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逢源》~ 卷三 (26)
卷三 (26)
1. 灸瘡要法
[資生云:凡著艾得瘡發,所患即瘥。若不發,其病不愈。甲乙經云:灸瘡不發者,故履底炙令熱熨之,三日即發。今人用赤皮蔥三五莖去青,於溏灰中煨熱拍破,熱熨瘡上十餘遍。其瘡三月遂發。又以生麻油漬之而發。亦有用皂角煎湯,候冷頻點之。而亦有恐血氣衰不發。服四物湯滋養血氣。不可一概論也。有復灸一二壯遂發;有食熱炙之物如燒魚煎豆腐羊肉之類而發。在人以意取助,不可順其自然。]
白話文:
資生說,凡是用艾草灸的,一定要起膿瘡,這樣病才會好。如果不起膿瘡,病就不會痊癒。《甲乙經》說,如果灸後不起膿瘡,可以用燒熱的鞋底熨在灸的地方,讓它發熱,三天就會起膿瘡。現在有人用三五根紅皮蔥,去掉綠色部分,在熱灰中煨熱後拍破,趁熱熨在瘡上十幾遍,這樣瘡三個月就會發出來。也有人用生麻油浸泡後讓它發出來。還有用皂角煮湯,放涼後頻繁點在灸的地方,也能讓瘡發出來。
但也有可能是因為血氣衰弱而不起膿瘡,這種情況就要服用四物湯來滋養血氣。
所以不能一概而論,有的再灸一兩次就會起膿瘡,有的則是吃些熱性的食物,例如烤魚、煎豆腐、羊肉之類的就會發出來。這些都需要根據個人情況,有意去幫助它,不能順其自然。
2. 灸後調攝法
寶鑑云:灸後不可就飲茶,恐解火氣;及食,恐滯經氣。宜停一二時,須得靜室臥,平心定氣。戒色欲、勞、怒;飢飽寒熱食,忌生冷瓜果。惟食清淡養胃之物,使氣血流通,艾火逐出病氣。若食厚味醇酒,致生痰涎,阻滯病氣矣。鮮魚、雞、羊雖能發火,可施於初灸旬日之內,不可加於半月之後。今人不知恬養,雖灸何益?故因灸而反致害者有之。
白話文:
《寶鑑》這本書說,艾灸之後不可以馬上喝茶,因為怕會把火氣解掉;也不可以馬上吃東西,因為怕會阻塞經絡的氣運行。艾灸之後,最好能休息一兩個小時,需要在安靜的房間裡躺著,保持心情平和、氣定神閒,還要戒除性慾、勞累和發怒。飲食方面要注意,不要吃太飽或太餓,也要避免寒冷和燥熱的食物,並忌食生冷的瓜果。飲食應該選擇清淡、容易消化的食物,用來調養脾胃,這樣才能使氣血順暢運行,讓艾火把病氣驅趕出去。如果吃太油膩或喝濃烈的酒,會產生痰液,反而會阻礙病氣的排出。新鮮的魚、雞、羊肉雖然可以補火,但只能在剛開始艾灸的十天內適量食用,不能在半個月之後再吃。現在的人不懂得好好休養生息,即使艾灸了效果也不好,所以有些人因為艾灸反而導致身體更差,就是這個原因。
3. 洗灸瘡
古人灸艾炷大。便用洗法。以赤皮蔥薄荷煎湯溫洗瘡周圍。約一時久,驅逐風邪於瘡口出,更令經脈往來不澀自然疾愈。若灸火退痂後,用東南桃枝青嫩皮,煎湯溫洗。能護瘡中諸風。若瘡黑爛,加胡荽煎洗。若疼不可忍,加黃連煎,神效。
如不應灸而誤灸之:灸瘡痛不可忍,以致飛肉成片,名曰飛蝶。宜用大黃芒硝煎濃汁。頻洗灸處。痛仍不止,可將此藥吃一二杯。即除矣。
白話文:
古時候的人使用艾草柱灸療,通常會配合清洗的方法。用紅皮蔥和薄荷煎煮成溫熱的湯,清洗瘡的周圍,大約洗一個小時,這樣可以把風邪從瘡口逼出來,也能讓經脈運行順暢,自然就會痊癒。如果灸療後結痂脫落,可以用東南方向的桃樹枝青嫩皮煎煮成溫水清洗,能保護瘡口不受風邪侵擾。如果瘡口發黑潰爛,可以加入胡荽煎煮清洗。如果疼痛難以忍受,可以加入黃連煎煮,效果非常好。如果是不該灸療卻誤用了灸療,導致灸瘡疼痛難忍,甚至長出像肉片一樣的東西,稱為「飛蝶」。這種情況應該用大黃和芒硝煎煮成濃汁,頻繁清洗灸療的部位。如果疼痛仍然不止,可以喝一到兩杯這種藥汁,就能夠消除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