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逢源》~ 卷四 (5)
卷四 (5)
1. 手太陰肺經穴考
(左右二十二穴)
中府(一名膺俞),在雲門下一寸六分乳上三肋間動脈應手陷中。旁開華蓋(任脈穴名)六寸。仰取之。肺之募手足太陰之會。(針三分灸五壯)治肺急胸滿。少氣不得臥。
雲門,在巨骨下。俠胃經氣戶旁二寸。間中六寸。動脈應手陷中。舉臂取之。(針三分。灸五壯。)治四肢熱不已。咳逆短氣。喉痹癭氣。臂痛不舉。
天府,在臂臑內廉。腋下三寸動脈陷中。點墨於鼻尖湊到臂處是穴。(針四分禁灸灸之令人氣通。)治惡語善忘。衄血喘息痎瘧寒熱目眩癭氣。
俠白,在天府下。肘中約紋上去五寸動脈中。手太陰之別。(針三分。灸五壯。)治心痛氣短。
尺澤,在肘中約紋上。屈肘橫紋兩筋間動脈陷中。肺脈所入為合。實則瀉之(針三分。灸五壯。)治心煩氣短喉痹口乾。咳血小便數。肩痛四肢腫。善嚏悲哭。小兒慢驚風。
孔最,在腕上七寸。上骨下骨間陷中。側取之。手太陰郄。(同隙針三分灸五壯)治肘臂痛屈伸難咳逆吐血。失音咽痛。
列缺,在腕後側上一寸五分。兩手交叉當食指末處筋骨罅中。手太陰之絡。別走陽明。人有寸關尺三部脈不見。而見於列缺陽谿。謂之反關脈。此經脈虛而絡脈滿也。千金翼謂陽脈逆。反大於寸口三倍者即此。(針二分。灸七壯。)治寒熱瘧。偏風頭痛。驚癇口噤。咳嗽下牙疼。
經渠,在寸口陷中動脈應手。肺脈所行為經。(針二分禁灸)治胸背拘急。喉痹咳逆。心痛嘔吐。熱病汗不出。
太淵,在掌後內側橫紋頭動脈中。肺脈所注為俞。(陰經俞即原下仿此)虛則補之脈會太淵。每日平旦寅時。氣血從此始。故曰寸口者脈之大會。(針二分。灸三壯)治胸痹氣逆。噦嘔咳嗽。心痛咽乾。目生白翳。
魚際,在大指本節後內側白肉際陷中。肺脈所溜為滎(針二分禁灸。)治喑啞喉燥。心煩目眩。
少商,在大指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許肺脈所出為井。(針一分。出血泄諸藏之熱禁灸)治頷腫喉痹。痎瘧振寒。
白話文:
手太陰肺經穴位考(左右共二十二個穴位)
中府(又名膺俞),位於雲門穴下方一寸六分,大約在乳頭上方第三根肋骨間的動脈搏動處凹陷中。距離身體中線(華蓋穴,任脈穴位)旁開六寸。取穴時,讓患者仰臥。此穴是肺經的募穴,也是手太陰經和足太陰經交會的穴位。(針刺三分深,艾灸五壯)可以治療肺部急性病症、胸部脹滿、氣短無法平躺等症狀。
雲門,位於鎖骨下方凹陷處,靠近胃經的氣戶穴旁二寸,距離身體中線六寸,動脈搏動處的凹陷中。取穴時,讓患者舉起手臂。(針刺三分深,艾灸五壯)可以治療四肢持續發熱、咳嗽氣逆、呼吸短促、咽喉腫痛、癭氣(甲狀腺腫大)、手臂疼痛無法抬起等症狀。
天府,位於上臂內側,腋下三寸,動脈搏動的凹陷中。取穴時,可先在鼻尖點墨,然後將手臂伸直貼近鼻子,墨點到達的地方就是穴位。(針刺四分深,禁止艾灸,艾灸會使氣血運行不暢)可以治療胡言亂語、健忘、流鼻血、喘息、瘧疾寒熱、頭暈眼花、癭氣等症狀。
俠白,位於天府穴下方,手肘橫紋上約五寸的動脈搏動處。是手太陰經的別絡穴。(針刺三分深,艾灸五壯)可以治療心痛、氣短等症狀。
尺澤,位於手肘橫紋處,彎曲手肘時,橫紋兩條肌腱之間,動脈搏動的凹陷中。此穴是肺經氣血匯入的合穴,實證時可在此穴瀉法。(針刺三分深,艾灸五壯)可以治療心煩氣躁、氣短、咽喉腫痛、口乾、咳血、小便頻繁、肩膀疼痛、四肢腫脹、經常打噴嚏、悲傷哭泣、小兒慢驚風等症狀。
孔最,位於手腕上七寸,在上臂骨和下臂骨之間的凹陷處。取穴時讓手腕側向一方。此穴是手太陰經的郄穴。(針刺三分深,艾灸五壯)可以治療手肘和手臂疼痛,屈伸困難、咳嗽氣逆、吐血、失音、咽喉疼痛等症狀。
列缺,位於手腕後側上方一寸五分,兩手交叉,食指末端所指的筋骨縫隙中。此穴是手太陰經的絡穴,與手陽明經相通。有些人寸關尺三部脈不明顯,卻能在列缺穴和陽谿穴摸到脈搏,稱為反關脈。這是因為此經脈虛弱,而絡脈充盛。醫書《千金翼》說,陽脈逆行,比寸口脈大三倍者,就是這種情況。(針刺二分深,艾灸七壯)可以治療寒熱瘧疾、偏頭痛、驚癇、口噤、咳嗽、下牙疼痛等症狀。
經渠,位於寸口穴的凹陷處,動脈搏動明顯的地方。此穴是肺經氣血運行的經穴。(針刺二分深,禁止艾灸)可以治療胸背拘急、咽喉腫痛、咳嗽氣逆、心痛嘔吐、發熱不出汗等症狀。
太淵,位於手掌後側內側橫紋的盡頭,動脈搏動的地方。此穴是肺經氣血灌注的俞穴。(陰經的俞穴就是原穴,以下仿照此例)虛證時可在此穴補法。此穴是脈搏會聚的地方,每天早晨寅時,氣血由此開始運行,所以說寸口穴是脈搏的重要交會處。(針刺二分深,艾灸三壯)可以治療胸部悶痛、氣逆、呃逆、嘔吐、咳嗽、心痛、咽喉乾燥、眼睛長出白色翳膜等症狀。
魚際,位於大拇指本節後內側,紅白肉交界處的凹陷中。此穴是肺經氣血流經的滎穴。(針刺二分深,禁止艾灸)可以治療失聲、喉嚨乾燥、心煩、頭暈眼花等症狀。
少商,位於大拇指內側,距離指甲角像韭菜葉寬度的地方。此穴是肺經氣血發出的井穴。(針刺一分深,出血可以泄去體內各臟腑的熱邪,禁止艾灸)可以治療下巴腫脹、咽喉腫痛、瘧疾發冷等症狀。
2. 手陽明大腸經穴考
(左右共四十穴)
商陽(一名絕陽),在食指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許大腸脈所出為井。(針一分。灸三壯。)治耳鳴聾。寒熱痎瘧。
二間(一名間谷),在食指本節前內側陷中大腸脈所溜為滎。實則瀉之。(針三分灸三壯)治喉痹鼽衄。曰疾齒痛。
三間(一名少谷),在食指本節後內側陷中大腸脈所注為俞。(針三分。灸三壯。)治下齒齲痛。腸鳴洞泄。
合谷(一名虎口),在食指大指岐骨間陷中。握拳取之。大腸脈所過為原虛實皆拔之。(針三分灸三壯○孕婦禁針。昔有徐文伯瀉足太陰經三陰交而補合谷胎遂落蓋因血衰氣旺也)治中風筋急傷寒頭痛。目翳風疹。唇吻不收。
陽谿(一名中魁),在手腕中上側兩筋間陷中張大指次指取之。大腸脈所行為經。(針三分灸三壯)治熱病煩心目翳赤爛。耳鳴驚掣。肘臂不舉。
偏歷,在手腕後三寸手陽明絡。別走太陰(針三分灸三壯。)治寒熱癲疾多言。耳鳴鼻衄喉痹齒痛。肩臂痠疼。
溫溜(一名逆注一名池頭),在宛後五寸六寸間。手陽明郄(針三分。灸三壯)治腸鳴腹痛。傷寒噦逆。鬲中氣閉口舌腫痛。
下廉,在輔骨下。溫溜上二寸五分。去上廉一寸輔銳肉分(針五分灸三壯。)治痹痛乳癰。痃癖小腸氣。
上廉,在三里下一寸其分獨抵陽明之會外斜。(針五分灸五壯)治手臂不仁。胸痛喘息腸鳴小便難。
三里(一名手三里),在曲池下二寸銳肉之端。按之肉起。(針三分灸三壯)治偏風下牙疼頷腫瘰癧。
曲池,在肘外輔骨屈肘橫紋頭曲骨之中。以手拱胸取之。大腸脈所入為合。虛則補之。(針七分。灸七壯)治瘛瘲癲疾皮膚痂疥傷寒餘熱不盡。婦人經脈不通
肘髎,在肘大骨外廉陷中。與手少陽經天井穴並。相去一寸四分。(灸三壯針三分)治肘節風痹。臂痛不舉。
五里,在肘上三寸。行向里大脈中央。一云在天府穴下五寸。(灸七壯禁針。)治氣逆瘰癧。
臂臑,在肩髃下一寸。兩筋兩骨罅陷中。舉臂取之(一曰平手取之)手足太陽陽雜之會。(灸七壯。針三分。不宜深。)治瘰癧臂痛(按肩至肘長一尺七寸。肩髃下一寸句上。舊有肘上七寸膕肉端七字。誤故刪之)。
肩髃(一名中肩井。一名偏肩),在膊(音博)骨頭肩端上兩骨罅陷中舉臂取之有空。手太陽陽明陽蹺之會。(針八分。灸五壯)治中風癱瘓。肩臂痛不能向頭。泄精憔悴。癭氣瘰癧。
巨骨,在肩尖上行兩叉骨罅中。手陽明陽蹺之會。(針四分。灸五壯)治胸中有瘀血。肩臂不得屈仰。
天鼎,在頸中缺盆上直扶突後一寸(針三分。灸三壯)治暴喑氣哽。喉痹嗌腫。不得食。
扶突(一名水穴),在頸。當曲頰下一寸。人迎穴後一寸半。開中三寸。仰取之(針三分。灸三壯)治咳嗽上氣。喉中如水雞聲。外
白話文:
手陽明大腸經穴位考
(左右兩側共有四十個穴位)
商陽(又名絕陽):位於食指內側,距離指甲角像韭菜葉寬的地方,是大腸經脈氣所出的地方,屬於「井穴」。(針刺一分深,艾灸三壯)主治耳鳴耳聾、發冷發熱的瘧疾。
二間(又名間谷):位於食指第一指節前內側的凹陷處,是大腸經脈氣所流注的地方,屬於「滎穴」。實證時用瀉法治療。(針刺三分深,艾灸三壯)主治咽喉腫痛、鼻塞流涕、流鼻血、牙痛。
三間(又名少谷):位於食指第一指節後內側的凹陷處,是大腸經脈氣所灌注的地方,屬於「俞穴」。(針刺三分深,艾灸三壯)主治下牙蛀牙疼痛、腸鳴腹瀉。
合谷(又名虎口):位於食指和拇指之間,兩骨交會的凹陷處,握拳時取穴。是大腸經脈氣所經過的地方,虛證實證皆可在此穴治療。(針刺三分深,艾灸三壯。孕婦禁止針刺。以前有徐文伯瀉足太陰經的三陰交穴,反而補了合谷穴,結果導致胎兒滑落,可能是因為血虛而氣盛的緣故)主治中風、筋脈拘急、傷寒頭痛、眼睛有翳障、風疹、嘴唇歪斜。
陽谿(又名中魁):位於手腕上側,兩條肌腱之間的凹陷處,將大拇指和食指張開取穴。是大腸經脈氣所運行的地方,屬於「經穴」。(針刺三分深,艾灸三壯)主治發熱病、心煩、眼睛有翳障、紅腫潰爛、耳鳴、驚悸抽搐、手肘手臂抬不起來。
偏歷:位於手腕後方三寸處,是手陽明經的絡穴,另有分支通往手太陰經。(針刺三分深,艾灸三壯)主治發冷發熱、癲癇、話多、耳鳴、流鼻血、咽喉腫痛、牙痛、肩膀手臂痠痛。
溫溜(又名逆注、池頭):位於手腕後方五寸或六寸處,是手陽明經的郄穴。(針刺三分深,艾灸三壯)主治腸鳴腹痛、傷寒引起的呃逆、胸膈氣滯、口舌腫痛。
下廉:位於輔骨(前臂橈骨)下方,溫溜穴上方二寸五分處,距離上廉穴一寸,位於輔銳肉之間。(針刺五分深,艾灸三壯)主治麻木疼痛、乳房腫痛、腹部腫塊、疝氣。
上廉:位於手三里穴下方一寸,其位置獨特,斜向外與陽明經交會。(針刺五分深,艾灸五壯)主治手臂麻木、胸痛氣喘、腸鳴、小便困難。
手三里(又名三里):位於曲池穴下方二寸,在肌肉隆起之處,按壓時肌肉會凸起。(針刺三分深,艾灸三壯)主治半身不遂、下牙疼痛、下巴腫脹、瘰癧(淋巴結腫大)。
曲池:位於手肘外側輔骨(肱骨外上髁)彎曲處,肘部橫紋盡頭的凹陷處。將手舉起放在胸前取穴。是大腸經脈氣所匯入的地方,屬於「合穴」。虛證時用補法治療。(針刺七分深,艾灸七壯)主治抽搐、癲癇、皮膚瘡痂、傷寒後餘熱未盡、婦女月經不通。
肘髎:位於肘部大骨外側邊緣的凹陷處,與手少陽經的天井穴並列,相距一寸四分。(艾灸三壯,針刺三分深)主治肘關節風濕疼痛、手臂疼痛抬不起來。
五里:位於肘部上方三寸處,在靠近身體中心的大脈搏處。另一種說法是在天府穴下方五寸。(艾灸七壯,禁止針刺)主治氣逆、瘰癧。
臂臑:位於肩髃穴下方一寸處,兩條肌腱和兩塊骨頭之間的凹陷處。舉起手臂取穴(另一種說法是手臂放平取穴),是手足太陽、陽明經交會的地方。(艾灸七壯,針刺三分深,不宜深刺)主治瘰癧、手臂疼痛(從肩膀到肘部約一尺七寸,肩髃穴下方一寸。以前有「肘上七寸膕肉端」的說法,是錯誤的,所以刪除了)。
肩髃(又名中肩井、偏肩):位於肩膀骨頭肩峰上方,兩塊骨頭之間的凹陷處,舉起手臂取穴,有空隙。是手太陽、陽明、陽蹺經交會的地方。(針刺八分深,艾灸五壯)主治中風癱瘓、肩膀手臂疼痛無法抬向頭部、遺精消瘦、癭氣、瘰癧。
巨骨:位於肩峰上方,兩叉骨之間的凹陷處,是手陽明和陽蹺經交會的地方。(針刺四分深,艾灸五壯)主治胸中有瘀血、肩臂不能屈伸。
天鼎:位於頸部鎖骨上窩上方,在扶突穴後方一寸處。(針刺三分深,艾灸三壯)主治突然失聲、氣哽、咽喉腫痛、無法進食。
扶突(又名水穴):位於頸部,下巴彎曲處下方一寸,人迎穴後方一寸半,距離正中線三寸,仰頭取穴。(針刺三分深,艾灸三壯)主治咳嗽氣喘、喉嚨發出像水雞叫的聲音。
禾髎(又名長窌):位於鼻孔下方,夾在人中溝旁五分處。(針刺三分深,禁止艾灸)主治鼻塞、鼻涕、流鼻血。
迎香:位於禾髎穴上方一寸,鼻孔旁邊五分處,是手足陽明經交會的地方。(針刺三分深,禁止艾灸)主治鼻息肉、面部搔癢浮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