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川

《針灸逢源》~ 卷三 (29)

回本書目錄

卷三 (29)

1. 問疑

(針灸大成)

問用針渾是瀉而無補。古人用之所以導氣治之以有餘之病也。今人鮮用之。或知其無補而不用歟抑元氣稟賦之薄而不用歟或斫喪之多而用針無益歟。抑不善用而不用歟。經曰。陽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針乃砭石所制。既無氣。又無味。破皮損肉。發竅於身。

氣皆從竅出矣。何得為補。經曰。氣血陰陽俱不足。勿取以針。和以甘藥是也。又曰。形氣不足。病氣不足。此陰陽皆不足也。不可刺之刺之重竭其氣老者絕滅壯者不復矣。若此謂者。皆是有瀉而無補也。

問病有在氣分者有在血分者不知針家亦分氣與血否。曰氣分血分之病。針家亦所當知。病在氣分。遊行不定。病在血分。沉著不移以積塊言之腹中或上或下或有或無者。是氣分也。或在兩脅或在心下。或在臍上下左右一定不移以漸而長者。是血分也。以病風言之或左手移於右手。

右足移於左足移動不常者氣分也或常在左足或偏在右手。著而不走者。血分也。凡病莫不皆然須知在氣分者上有病下取之下有病上。取之在左取右在右取左在血分者。隨其血之所在。應病取之。苟或血病瀉氣。氣病瀉血。是謂誅伐無過咎將誰歸問皮肉筋。骨脈病。咎曰。百病所起皆始於榮衛然後淫於皮肉筋脈。

故經言是動脈者氣也。所生病者血也。先為是動而後所生病也。由此推之則知皮肉經脈亦是後所生之病耳。刺法但舉榮衛逆順。則皮骨肉筋之治在其中矣。

問呼吸之理。答曰此乃調和陰陽法也。故經言呼者因陽出。吸者隨陰入。雖此呼吸分陰陽。實由一氣而為體。蓋呼則出其氣。吸則入其氣。欲補之時。氣出針入。氣入針出。欲瀉之時氣入入針。氣出出針。呼而不過三口。是外隨三焦之陽。吸而不過五口。是內迎五臟之陰。先呼而後吸者。為陽中之陰。先吸而後呼者。為陰中之陽。乃各隨其病氣陰陽寒熱而用之。

問針入幾分留幾呼。答曰。不如是之相拘。蓋肌肉有淺深。病去有遲速。若肌肉厚實處則可深。淺薄處則宜淺病去則速出針。病滯則久留針。

問補瀉有不在井榮腧經合者多如何。答曰。如睛明瞳子髎治目疼。聽宮絲竹空聽會治耳聾。迎香治鼻病。地倉治口喎。風池頭維治頭項古人亦有不繫井榮俞經合者如此。蓋以其病在上。取之上也。

問經穴流注。病在各經絡。按時補瀉能去病否。答曰病著於經。其經自有虛實補虛瀉實亦自中病也有一針而愈。有數針始愈。蓋病有新痼淺深。新淺者一針可愈深痼者必屢針乃除。丹溪東垣有一劑愈者。有至數十劑而愈者。今人用一針不愈。則不再針矣。且病非獨出於一經一絡者。

其發必有六氣之兼感。標本之差殊。或一針以愈其標而本未盡除。或獨取其本。而標尚復作必數針方絕其病之鄰也。

白話文:

[問疑]

有人問:針灸用針,看起來似乎都是瀉法,沒有補益的效果。古人使用針刺是為了疏導氣血,治療實證有餘的病症。現在人很少用這種方法,是知道針刺沒有補益作用而不使用呢?還是因為現代人先天元氣稟賦不足而不適用?又或者是因為後天耗損太多,導致用針也沒有效果呢?還是因為不善於使用針法而不用呢?

《黃帝內經》說:陽氣不足的人,要用溫熱的藥物來補益;精血不足的人,要用滋味的藥物來補養。針是石頭做的,既沒有溫熱之氣,也沒有滋養之味,只是刺破皮膚,損傷肌肉,使身體的氣從孔竅散發出去,那怎麼能補益呢?《黃帝內經》又說:氣血陰陽都嚴重不足的人,不要用針刺,要用甘味的藥物來調和。還說:形體氣血都虛弱,病邪之氣也虛弱,這是陰陽都嚴重不足的情況,不可以針刺,如果勉強針刺,會使氣更衰竭,老人會因此而死,壯年人也難以恢復。如果這樣看來,針刺確實只有瀉的作用,沒有補的作用。

有人問:病有在氣分的,有在血分的,針灸也區分氣分和血分嗎?回答說:氣分和血分的病症,針灸醫師也應該了解。病在氣分,會遊走不定;病在血分,會固定不移。以腹中腫塊來說,時上時下,時有時無的,屬於氣分;如果腫塊在兩脅、心下或肚臍上下左右,固定不移動且慢慢長大的,屬於血分。以風邪來說,如果病邪在左手和右手之間遊走,或者在左腳和右腳之間移動,位置不固定的,屬於氣分;如果總是偏在左腳或右手,固定不動的,屬於血分。各種疾病都是這樣,必須知道,病在氣分,上面有病,在下面取穴;下面有病,在上面取穴;在左邊取右邊的穴位,在右邊取左邊的穴位。病在血分,就要在病變的血所在的位置取穴。如果血病卻用瀉氣的方法,氣病卻用瀉血的方法,這是過分用瀉法,導致病情加重,責任要歸咎誰呢?如果病變在皮、肉、筋、骨、脈,責任又歸咎誰呢?一般來說,所有疾病都是從營衛開始,然後蔓延到皮肉筋脈。

所以《黃帝內經》說,能動的脈氣屬於氣,所產生的病變屬於血。先有能動的氣,然後才有氣所產生的病。由此推論,可知皮肉經脈也都是後來才產生病變的部位。針刺的方法只要掌握營衛的逆順,那麼皮骨肉筋的治療方法就都在其中了。

有人問:呼吸的道理是什麼?回答說:這是調和陰陽的方法。《黃帝內經》說,呼氣是陽氣外出的表現,吸氣是陰氣進入的表現。雖然呼吸分陰陽,但實際上是由一口氣組成的整體。呼氣的時候,氣外出;吸氣的時候,氣進入。想要補益的時候,在呼氣時針刺,在吸氣時出針;想要瀉法時,在吸氣時入針,在呼氣時出針。呼氣不超過三次,是為了配合三焦的陽氣;吸氣不超過五次,是為了迎接五臟的陰氣。先呼後吸,是陽中的陰;先吸後呼,是陰中的陽。要根據病氣的陰陽寒熱來運用。

有人問:針刺入幾分深,留針多久?回答說:不用這麼拘泥。肌肉有厚有薄,病癒有快有慢。肌肉厚的地方可以深刺,肌肉薄的地方應該淺刺。病癒得快的,就快速出針;病癒得慢的,就留針久一點。

有人問:有些補瀉方法不局限於井、滎、俞、經、合穴,這是為什麼?回答說:例如睛明穴、瞳子髎穴治療眼痛;聽宮穴、絲竹空穴、聽會穴治療耳聾;迎香穴治療鼻病;地倉穴治療口歪;風池穴、頭維穴治療頭痛、頸項痛,古人也有不拘泥於井、滎、俞、經、合穴的例子。這都是因為病在上部,所以就在上部取穴。

有人問:經穴的流注,如果病在各經絡,按照時辰補瀉,能夠治好病嗎?回答說:病停留在經絡,經絡本身就有虛實,補虛瀉實自然可以治好病。有的針一次就好,有的要針多次才能好,這是因為疾病有新舊、深淺之分。新的、淺的病,一針就好;深的、久的病,必須多次針刺才能除根。就像丹溪、東垣的用藥,有的用一次就好,有的要用幾十次才能好。現在的人用針一次不好,就不再針了。而且病也不會只出現在一條經絡上,發病一定有六氣的兼感、標本的差別。有時一針能治好標,但本還沒完全清除;有時只治本,而標又復發,必須多次針刺才能徹底根除疾病。

有人問:《黃帝內經》裡,湯藥很少,針灸很多,為什麼?回答說:古人勞動不至於疲倦,安逸不至於放縱,飲食不追求肥膩新鮮而傷害內臟,穿衣不追求過於保暖而傷害外表,作息有規律,知道躲避寒暑,內心恬淡虛無,精神守護在內,疾病怎麼會產生呢?就算有賊風虛邪,也不能深入,不過是停留在皮膚經絡,導致氣滯而已,用針來疏通氣血,用艾灸來散瘀,病自然就好了,哪裡需要湯藥呢?現在道德日漸衰敗,把酒當成漿水喝,把妄為當成習慣,放縱慾望消耗精氣,思慮過多分散真元,不知道持守盈滿,不懂得控制精神,只求心裡快樂,過分貪圖享樂,作息不規律,不知道躲避寒暑,所以疾病多從內部產生,外來的邪氣也容易侵入。《黃帝內經》說,針刺治療體表疾病,湯藥治療內臟疾病。既然病屬於內,非湯藥就不能治好。等到病情緩解後,湯藥就會廣泛使用,針灸也會配合使用。這是因為世道和古時候不一樣了,現在和以前不一樣了,也是因為針法不精,傳授沒有得到精髓。

這並不是說古人用的針灸多,今人用的針灸少,也不是說湯藥只適合現在而不適合古代。

不能馬上就認為四季都適合針灸,這樣會損害自然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