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逢源》~ 卷四 (11)
卷四 (11)
1. 足太陽膀胱經穴考
(左右一百三十四穴)
睛明(一名淚孔),在目內眥頭外一分宛宛中。手足太陽足陽明陰陽蹺之會。(針一分半雀目者。可久留針。然後速出針。禁灸)治目內眥痛。攀睛胬肉淚出眥癢白翳疳眼。
攢竹(一名始光。一名員柱。一名光明),在眉頭陷中。(針三分。禁灸)治淚出目眩。瞳子癢眼中赤痛臉瞤動。不得臥。
眉沖,在直眉頭上神庭曲差之間。髮際微動脈是穴(針三分禁灸○類經無此穴)治頭痛鼻塞。
曲差(一名鼻沖),在神庭旁一寸五分入髮際(針二分。灸三壯)治目不明。鼽衄鼻塞。頂痛心煩。
五處,在曲差後五分夾上星旁一寸半。(針三分。灸三壯)治脊強反折。瘛瘲癲疾。目眩戴眼。
承光,在五處後一寸半。(針三分禁灸)治風眩嘔吐。心煩目翳。鼻塞口喎。
通天(一名天臼),在承光後一寸半一曰夾百會旁一寸五分。(針五分。灸三壯)治頭眩鼻衄鼻痔。(左臭灸右。右臭灸左。兩鼻臭左右灸之。去一塊如朽骨鼻氣自愈)。
絡卻(一名強陽。一名腦蓋),在通天後一寸半。(灸三壯。禁針)治頭旋耳鳴。青盲內障。
玉枕,在絡卻後一寸半。起肉枕骨上入髮際三寸。(針三分灸三壯一曰禁針)治目痛如脫鼻塞不聞香臭。
(按通天在百會旁百會腦戶相去四寸半而甲乙經有玉枕在絡卻後七分。夾腦戶旁一寸三分之說其數不合○頭橫骨為枕)。
天柱,在項後髮際大筋外廉陷中。(針五分。禁灸)治頭眩腦痛。
大杼,在項後第一椎下兩旁去脊中二寸氣府論注曰。督脈別絡手足太陽三脈之會。(針三分。灸五壯)治傷寒汗不出。背腰脊痛。項強目眩。痎瘧癲疾。
(按背部第二行諸穴。一本去脊一寸半脊骨左右各得五分則大杼穴起至白環俞皆去脊中二寸矣。)
風門(一名熱府),在二椎下兩旁開脊中二寸。足太陽督脈之會。(針五分。灸五壯)治易感風寒。咳嗽痰血。多嚏鼽衄。癰疽發背。
肺腧,在三椎下兩旁開脊中二寸又以手搭背。左取右。右取左。當中指末處(針三分。灸三壯○刺中肺。三日死其動為咳)治內傷外感。咳嗽吐血。肺癰肺痿。背僂如龜。
厥陰腧,在四椎下兩旁開脊中二寸。(針三分。灸三壯○此即心包絡俞甲乙無此穴)治咳逆心痛嘔吐煩悶。
心腧,在五椎下兩旁開脊中二寸。(針三分○刺中心一日死其動為噫甲乙經曰禁灸故世醫謂可針不可灸明堂曰。灸三壯。千金方言風中心急灸心俞百壯服續命湯。又吐逆不得食者灸百壯當權其緩急可也)治中風偃臥不得。心氣悶亂。健忘悲泣。
督腧,在六椎下兩旁開脊中二寸。(灸三壯○類經無此穴)治寒熱心痛。
膈腧,在七椎下兩旁開脊中二寸。(針三分。灸三壯。止百壯)此為血之會。治諸血證。及胸脅心痛。吐食反胃。腹脹痃癖。
白話文:
足太陽膀胱經穴考
(左右一百三十四穴)
睛明穴(又名淚孔),位於目內眥(眼角內側)外側一分,眼眶邊緣凹陷處。是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陽明胃經及陰陽蹺脈的交會穴位。(針刺深度一分半,若針刺後患者眼睛發黑,可長時間留針,然後迅速拔針。禁灸)主治目內眥疼痛、眼球黏膜增生、淚液分泌過多、眼角發癢、白內障、眼疾。
攢竹穴(又名始光、員柱、光明),位於眉毛內側邊緣的凹陷處。(針刺深度三分,禁灸)主治淚液分泌過多、目眩、瞳孔發癢、眼睛紅腫疼痛、面部肌肉抽搐、無法平臥。
眉沖穴,位於眉毛正上方,神庭穴與曲差穴之間,髮際微動脈處。(針刺深度三分,禁灸,古籍中並無此穴記載)主治頭痛、鼻塞。
曲差穴(又名鼻沖),位於神庭穴旁一寸五分,髮際內。(針刺深度二分,灸三壯)主治視力模糊、鼻出血、鼻塞、頭痛、心煩。
五處穴,位於曲差穴後五分,上星穴旁一寸半。(針刺深度三分,灸三壯)主治脊柱強直、身體反折、瘛瘲病、癲癇、目眩、戴眼鏡。
承光穴,位於五處穴後一寸半。(針刺深度三分,禁灸)主治眩暈、嘔吐、心煩、目翳、鼻塞、口角歪斜。
通天穴(又名天臼),位於承光穴後一寸半,或百會穴旁一寸五分。(針刺深度五分,灸三壯)主治頭暈、鼻出血、鼻息肉。(左側鼻孔有異味灸右側,右側鼻孔有異味灸左側,若兩個鼻孔都有異味則左右都灸,灸至去除像腐朽骨頭一樣的異物,鼻氣即可自愈)。
絡卻穴(又名強陽、腦蓋),位於通天穴後一寸半。(灸三壯,禁針)主治頭暈、耳鳴、青盲、白內障。
玉枕穴,位於絡卻穴後一寸半,枕骨上方髮際內三寸處。(針刺深度三分,灸三壯,或禁針)主治眼睛疼痛如將要脫落、鼻塞、嗅覺喪失。
(按:通天穴位於百會穴旁,百會穴與腦戶穴相距四寸半,而其他經書記載玉枕穴位於絡卻穴後七分,腦戶穴旁一寸三分,其數值不符,頭部橫向骨骼為枕骨。)
天柱穴,位於項部後髮際,大筋外側凹陷處。(針刺深度五分,禁灸)主治頭暈、頭痛。
大杼穴,位於項部後第一椎骨下,兩旁距脊椎二寸處。《氣府論》註釋說:督脈的別絡與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三脈在此交會。(針刺深度三分,灸五壯)主治傷寒無汗、背腰脊柱疼痛、項強、目眩、瘧疾、癲癇。
(按:背部第二行諸穴,有一種說法是距脊椎一寸半,脊骨左右各五分,則大杼穴起至白環俞穴都距脊椎中線二寸。)
風門穴(又名熱府),位於第二椎骨下,兩旁距脊椎二寸處,是足太陽膀胱經與督脈的交會穴。(針刺深度五分,灸五壯)主治容易感受風寒、咳嗽、痰中帶血、多噴嚏、鼻出血、癰疽、發背。
肺兪穴,位於第三椎骨下,兩旁距脊椎二寸處,可用手搭在背上,左側取右側,右側取左側,中指末端所指處。(針刺深度三分,灸三壯,刺中肺部會導致三日內死亡,其症狀表現為咳嗽)主治內傷、外感、咳嗽、咳血、肺癰、肺痿、背部彎曲如龜背。
厥陰兪穴,位於第四椎骨下,兩旁距脊椎二寸處。(針刺深度三分,灸三壯,古籍中並無此穴記載)主治咳嗽、呃逆、心痛、嘔吐、煩悶。
心兪穴,位於第五椎骨下,兩旁距脊椎二寸處。(針刺深度三分,刺中心臟會導致一日內死亡,其症狀表現為呃逆,古籍記載禁灸,因此後世醫家認為可針不可灸,《明堂》記載灸三壯,《千金方》記載風中暑氣急則灸心俞穴百壯,服用續命湯;又吐逆不能進食者灸百壯,可根據情況調整灸的數量)主治中風、臥床不起、心氣鬱悶、健忘、悲泣。
督兪穴,位於第六椎骨下,兩旁距脊椎二寸處。(灸三壯,古籍中並無此穴記載)主治寒熱、心痛。
膈兪穴,位於第七椎骨下,兩旁距脊椎二寸處。(針刺深度三分,灸三壯,最多灸一百壯)此穴為血之會,主治各種血症及胸脅心痛、嘔吐、反胃、腹脹、痃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