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川

《針灸逢源》~ 卷三 (25)

回本書目錄

卷三 (25)

1. 孫真人雷火針法

治閃挫諸骨間痛。及寒濕氣而畏刺者。用沉香木香乳香茵陳羌活。乾薑穿山甲各三錢。麝香少許艾葉二兩以綿紙半尺。先鋪艾茵於上次將藥末摻之。卷極緊收用。按定痛穴。以筆點記。外用紙六七層隔穴。將卷艾藥取太陽真火。用圓珠火鏡皆可。燃紅按穴上。良久取起剪去灰。

再燒再按。九次即愈。其法灸一火。唸咒一遍先捻火在手。唸咒曰。雷霆官將。火德星君。藥奏奇功。方得三界六腑之神。針藏烈焰。煉成於仙。都九轉之門。蠲除痛患。掃蕩妖氛。吾奉南鬥。六星。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咒畢即以雷火針按穴灸之。務要誠敬。勿令婦女雞犬見。

白話文:

治療因扭傷、挫傷導致的骨頭間疼痛,以及因寒濕氣而害怕針刺的人,可以使用這個方法。

藥材選用沉香、木香、乳香、茵陳、羌活、乾薑、穿山甲各三錢,再加上少許麝香、艾葉二兩。取半尺長的棉紙,先鋪上艾葉和茵陳,再把藥末摻在上面,緊緊捲起來備用。

先按壓找到疼痛的穴位,用筆點記號。在穴位外隔著六七層紙,將捲好的艾藥用太陽真火點燃(可以用圓珠火鏡取火),燒紅後按在穴位上,過一會兒取下,剪掉灰燼。

接著再燒再按,重複九次就會痊癒。

這個方法的施灸訣竅是,每灸一次火,就念一遍咒語。先將火捻在手上,然後念咒:「雷霆官將,火德星君,藥奏奇功,方得三界六腑之神。針藏烈焰,煉成於仙,都九轉之門,蠲除痛患,掃蕩妖氛。吾奉南鬥六星,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咒語念完,就用雷火針按在穴位上施灸。務必誠心敬意,不要讓婦女或雞犬看見。

2. 太乙針法

艾絨(二兩),桃樹皮,乳香,沒藥,硫黃,雄黃,穿山甲,川烏,草烏(各一錢),麝香(三分)。

上藥為末用綿紙一層藥一層卷緊或用線扎。灸時用紅布襯於痛處。將此針在火上燒著灸之。如雷火針法。

白話文:

將艾絨(二兩)、桃樹皮、乳香、沒藥、硫黃、雄黃、穿山甲、川烏、草烏(各一錢)、麝香(三分),以上這些藥材全部研磨成粉末,然後用棉紙一層藥粉一層地緊密捲起,或者用線紮緊。要進行灸療時,先在疼痛的部位墊上一塊紅布,再將這個做好的藥針在火上點燃後進行灸療,方法如同雷火針的灸法一樣。

3. 艾葉

本草云。艾味苦。氣微溫。陰中之陽。無毒。主灸百病。三月三日。五月五日。採曝乾。陳久者良。辟惡殺鬼。又採艾之法五月五日。灼艾有效。制艾先要如法。令乾燥。入石臼搗細。篩去塵屑。取潔白為上。須令焙大燥。則灸有力。火易燃。如潤無功。圖經云。舊不著所出。

但云生田野間。今隨處有之,惟蘄州所產。葉厚而干高。氣味最勝用之尤妙,丹溪曰。艾性至熱。入火灸則上行。入藥服則下行。

白話文:

艾草的味道是苦的,性質稍微溫熱,屬於陰性中的陽性,沒有毒。主要用於艾灸來治療各種疾病。最好在農曆三月三日或五月五日採摘,曬乾後存放越久越好。艾草能驅除邪氣,殺滅鬼怪。另外,採摘艾草的方法,以五月五日採摘的艾草用來艾灸最有效。製作艾草首先要依照正確的方法,讓艾草乾燥。將乾燥的艾草放入石臼中搗碎,篩掉灰塵雜質,取潔白的部分為上品。必須要將艾草烘烤到非常乾燥,這樣艾灸的效果才會好,而且容易點燃。如果艾草潮濕,就沒有效果。《圖經》記載,過去沒有記載艾草的產地,只說它生長在田野間。現在到處都有艾草,只有蘄州出產的艾草,葉子厚而莖幹高大,氣味最好,使用起來效果也最好。朱丹溪說,艾草的性質非常熱,用火灸的時候藥性會向上走,用藥服用時則會向下走。

4. 艾炷大小先後

明堂曰。灸炷下廣三分。若不三分。則火氣不達。病不愈則是灸炷欲大。惟頭與四肢欲小耳。又曰。艾炷依小箸頭作其病脈粗細。狀如細線。但令當脈灸之。雀糞大炷亦能愈疾。如腹脹疝瘕。痃癖伏梁氣等。須大艾炷。小品曰。腹背爛燒。四肢但去風邪而已不宜大炷。如巨闕鳩尾。

當脈上灸之。不過四五壯。艾炷宜小。若艾炷大而復灸多。其人永無心力。頭上灸多令人失精神。背腳灸多令人血脈枯竭。四肢細而無力,外臺云。人年三十以上灸頭不灸三里。令人氣上衝目。明堂云。先灸上。後灸下先灸少後灸多皆宜審之,資生云。凡灸當先陽後陰言從頭向左而漸下。

次從頭向右而漸下。

白話文:

《明堂》說,艾炷的底部寬度要有三分,如果不到三分,火氣就無法傳達到病灶,病就不會好。這意思是說,艾炷通常要大一些,只有頭部和四肢可以小一些。《又曰》說,艾炷的大小要依照病脈的粗細來製作,形狀像細線一樣,只要能灸在脈上就可以了。即使像麻雀糞便那樣小的艾炷,也能治好疾病。像腹脹、疝氣、腫塊、痞塊、伏梁氣等病症,就必須用大的艾炷。《小品》說,腹部和背部可以烤到起泡,四肢只要去除風邪就好,不宜用大的艾炷。像巨闕穴、鳩尾穴這些穴位,在脈上施灸,大約灸四五壯就可以了,艾炷應該用小的。如果艾炷大又灸得太多,這個人就會永遠沒有精神力氣。頭部灸太多會讓人精神不振。背部和腳部灸太多會讓人血脈乾枯,四肢變得細小無力。《外臺》說,人過了三十歲,灸頭就不要灸足三里穴,會讓人氣往上衝到眼睛。《明堂》說,要先灸上面,再灸下面,先灸少的,再灸多的,都要仔細考慮。《資生》說,凡是灸都要先灸陽,再灸陰,意思是從頭部開始,先向左邊逐漸往下灸,然後再從頭部開始,向右邊逐漸往下灸。

5. 壯數多少灸法

千金云。凡言壯數者若丁壯。病根深篤。可倍於方數。老少羸弱。可減半。扁鵲灸法。有至三五百壯千壯。此亦太過。曹氏灸法。有百壯五十壯。小品諸方亦然惟明堂云針入六分。灸三壯。更無餘治故後人無准。惟以病之輕重而增損之凡灸頭項止於七壯。積至七七壯止,灸法坐點穴則坐灸。

臥點穴則臥灸。立點穴則立灸須得身體平直毋令傾側。若傾側穴不正。徒破好肉耳。

白話文:

《千金方》說,凡是提到艾灸壯數的,如果是身強力壯的人,而且病根深重,可以比原方增加一倍的艾灸次數。如果是年老體弱的人,可以減半。扁鵲的灸法,有灸到三五百壯甚至上千壯的,這也太過分了。曹氏的灸法,有灸一百壯或五十壯的。《小品方》等其他醫方也類似。只有《明堂經》說針刺六分深,艾灸三壯,沒有其他的治療方式,所以後人沒有一個標準。只能依照病情的輕重來增加或減少艾灸次數。一般來說,艾灸頭部和頸部,最多灸到七壯,累積灸到四十九壯就好。艾灸的時候,如果是坐著取穴,就坐著灸;如果是躺著取穴,就躺著灸;如果是站著取穴,就站著灸。必須保持身體平直,不要傾斜歪斜。如果身體傾斜歪斜,穴位就不準確,只是白白損傷好的肌肉而已。

6. 艾灸補瀉

圖翼云。灸法有二報三報。以至連年不絕者。前後相催其效尤速或自三壯五壯。以至百壯千壯者。由漸而增也凡以火補者。勿吹其火。必待其從容徹底自滅。灸畢即可用膏貼之。以養火氣。若欲報者直待報畢。貼之可也。以火瀉者。可吹其火。傳其艾宜於迅速須待灸。瘡潰發然後貼膏。

此補瀉之法也然用火之法。惟陽虛多寒經絡凝滯者為宜。若診其脈數口乾咽痛。面赤內熱等症。俱不宜灸也。

白話文:

艾灸的方法有兩種做法,一種是灸療後不間斷地持續施灸,甚至連續多年,前後接續進行,這樣效果會更快。另一種則是從三壯、五壯開始,逐漸增加到百壯、千壯,這是循序漸進的作法。凡是屬於用火來補益身體的,不要吹火,一定要等到艾火自然熄滅,讓火氣徹底滲透。灸完後就可以用藥膏貼敷,來養護火氣。如果想要持續加強效果,就等到連續灸完後再貼藥膏也可以。屬於用火來瀉的,可以吹火,讓艾火快速燃燒,要等到灸瘡潰爛發膿後再貼藥膏。

以上就是艾灸補瀉的方法。但是用火艾灸的方法,只適合陽虛、體內多寒、經絡阻塞的人。如果診斷出脈搏跳動快速、口乾舌燥、咽喉疼痛、臉色發紅、體內發熱等症狀,都不適合使用艾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