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逢源》~ 卷三 (24)
卷三 (24)
1. 暖針法
素問遺篇注云。用圓利針。長針。未刺之時。先口內溫針暖而用之。又曰毫針於人近體暖針至溫方刺。
舊云。口體溫針。欲針入經絡。氣得溫而易行也。今或投針於熱湯中。亦此意耳。口溫與體溫微有不同。口溫者。針頭雖熱而柄尚寒。不若著身溫之。則針通身皆熱矣。
王節齋曰。近有溫針者。乃楚人之法。其法針穴上。以香白芷作圓餅套針上。以艾灸之。多以取效(此即調經論燔針也。可以治筋寒病)然古者針則不灸。灸則不針。夫針而加灸。灸而且針乃後人俗法。此行於山野貧賤之人。經絡受風寒者或有效。只是溫針通氣而已。於血宜行。
於疾無與也古針法最妙。但恐不得其精而誤用之則危拙見於頃刻。惟灸得穴。有益無害。
白話文:
《素問遺篇注》中說,使用圓潤鋒利的長針,在未刺入皮膚之前,先用口中溫度溫熱針身後再使用。另外也說,細毫針在接近人體時,要溫熱到適當溫度再刺入。
古人說用口或身體溫熱針,是為了讓針進入經絡時,氣能得到溫熱而容易運行。現在有人把針放入熱水中加溫,也是這個意思。用口溫針與用身體溫針稍微有些不同,用口溫針雖然針頭熱了,但針柄還是冷的,不如直接貼在身上溫熱,可以讓整支針都熱起來。
王節齋說,最近有一種溫針法,是楚地的方法。這種方法是在針刺入穴位後,在針上套上用香白芷做的圓餅,再用艾草燃燒來灸,多能見效(這就是《調經論》中說的燔針,可以用來治療筋骨寒冷的病)。然而古時候針刺與艾灸是分開使用的,針刺不灸,艾灸不針。現在針刺後又加灸,艾灸又加針的做法,是後人的俗法。這種方法在山野間貧賤之人,經絡受風寒的或許有效,只是溫針通氣而已,對血液運行有利,對疾病本身沒有太大幫助。古代針法最精妙,只是擔心人們不能掌握精髓而誤用,會立即產生危險。只有艾灸找對穴位,是有益無害的。
2. 火針法
火針,即淬針。頻以麻油蘸其針,燈上燒令通紅,用方有效。若不紅,不能去病,反損於人。燒時,令針頭低下,恐油熱傷手。先令他人燒針,醫者臨時用之,以免手熱。先以墨點穴,使針時無差。火針甚難,須有臨陣之將心,方可行針。先以左手按穴,右手用針,切忌太深,恐傷經絡;太淺,不能去病。惟消息取中耳。
凡行火針,必先安慰病人,勿令驚懼。與灸略同,而疼無幾時。一針之後,速便出針,不可久留。即以左手速按針孔,則能止痛。人身諸處皆可行火針,惟面上忌之。火針不宜針腳氣,反加腫痛。宜破癰疽發背,潰膿在內,外面皮無頭者。但按毒上軟處,以潰膿。
其闊大者,按頭尾及中,以墨點記,宜下三針,決破出膿。凡針腫上,不可按之。即以手指,從兩旁捺之,令膿隨手而出。或腫大膿多,針時須側身迴避,恐膿射出汗身也。
白話文:
火針,就是把針燒紅來使用。經常把針沾上麻油,在燈火上燒到通紅,這樣用才有效果。如果燒不紅,就不能治病,反而會傷害人。燒針的時候,要讓針頭朝下,防止熱油燙到手。最好先讓別人燒針,醫生臨用時再拿,免得手被燙熱。先用墨在穴位上點記號,這樣扎針時才不會有偏差。火針很難操作,必須要有像將軍上戰場一樣的決心,才能進行。先用左手按住穴位,右手拿針扎入,千萬不能扎太深,以免傷到經絡;也不能扎太淺,這樣治不了病。要恰到好處才行。
凡是進行火針治療,一定要先安撫病人,不要讓他們驚慌害怕。火針跟艾灸有些像,但疼痛只是一下子。扎完一針後,要馬上把針拔出來,不能停留太久。立刻用左手快速按住針孔,就能止痛。人身上各個部位都可以扎火針,只有臉上不能扎。火針不適合用來治療腳氣,反而會加重腫痛。火針適合用來治療癰疽發背,膿液積在裡面,外面皮膚卻沒有膿頭的情況。只要按到毒瘡上軟的地方,就可以刺破放出膿液。
對於比較大的膿瘡,要按住頭尾和中間,用墨點做記號,應該扎三針,使其破開放出膿液。凡是在腫脹的地方扎針,不要按壓,要用手指從兩旁按壓,讓膿液順著手指流出來。如果腫大膿多,扎針時要側身躲避,防止膿液噴濺到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