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繼洲

《針灸大成》~ 卷四 (24)

回本書目錄

卷四 (24)

1. 經絡迎隨設為問答(楊氏)

又待氣至針沉,如前息數足,以成數行之,吸氣回針,提出至皮間,號曰天才。退針一豆,謂之提,為擔、為迎也。此為極處,靜以久留,仍推進人部,待針沉緊氣至,轉針頭向病所,自覺針下冷,寒熱痛癢,病勢各退,針下微鬆,提針一豆許,搖而停之,呼之乃去,疾入徐出,其穴不閉也。

問:『經絡。』

答曰:經脈十二,絡脈十五,外布一身,為血氣之道路也。其源內根於腎,乃生命之本也。根在內而布散於外,猶樹木之有根本,若傷其根本,則枝葉亦病矣。苟邪氣自外侵之,傷其枝葉,則亦累其根本矣。或病發內生,則其勢必然,故言五臟之道,皆出經隧,以行血氣,經為正經,絡為支絡,血氣不和,百病乃生。但一經精氣不足,便不和矣。

故經曰:『邪中於陽,則溜於經,自面與頸,則下陽明,自項與背,則下太陽,自頰與脅,則下少陽。邪中於陰,則溜於腑,自四末臂胻始,而入三陰,臟氣實而不能容,故還之於腑。腑者,謂膽、胃、膀胱、大小腸也,故刺各有其道焉。』針下察其邪正虛實以補瀉之,隨其經脈榮衛以迎隨之,其道皆不有違也。

凡中外之病,始自皮膚,血脈相傳,內連腑臟,則四肢九竅,壅塞不通,內因之病,令氣盛衰,外連經絡,則榮衛傾移,上下左右,虛實生矣。經云:『風寒傷形,憂恐忿怒傷氣,氣傷臟,乃病臟,寒傷形,乃應形,風傷筋,乃應筋,此形氣內外之相應也。』

外具陰陽:筋骨為陰,皮膚為陽。內具陰陽:五臟為陰,六腑為陽。

問:『子午補瀉。』

答曰:此乃宣行榮衛之法也。故左轉從子,能外行諸陽,右轉從午,能內行諸陰,人身則陽氣受於四末,陰氣受於五臟,亦外陽而內陰也。左轉從外則象天,右轉從內則象地,中提從中則象人,一左一右一提,則能使陰陽內外之氣,出入與上下相參往來,而榮衛自流通矣。男子生於寅,寅,陽也,以陽為主,故左轉順陽為之補,右轉逆陽為之瀉。

女子生於申,申,陰也,以陰為主,故右轉順陰為之補,左轉逆陰為之瀉,此常法也。然病有陰陽寒熱之不同,則轉針取用出入,當適其所宜。假令病熱,則刺陽之經,以右為瀉,以左為補;病寒則刺陰之經,以右為補,左為瀉。此蓋用陰和陽,用陽和陰,通變之法也。大凡轉針逆順之道,當明於斯。

子(合)穴:尺盛補之,順其入也。午(滎)穴:寸盛瀉之,順其出也。

問:『針頭補瀉何如?』

答曰:此乃補瀉之常法也。非呼吸而在手指,當刺之時,必先以左手壓按其所針滎俞之處,彈而努之,爪而下之,其氣之來,如動脈之狀,順針而刺之,得氣推而內之,是謂補。動而伸之,是謂瀉。夫實者氣入也,虛者氣出也。以陽生於外故入,陰生於內故出,此乃陰陽水火出入之氣所不同也,宜詳察之。

白話文:

經絡迎隨設為問答(楊氏)

待氣至針沉,如同先前呼吸次數充足後,以此次數施針。吸氣時回針,提出至皮膚之間,稱為「天才」。退針一豆許寬度,稱為「提」,也稱為「擔」、「迎」。這是針刺的極點,需靜止停留較長時間。然後再推進至穴位內部,待針沉緊氣至,轉動針頭朝向患處,自行感覺針下有冷、寒、熱、痛、癢等感覺,病情逐漸減退,針下微鬆時,提針一豆許寬度,搖動針柄後停住,呼氣後才拔出針。施針時疾速刺入,緩慢拔出,使穴位不致閉合。

問:經絡為何?

答:人體有十二經脈、十五絡脈,遍佈全身,是血氣運行的通道。其根本源於腎臟,是生命之根本。經絡的根在內,而分支遍佈於外,如同樹木有根有枝,若傷其根本,則枝葉也會生病;反之,若外邪入侵,損傷枝葉,也會累及根本。或疾病由內而生,其發展趨勢必然如此。所以說,五臟的功能都通過經絡來運行血氣,經脈是主要的經絡,絡脈是分支,血氣不調,百病叢生。只要一條經脈的精氣不足,就會導致血氣不調。

經書上說:「邪氣入侵陽經,則沿著經脈循行,從面部和頸部開始,則向下流入陽明經;從項部和背部開始,則向下流入太陽經;從面頰和脅肋開始,則向下流入少陽經。邪氣入侵陰經,則沿著腑經循行,從四肢末端和手臂開始,而進入三陰經。臟腑之氣充盛,而無法容納邪氣,故邪氣又返回腑經。腑,指膽、胃、膀胱、大小腸等。所以針刺各有其方法。」針刺時要觀察邪氣的性質、正氣的虛實,以補瀉之法施治,並根據經脈的運行規律,順著經脈的榮衛氣血運行方向進行針刺,方法都要正確。

凡是內外之病,都始於皮膚,然後循著血脈傳播,深入臟腑,導致四肢九竅阻塞不通。內在的原因使氣機盛衰,外在則連累經絡,使榮衛氣血運行失調,從而導致上下左右,虛實各異的病症。經書上說:「風寒侵犯肌體,憂慮、恐懼、憤怒等情志傷害元氣,氣受損傷則傷及臟腑,導致臟腑疾病;寒邪傷及肌體,則反映在肌體上;風邪傷及筋脈,則反映在筋脈上。這就是形氣內外相互應的道理。」

人體外在有陰陽:筋骨屬陰,皮膚屬陽。人體內在有陰陽:五臟屬陰,六腑屬陽。

問:子午補瀉法為何?

答:這是運用榮衛之氣的方法。左旋從子(時辰),可以外行諸陽;右旋從午(時辰),可以內行諸陰。人體陽氣從四肢末端吸收,陰氣從五臟吸收,也是外陽內陰。左旋從外,象徵天;右旋從內,象徵地;中間提針,象徵人。一左一右一提,就能使陰陽內外之氣,上下出入相通,榮衛之氣自然流通。男子生於寅時(卯時),寅屬陽,以陽為主,所以左旋順陽為補,右旋逆陽為瀉。

女子生於申時(酉時),申屬陰,以陰為主,所以右旋順陰為補,左旋逆陰為瀉,這是常法。然而疾病有陰陽寒熱的不同,則轉針的方法和出入方向,應根據具體情況而定。例如,若病熱,則刺陽經,以右旋為瀉,左旋為補;若病寒,則刺陰經,以右旋為補,左旋為瀉。這是運用陰來調和陽,運用陽來調和陰,通變的方法。總之,轉針的逆順方法,應當明瞭這些道理。

子(合)穴:針刺深度達尺,行補法,順著經氣的流注方向;午(滎)穴:針刺深度達寸,行瀉法,順著經氣的流注方向。

問:針頭如何補瀉?

答:這是補瀉的常法。並非單純依靠呼吸,而在於手指的運用。針刺時,必須先用左手按壓所刺滎俞穴位,彈撥並用力下針,針感如同脈搏跳動,順著經脈方向刺入,得氣後推針入內,是為補法;針刺後感覺針下有動感並能將針稍稍拉出,是為瀉法。實證是氣機內入,虛證是氣機外泄。陽氣生於外而內入,陰氣生於內而外出,這是陰陽水火出入之氣的不同,應當仔細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