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逢源》~ 卷三 (14)
卷三 (14)
1. 標幽賦
督脈與任脈易定。明標與本論刺深刺淺之經住痛移疼。取相交相貫之徑。(如手太陰列缺交於陽明之絡。足陽明豐隆別走太陰之類)豈不聞臟腑病而求(章)門(氣)海腧募之微。經絡滯。而求原別交會之道。(各經之原。及陽別陰交。八會諸穴)更窮四根三結。依標本而刺無不痊(四根。
諸經根於四肢。即井穴也。三結即太陰結於大包。少陰結於廉泉。厥陰結於玉堂也)但用八法五門。分主客而針無不效(詳見前)八脈始終連八會。本是紀綱。十二經絡十二原。是為樞要。(詳見後)一日取六十六穴之法。方見幽微。(陽干注府三十六穴陰乾注藏三十穴)一時取十二經脈之原。
始知要妙。(十二經之原歌。云。甲出丘墟乙太衝。丙居宛。骨陽池同丁出神門太陵過戊當胃脈衝陽通。己出太白庚合谷。辛原本注太淵空壬歸京骨是原穴。癸出太谿跟骨中。)原夫補瀉之法。非呼吸而在手指。(義見寶命全形。離合真邪等論)速效之功。要支正而識本經。
(如心病取小腸經穴之類)交經繆刺。左有病而右畔取。寫絡遠針。頭有病而腳上針。巨刺與繆刺各異。微針與妙針難傳。觀部分而知經絡之虛實。視沉浮而辨臟腑之寒溫且夫先令針耀而慮針損。次藏口內而欲針溫。目無外視。手如握虎。心無內慕。如待貴人。左手重而多按。
欲令氣散。右手輕而徐入。不痛之因空心恐怯。直力側而多暈。背目沉掐。坐臥平而弗昏推於十干十變。知孔穴之開闔。(詳見前)論其五行五臟。察日時之旺衰。(得五行。生者旺。受五行克者衰。如心之病得甲乙之日時者生旺。遇壬癸之日時者克衰。余仿此)伏如橫弩。
應若發機。(言血氣未應。針則伏如橫弩。血氣既應針則退如發機)陰交陽別而定血暈。(任脈陰交脾經三陰交。膀胱經飛揚。皆主血病)陰蹺陽維而下胎衣。(腎經照海。三焦經外關)痹厥偏枯。迎隨俾經絡接續。漏崩帶下。溫補使氣血依歸。靜以久留。停針待之必准者取照海治喉中之閉塞端的處。
用大鐘治心內之呆癡。大抵疼痛實瀉。癢麻虛補。體重節痛而俞居。心下痞滿而井主。心脹咽痛。刺太衝而必除。脾冷胃疼。瀉公孫而立愈。胸滿刺內關。脅痛針飛虎。(三焦經支溝穴)筋攣骨痛補魂門。體熱勞嗽瀉魄戶。頭風頭痛。刺申脈與金門。(足太陽經)眼癢眼疼。
瀉光明到地五。(足少陽經)瀉陰郄止盜汗。治小兒骨蒸。刺偏歷利小便。醫大人水蠱。中風環跳宜刺。虛損天樞可取。由是午前卯後。(辰巳二時)太陰生而疾溫。離左酉南。(未申二時)月朔死而速冷。(月死生數。望前謂之生。望後謂之死。以一月而比一日。午前謂之生。
無瀉午後謂之死無補)循捫彈努。留吸母而堅長。(循捫皆摩也。彈弩者。著力之意留吸堅長。須待熱至也母者虛則補其母也)爪下伸提疾呼子而噓短(爪下者掐穴令氣血散。然後下針也。伸。即提也施針輕浮之謂疾呼噓短。去之速也。子者實則瀉其子也)動退空歇迎奪右而瀉涼(用針搖動而退伸提空歇以候氣行。
白話文:
標幽賦
督脈與任脈的位置很容易確定。明確標示並論述本經穴位針刺深淺的經絡、滯痛和移疼。取穴時要考慮經絡的交叉貫通的路線。(例如手太陰經的列缺穴與陽明經的絡脈相交;足陽明經的豐隆穴另行走向太陰經之類)難道沒有聽說過臟腑有病,要尋找章門、氣海、腧穴、募穴的微妙之處嗎?經絡阻塞,就要尋找原穴、別穴、交會穴的通道。(各經的原穴,以及陽明經的別絡,陰經的交脈,八會穴)更要深入探究四根三結,根據標本穴位進行針刺,沒有什麼不能痊癒的。(四根,諸經根於四肢,即井穴也;三結即太陰經結於大包穴,少陰經結於廉泉穴,厥陰經結於玉堂穴)只要運用八法五門,區分主客穴位進行針刺,沒有什麼不能奏效的。(詳見前文)八脈的始終與八會穴相連,本就是經絡的綱領;十二經脈的十二原穴,是經絡的樞紐。(詳見後文)一日取六十六穴的方法,才真正體現了針灸的微妙之處。(陽經取府穴三十六個,陰經取藏穴三十個)一次取十二經脈的原穴,才能真正了解針灸的要妙。(十二經原歌云:甲穴在丘墟,乙穴在太衝,丙穴在宛骨,陽池同,丁穴在神門,太陵過,戊穴在胃經的衝陽穴,己穴在太白,庚穴在合谷,辛穴在太淵,壬穴在經渠,癸穴在太谿跟骨中)
原本補瀉的方法,不在於呼吸而在於手指。(詳見寶命全形、離合真邪等論)速效的關鍵,是要能辨別正經和本經。(例如心臟有病,就取小腸經的穴位之類)交經取穴,是左側有病就取右側的穴位;遠道取穴,是頭部有病就在腳上取穴;巨刺與繆刺各有不同;微針與妙針的技巧難以言傳。觀察局部反應就能知道經絡的虛實;觀察針感沉浮就能辨別臟腑的寒熱。而且,首先要讓針光亮,並避免針刺損傷;其次要將針尖藏在口中,使針保持溫暖;目光不要東張西望;持針的手要像握虎一樣;心中不要有其他雜念;要像接待貴賓一樣;左手用力按壓,目的是讓氣血散開;右手輕柔緩慢地進針;進針不痛的原因是病人心情空虛害怕;用力過猛或針刺方向錯誤則容易暈倒;病人仰臥、側臥或坐著都不要昏沉;推究十干十變,就能了解穴位的開闔。(詳見前文)論述五行與五臟的關係,觀察時間的旺衰。(根據五行相生相剋的原理,受五行生扶的時間為旺,受五行克制的時間為衰。例如心臟有病,在甲乙日的時間,心臟得生扶而旺;在壬癸日的時間,心臟受克而衰。其他的以此類推)針刺時要像上弦的弓弩一樣蓄勢待發。(血氣未應,針刺如同蓄勢待發的弓弩;血氣已應,針刺就如同發射的弓弩)陰經交會穴和陽經別絡穴,可以治療出血症。(任脈的陰交穴、脾經的三陰交穴、膀胱經的飛揚穴,都主治血病)陰蹺脈和陽維脈可以治療胎衣不下。(腎經的照海穴、三焦經的外關穴)痹證、厥證、偏枯證,要根據迎隨經絡進行針刺,使經絡得以接續;漏症、崩漏、帶下,要溫補以使氣血歸於正常;針刺後要靜止一段時間,留針觀察,效果一定準確。例如,用照海穴治療喉嚨阻塞非常有效;用大鐘穴治療心臟呆滯癡傻。總的來說,疼痛屬於實證,要瀉;癢麻屬於虛證,要補;身體沉重、關節疼痛,要取俞穴;心下痞滿,要取井穴;心臟脹滿、咽喉疼痛,刺太衝穴就能治愈;脾胃虛寒、胃痛,瀉公孫穴就能立即痊癒;胸部脹滿,刺內關穴;脅肋疼痛,刺飛虎穴(三焦經的支溝穴);筋攣骨痛,補魂門穴;身體發熱、咳嗽,瀉魄戶穴;頭痛、頭風,刺申脈穴和金門穴(足太陽經);眼睛癢、眼睛痛,瀉光明穴和地五穴(足少陽經);瀉陰郄穴可以止盜汗;治療小兒骨蒸,刺偏歷穴可以利尿;治療大人水蠱,刺環跳穴;虛損,可以取天樞穴。由此可知,上午卯時以後(辰巳二時),太陰生而病勢溫和;下午酉時以後(未申二時),月朔死而病勢迅速惡化。(月死生數,望前謂之生,望後謂之死,以一月而比一日,午前謂之生,無瀉;午後謂之死,無補)循經摸脈,運用彈撥的手法,留針吸熱,使針感堅實持久。(循、捫皆摩也;彈、努者,著力之意;留吸堅長,須待熱至也;母者,虛則補其母也)用指甲掐穴,使氣血散開,然後進針。(爪下者,掐穴令氣血散,然後下針也;伸,即提也;疾呼噓短,去之速也;子者,實則瀉其子也)針刺時要搖動針體,然後退針,觀察氣血運行的情況,然後根據情況調整針法。(用針搖動而退,伸提空歇以候氣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