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繼洲

《針灸大成》~ 卷四 (22)

回本書目錄

卷四 (22)

1. 三衢楊氏補瀉(十二字分次第手法及歌)

搓:

搓而轉者,如搓線之貌,勿轉太緊,轉者左補右瀉,以大指次指相合,大指往上,進為之左,大指往下,退為之右,此則迎隨之法也。故經曰:『迎奪右而瀉涼,隨濟左而補暖。』此則左右補瀉之大法也。

彈:

彈而努之,此則先彈針頭,待氣至,卻退一豆許,先淺而後深,自外推內,補針之法也。

搖:

搖而伸之,此乃先搖動針頭,待氣至,卻退一豆許,乃先深而後淺,自內引外,瀉針之法也。故曰:『針頭補瀉。』

捫:

捫而閉之。經曰:『凡補必捫而出之。』故補欲出針時,就捫閉其穴,不令氣出,使血氣不泄,乃為真補。

循:

循而通之。經曰:『凡瀉針,必以手指於穴上四旁循之,使令氣血宣散,方可下針,故出針時,不閉其穴,乃為真瀉。』此提按補瀉之法,男女補瀉,左右反用。

捻:

捻者,治上大指向外捻,治下大指向內捻。外捻者令氣向上而治病,內捻者令氣向下而治病。如出針,內捻者令氣行至病所,外捻者令邪氣至針下而出也。此下手八法口訣也。

白話文:

三衢楊氏補瀉(十二字分次第手法及歌)

搓:搓揉轉動,像搓線一樣,不要轉得太緊。左旋補,右旋瀉。用拇指食指配合,拇指向上為左旋,拇指向下為右旋,這是迎隨之法。經書上說:「迎則向右瀉涼,隨則向左補暖。」這就是左右補瀉的大法。

彈:彈針時用力,先彈針頭,待氣至,再退回一粒豆的距離,先淺後深,由外往內推,這是補針的方法。

搖:搖針時伸展,先搖動針頭,待氣至,再退回一粒豆的距離,先深後淺,由內往外引,這是瀉針的方法。所以說:「針頭決定補瀉。」

捫:按壓並閉合穴位。經書上說:「凡是補法,都要按壓後再拔針。」所以補法在拔針時,要按壓閉合穴位,不让氣血外泄,才是真正的補法。

循:沿著穴位周圍撫摸使氣血通暢。經書上說:「凡是瀉法,都要用手指在穴位四周撫摸,使氣血宣通,才能下針;拔針時,不要閉合穴位,才是真正的瀉法。」這是提按補瀉的方法,男女補瀉,左右相反運用。

捻:捻針時,治療上部則大拇指向外捻,治療下部則大拇指向內捻。向外捻是讓氣向上運行治療疾病,向內捻是讓氣向下運行治療疾病。拔針時,向內捻是讓氣運行到病灶處,向外捻是讓邪氣隨著針向下排出。這是十二字手法口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