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逢源》~ 卷三 (8)
卷三 (8)
1. 奇經八脈總論
(本草綱目)
人身有經脈絡脈,直行曰經,旁行曰絡。經凡十二,手之三陰三陽,足之三陰三陽是也。絡凡十五,乃十二經各有一別絡,而脾又有一大絡,並任督二絡為十五絡也。其二十七氣,相隨上下,如泉之流,如日月之行,不得休息。陰脈營於五臟,陽脈營於六腑。陰陽相貫,如環無端。其流溢之氣,入於奇經。
轉相灌溉,內溫臟腑,外濡腠理。奇經凡八脈,不拘制於十二正經,無表裡配合,故謂之奇。蓋正經猶溝渠,奇經猶河澤。正經之脈隆盛,則溢於奇經。故秦越人比之天雨降下,溝渠溢滿,滂沛妄行,流於河澤。此靈素未發之旨也。
(八脈)陽維起於諸陽之會,由外踝而上行於衛分。陰維起於諸陰之交,由內踝而上行於營分。所以為一身之綱維也。陽蹺起於跟中,循外踝上行於身之左右。陰蹺起於跟中,循內踝上行於身之左右。所以使機關之蹺捷也。督脈起於會陰,循背而行於身之後,為陽脈之總督,故曰陽脈之海。
任脈起於會陰,循腹而行於身之前,為陰脈之承任,故曰陰脈之海。衝脈起於會陰,夾臍而行,直衝於上,為諸脈之衝要,故曰十二經脈之海。帶脈則橫圍於腰,狀如束帶,所以總約諸脈者也。是故陽維主一身之表,陰維主一身之裡,以乾坤言也。陽蹺主一身左右之陽,陰蹺主一身左右之陰,
以東西言也。督主身後之陽,任衝主身前之陰,以南北言也。帶脈橫束諸脈,以六合言也。故醫而知此八脈,則十二經十五絡之大旨得矣。
白話文:
人體有經脈和絡脈,直行的稱為經,橫向分支的稱為絡。經脈總共有十二條,分別是手部的三陰經和三陽經,以及足部的三陰經和三陽經。絡脈總共有十五條,除了十二經脈各自有一條分支的絡脈外,脾臟還有一條大的絡脈,加上任脈和督脈這兩條絡脈,總共是十五條。這些經絡中,有二十七種氣在其中上下流動,就像泉水流動一樣,又像太陽和月亮運行一樣,一刻也不會停止。陰經的氣運行在五臟中,陽經的氣運行在六腑中。陰陽之氣互相貫通,像一個沒有起點和終點的圓環一樣。經脈中流動的氣,會溢流到奇經八脈中。
這些氣在奇經八脈中互相灌溉,對內溫養臟腑,對外滋潤皮膚。奇經總共有八條脈,它們不受十二正經的約束,也沒有表裡搭配的關係,因此被稱為「奇經」。十二正經就像是溝渠,而奇經就像是河流湖泊。當十二正經的氣血充足時,就會溢流到奇經中。這就像秦越人比喻的,天下雨後,溝渠的水滿溢,到處流淌,最終流入河流湖泊中。這也是《靈樞》、《素問》等醫書沒有明確說明的道理。
奇經八脈分別是:陽維脈起於各陽經交會的地方,從外踝向上運行到身體的衛分(體表防禦部位);陰維脈起於各陰經交會的地方,從內踝向上運行到身體的營分(營養物質運行的部位)。陽維和陰維就像維繫身體的綱紀。陽蹺脈起於足跟,沿著外踝向上運行到身體左右兩側;陰蹺脈起於足跟,沿著內踝向上運行到身體左右兩側。陽蹺和陰蹺脈使身體的機關運動靈活敏捷。督脈起於會陰,沿著背部向上運行到身體的後方,它是所有陽經的主管,所以被稱為「陽脈之海」。
任脈起於會陰,沿著腹部向上運行到身體的前方,它承擔著所有陰經的任務,所以被稱為「陰脈之海」。衝脈起於會陰,沿著肚臍兩側向上運行,直接衝到上方,它是所有經脈的重要通道,所以被稱為「十二經脈之海」。帶脈橫繞腰部,像一條束帶一樣,它負責約束和協調所有經脈。因此,陽維脈主管身體的表面,陰維脈主管身體的內部,這就像天地乾坤的關係。陽蹺脈主管身體左右兩側的陽氣,陰蹺脈主管身體左右兩側的陰氣,這就像東西方向的關係。督脈主管身體後方的陽氣,任脈和衝脈主管身體前方的陰氣,這就像南北方向的關係。帶脈橫向約束所有經脈,就像六合(上下四方)的關係。所以,如果醫生了解這奇經八脈,就能掌握十二經脈和十五絡脈的主要意思。
2. 絡脈論
(醫門法律)
經有十二,絡亦有十二。絡者,兜絡之義,即十二經之外城也。復有胃之大絡、脾之大絡,及奇經之大絡,則又外城之通界,皇華出入之總途也。故又曰絡有十五焉。十二經生十二絡,十二絡生一百八十系絡,系絡生一百八十纏絡,纏絡生三萬四千孫絡。自內而生出者,愈多則愈小。
稍大者在俞穴肌肉間,營氣所主外廓,徭是出諸皮毛,方為小絡,方為衛氣所主。故外邪從衛而入,不遽入於營,亦以絡脈纏絆之也。至絡中邪盛,則入於營矣。故曰絡盛則入於經,以營行經脈之中故也。然風寒六淫外邪,無形易入,絡脈不能禁止,而盛則入於經矣。若營氣自內所生諸病,
為血為氣,為痰飲,為積聚,種種有形,勢不能出於絡外。故經盛入絡,絡盛返經,留連不已。是以有取於砭射,以決出其絡中之邪。
難經以陽蹺陰蹺、脾之大絡,共為十五絡,遂為後世定名。昌謂陽蹺陰蹺二絡之名原誤,當是共指奇經為一大絡也。蓋十二經各有一絡,共十二絡矣。此外,有胃之一大絡,由胃下直貫膈肓,統絡諸絡脈於上;覆有脾之一大絡,徭脾外橫貫脅腹,統絡諸絡脈於中;復有奇經之一大絡,
徭奇經環貫諸經之絡於周身上下。蓋十二絡以絡其經,三大絡以絡其絡也。嘗推奇經之義,督脈督諸陽而行於背,任脈任諸陰而行於前,不相絡也。衝脈直衝於胸中,帶脈橫束於腰際,不相絡也。陽蹺陰蹺同起於足跟,一循外踝,一循內踝,並行而鬥其捷,全無相絡之意。陽維陰維,
一起於諸陽之會,一起於諸陰之交,名雖曰維,乃是陽自維其陽,陰自維其陰,非交相維絡也。設陽蹺陰蹺可言二絡,則陽維陰維更可言二絡矣。督任衝帶俱可共言八絡矣。難經云:奇經之脈,如溝渠滿溢,流於深湖,故聖人不能圖。是則奇經,明等之絡,夫豈有江河大經之水,擬諸溝渠者哉?
又云:人脈隆盛,入於八脈而不環周。故十二經亦不能拘之,溢蓄不能環流灌溉諸經者也。全是經盛入絡,故溢蓄止在於絡,不能環溉諸經也。然則奇經共為一大絡,夫復何疑?
白話文:
(醫門法律)
經脈有十二條,絡脈也有十二條。絡的意思是包繞,就像十二經脈的外圍城牆。此外還有胃的大絡、脾的大絡,以及奇經的大絡,這就像外城通往外界的通道,是重要物質出入的總路徑。所以又說絡脈有十五條。十二經脈產生十二絡脈,十二絡脈產生一百八十條系絡,系絡產生一百八十條纏絡,纏絡產生三萬四千條孫絡。從內向外產生的,越往外越細小。
稍微大一點的絡脈,位於俞穴和肌肉之間,屬於營氣所主導的外圍部分,再往外延伸到皮膚毛髮,就成為更小的絡脈,屬於衛氣所主導的部分。所以外來的邪氣從衛氣入侵,不會立刻進入營氣,也是因為有絡脈的纏繞阻擋。等到絡脈中的邪氣過盛,就會進入營氣了。所以說絡脈邪氣盛就會進入經脈,因為營氣運行在經脈之中。然而風寒等六種外來邪氣,無形無質容易入侵,絡脈無法完全阻止,邪氣盛就會進入經脈。如果是營氣自身產生的疾病,
像是血、氣、痰、飲、積聚等各種有形的病邪,則難以從絡脈中排出。所以經脈邪氣盛會進入絡脈,絡脈邪氣盛又會返回經脈,反覆連綿不斷。因此需要使用砭石刺破,把絡脈中的邪氣導出。
《難經》將陽蹺脈、陰蹺脈和脾的大絡,共稱為十五絡,於是後世就以此命名。我認為陽蹺脈和陰蹺脈這兩條絡脈的說法是錯誤的,應該是指奇經是一條大絡脈。因為十二經脈各自有一條絡脈,總共十二條絡脈。除此之外,還有胃的一條大絡脈,從胃向下直接穿過膈膜、膏肓,統領上部的各絡脈;還有脾的一條大絡脈,從脾向外橫貫脅腹部,統領中部的各絡脈;還有奇經的一條大絡脈,環繞身體上下,統領各經脈的絡脈。也就是說,十二絡脈聯繫著經脈,三大絡脈聯繫著絡脈。我曾經推究奇經的意義,督脈督領全身陽氣運行於背部,任脈主管全身陰氣運行於腹部,兩者並不互相聯繫。衝脈在胸中直衝而上,帶脈橫向束縛在腰部,也不互相聯繫。陽蹺脈和陰蹺脈都起始於腳跟,一條沿著外踝向上,一條沿著內踝向上,並行競速,也沒有相互聯繫的意思。陽維脈和陰維脈,一個起源於諸陽經交會的地方,一個起源於諸陰經交會的地方,雖然名字叫維,但只是陽經維護陽經,陰經維護陰經,並非互相聯繫。如果說陽蹺脈和陰蹺脈可以稱為兩條絡脈,那麼陽維脈和陰維脈更可以稱為兩條絡脈了。督脈、任脈、衝脈、帶脈,也可以總共說成八條絡脈了。《難經》說:奇經的脈像就像溝渠的水滿了,流入深湖一樣,所以聖人也無法用圖來表示。這說明奇經的脈,明顯類似絡脈,難道可以把江河大經脈的水,比作溝渠的水嗎?
又說:人的脈搏隆盛,進入奇經八脈,但不會環繞一周。所以十二經脈也無法約束它,脈氣滿溢無法環流灌溉各經脈。這完全是經脈之氣過盛而流入絡脈,所以滿溢的脈氣只停留在絡脈,而無法循環灌溉各經脈。既然這樣,那麼奇經共同是一條大絡脈,還有什麼疑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