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川

《針灸逢源》~ 卷三 (30)

回本書目錄

卷三 (30)

1. 問疑

問內經治病。湯液少而針灸多。何也。答曰。古者勞不至倦。逸不至流。食不肥鮮以戕其內。衣不蘊熱以傷其外。起居有節。寒暑知避。恬澹虛無。精神內守。病安從生。雖有賊風虛邪。不能深入。不過湊於皮膚經滯氣鬱而已以針行氣。以灸散郁。則病隨已。何待湯液耶今者道德日衰以酒為漿。

以妄為常。縱欲以竭其精。多慮以散其真。不知持滿不解御神。務快其心。過於逸樂。起居無節。寒暑不避故病多從內生。外邪亦易中也經曰針刺治其外湯液治其內。病既屬內非湯液則不能濟也和緩以後。方藥甚行而針灸兼用。固由世不古若今非昔比。亦叢針法之不精。傳授之未得耳。

非古用針灸之多。今用針灸之少。亦非湯液之宜於今而不宜於古也。

不可遽執四時俱宜針灸之說賊及天和也。

白話文:

問疑

古時候的人,勞作不至於疲倦,休息也不至於過度。飲食清淡,不追求肥甘厚味傷害內臟;衣著適度,不穿著保暖過度損害肌膚。作息有規律,懂得避開寒暑;心態平和淡泊,精神內守。這樣,病從何處產生呢?即使有外邪入侵,也無法深入內臟,頂多停留在皮膚經絡,造成氣血鬱滯而已。用針灸疏通氣血,散除鬱滯,疾病自然就好了,何必需要服用湯藥呢?

現在的人道德衰敗,酗酒成性,行為放縱,恣意妄為,耗竭精氣;多思多慮,散失真氣;不懂得保養身體,不能很好地控制情緒,追求享樂,作息無度,不避寒暑。所以疾病大多從內生,外邪也容易入侵。經書上說:「針灸治療外在的疾病,湯藥治療內在的疾病。」疾病既然已經深入內臟,不服用湯藥就不能痊癒。

後來湯藥盛行,針灸反而輔助使用,這是因為世風日下,今非昔比,也可能是因為針灸手法不精,傳授不當的緣故,並不是古代針灸用得多,現在用得少;也不是湯藥現在適用,古代就不適用的意思。

不能一概而論,四季都適合針灸,這也需要根據天時氣候來調整。

2. 審經辨證論

(經絡考)

張嗣泉曰。臟腑陰陽各有其經。四肢筋骨各有所主。明其部以定經。循其流以尋源。舍此而欲知病之所在。猶適燕而南行。豈不逾勞而逾遠哉方書云。不讀十二經絡開口動手便錯。誠確論也。世人以經絡為針灸家書。皆懵然罔究。妄舉妄譚。即如頭痛一症左右分經前後異位。

同一腹痛也。而有中脘當臍少腹之分。同一害眼也。而有大眥小眥黑珠白珠。上下胞之異。在肺而用心藥。則肺病不去。而復損心經在血而用氣藥。則氣反傷。而血病益滋。東垣曰。傷寒邪在太陽經。誤用葛根湯。則引邪入陽明。是葛根乃陽明經藥。非太陽經藥也。即此而推。

其夭於藥者不知其幾矣。仁人君子。慎勿輕議。當留心於此焉。

白話文:

張嗣泉說,五臟六腑的陰陽各有其經絡,四肢筋骨也各有其所主。要明確身體的部位才能確定經絡,沿著經絡的走向才能找到病源。如果捨棄這些,想要知道病在哪裡,就像要去燕國卻往南走一樣,豈不是越費力反而離目標越遠嗎?醫書上說,不了解十二經絡就開口動手治病,一定會錯,這真是精闢的論述。世人把經絡當成是針灸醫生的書,都懵懂無知,隨意亂說。就拿頭痛這個病來說,左右兩邊的痛就分屬不同的經絡,前後的痛也位於不同的部位。

同樣是肚子痛,也有中脘、肚臍、少腹等部位的區別。同樣是眼睛的病,也有大眼角、小眼角、黑眼珠、白眼珠以及上眼皮、下眼皮的不同。如果在肺臟有病卻用治療心臟的藥,那肺病不會好,反而會損害心經;如果病在血液卻用治療氣的藥,那氣反而會受傷,而血病會更加嚴重。李東垣說,傷寒的邪氣在太陽經,如果誤用葛根湯,就會把邪氣引到陽明經,因為葛根是治療陽明經的藥,不是治療太陽經的藥。從這裡推論,因用藥錯誤而夭折的人不知道有多少了。有仁德的君子,千萬不要輕易論斷,應當把心思放在這上面。

3. 病同人異論

(醫學源流)

天下有同此一病。而治此則效。治彼則不效。且不惟無效而反有害者。則以病同而人異也。夫七情六淫之感。而受感者。或氣體有強弱。質性有陰陽。生長有南北。性情有剛柔。筋骨有堅脆。肢體有勞逸。年力有老少。奉養有膏梁藜藿之殊心境有憂勞和樂之別。更加天時有寒暖受病有深淺之各異。

一概施治則病情雖中。而氣體相反。利害亦相反矣。故醫必細審其人之種種不同。而後輕重緩急。大小先後之法因之而定。內經言之極詳。即針灸外科治法盡然。故凡治病者。皆當細審也。

白話文:

(醫學的根源與發展)

天下間有相同的疾病,但用某種方法治療這個人有效,治療另一個人卻無效,甚至不僅無效反而有害,那是因為疾病雖然相同,但人與人之間存在差異。人們感受七情六慾和風寒暑濕等外邪侵襲時,每個人的身體狀況都不一樣,有的人體質強壯,有的則虛弱;體質有陰性、陽性之分;生長環境有南方、北方之別;個性有剛強、溫柔之異;筋骨有強韌、脆弱之差;肢體活動有勞累、安逸之分;年齡有年老、年少之別;飲食有豐盛、粗簡之異;心境有憂愁勞苦、快樂安逸之別。再加上天候有寒冷、溫熱的變化,以及受病程度有深淺之分。

如果對所有病人都用相同的方法治療,即使疾病診斷正確,但因為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不同,治療的效果也會相反,產生好壞不同的結果。因此,醫生必須仔細審視每個人之間的種種差異,然後再決定治療的輕重緩急、藥量大小、以及治療的先後順序。內經對此有非常詳細的說明,針灸、外科的治療方法也是如此。所以,所有治療疾病的人,都應該仔細審視病人的差異。

4. 治法

(慎疾芻言)

凡病只服煎藥而愈者。惟外感之症為然。其餘諸症。則必用丸散膏丹。針灸砭鐮。浸洗熨溻。蒸提按摩等法。因病施治。乃今之醫者既乏資本。又惜功夫古方不考手法無傳。寫一通治煎方其技已畢而病家不辭遠涉不惜重聘。亦只求得一煎方。已大滿其願。古昔聖人窮思極想。

製造治病諸法。全不一問。如此而欲愈大症痼疾。無是理也。所以今人患輕淺之病。猶有服煎藥而愈者。若久病大症。不過遷延歲月。必無愈理也。故為醫者。必廣求治法。以應病者之求。至嘗用之藥。一時不能即合者。亦當豫為修制。以待急用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奈何事救人之術。而全無救人之具也。

白話文:

一般來說,如果病人只靠喝湯藥就能痊癒的,只有外感風寒這類的疾病。其他各種疾病,就必須搭配使用丸、散、膏、丹等成藥,以及針灸、砭石、刮痧、浸泡洗浴、熱敷、蒸、提、按摩等各種療法,才能根據病情對症下藥。但是現在的醫生,一方面缺乏資金,另一方面又捨不得花費時間精力,不去研究古老的醫方,也沒有傳承下來的醫術手法。只寫一個通用的湯藥方,就認為自己醫術了得。而病人也不辭辛勞遠道而來,花大錢請醫生看病,卻只求得一個湯藥方,就已經覺得很滿足了。

古時候的聖賢為了治病,費盡心思創造了許多不同的療法,卻完全沒人去學習研究。這樣想要治好大病、頑疾,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所以現在的人,如果只是患了輕微的疾病,或許還可以靠喝湯藥治好。但是如果得了久病、重病,也只能拖延時間而已,絕對不可能痊癒的。所以,身為醫生的人,必須廣泛學習各種治療方法,來滿足病人的需求。至於平常使用的藥材,如果一時之間無法調配出最適合的藥,也應該事先準備好,以便不時之需。這就像工匠想要把工作做好,必須先準備好工具一樣。

怎麼可以把救人的醫術,弄到完全沒有救人的工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