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川

《針灸逢源》~ 卷四 (6)

回本書目錄

卷四 (6)

1. 手陽明大腸經穴考

禾髎(一名長窌),在鼻孔下夾水溝旁五分(針三分。禁灸)治鼻塞鼽衄。

迎香,在禾髎上一寸鼻孔旁五分手足陽明之會(針三分。禁灸)治鼻有息肉。面癢浮腫。

白話文:

手陽明大腸經穴考

禾髎穴(也叫長窌穴),位於鼻孔下方,水溝穴旁側五分處(針刺深度三分,禁灸)。主治鼻塞、鼻出血。

迎香穴,位於禾髎穴上方一寸,鼻孔旁側五分處,是手足陽明經的交會穴(針刺深度三分,禁灸)。主治鼻息肉、面部瘙癢、面部浮腫。

2. 足陽明胃經穴考

(左右共九十穴)

(按此一經自承泣穴出大迎循頰車上至額顱一本頭維穴起誤)。

承泣(一名面髎。一名鼠穴。)在目下七分。上直瞳子陷中。足陽明陽蹺任脈之會。(禁針灸。一曰針三分。)治冷淚出。昏夜無見。

四白,在目下一寸顴空骨內。直瞳子。正視取之(針三分不宜深禁灸)治目赤生翳。

巨髎俠鼻孔旁八分直瞳子。足陽明陽蹺之會。由此入上齒中復出循地倉。(針三分。灸七壯。)

地倉(一名會維),俠口吻旁四分外許。近下有脈微動是穴。若久患風其脈亦有不動者。手足陽明陽蹺任脈之會。(針三分半。灸七壯)治口喎不語飲水漏落。

大迎(一名髓孔),在曲頷前一寸二分骨陷中動脈。(針三分灸三壯)治風痙口噤。唇吻瞤動。牙疼頰腫。寒熱瘰癧。

頰車(一名機關。一名曲牙),在耳下八分曲頰端。開口有空。(針四分灸七壯)治牙關不開。口眼喎斜。

下關,在足少陽經客主人下。從頰車上行耳前動脈下廉。合口有空開口則閉閉口取之。足陽明少陽之會。(針三分。銅人注。禁灸)治聤耳出膿。偏風口喎。牙車脫臼。

頭維,在額角入髮際督脈神庭旁四寸半。足陽明少陽之會(針三分。沒皮針向下。禁灸。)治頭目痛淚出。

人迎(一名天五會),在頸下。俠結喉旁一寸五分大動脈應手。伸頭取之足陽明少陽之會。(針四分。過深發人。禁灸)治吐逆霍亂。喘呼不得息。

水突(一名水門),在頸大筋前。直入迎下。氣舍上內貼氣喉(針三分灸三壯)治咳逆上氣。咽喉癰腫喘息不得臥。

氣舍,在頸大箸前結喉下一寸許。夾任脈天突邊陷中。貼骨尖上有缺處。(針三分。灸三壯)治喉痹。哽咽癭瘤。

缺盆(一名天蓋),在肩上橫骨陷中。為五臟六腑之道。(針三分。深則令人逆息孕婦禁針。灸三壯)治息賁胸滿水腫。瘰癧喉痹。傷寒胸熱。

氣戶,在巨骨下。夾足少陰腧府旁二寸。任脈璇璣旁各開四寸陷中。仰取之。(針三分。灸五壯)治咳逆上氣。胸背痛不得息。

庫房,在氣戶下一寸六分華蓋旁四寸陷中。仰取之(針三分灸五壯)治胸脅滿。咳逆上氣。唾膿血濁沫。

屋翳,在庫房下一寸六分。紫官旁四寸陷中。仰取之。(針三分。灸五壯)治唾膿血濁沫。身腫皮膚痛。

膺窗,在屋翳下一寸六分。玉堂旁四寸陷中。仰取之。(針四分。灸五壯。)治胸滿不得臥。腸鳴注泄。乳癰寒熱。

乳中,當乳之中。氣府論注曰。刺灸之生蝕瘡。瘡中有清汁膿血者可治。瘡中有息肉。若蝕瘡者死。

乳根,在乳中下一寸六分。去中各四寸陷中仰取之。(又婦人屈乳頭齊處是穴○針三分灸三壯)治胸下滿。膈氣噎病。乳痛霍亂。居家必用方凡病久得咳逆。於乳下一指許男左女右。灸三壯即瘥。不瘥則不可治。

白話文:

足陽明胃經穴考

(左右共九十個穴位)

(按:此經脈從承泣穴開始,循行至大迎,再沿著頰車向上到達額顱,最終止於頭維穴。)

承泣穴(又名面髎、鼠穴),位於目下七分處,向上直對瞳孔凹陷處,是足陽明經、陽蹺脈與任脈的交會穴。(禁針灸,或可針入三分。)主治淚水過多、夜盲症。

四白穴,位於目下一寸,顴骨凹陷處,與瞳孔垂直相對,正視取穴。(針入三分,不宜過深,禁灸。)主治目赤、眼生翳膜。

巨髎穴,位於鼻孔旁八分,與瞳孔垂直相對,是足陽明經與陽蹺脈的交會穴。從此穴循行進入上齒,然後再從地倉穴出來。(針入三分,灸七壯。)

地倉穴(又名會維),位於口角旁外側四分處,靠近下頷處可摸到微弱的脈搏,此即穴位所在。若久患風疾,則此脈搏可能摸不到。(針入三分半,灸七壯。)主治口角歪斜、不能言語、飲水漏出。

大迎穴(又名髓孔),位於下頷骨前一寸二分處的凹陷中,可摸到動脈搏動。(針入三分,灸三壯。)主治風痙、口噤、唇吻抽搐、牙痛、頰腫、寒熱、瘰癧。

頰車穴(又名機關、曲牙),位於耳下八分,面頰肌肉彎曲處,開口時此處有空隙。(針入四分,灸七壯。)主治牙關緊閉、口眼歪斜。

下關穴,位於足少陽膽經與足陽明胃經的交會處,從頰車穴向上行,在耳前方動脈下方,合口時有凹陷,開口則閉合,此時取穴。是足陽明經與少陽膽經的交會穴。(針入三分,銅人注:禁灸。)主治耳聾流膿、偏風、口角歪斜、顳顎關節脫臼。

頭維穴,位於額角髮際內,督脈神庭穴旁四寸半處,是足陽明經與少陽膽經的交會穴。(針入三分,用毫針斜刺向下,禁灸。)主治頭痛、目痛、流淚。

人迎穴(又名天五會),位於頸部,喉結旁一寸五分處,可觸摸到明顯的動脈搏動,伸頸取穴,是足陽明經與少陽膽經的交會穴。(針入四分,過深會傷及血管,禁灸。)主治嘔吐、霍亂、呼吸困難。

水突穴(又名水門),位於頸部,胸鎖乳突肌前緣,正對人迎穴下方,氣舍穴上方,緊貼喉結。(針入三分,灸三壯。)主治咳嗽、呃逆、上氣、咽喉腫痛、呼吸困難、不能平臥。

氣舍穴,位於頸部,胸鎖乳突肌前緣,喉結下約一寸處,靠近任脈天突穴旁,骨骼凹陷處。(針入三分,灸三壯。)主治喉痹、哽咽、甲狀腺腫瘤。

缺盆穴(又名天蓋),位於鎖骨上窩中央凹陷處,是五臟六腑氣血交會之處。(針入三分,過深會導致呼吸困難,孕婦禁針,灸三壯。)主治呃逆、胸悶、水腫、瘰癧、喉痹、傷寒胸熱。

氣戶穴,位於巨骨(肩胛骨)下方,足少陰腎經腧府穴旁二寸,任脈璇璣穴旁各開四寸處的凹陷中,仰臥取穴。(針入三分,灸五壯。)主治咳嗽、呃逆、胸背疼痛、呼吸困難。

庫房穴,位於氣戶穴下一寸六分,與華蓋穴(大椎穴旁)相距四寸處的凹陷中,仰臥取穴。(針入三分,灸五壯。)主治胸脅脹滿、咳嗽、呃逆、咳吐膿血痰沫。

屋翳穴,位於庫房穴下一寸六分,與紫官穴(第七頸椎棘突)相距四寸處的凹陷中,仰臥取穴。(針入三分,灸五壯。)主治咳吐膿血痰沫、水腫、皮膚疼痛。

膺窗穴,位於屋翳穴下一寸六分,與玉堂穴(胸骨上窩)相距四寸處的凹陷中,仰臥取穴。(針入四分,灸五壯。)主治胸悶、不能平臥、腸鳴腹瀉、乳癰、寒熱。

乳中穴,位於乳房中央。(氣府論注:刺灸會導致潰瘍,但若潰瘍中有清澈膿液,則可治療;若潰瘍中有息肉或腐蝕性潰瘍,則可能致死。)

乳根穴,位於乳中穴下一寸六分,左右各開四寸處的凹陷中,仰臥取穴。(婦女取穴也可在乳頭水平線上。)(針入三分,灸三壯。)主治胸部脹滿、膈氣、呃逆、乳痛、霍亂。家庭常用療法:久咳呃逆者,可在乳房下方約一指寬處(男性左側,女性右側)灸三壯,若仍不見效,則不可再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