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逢源》~ 卷三 (27)

回本書目錄

卷三 (27)

1. 貼灸瘡

古人貼灸瘡不用膏藥。要得膿出多而疾除。資生云春用柳絮。夏用竹膜。秋用新綿。冬用兔腹下白細毛或貓腹毛。今人多以膏藥貼之亦取其便。不可速易。若膏藥不壞久貼之可也。若速易瘡亦速愈。恐病根不盡除也。

白話文:

古時候的人貼灸瘡,不用膏藥。他們要讓膿液盡量流出來,病才會好得快。資生這本書說,春天用柳絮,夏天用竹子的內膜,秋天用新棉花,冬天用兔子肚子下方細白的毛或貓肚子上的毛。現在的人大多用膏藥貼,也是為了方便。但不能太快更換。如果膏藥沒壞,可以貼久一點。如果太快換藥,傷口雖然好得快,但恐怕病根還沒完全清除。

2. 灸瘡膏方

白芷,川芎,黃連,薄荷,金星草,乳香,當歸,黃芩,蔥白,淡竹葉

上藥各等分。用香麻油煎膏。臨好用鉛粉炒熱收。

又方

生地,元參,黃耆,當歸,川芎,防風,乳香,蔥白,各等分如前法煎。

白話文:

白芷、川芎、黃連、薄荷、金星草、乳香、當歸、黃芩、蔥白、淡竹葉,以上藥材各取相同份量,用香麻油煎熬成膏狀,快要完成時加入炒熱的鉛粉收膏。

另一種配方:生地、元參、黃耆、當歸、川芎、防風、乳香、蔥白,各取相同份量,煎熬方法同上。

3. 治誤針傷絡血不止方

花蕊石,赤石脂,乳香,沒藥,兒茶,血竭,自然銅,血餘灰,白𧂠,藤黃

上藥各等分為細末摻上即愈。

白話文:

將以上藥材等分磨成細末,敷在傷口上,就能止血。

4. 治折針法

一用靈磁石引其肉中針,即出。

一用青蛙眼珠搗爛塗之,針即出。

一將原針穴邊復下一針補之,針即出。

一用硫黃研細水調塗上以紙花貼之,覺癢時,針即出。

一用象牙屑碾細水和塗上,針即出。

一用雙杏仁搗爛用鮮豬脂調勻,貼針瘡上,針即出。

一用螻蛄腦子,搗爛塗上,針即出。

倘因折針經絡有傷,膿血不止,用黃耆、當歸、木香、沉香、乳香、肉桂,別研綠豆粉糊丸,每服五十丸,熱湯送下。

白話文:

治療斷針的方法:

一、 用磁鐵吸,就可以把肉裡的斷針吸出來。

二、 把青蛙的眼珠搗爛塗在患處,斷針就會出來。

三、 在斷針的附近,重新扎一針來補它,斷針就會出來。

四、 把硫磺磨成粉末,用水調成糊狀塗在患處,然後用紙花貼上,等到感覺癢的時候,斷針就會出來。

五、 把象牙屑磨成粉末,用水調成糊狀塗在患處,斷針就會出來。

六、 把兩個杏仁搗爛,用新鮮的豬油調勻,貼在斷針造成的瘡口上,斷針就會出來。

七、 把螻蛄的腦子搗爛塗在患處,斷針就會出來。

如果因為斷針傷到經絡,導致膿血流個不停,可以用黃耆、當歸、木香、沉香、乳香、肉桂,另外磨綠豆粉做成藥丸,每次服用五十丸,用熱湯送服。

5. 禁針穴歌

禁針穴道要先明。 腦戶、囟會及神庭;絡卻、玉枕、角孫穴;顱息、承泣、隨承靈;神道、靈臺、膻中忌;水分、神闕並會陰;橫骨、氣衝、手五里;箕門、承筋及青靈;會宗、乳中、犢鼻里;厥陰、急脈須丁寧。(共三十五穴) 刺中五臟,膽皆死;衝陽血出,投幽冥。 孕婦不宜針合谷,三陰交內亦同論。 石門針灸應須忌,女子終身無妊娠。 外有雲門並鳩尾、缺盆、肩井、客主人。 針若深時,多暈倒,急補三里可平神。 要知天突低頭取,背部諸腧切莫深。

白話文:

必須先了解哪些穴道禁止針刺。像是腦戶、囟會、神庭、絡卻、玉枕、角孫、顱息、承泣、承靈等穴位。還有神道、靈臺、膻中、水分、神闕以及會陰等穴位也都要避免。另外,橫骨、氣衝、手五里、箕門、承筋、青靈、會宗、乳中、犢鼻、厥陰、急脈等穴位也務必謹慎小心(以上共三十五個穴位)。如果刺中五臟的穴位或是膽經的穴位,都可能導致死亡,如果刺到衝陽穴,可能會導致大量出血而死亡。孕婦不適合針刺合谷穴和三陰交穴,必須特別注意。石門穴則絕對禁止針灸,否則女子終身將無法懷孕。還有,雲門、鳩尾、缺盆、肩井、客主人等穴位,如果針刺太深,容易導致暈倒,這時應趕快針刺足三里穴來安神。要找天突穴時,必須讓病人低頭。背部的所有穴位都不能深刺。

6. 禁灸穴歌

禁灸之穴四十七。 承光,啞門,風府逆。 睛明,攢竹,下迎香。 天柱,素髎,上臨泣。 腦戶,耳門,瘈脈通。 禾髎,顴窌,絲竹空。 頭維,下關,人迎等。 肩貞,天牖,心腧同。 乳中,脊中,白環腧。 鳩尾,淵液,和周榮。 腹哀,少商,並魚際。 經渠,天府,及中衝。 陽池,陽關,地五會。 漏谷,陰陵,條口,殷門,申脈,承扶上。 伏兔,髀關,委中,陰市,犢鼻。 諸穴休將艾火攻。

白話文:

總共有四十七個穴位禁止用艾灸。這些穴位分別是:承光、啞門、風府、睛明、攢竹、迎香、天柱、素髎、臨泣、腦戶、耳門、瘈脈、禾髎、顴髎、絲竹空、頭維、下關、人迎、肩貞、天牖、心俞、乳中、脊中、白環俞、鳩尾、淵液、周榮、腹哀、少商、魚際、經渠、天府、中衝、陽池、陽關、地五會、漏谷、陰陵泉、條口、殷門、申脈、承扶、伏兔、髀關、委中、陰市和犢鼻。這些穴位都不可以用艾灸來治療。

7. 逐日人神所在歌

人神之法,將何起? 一日先從足大指;二日外踝,三股內;四在腰髀,五口裡;六手,七居內踝;次八腕,九尻,十腰背;十一鼻柱,二髮際;十三牙齒皆相類;十四胃脘,五遍身;六胸,十七氣衝尋;十八股內,十九足,二十外踝,須分明;廿一在手小指間;廿二外踝,三足肝(廿三日在足並肝經);廿四手陽明,勿錯。 廿五足陽明一般;廿六在胸,廿七膝;廿八陰中,勿相逼;廿九元來膝脛前;三十足趺,須記得。

白話文:

關於人神所在位置的規律,應該從哪裡開始看起呢?從每天來看,第一天先從腳的大拇指開始,第二天在腳踝外側,第三天在大腿內側,第四天在腰部和髖部,第五天在口中,第六天在手上,第七天在腳踝內側,第八天在手腕,第九天在尾椎骨,第十天在腰背,第十一天在鼻柱,第十二天在髮際,第十三天在牙齒,這些位置都類似,第十四天在胃脘,第十五天遍布全身,第十六天在胸部,第十七天在氣衝穴附近,第十八天在大腿內側,第十九天在腳部,第二十天在腳踝外側,這些位置必須分清楚。第二十一天在手的小指指縫間,第二十二天在腳踝外側與足肝經交界的地方(第二十三天,位置在腳部和肝經上),第二十四天在手陽明經,不要弄錯了。第二十五天在足陽明經,這是一般的規律。第二十六天在胸部,第二十七天在膝蓋,第二十八天在陰部,不要太靠近。第二十九天在膝蓋和小腿前側,第三十天在腳背,這些位置必須記住。

8. 四季避忌日

春甲乙,夏丙丁,四季戊己,秋庚辛,冬壬癸

太乙即八極也。故太乙立於中宮而鬥建其外。然後可以朝八風。占吉凶。所謂北辰北極。天之樞紐者以此。

白話文:

春天要避開甲、乙日,夏天要避開丙、丁日,四季(指每個季節的末月)要避開戊、己日,秋天要避開庚、辛日,冬天要避開壬、癸日。

太乙就是八極的中心。所以太乙位於中央,而北斗七星環繞其外,這樣才能夠觀察八方來風,占卜吉凶。所謂的北辰、北極,是天的樞紐,指的就是這個道理。

9. 太乙所在天忌歌

靈樞九宮八風篇:

以八節分八宮,而稱為太乙所居者,正合月建之序。蓋月建所在之方,即時令所主之位;人身之氣無不應之。故凡針灸家當知避忌者,恐傷其王氣耳。

立春艮上起天留,己丑戊寅左足求。 春分震位倉門定,左脅東方乙卯投。 立夏戊辰與己巳,巽宮陰洛左手愁。 夏至上天丙午日,離宮膺至喉首頭。 立秋哀委當右手,己未戊申坤上游。 秋分倉果西方兌,辛酉還從右脅謀。 立冬右足加新洛,戊戌己亥乾位收。 冬至坎方臨葉蟄,壬子腰尻下竅流。 五臟六腑並臍腹,招搖戊巳應中州。

白話文:

《靈樞》九宮八風篇說,將一年分為八個節氣,對應八個方位,稱為太乙所居住的地方,這正好符合月建的順序。月建所在的方位,就是當時節令所主管的位置。人體內的氣息沒有不與之相應的。所以凡是針灸的人都應當知道要避開這些禁忌,是恐怕傷害到當令的旺盛之氣。

立春時,太乙在艮方,從腳左邊開始;春分時,太乙在震方,從左脅邊開始;立夏時,太乙在巽方,從左手開始;夏至時,太乙在離方,到胸部、喉嚨、頭部;立秋時,太乙在坤方,從右手邊開始;秋分時,太乙在兌方,從右脅邊開始;立冬時,太乙在乾方,從右腳開始;冬至時,太乙在坎方,影響到腰部、臀部及下竅。五臟六腑連同肚臍腹部,以及身體中央的部位,都與戊和己相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