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繼洲

《針灸大成》~ 卷四 (23)

回本書目錄

卷四 (23)

1. 生成數(《聚英》)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白話文:

天地生成萬物的數字是這樣的:天數一產生了水,地數六使水形成。地數二產生了火,天數七使火形成。天數三產生了木,地數八使木形成。地數四產生了金,天數九使金形成。天數五產生了土,地數十使土形成。

2. 經絡迎隨設為問答(楊氏)

○問:『經脈有奇經八脈。』

《難經》云:『脈有奇經八脈者,不拘於十二經,何謂也?然,有陽維、有陰維、有陽蹻、有陰蹻、有衝、有任、有督、有帶之脈,凡此八脈,皆不拘於經,故曰:「奇經八脈也。」經有十二,絡有十五,凡二十七,氣相隨上下,何獨不拘於經也?然,聖人圖設溝渠,通利水道,以備不然,天雨降下,溝渠溢滿,當此之時,霶霈妄行,聖人不能復圖也。此絡脈滿溢,諸經不能復拘也。

○問:『迎隨之法。』

經曰:『隨而濟之是為補,迎而奪之是為瀉。』夫行針者,當刺之時,用皮錢擦熱針,復以口溫針熱,先以左手爪,按其所刺榮俞之穴,彈而努之,爪而下之,捫而循之,通而取之,令病人咳嗽一聲,右手持針而刺之。春夏二十四息,先深後淺其淺深之故,注《標幽賦》內。

,秋冬三十六息,先淺後深,徐徐而入,氣來如動脈之狀,針下輕滑。未得氣者,若魚之未吞鉤,既吞得氣,宜用補瀉。補,隨其經脈,推而按內之,停針一二時,稍久,凡起針,左手閉針穴,徐出針而疾按之。瀉,迎其經脈,提而動伸之,停針稍久,凡起針,左手開針穴,疾出針而徐按之。

補針左轉,大指努出;瀉針右轉,大指收入。補者先呼後吸,瀉者先吸後呼。疼痛即瀉,癢麻即補。

○問:『補針之要法。』

答曰:補針之法,左手重切十字縫紋,右手持針於穴上,次令病人咳嗽一聲,隨咳進針,長呼氣一口,刺入皮三分。針手經絡者,效春夏停二十四息。針足經絡者,效秋冬停三十六息。催氣針沉,行九陽之數,捻九撅九,號曰天才。少停呼氣二口,徐徐刺入肉三分,如前息數足,又覺針沉緊,以生數行之,號曰人才。

少停呼氣三口,徐徐又插至筋骨之間三分,又如前息數足,復覺針下沉澀,再以生數行之,號曰地才。再推進一豆,謂之按,為截、為隨也。此為極處,靜以久留,卻須退針至人部,又待氣沉緊時,轉針頭向病所,自覺針下熱,虛羸癢麻,病勢各散,針下微沉後,轉針頭向上,插進針一豆許,動而停之,吸之乃去,徐入徐出,其穴急捫之。歧伯曰:『下針貴遲,太急傷血,出針貴緩,太急傷氣。

』正謂針之不傷於榮衛也。是則進退往來,飛經走氣,盡於斯矣。

問:『瀉針之要法。』

凡瀉針之法,左手重切十字縱紋三次,右手持針於穴上,次令病人咳嗽一聲,隨咳進針,插入三分,刺入天部,少停直入地部,提退一豆,得氣沉緊,搓拈不動,如前息數盡,行六陰之數,捻六撅六,吸氣三口回針,提出至人部,號曰地才。又待氣至針沉,如前息數足,以成數行之,吸氣二口回針,提出至天部,號曰人才。

白話文:

經絡迎隨設為問答(楊氏)

問:經脈有奇經八脈。

《難經》說:脈絡中有奇經八脈,不受十二經脈約束,這是什麼意思呢?實際上有陽維脈、陰維脈、陽蹻脈、陰蹻脈、衝脈、任脈、督脈、帶脈這八脈,這八脈都不受十二經脈的約束,所以稱為「奇經八脈」。十二經脈加上十五絡脈,共二十七脈,氣血循行於上下,為什麼單獨這八脈不受經脈約束呢?這是因為,聖人修築溝渠,疏通水道,以防萬一,天降大雨,溝渠滿溢,這時,雨水漫流,聖人也不能再加以控制了。這就好比絡脈氣血充盈,十二經脈也不能再約束它了。

問:迎隨之法。

經書上說:「順著經脈的走向進針是補法,逆著經脈的走向進針是瀉法。」行針時,應先用皮錢擦熱針,再用嘴溫熱針,然後用左手指甲按住要刺的榮、俞穴位,彈動並按壓,再沿著經脈摸索,找到穴位後,讓病人咳嗽一聲,右手持針刺入。春夏季節,進針後停針二十四個呼吸,先深後淺,其深淺的具體方法,詳見《標幽賦》。秋冬季節,進針後停針三十六個呼吸,先淺後深,緩緩刺入,氣至時如同動脈跳動的樣子,針下應感覺輕滑。如果沒有得氣,就像魚沒有吞鉤一樣,得氣後,就應該用補瀉法。補法,順著經脈方向,推針並向內按壓,停針一兩個時辰,時間稍長一些。起針時,左手按住針孔,緩緩拔出針,然後迅速按壓針孔。瀉法,逆著經脈方向,提針並做伸展動作,停針時間稍長一些。起針時,左手打開針孔,迅速拔出針,然後緩慢按壓針孔。

補法時針頭左旋,大拇指用力向外推;瀉法時針頭右旋,大拇指內收。補法先呼氣後吸氣,瀉法先吸氣後呼氣。針刺處疼痛則用瀉法,感覺癢麻則用補法。

問:補針之要法。

答:補針的方法是,左手按住十字交叉的紋理(指經絡交叉點),右手持針於穴位上方,然後讓病人咳嗽一聲,隨著咳嗽聲進針,長呼一口氣,刺入皮膚三分。針刺手部經絡,效法春夏季節停針二十四個呼吸;針刺足部經絡,效法秋冬季節停針三十六個呼吸。針刺後感覺針體下沉,按照九陽之數(九個循環)捻轉針柄九次,稱為「天才」。稍停片刻,呼氣兩口,緩緩刺入肌肉三分,如前一樣停息足數,又感覺針體沉緊,再用九陽之數捻轉,稱為「人才」。

稍停片刻,呼氣三口,緩緩再刺入筋骨之間三分,如前一樣停息足數,再次感覺針下沉澀,再用九陽之數捻轉,稱為「地才」。再推進一豆(古代長度單位),稱為「按」,即截斷、順著經脈之意。這是針刺的極限位置,應靜止停留較長時間,然後退針到「人才」的部位,再次等待針體沉緊,將針頭轉向病灶部位,自覺針下溫熱,虛弱、疲乏、癢麻等病症逐漸散去,針下微沉後,將針頭向上轉動,再推進一豆許,輕微活動後停住,吸氣後拔針,緩慢進針緩慢出針,並立即按壓針孔。歧伯說:「下針貴在緩慢,太快會傷血,出針貴在緩慢,太快會傷氣。」這正是針刺不傷榮衛之道的精髓所在。由此可見,進退往來,氣血運行,都在於此了。

問:瀉針之要法。

瀉針的方法是,左手按住十字縱向紋理三次,右手持針於穴位上方,然後讓病人咳嗽一聲,隨著咳嗽聲進針,刺入三分,刺入天部(指穴位表層),稍停片刻,直刺入地部(指穴位深層),然後提針退出一豆,得氣沉緊,捻轉針柄不動,如前停息足數,按照六陰之數(六個循環)捻轉針柄六次,吸氣三口回針,退針到「人才」的部位,稱為「地才」。再次等待針體沉緊,如前停息足數,按照九陽之數捻轉,吸氣兩口回針,退針到「天才」的部位,稱為「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