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川

《針灸逢源》~ 卷四 (10)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0)

1. 足太陰脾經穴考

(按日月在期門下五分分寸歌曰腹哀期下方二寸。巨闕旁六寸也。圖翼作去中三寸半誤。)

食竇,在天溪下一寸六分。從腹哀上行三寸五分。去膻中各六寸。舉臂取之。(針四分。灸五壯。)治胸脅支滿。膈有水聲。

天溪,在胸鄉下一寸六分。去中各六寸。仰取之。(針四分。灸五壯)治胸滿上氣。喉中有聲。婦人乳腫。

胸鄉,在周榮下一寸六分。去中各六寸。仰取之。(針四分。灸五壯)治胸脅支滿。引背痛不得臥。

周榮,在手太陰中府下一寸六分。乳上三寸二分旁去中各六寸仰取之(針四分)治胸滿不得俯仰。食不下咳逆。

大包,在足少陽淵液下三寸從周榮外斜下行布胸脅中出九肋間脾之大絡總統陰陽諸絡由脾灌溉五臟。(針三分灸三壯)治喘氣胸脅痛。

白話文:

足太陰脾經穴考

「腹哀」穴位於期門穴下五分(古寸法)。歌訣中所述「腹哀下方二寸,巨闕旁六寸」與圖譜有所出入,圖譜記載的位置與實際位置相差三寸半。

「食竇」穴位於天溪穴下一寸六分,或從腹哀穴向上三寸五分,與膻中穴左右各相距六寸。取穴時需舉起手臂。(針刺四分,灸五壯)治療胸脅脹滿、膈肌有水聲等症狀。

「天溪」穴位於胸鄉穴下一寸六分,與膻中穴左右各相距六寸,仰臥取穴。(針刺四分,灸五壯)治療胸部滿悶、上氣喘促、喉嚨有聲響,以及婦女乳房腫脹等症狀。

「胸鄉」穴位於周榮穴下一寸六分,與膻中穴左右各相距六寸,仰臥取穴。(針刺四分,灸五壯)治療胸脅脹滿、牽引背部疼痛而無法平臥等症狀。

「周榮」穴位於手太陰肺經中府穴下一寸六分,位於乳頭上三寸二分,與膻中穴左右各相距六寸,仰臥取穴。(針刺四分)治療胸部滿悶而無法俯仰、飲食不下、咳嗽逆氣等症狀。

「大包」穴位於足少陽膽經淵液穴下三寸,從周榮穴斜向下方,經過胸脅,到達第九肋間。它是脾經的大絡穴,統攝陰陽諸絡,由脾經輸布營養到五臟六腑。(針刺三分,灸三壯)治療喘息、胸脅疼痛等症狀。

2. 手少陰心經穴考

(左右一十八穴)

極泉,在臂內腋下筋間。動脈入胸。(針三分。灸七壯)治臂肘厥寒心脅滿痛乾嘔煩渴目黃。

青靈,在肘上三寸伸肘舉臂取之(灸三壯甲乙經無此穴)治目黃脅痛。肩臂不舉。

少海(一名曲節),在肘內廉節後大骨外去肘端五分。屈肘向頭取之。心脈所入為合(針五分。灸三壯)治寒熱齒痛。目眩發狂。嘔吐涎沫。瘰癧。肘腋脅痛。

靈道,在掌後一寸五分。心脈所行為經。(針三分。灸三壯)治心痛乾嘔。瘛瘲暴喑。

通里,在腕側後一寸陷中。手少陰絡。別走太陽。(針三分灸三壯)治熱病面熱無汗懊憹心悸喉痹肘臂痛。婦人經血過多崩漏

陰郄,在掌後脈中。去腕五分。當小指後。手少陰郄。(針三分。灸三壯)治鼻衄吐血。灑淅惡寒厥逆心痛。霍亂胸滿。

神門(一名兌沖。一名中都),在掌後銳骨端陷中當小指後。心脈所注為俞實則瀉之。(針三分。灸七壯。炷如小麥)治驚悸怔忡癡呆狂笑瘧疾心煩大小五癇。

少府,在小指本節後。外側骨縫中直掌中勞宮穴心脈所溜為榮。(針二分灸七壯)治煩滿胸中痛臂肘腋攣急瘧久不愈陰挺出癢痛遺尿偏墜小便不利。

少衝(一名經始),在手小指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心脈所出為井虛則補之(針一分灸一壯)治熱病煩滿心胸脅痛痰氣悲驚臑臂內後廉痛。

白話文:

(左右共十八個穴位)

極泉穴:位於手臂內側腋窩下,在筋與筋之間,動脈搏動處,靠近胸部。(針刺三分深,艾灸七壯)主治手臂、肘部冰冷麻木、胸脅脹滿疼痛、乾嘔、煩躁口渴、眼睛發黃。

青靈穴:位於肘部上方三寸處,伸直手臂並舉起,取穴。(艾灸三壯,古籍《甲乙經》沒有記載這個穴位)主治眼睛發黃、胸脅疼痛、肩膀和手臂抬不起來。

少海穴(又名曲節):位於肘部內側,肘關節彎曲後,大骨外側,距離肘尖五分處。彎曲肘部,靠近頭部取穴。屬於心經的合穴。(針刺五分深,艾灸三壯)主治寒熱病、牙痛、頭暈目眩、精神錯亂、嘔吐帶有涎沫、瘰癧(淋巴結腫大)、肘部和腋下胸脅疼痛。

靈道穴:位於手掌後方一寸五分處。屬於心經的經穴。(針刺三分深,艾灸三壯)主治心痛、乾嘔、抽搐痙攣、突然失聲。

通里穴:位於手腕側面後方一寸的凹陷處。是手少陰心經的絡穴,另可通往手太陽小腸經。(針刺三分深,艾灸三壯)主治熱病、臉部發熱無汗、心中煩悶、心悸、咽喉腫痛、肘部和手臂疼痛。也可用於治療婦女月經量過多或崩漏。

陰郄穴:位於手掌後方,手腕的脈搏跳動處,距離手腕五分,在小指後方。屬於手少陰心經的郄穴。(針刺三分深,艾灸三壯)主治流鼻血、吐血、身體發冷發抖、手足冰冷、心痛、霍亂、胸悶。

神門穴(又名兌沖、中都):位於手掌後方,腕骨突出的凹陷處,在小指後方。屬於心經的俞穴,實證時可以瀉。(針刺三分深,艾灸七壯,艾炷大小如麥粒)主治驚嚇後的心悸、心慌、精神恍惚、痴呆、狂笑、瘧疾、心煩、各種癲癇。

少府穴:位於小指第一指節之後,外側骨縫中,直對掌心勞宮穴。屬於心經的滎穴。(針刺二分深,艾灸七壯)主治煩悶、胸痛、手臂和肘部及腋下攣縮、瘧疾久治不愈、陰挺(子宮脫垂)並伴有瘙癢疼痛、遺尿、睾丸腫痛、小便不利。

少衝穴(又名經始):位於手小指內側,距離指甲角像韭菜葉那麼寬的地方。屬於心經的井穴,虛證時可以補。(針刺一分深,艾灸一壯)主治熱病、煩悶、心胸和脅肋疼痛、痰多、悲傷驚恐、手臂內側後方疼痛。

3. 手太陽小腸經穴考

(左右三十八穴)

少澤(一名小吉),在手小指外側。去爪甲角一分陷中小腸脈所出為井。(針一分。灸一壯)治心煩咳嗽。瘧寒熱汗不出。喉痹舌強。婦人乳腫。

前谷,在小指外側本節前陷中。小腸脈所溜為滎(針一分。灸三壯)治熱病汗不出。痎瘧癲疾。頸項頰腫引耳後。

後谿,在小指外側本節後。拳尖起骨下陷中。握拳取之。小腸脈所注為俞。虛則補之。(針一分。灸一壯)治瘧疾癲癇目翳鼻衄。耳聾胸滿。項強臂肘攣急。

腕骨,在手掌外側腕前起骨下陷中。有岐骨罅縫小腸脈所過為原。虛實皆拔之。(針二分灸三壯)治熱病汗不出脅下痛。頸項腫寒熱耳鳴。目出冷淚生翳。臂腕五指之病瘧疾煩悶。驚風瘛瘲。

陽谷,在手外側腕中。銳骨下陷中。小腸脈所行為經。(針二分。灸三壯)治寒熱齒痛。耳鳴耳聾。癲疾狂走。

養老,在手外側銳骨上一空。腕後一寸許陷中。手太陽郄(針三分。灸三壯)治肩臂痠疼手不能自上下。

支正,在腕後外廉五寸。手太陽絡。別走少陰。(針三分。灸三壯)治四肢弱。肘臂不能屈伸。十指痛不握。

小海,在肘外大骨外。去肘端五分陷中屈肘向頭取之。小腸脈所入為合。實則瀉之。(針二分。灸三壯)治頸項肘臂。痛齒齦腫五癇瘛瘲。

肩貞,在肩曲腋下大骨旁。兩骨解罅間。肩髃穴後陷中。(針五分。灸三壯)治耳鳴耳聾。缺盆肩中熱痛。

臑腧,在手少陽經肩髎後。大骨下胛上廉陷中。舉臂取之。手足太陽陽維陽蹺之會。(針八分。灸三壯)治臂酸無力肩痛引胛。

天宗,在秉風后肩大骨下陷中。(針五分。灸三壯)治肩臂痠疼。

秉風,在肩上手少陽經天髎外。小髃骨後。舉臂有空手太陽陽明手足少陽之會。(針五分。灸三壯)治肩痛不可舉。

曲垣,在肩中央曲胛陷中按之應手痛。(針五分。灸三壯)治肩臂熱痛拘急。

肩外腧,在肩胛上廉。旁開脊中三寸陷中。與大杼穴平。(針六分。灸三壯)治肩胛痛。

肩中腧,在肩胛內廉大椎旁二寸陷中。(針三分。灸七壯)治咳嗽上氣唾血寒熱。目視不明。

天窗(一名窗籠),在頸大筋前曲頰下手陽明經扶突後。動脈應手陷中。(針三分。灸三壯)治頸痛不能回顧頰腫耳聾。喉痛暴喑。

天容,在耳下曲頰後。(針一分。灸三壯)治喉痹。咽中如梗。癭氣頸癰。

顴窌(一名兌端),在面㼌骨下廉銳骨端陷中。手太陽少陽之會。(針二分禁灸)治口喎面赤。眼瞤動齒痛。

聽宮(一名多所聞),在耳中珠子。大如赤小豆。手太陽少陽足少陽之會。(針三分。灸三壯)治失音癲疾耳聾蟬鳴。

白話文:

手太陽小腸經穴位考

(左右兩側共有三十八個穴位)

少澤(又名小吉),位於手小指外側,指甲根角旁約一分(約0.3公分)的凹陷處,是小腸經的起始穴,屬井穴。(針刺約0.3公分深,可灸三壯)可治療心煩、咳嗽、瘧疾引起的寒熱和不出汗、喉嚨痛、舌頭僵硬、婦女乳房腫脹。

前谷,位於小指外側,第一指節前方的凹陷處,是小腸經的滎穴。(針刺約0.3公分深,可灸九壯)可治療發熱不出汗、瘧疾、癲癇、頸項、臉頰腫脹延伸至耳後。

後谿,位於小指外側,第一指節後方的凹陷處,握拳取穴,是小腸經的俞穴。虛弱時可補益。(針刺約0.3公分深,可灸三壯)可治療瘧疾、癲癇、眼睛出現黑影、流鼻血、耳聾、胸悶、頸部僵硬、手臂和手肘攣縮。

腕骨,位於手掌外側,手腕前方突起的骨頭下方凹陷處,有分叉的骨縫,是小腸經的原穴,虛實都可在此處治療。(針刺約0.6公分深,可灸九壯)可治療發熱不出汗、脅肋下疼痛、頸項腫脹、寒熱、耳鳴、眼睛流冷淚、長翳障、手臂手腕和手指的疾病、瘧疾、煩悶、驚風和抽搐。

陽谷,位於手腕外側,突出骨頭的下方凹陷處,是小腸經的經穴。(針刺約0.6公分深,可灸九壯)可治療寒熱、牙痛、耳鳴耳聾、癲癇和狂躁走動。

養老,位於手腕外側突出骨頭上方凹陷處,約腕後一寸(約3公分)的凹陷處,是手太陽經的郄穴。(針刺約0.9公分深,可灸九壯)可治療肩部和手臂痠痛,手臂無法自由抬舉。

支正,位於手腕後方外側五寸(約15公分)處,是手太陽經的絡穴,與手少陰經相連。(針刺約0.9公分深,可灸九壯)可治療四肢無力、手肘手臂無法彎曲伸直、手指疼痛無法握拳。

小海,位於手肘外側大骨頭外緣,靠近肘尖五分(約1.5公分)的凹陷處,彎曲手肘向頭部方向取穴,是小腸經的合穴,實證可瀉。(針刺約0.6公分深,可灸九壯)可治療頸部、手肘、手臂疼痛、牙齦腫痛和癲癇、抽搐。

肩貞,位於肩部腋下大骨頭旁邊,兩骨之間的縫隙,肩髃穴後方的凹陷處。(針刺約1.5公分深,可灸九壯)可治療耳鳴耳聾、鎖骨窩和肩部發熱疼痛。

臑腧,位於手少陽經肩髎穴的後方,大骨下方,肩胛骨上緣的凹陷處,舉起手臂取穴,是手足太陽經、陽維脈和陽蹺脈的交會穴。(針刺約2.4公分深,可灸九壯)可治療手臂痠軟無力、肩痛延伸至肩胛骨。

天宗,位於肩胛骨後方,肩部大骨頭下方的凹陷處。(針刺約1.5公分深,可灸九壯)可治療肩部和手臂痠痛。

秉風,位於肩部上方,手少陽經天髎穴的外側,肩髃骨的後方,舉起手臂取穴,是手太陽經、陽明經和手足少陽經的交會穴。(針刺約1.5公分深,可灸九壯)可治療肩痛無法抬舉。

曲垣,位於肩部中央,肩胛骨的凹陷處,按壓時有疼痛感。(針刺約1.5公分深,可灸九壯)可治療肩部手臂發熱疼痛、拘攣僵硬。

肩外腧,位於肩胛骨上緣,距離背部中線三寸(約9公分)的凹陷處,與大杼穴平行。(針刺約1.8公分深,可灸九壯)可治療肩胛骨疼痛。

肩中腧,位於肩胛骨內緣,距離背部中線二寸(約6公分)的凹陷處。(針刺約0.9公分深,可灸二十一壯)可治療咳嗽、氣喘、咳血、寒熱、眼睛視力模糊。

天窗(又名窗籠),位於頸部大筋的前方,臉頰下方,手陽明經扶突穴後方,動脈搏動處的凹陷處。(針刺約0.9公分深,可灸九壯)可治療頸痛不能回頭、臉頰腫脹、耳聾、喉嚨痛、突然失聲。

天容,位於耳朵下方,臉頰後方。(針刺約0.3公分深,可灸九壯)可治療喉嚨痛、咽喉有梗阻感、甲狀腺腫大、頸部膿瘡。

顴窌(又名兌端),位於面部顴骨下緣的尖端凹陷處,是手太陽經和手少陽經的交會穴。(針刺約0.6公分深,禁止艾灸)可治療嘴歪、臉色發紅、眼皮跳動、牙痛。

聽宮(又名多所聞),位於耳中類似紅豆的小突起,是手太陽經、少陽經和足少陽經的交會穴。(針刺約0.9公分深,可灸九壯)可治療失音、癲癇、耳聾、耳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