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川

《針灸逢源》~ 卷四 (8)

回本書目錄

卷四 (8)

1. 足陽明胃經穴考

上巨墟(一名上廉),在三里下三寸。兩筋骨罅中。舉足取之(針三分。灸七壯。)治偏風腳氣。俠臍腹痛。

條口,在上巨墟下二寸舉足取之(針五分。灸三壯)治足麻酸寒。

下巨墟(一名下廉),在條口下一寸兩筋骨罅中舉足取之(針三分。灸七壯。)治偏風腿痿足不履地。毛焦肉脫。女子乳癰

豐隆,在外踝上八寸。䯒骨外廉陷中。足陽明絡別□

大陰(針三分。灸三壯。)治喉痹不能言風逆癲狂。胸痛如刺大小便難。

解谿,在足腕上陷中胃脈所行為經。虛則補之(針三分。灸三壯)治厥氣上衝。目眩頭痛。癲疾悲驚。胻腫腹脹。大便下。重轉筋霍亂。

衝陽(一名曾原。即所謂趺陽也),在解谿下一寸半。足胻上高胃問動脈。去陷谷二寸胃脈所過為原。虛實皆拔之(針三分。灸三壯○刺禁論曰刺跗上中大脈血出不止死即此跗腳面也)治口眼喎齒齲跗腫腹堅大。發寒熱。

陷谷,在足大指之次指外間本節後陷中去內庭二寸。胃脈所注為俞。(針五分灸三壯)治面目浮腫水病善噫腸鳴腹痛振寒痎瘧。

內庭,在足大指之次指本節前外間陷中。胃脈所溜為榮。(針三分灸三壯)治四肢厥逆。惡聞人聲。振寒咽痛。口喎鼻衄上齒齲。赤白痢。瘧不嗜食腹脹痞滿。(患左灸右。患右灸左。覺腹中響是其效也)婦人食蠱。行經頭暈。小腹痛疾俱妙。

厲兌,在足大指之次指端。去爪甲如韭葉許。胃脈所出為井實則瀉之(針一分。灸一壯。)治屍厥氣絕狀如中惡。水腫心腹滿。熱病汗不出。寒瘧齒齲。面腫喉痹。膝臏腫痛。

白話文:

足陽明胃經穴考

上巨虛(又名上廉),位於三里穴下三寸,在兩塊筋骨之間的縫隙中。抬高腳取穴(針刺三分,灸七壯)。主治偏風、腳氣、脅肋腹部疼痛。

條口,位於上巨虛穴下二寸,抬高腳取穴(針刺五分,灸三壯)。主治足部麻木、酸痛、冰冷。

下巨虛(又名下廉),位於條口穴下一寸,在兩塊筋骨之間的縫隙中,抬高腳取穴(針刺三分,灸七壯)。主治偏風、腿腳痿弱、足部不能著地、毛髮焦枯、肌肉萎縮、女子乳癰。

豐隆,位於外踝骨上方八寸,脛骨外側邊緣凹陷處。為足陽明經的絡脈分支……(原文缺失)。大陰穴(針刺三分,灸三壯)。主治喉嚨阻塞不能說話、風邪逆氣、癲狂、胸痛如針刺般疼痛、大小便困難。

解溪,位於足踝部凹陷處,胃經循行經過此處。虛證則補之(針刺三分,灸三壯)。主治厥氣上逆、頭暈目眩、癲癇、悲恐驚悸、肢體腫脹、腹部脹滿、大便不通、轉筋、霍亂。

衝陽(又名曾原,即趺陽),位於解溪穴下一寸半,足背最高處,胃經搏動的脈絡處,距陷谷穴二寸,胃經經過此處為原穴。虛實皆可針刺(針刺三分,灸三壯。刺禁論曰:刺跗上中大脈,血流不止則死,此跗指腳背)。主治口眼歪斜、牙齒疼痛、足背腫脹、腹部堅硬脹滿、發熱發冷。

陷谷,位於足大拇指旁次趾外側本節後方的凹陷處,距內庭穴二寸,胃經氣血在此匯聚為俞穴。(針刺五分,灸三壯)。主治面部浮腫、水腫病、呃逆、腸鳴、腹部疼痛、畏寒、痎瘧。

內庭,位於足大拇指旁次趾本節前方外側的凹陷處,胃經氣血在此流注為榮穴。(針刺三分,灸三壯)。主治四肢厥冷、厭惡人聲、畏寒、咽喉疼痛、口眼歪斜、鼻出血、上齒疼痛、赤白痢疾、瘧疾、不思飲食、腹部脹滿痞塞。(左側病痛灸右側,右側病痛灸左側,感覺腹部有響聲則為有效)。婦女食積、月經期頭暈、小腹疼痛,皆有奇效。

厲兌,位於足大拇指旁次趾末端,距指甲邊緣約如韭葉寬度。胃經氣血在此起始為井穴,實證則瀉之(針刺一分,灸一壯)。主治屍厥(昏迷不醒)、氣絕、中惡症狀、水腫、心腹脹滿、熱病無汗、寒瘧、牙齒疼痛、面部腫脹、喉嚨阻塞、膝蓋髕骨腫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