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逢源》~ 卷四 (7)
卷四 (7)
1. 足陽明胃經穴考
不容,在第四肋端足少陰幽門旁一寸五分。去中各二寸。與巨闕平(針五分灸三壯)治腹滿痃癖。胸背引痛。
(按不容夾幽門旁一寸五分。諸書皆同。詳考幽門去中五分自不容至氣衝左右二十四穴合去中各二寸大成以不容至滑肉門左右十二穴另為去中三寸誤)。
承滿,在不容下一去半。(舊本一寸。誤)上脘旁二寸。(針三分灸五壯)治腸鳴腹脹食飲不下。
梁門,在承滿下一寸。中脘旁二寸(針三分。灸五壯。)治胸脅積氣大腸滑泄。
關門,在梁門下一寸。建里旁二寸。(針八分。灸五壯)治積氣腸鳴泄利不欲食俠臍急痛。痎瘧振寒遺溺。
太乙,在關門下一寸。下脘旁二寸。(針八分。灸五壯)治癲狂吐舌。
滑肉門,在太乙下一寸水分。旁二寸。(針八分。灸五壯)治癲狂嘔逆舌強。
天樞(一名長溪。一名谷懸),在骨肉門下一寸。臍旁二寸。去足少陰肓腧一寸五分陷中。大腸之募。(針五分。灸五壯。)治奔豚水腫。泄瀉赤白痢。腹脹腸鳴。久積冷氣。繞臍切痛時上衝心。嘔吐霍亂。女人癥瘕漏下。
外陵,在天樞下一寸。陰交旁二寸。(針五分。灸五壯)治腹脹痛。心下如懸。下引臍痛。
大巨(一名腋門),在外陵下一寸石門旁二寸。(針五分灸五壯)治小腹脹滿。小便難㿉疝。
水道,在大巨下一寸。(舊本三寸)去中各二寸。(針六分。灸五壯)治小腹脹痛引陰胞中瘕子門寒。
歸來(一名溪穴),在水道下一寸。(舊本二寸)旁開中行二寸。(針八分。灸五壯。)
(按水道穴與足少陽五樞穴平當臍下三寸之旁。又歸來穴在氣衝上一寸。當臍下四寸之旁。其上下各去一寸也。諸書雲水道在大巨下三寸歸來在水道下二寸。皆誤。)
氣衝(一名氣街),在歸來下一寸。旁開中行二寸。腿肚中有肉核。名曰鼠溪。直上一寸。動脈應手宛宛中。(與臍下五寸曲骨平)衝脈所起(灸三壯禁針)治腹滿不得正臥。㿗疝賁豚婦人月水不利娠妊子上衝心。
髀關,在膝上一尺二寸許伏兔後交紋中。(針六分。禁灸)治腰痛膝寒痿痹股內筋急。
伏兔,在膝上六寸起肉間。正跪坐而取之。中行左右各三指按捺上有肉起如兔之狀。故名伏兔(針五分禁灸)治膝冷不得溫風痹腳氣。
陰市(一名陰鼎),在膝上三寸伏兔下陷中。拜而取之。(針三分。禁灸)治腰膝寒。痿痹不屈伸寒疝。小腹滿痛。
梁丘,在膝上二寸。兩筋間。足陽明郄。(針三分。灸三壯。)治膝痛冷痹。
瀆鼻,在膝蓋骨下。胻骨上。陷中形如牛鼻故名(刺犢鼻出液為跛又禁灸)治風邪濕腫。若膝臏腫潰者不可治。不潰者可療犢鼻堅硬。勿便攻先用洗慰。而後微刺之。
三里(即下陵。一名足三里),在膝眼下三寸。胻骨外側大筋內宛宛中。極重按之。則跗上動脈止矣。胃脈所入為合。(針八分灸止百壯。)治胃中寒。臟氣虛。腹脹腰痛。蠱毒痃癖。中風寒濕。腳氣。噎隔哮喘等症。
白話文:
足陽明胃經穴考
不容穴位於第四肋骨末端,足少陰經幽門旁一寸五分,左右各距中線二寸,與巨闕穴平齊。針刺五分,灸三壯。主治腹脹、痃癖、胸背牽引痛。
(注:不容穴位於幽門旁一寸五分,諸書記載皆相同。詳細考證,幽門距中線五分,從不容穴到氣衝穴,左右共有二十四個穴位,各距中線二寸。而從不容穴到滑肉門穴,左右共有十二個穴位,卻各距中線三寸,此為錯誤。)
承滿穴位於不容穴下一寸半處(舊本記載一寸,有誤),上脘旁二寸。針刺三分,灸五壯。主治腸鳴、腹脹、飲食不下。
梁門穴位於承滿穴下一寸處,中脘旁二寸。針刺三分,灸五壯。主治胸脅脹滿積氣、大腸滑泄。
關門穴位於梁門穴下一寸處,建里穴旁二寸。針刺八分,灸五壯。主治積氣、腸鳴、泄瀉、不欲飲食、臍周急痛、瘧疾、寒戰、遺尿。
太乙穴位於關門穴下一寸處,下脘旁二寸。針刺八分,灸五壯。主治癲狂、吐舌。
滑肉門穴位於太乙穴下一寸處,水分穴旁二寸。針刺八分,灸五壯。主治癲狂、嘔逆、舌強。
天樞穴(又名長溪、谷懸),位於滑肉門穴下一寸處,臍旁二寸,距足少陰經肓俞穴一寸五分,為大腸募穴。針刺五分,灸五壯。主治奔豚氣、水腫、泄瀉、赤白痢、腹脹、腸鳴、久積寒氣、繞臍劇痛並向上衝心、嘔吐、霍亂、婦女癥瘕、崩漏。
外陵穴位於天樞穴下一寸處,陰交穴旁二寸。針刺五分,灸五壯。主治腹脹痛、心下如懸、下引臍痛。
大巨穴(又名腋門),位於外陵穴下一寸處,石門穴旁二寸。針刺五分,灸五壯。主治小腹脹滿、小便不利、疝氣。
水道穴位於大巨穴下一寸處(舊本記載三寸,有誤),左右各距中線二寸。針刺六分,灸五壯。主治小腹脹痛牽引至陰部、瘕聚、胞寒。
歸來穴(又名溪穴),位於水道穴下一寸處(舊本記載二寸,有誤),左右各距中線二寸。針刺八分,灸五壯。
(注:水道穴與足少陽經五樞穴平齊,位於臍下三寸旁開處。歸來穴位於氣衝穴上一寸,位於臍下四寸旁開處,其上下各距一寸。諸書記載水道穴位於大巨穴下三寸,歸來穴位於水道穴下二寸,皆有誤。)
氣衝穴(又名氣街),位於歸來穴下一寸處,左右各距中線二寸,腿肚肉中如有核者,名曰鼠溪,直上約一寸,可觸及跳動的脈搏。與臍下五寸曲骨穴平齊,為衝脈起始穴。灸三壯,禁針。主治腹脹不能平臥、疝氣、奔豚氣、婦女月經不調、妊娠上衝心。
髀關穴位於膝蓋骨上約一尺二寸,伏兔穴後方的交叉紋中。針刺六分,禁灸。主治腰痛、膝寒、痿痹、股內筋急。
伏兔穴位於膝蓋骨上六寸,肌肉隆起處,正跪坐取穴,按壓可摸到肌肉隆起如兔形,故名伏兔。針刺五分,禁灸。主治膝冷、肢體不溫、風痹、腳氣。
陰市穴(又名陰鼎),位於膝蓋骨上三寸,伏兔穴下方凹陷處,俯臥取穴。針刺三分,禁灸。主治腰膝寒冷、痿痹、關節屈伸不利、寒疝、小腹脹痛。
梁丘穴位於膝蓋骨上二寸,兩筋之間,為足陽明經郄穴。針刺三分,灸三壯。主治膝痛、冷痹。
犢鼻穴位於膝蓋骨下方,脛骨上方凹陷處,形如牛鼻,故名。刺破犢鼻穴流出液體會導致跛足,禁灸。主治風邪濕腫。若膝蓋腫脹潰瘍者不可治療,未潰瘍者可治療。犢鼻堅硬者,不可立即針刺,先用溫水洗敷,然後輕輕針刺。
三里穴(又名下陵、足三里),位於膝蓋骨下三寸,脛骨外側大筋內側凹陷處,重按則可觸及足背動脈搏動,為胃經原穴。針刺八分,灸至百壯。主治胃寒、臟腑虛弱、腹脹、腰痛、蠱毒、痃癖、中風、寒濕、腳氣、噎膈、哮喘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