃疸)、目黃。
脾俞穴位於第十一椎骨下,脊椎兩旁各開二寸處(針刺深度三分,灸三壯。針刺到脾臟,十日內會死亡,其特性是吞咽困難)。主治內傷引起的脾胃不和、吐瀉、痰飲、瘧疾、腹部腫塊、黃疸、小兒慢驚風。
胃俞穴位於第十二椎骨下,脊椎兩旁各開二寸處(針刺深度三分,灸的壯數依年齡而定)。主治飯後頭暈、黃疸、瘧疾、痢疾。
三焦俞穴位於第十三椎骨下,脊椎兩旁各開二寸處(針刺深度三分,灸五壯)。主治胸腹脹滿、飲食消化不良。
腎俞穴位於第十四椎骨下,脊椎兩旁各開二寸,與肚臍平齊處(針刺深度三分,灸的壯數依年齡而定。針刺到腎臟,六日內會死亡,其特性是打噴嚏)。主治虛勞羸瘦、耳聾、腰痛、遺精、滑精、膝關節拘緊疼痛、婦女白帶或赤帶。
氣海俞穴位於第十五椎骨下,脊椎兩旁各開二寸處(針刺深度三分,灸五壯。甲乙經無此穴)。主治腰痛、痔漏。
大腸俞穴位於第十六椎骨下,脊椎兩旁各開二寸處(針刺深度三分,灸三壯)。主治大小便困難、腰痛、腹脹、繞臍劇痛。
關元俞穴位於第十七椎骨下,脊椎兩旁各開二寸處(針刺深度三分,灸三壯。類經無此穴)。主治小便困難、婦女腹部腫塊。
小腸俞穴位於第十八椎骨下,脊椎兩旁各開二寸處(針刺深度三分,灸三壯)。主治尿頻、尿急、遺尿、痔瘡、便血。
膀胱俞穴位於第十九椎骨下,脊椎兩旁各開二寸處(針刺深度三分,灸七壯)。主治腰脊、腹部疼痛、小便赤色、尿失禁。
中膂俞穴(又名脊內俞穴)位於第二十椎骨下,脊椎兩旁各開二寸,肌肉隆起處(針刺深度三分,灸三壯)。主治腎虛、消渴症、腰脊強直。
白環俞穴位於第二十一椎骨下,脊椎兩旁各開二寸處(針刺深度五分,禁灸)。主治腰脊疼痛不能臥床、疝痛、大小便不利。
上髎穴位於腰骶骨之間(腰椎棘突與骶骨之間)下約一寸,第十八椎骨下脊旁第一個凹陷處,是足太陽經與少陽經的交會穴(針刺深度三分,灸七壯)。主治腰痛。次髎、中髎、下髎穴的治療效果與上髎穴類似。
次髎穴位於第十九椎骨下脊旁第二個凹陷處(針刺深度三分,灸七壯)。
中髎穴位於第二十椎骨下脊旁第三個凹陷處(針刺深度二分,灸三壯)。
下髎穴位於第二十一椎骨下脊旁第四個凹陷處(針刺深度二分,或有記載為二寸。灸三壯。白環俞穴與八髎穴(上髎、次髎、中髎、下髎)關係密切,但針刺向外斜入四五寸的做法並非古法)。《素問》記載,足厥陰經的支脈與太陰經、少陽經在腰骶骨下交會,其穴位就是中髎穴與下髎穴。
會陽穴(又名利機穴)位於尾骨尖端兩旁各五分處(針刺深度二分,灸五壯)。主治久治不愈的便血、痔瘡。
附分穴位於第二椎骨下,項內廉(項部兩側)兩旁,脊椎外開三寸半處,是手足太陽經的交會穴(針刺深度三分,或有記載為八分,灸五壯)。主治肩背拘緊、頸痛、不能轉頭。
(按:此穴從大杼穴(膀胱經穴位)的別脈分出,其支脈從肩胛內側循行至第二椎骨以下。背部第三行附分穴起至秩邊穴,都距脊椎三寸,脊椎左右各五分,因此距脊椎中線三寸半)。
魄戶穴位於第三椎骨下,脊椎兩旁各開三寸半處(針刺深度五分,灸五壯)。主治虛勞、肺痿、癲癇。
膏肓俞穴位於第四椎骨下一分,第五椎骨上二分,脊椎兩旁各開三寸半處。取穴方法:正坐,彎腰曲脊,伸出雙手,肘部抵住膝蓋,使身體保持正直,拇指與膝蓋齊平,用物品支撐肘部,避免手臂移動。然後從肩胛骨上角摸到肩胛骨下角,其間有四根肋骨和三個肋間隙,在肩胛骨下緣,按壓其中一個肋間隙的空處,會感到牽引肩部酸痛,此即為穴位。(灸一百壯到五百壯)。主治上氣喘咳、咳嗽逆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