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川

《針灸逢源》~ 卷四 (15)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5)

1. 足少陰腎經穴考

(左右五十四穴)

湧泉(一名地衝),在足心。屈足卷指宛宛中。腎脈所出為井。實則瀉之。(針三分不宜出血灸三壯)治風癇熱厥。心痛喉痹。疝氣賁豚。血淋氣痛。

然谷(一名龍淵一名然骨),在足內踝前起大骨下陷中。腎脈所溜為滎。(針三分。不宜出血。灸三壯)治咳血喉痹。少氣煩滿。寒疝溫瘧跗腫痿厥男子遺精。婦人陰挺出。

太谿(一名呂細),在足內踝後五分。跟骨上動脈陷中。腎脈所注為俞(針三分灸三壯)治久瘧咳逆。嘔吐善噫。牙疼咽腫。溺黃消癉大便難。

大鐘,在足跟後踵中。大骨上兩筋間。足少陰絡。別走太陽。(針二分。灸三壯)治胸脹喘息。便難腰脊痛。舌乾善驚恐。食噎不得下。

水泉,在足內踝下。當太谿下一寸是穴。足少陰郄。(針四分灸五壯)治目不能遠視。女子月事不來。腹痛小便淋陰挺出。

照海,在足內踝下四分微前高骨陷中前後有筋。上有踝骨。下有軟骨。其穴居中。陰蹺脈所生。(針三分。灸七壯)治咽乾嘔吐四肢懈惰。嗜臥善悲。久瘧卒疝。腹痛淋病。陰挺出。月水不調。

復溜(一名伏白。一名昌陽),在足內踝後五分。除踝量上二寸前傍骨陷中是伏溜。後傍筋是交信兩穴只隔一筋。腎脈所行為經。虛則補之。(針三分灸五壯)治舌乾涎出。足痿胻寒。腹鳴水腫。五淋盜汗。齒齲脈微細。

交信,在足內踝上二寸少陰前。太陰後廉筋骨間從此斜外上行。過足太陰之三陰交。循築賓。陰蹺脈之郄。(針四分。灸五壯)治五淋㿉疝。漏經陰挺。

築賓,在足內踝後上腨分中。陰維之郄。(針三分灸五壯)治小兒胎疝。癲疾吐舌。嘔吐涎沫。足腨痛。

陰谷,在膝下內輔骨後。大筋下。小筋上。按之應手。屈膝乃得之。腎脈所入為合。(針四分。灸三壯)治舌縱涎下。腹脹滿。股內廉痛。婦人漏下不止。

橫骨(一名曲骨端。一名下極),在大赫下一寸。去臍旁之肓腧五寸。陰上橫骨中。宛曲如仰月。當任脈曲骨旁五分足少陰衝脈之會。(灸三壯禁針)治小便不通。陰器下縱引痛。

(按少腹下尖不可概用腹中分寸太陰經衝門至陽明經氣衝一寸五分。氣衝至橫骨一寸五分。橫骨至任脈曲骨五分。此左右各三行。以三寸五分。通針折量方准○自橫骨至幽門左右二十二穴銅人千金皆云去。中一寸五分。大成分為橫骨至肓俞各去中一寸商曲至幽門。各去中一寸半。詳考甲乙經靈樞素問注圖翼經絡考等書皆作去中五分。)

大赫(一名陰維。一名陰關),在氣穴下一寸中極旁五分。足少陰衝脈之會。(針三分。灸五壯)治虛勞失精。陰器上縮。莖中痛女人赤帶。

氣穴(一名胞門。一名子戶),在四滿下一寸。關元旁五分。足少陰衝脈之會(針三分灸三壯)治奔豚痛。婦人經不調。

白話文:

足少陰腎經穴考

(左右共五十四穴)

湧泉穴(又名地衝),位於足心,屈足卷指時,凹陷處正中。為腎經脈氣起始之穴(井穴)。穴位實證時應瀉血。(針刺三分,不宜出血,灸三壯)主治:風癇、熱厥、心痛、喉痹、疝氣、賁豚、血淋、氣痛。

然谷穴(又名龍淵、然骨),位於足內踝前方,起於大骨下方凹陷處。為腎經脈氣循行之穴(滎穴)。(針刺三分,不宜出血,灸三壯)主治:咳血、喉痹、少氣、煩滿、寒疝、溫瘧、跗腫、痿厥、男子遺精、婦人陰挺。

太谿穴(又名呂細),位於足內踝後方五分,跟骨上動脈凹陷處。為腎經脈氣輸注之穴(俞穴)。(針刺三分,灸三壯)主治:久瘧、咳逆、嘔吐、善噫、牙痛、咽腫、尿黃、消渴、大便困難。

大鐘穴,位於足跟後部踵骨中,大骨上方兩筋之間。為足少陰經的絡穴,另與太陽經相通。(針刺二分,灸三壯)主治:胸脹、喘息、便秘、腰脊痛、舌乾、善驚恐、食噎。

水泉穴,位於足內踝下方,太谿穴下一寸處。為足少陰經的郄穴。(針刺四分,灸五壯)主治:視物模糊,女子月經不調,腹痛、小便淋漓、陰挺。

照海穴,位於足內踝下方四分,略微前方高骨凹陷處,前後有筋,上方有踝骨,下方有軟骨,穴位位於中間。為陰蹺脈起始之穴。(針刺三分,灸七壯)主治:咽乾、嘔吐、四肢無力、嗜睡、善悲、久瘧、卒疝、腹痛、淋病、陰挺、月經不調。

復溜穴(又名伏白、昌陽),位於足內踝後方五分,距內踝上二寸,前傍骨凹陷處為復溜穴;後傍筋處為交信穴,兩穴僅隔一筋。為腎經脈氣循行之穴(經穴)。穴位虛證時應補。(針刺三分,灸五壯)主治:舌乾、流涎、足痿、肢冷、腹鳴、水腫、五淋、盜汗、齲齒、脈微細。

交信穴,位於足內踝上方二寸,少陰經前方,太陰經後方筋骨之間,由此斜向外上方行,經過足太陰經的三陰交穴,循行至築賓穴。為陰蹺脈的郄穴。(針刺四分,灸五壯)主治:五淋、疝氣、月經不調、陰挺。

築賓穴,位於足內踝後上方二寸,陰維脈的郄穴。(針刺三分,灸五壯)主治:小兒胎疝、癲癇、吐舌、嘔吐、涎沫、足踝痛。

陰谷穴,位於膝蓋下方,內側輔骨後方,大筋下方,小筋上方,按壓時有觸感,屈膝時更容易找到。為腎經脈氣進入之穴(合穴)。(針刺四分,灸三壯)主治:舌伸出、流涎、腹脹、大腿內側疼痛、婦女陰道出血不止。

橫骨穴(又名曲骨端、下極),位於大赫穴下一寸,距臍旁肓俞穴五寸,陰部上橫骨中,宛曲如仰月,在任脈曲骨旁五分,為足少陰衝脈之會。(灸三壯,禁針)主治:小便不通、陰部下墜疼痛。

(按:少腹下尖部不可一概用腹部分寸法。太陰經衝門穴至陽明經氣衝穴為一寸五分;氣衝穴至橫骨穴為一寸五分;橫骨穴至任脈曲骨穴為五分。此左右各三行,共三寸五分,通針折量方準。自橫骨穴至幽門穴,左右共二十二穴,銅人、千金方皆云去中一寸五分;大成分為橫骨穴至肓俞穴各去中一寸,商曲穴至幽門穴各去中一寸半。詳考甲乙經、靈樞、素問、注圖翼、經絡考等書,皆作去中五分。)

大赫穴(又名陰維、陰關),位於氣穴下一寸,中極穴旁五分,為足少陰衝脈之會。(針刺三分,灸五壯)主治:虛勞、遺精、陰莖縮小、陰莖疼痛、婦女赤帶。

氣穴(又名胞門、子戶),位於四滿穴下一寸,關元穴旁五分,為足少陰衝脈之會。(針刺三分,灸三壯)主治:奔豚痛、婦女經期不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