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大成》~ 卷四 (29)
卷四 (29)
1. 經絡迎隨設為問答(楊氏)
問:『補瀉之時,與氣開闔相應否?』
答曰:此法非止推於十干之穴,但凡針入皮膚間,當陽氣舒發之分謂之開。針至肉分間,當陰氣封固之分謂之闔。然開中有闔,闔中有開,一開一闔之機,不離孔中,交互停針,察其氣以為補瀉。故《千金》言:『衛外為陽部,榮內為陰部。』
問:『方刺之時,必在懸陽,及與兩衛,神屬勿去,知病存亡。』
答曰:懸陽,謂當腠理間朝針之氣也。兩衛,謂迎隨呼吸出入之氣也。神屬勿去,知病存亡,謂左手占候,以為補瀉也。此古人立法,言多妙處。
問:『容針空豆許。』
此法正為迎隨而設也。是以氣至針下,必先提退空歇,容豆許,候氣至然後迎之、隨之。經言:『近氣不失,遠氣乃來。』
問:『刺有大小。』
答曰:有平補平瀉,謂其陰陽不平而後平也。陽下之曰補,陰上之曰瀉。但得內外之氣調則已。有大補大瀉,惟其陰陽俱有盛衰,內針於天地部內,俱補俱瀉,必使經氣內外相通,上下相接,盛氣乃衰,此名『調陰換陽』,一名『接氣通經』,一名『從本引末』。審按其道以予之,徐往徐來以去之,其實一義也。
問:『穴在骨所。』
答曰:初下針入腠理,得穴之時,隨吸內針,乃可深知之。不然,氣與針忤,不能進。又凡肥人內虛,要先補後瀉;瘦人內實,要先瀉後補。
問:『補瀉得宜。』
答曰:凡病在一方,中外相襲,用子午法補瀉,左右轉針是也。病在三陰三陽,用流注法補瀉,滎俞呼吸出納是也。二者不同。至於彈爪提按之類,無不同者,要明氣血何如耳。
問:『迎奪隨濟,固言補瀉,其義何如?』
答曰:迎者,迎其氣之方來,如寅時氣來注於肺,卯時氣來注於大腸,此時肺大腸氣方盛,而奪瀉之也。隨者,隨其氣之方去,如卯時氣去注大腸,辰時氣去注於胃,肺與大腸,此時正虛,而濟補之也。餘仿此。
問:『針入幾分,留幾呼?』
答曰:不如是之相拘。蓋肌肉有淺深,病去有遲速,若肌肉厚實處,則可深;淺薄處,則宜淺。病去則速出針,病滯則久留針為可耳。
問:『補瀉有不在井滎俞經合者多如何?』
答曰:如晴明、瞳子髎治目疼,聽宮、絲竹空、聽會治耳聾,迎香治鼻,地倉治口喎,風池、頭維治頭項,古人亦有不系井滎俞經合者如此。蓋以其病在上,取之上也。
問:『經穴流注,按時補瀉,今病有各經絡,按時能去病否?』
答曰:病著於經,其經自有虛實耳。補虛瀉實,亦自中病也。病有一針而愈,有數針始愈。蓋病有新痼淺深,而新淺者,一針可愈,若深痼者,必屢針可除。丹溪、東垣有一劑愈者,有至數十劑而愈者,今人用一針不愈,則不再針矣。且病非獨出於一經一絡者,其發必有六氣之兼感,標本之差殊,或一針以愈其標,而本未盡除;或獨取其本,而標復尚作,必數針方絕其病之鄰也。
白話文:
經絡迎隨設為問答(楊氏)
問:針灸補瀉的時機,是否要與人體氣機的開合相應?
答:這種方法不只適用於十干穴位,凡是針刺進入皮膚之間,當陽氣舒展散佈的時候稱為「開」;針刺到達肌肉之間,當陰氣收斂固護的時候稱為「闔」。然而「開」中含「闔」,「闔」中含「開」,一開一闔的變化機制,始終存在於針刺的過程中,針灸時要交互停針,觀察氣的變化來決定補瀉。所以《千金要方》說:「衛氣在外屬於陽,營氣在內屬於陰。」
問:施行針刺時,一定要在懸陽穴位以及兩條衛氣循行的部位,注意觀察患者的氣息變化,才能知道疾病的存亡。
答:懸陽,指的是針刺時,氣機在皮膚腠理之間運行的情況。兩衛,指的是迎隨呼吸出入的氣機。注意觀察患者的氣息變化,就能知道疾病的存亡,指的是用左手診脈,來判斷補瀉的方法。這是古代針灸的立論方法,其中包含許多精妙之處。
問:針刺時應留有空隙,大約像豆子那樣大小。
答:這個方法正是為了迎合氣機的運行而設計的。因此,當氣機到達針下時,必須先提針退針,留出像豆子那樣的空隙,等待氣機到達後再迎合它、跟隨它。經書上說:「近處的氣機不失調,遠處的氣機才會到來。」
問:針刺的深淺有區別嗎?
答:有平補平瀉,指的是陰陽失衡後再使其平衡。陽氣下降為補,陰氣上升為瀉。只要內外之氣調和就可以了。也有大補大瀉,這是因為陰陽都盛衰不一,針刺於天地部位內,同時補同時瀉,務必使經絡氣血內外相通,上下相連,盛氣才能衰弱,這稱為「調陰換陽」、「接氣通經」、「從本引末」。要仔細體會其中的道理,然後慢慢地進針,慢慢地退針,其實道理都是一樣的。
問:穴位在骨頭附近。
答:剛開始針刺進入皮膚腠理,當找到穴位的時候,隨著吸氣內針,才能真正感知。否則,氣與針相衝,針就無法深入。而且,肥胖的人體內虛弱,需要先補後瀉;瘦弱的人體內充實,需要先瀉後補。
問:補瀉方法得當。
答:凡是疾病位於身體的一側,內外互相影響,可以使用子午法進行補瀉,左右旋轉針體就是這種方法。疾病涉及三陰三陽,可以使用流注法進行補瀉,滎俞穴位配合呼吸的出入就是這種方法。這兩種方法不同。至於彈撥、提按針的技巧,並沒有什麼不同之處,關鍵是要明白氣血的狀況。
問:迎其氣而刺,奪其氣而瀉,隨其氣而刺,濟其氣而補,這兩種方法的含義是什麼?
答:迎,是指迎合氣機到來的方向,比如寅時氣機來到肺經,卯時氣機來到大腸經,此時肺和大腸的氣機正盛,就應該使用瀉法。隨,是指順應氣機離去的方向,比如卯時氣機離開大腸經,辰時氣機離開胃經,此時肺和大腸的氣機正虛,就應該使用補法。其他的也以此類推。
問:針刺多深,留針多久?
答:這沒有固定的標準。因為肌肉的厚薄不同,疾病的痊癒速度也不同,如果肌肉厚實,就可以刺得深一些;如果肌肉薄弱,就應該刺得淺一些。疾病痊癒了就應該很快拔針,疾病滯留就應該久留針。
問:補瀉方法並不總是局限於井、滎、俞、經、合穴,這是怎麼回事?
答:比如晴明、瞳子髎治療目痛,聽宮、絲竹空、聽會治療耳聾,迎香治療鼻病,地倉治療口喎,風池、頭維治療頭項疼痛,古代針灸也有不局限於井、滎、俞、經、合穴的情況。這是因為疾病位於上部,就在上部取穴。
問:經絡穴位的氣血流注,按照時間進行補瀉,現在疾病涉及多條經絡,按照時間進行針刺能治癒疾病嗎?
答:疾病依附於經絡,該經絡本身就有虛實之分。補虛瀉實,就能治癒疾病。有的疾病一針就能治癒,有的疾病需要幾針才能治癒。因為疾病有新舊、輕重、淺深之分,新的淺表的疾病,一針就能治癒;如果疾病深重久病,就必須多次針刺才能消除。像朱丹溪、李東垣的治療方法,有的藥方一劑就能治癒,有的藥方需要幾十劑才能治癒,現在的人們用一針治癒不了,就不再針刺了。而且疾病並不一定只來自一條經絡,它的發生往往伴隨著六氣的兼夾影響,標本之間的差異,或者一針可以治癒疾病的表面症狀,但根本原因沒有去除;或者只治癒了根本原因,但表面症狀又再次出現,必須多次針刺才能徹底消除疾病的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