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繼洲

《針灸大成》~ 卷四 (30)

回本書目錄

卷四 (30)

1. 經絡迎隨設為問答(楊氏)

問:『針形至微何能補瀉?』

答曰:如氣球然,方其未有氣也,則懨塌不堪蹴踢,及從竅吹之,則氣滿起胖,此虛則補之之義也。去其竅之所塞,則氣從竅出,復懨塌矣,此實則瀉之之義也。

問:『《內經》治病,湯藥少而針灸多,何也?』

答曰:《內經》,上古書也。上古之人,勞不至倦,逸不至流,食不肥鮮,以戕其內,衣不蘊熱,以傷其外,起居有節,寒暑知避,恬澹虛無,精神內守,病安從生?雖有賊風虛邪,莫能深入,不過湊於皮膚,經滯氣鬱而已。

以針行氣,以灸散鬱,則病隨已,何待於湯液耶?當今之世,道德日衰,以酒為漿,以妄為常,縱欲以竭其精,多慮以散其真,不知持滿,不解御神,務快其心,過於逸樂,起居無節,寒暑不避,故病多從內生,外邪亦易中也。經曰:『針刺治其外,湯液治其內,病既屬內,非湯液又不能濟也。

』此和緩以後,方藥盛行,而針灸兼用,固由世不古,若人非昔比,亦業針法之不精,傳授之不得其訣耳。非古用針灸之多,今用針灸之少,亦非湯液之宜於今,而不宜於古耶。學者當究心焉。

問:『八法流注之要訣何如?』

答曰:口訣固多,未能悉錄,今先撮其最要者而言之。

上古流傳真口訣,八法原行只八穴。口吸生數熱變寒,口呼成數寒變熱。先呼後吸補自真,先吸後呼瀉自捷。徐進疾退曰瀉寒,疾進徐退曰補熱。緊提慢按似冰寒,慢提緊按如火熱。脈外陽行是衛氣,脈內陰行是榮血。虛者徐而進之機,實者疾而退之說。補其母者隨而濟,瀉其子者迎奪挈。

但分迎奪與濟隨,實瀉虛補不妄說。天部皮膚肌肉人,地部筋骨分三截。衛氣逆行榮順轉,夏淺冬深肥瘦別。毋傷筋膜用意求,行針猶當辨骨節。拇指前進左補虛,拇指後退右瀉實。牢濡得失定浮沉,牢者為得濡為失。瀉用方而補為圓,自然榮衛相交接。右瀉先吸退針呼,左補先呼出針吸。

莫將此法作尋常,彈努循捫指按切。分筋離骨陷中來,卻將機關都漏泄。行人載道欲宣揚,湍水風林沒休歇。感謝三皇萬世恩,闡盡針經真口訣。

白話文:

經絡迎隨設為問答(楊氏)

問:針這麼細小,怎麼能起到補瀉的作用呢?

答:就像氣球一樣,沒有氣的時候,軟塌塌的,可以隨意踩踏。一旦從氣嘴吹氣進去,氣球就鼓起來變大了,這就是虛則補之的道理。如果把氣嘴堵住的地方疏通了,氣體就會從氣嘴排出,氣球又會癟下去,這就是實則瀉之的道理。

問:《內經》治病,湯藥用的少,針灸用的多,這是為什麼呢?

答:《內經》是上古的醫書。上古的人們,勞作不至於疲倦,休息也不至於過度,飲食清淡,不嗜肥甘厚味損傷內臟;穿衣不求溫暖過度,以免損傷肌膚;作息有規律,能避寒暑;生活恬淡虛無,精神內守,哪裡來的疾病呢?即使有風邪入侵,也無法深入肌體,只停留在皮膚表面,造成經絡阻塞氣機鬱滯而已。

用針灸疏通經絡,用艾灸散去鬱滯,疾病自然就好了,還需要服用湯藥嗎?當今社會,道德衰敗,酗酒成性,行為放縱,縱慾過度耗損精氣,多思多慮損耗元氣,不懂得保養,不能控制自己的精神,只追求享樂,生活放縱,不避寒暑,所以疾病多從內生,外邪也容易入侵。經書上說:「針刺治療外在的病症,湯藥治療內在的病症,疾病已經深入內部,單靠湯藥也不能解決。」這是因為後來社會發展,湯藥盛行,針灸輔助使用。這是因為世風日下,今人與古人不同,也因為針灸方法不精湛,傳授不到訣竅。並不是古人針灸用得多,今人針灸用得少,也不是湯藥適合現代而不適合古代。學習者應該深入研究。

問:八法流注的要訣是什麼?

答:口訣很多,無法全部記錄,現在只說明最重要的部分。

上古流傳下來的真訣,八法只用八個穴位。吸氣數數,熱變寒;呼氣數數,寒變熱。先呼氣後吸氣補益真氣,先吸氣後呼氣瀉出邪氣。緩慢進針快速退針瀉寒,快速進針緩慢退針補熱。針刺時用力緊提慢按像冰一樣寒涼,慢提緊按像火一樣溫熱。脈外陽行是衛氣,脈內陰行是榮血。虛證緩慢進針,實證快速退針。補其母經,隨而補其子經;瀉其子經,迎而瀉其母經。

要區分迎隨與奪補,實瀉虛補不能亂說。天部屬皮膚肌肉,地部屬筋骨,分為三節。衛氣逆行,榮氣順行,夏季淺,冬季深,肥瘦有別。針刺時不要傷及筋膜,要小心辨別骨節。拇指向前進針左邊補虛,拇指向後退針右邊瀉實。針刺得失決定浮沉,得氣則沉,不得氣則浮。瀉法用方形針,補法用圓形針,這樣榮衛才能相通。右邊瀉法先吸氣退針再呼氣,左邊補法先呼氣出針再吸氣。

不要把這個方法當作普通的,要仔細觀察病人,運用點按、彈撥、循摸等手法。分筋離骨,深入穴位,才能掌握訣竅。這個方法流傳於世,如同湍急的流水和狂風暴雨一樣永不停歇。感謝三皇的恩澤,傳承針經的真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