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大成》~ 卷四 (20)
卷四 (20)
1. 三衢楊氏補瀉(十二字分次第手法及歌)
龍虎升騰捻妙法,氣行上下合交遷,依師口訣分明說,目下教君疾病痊。
(口訣)
五臟交經。
五臟交經須氣溢,候他氣血散宣時,蒼龍擺尾東西撥,定穴五行君記之。
凡下針之時,氣行至溢,須要候氣血宣散,乃施蒼龍左右撥之可也。
五行定穴分經絡,如船解纜自通亨,必在針頭分造化,須交氣血自縱橫。
(口訣)
通關交經。通關交經、蒼龍擺尾、赤鳳搖頭,補瀉得理。
先用蒼龍擺尾,後用赤鳳搖頭,運入關節之中,後以補則用補中手法,瀉則用瀉中手法,使氣於其經便交。
先用蒼龍來擺尾,後用赤鳳以搖頭,再行上下八指法,關節宣通氣自流。
(口訣)
膈角交經。膈角交經,相克相生。
凡用針之時,欲得氣相生相克者,或先補後瀉,或先瀉後補,隨其疾之虛實,病之寒熱,其邪氣自瀉除,真氣自補生。
膈角要相生,水火在君能,有症直任取,無病手中行,仰臥須停穩,法得氣調均,飛經療入角,便是一提金。
(口訣)
關節交經。關節交經,氣至關節,立起針來,施中氣法。
凡下針之時,走氣至關節去處,立起針,與施中氣法納之可也。
關節交經莫大功,必令氣走納經中,手法運之三五度,須知其氣自然通。
(口訣)
子午補瀉總歌。
補則須彈針,爪甲切宜輕,瀉時甚切忌,休交疾再侵。
凡用針者,若刺針時,先用口溫針,次用左手壓穴,其下針之處,彈而努之,爪而下之,捫而循之,通而取之,卻令病人咳嗽一聲,右手持針而刺之,春夏二十四息,秋冬三十六息,徐出徐入,氣來如動脈之狀,針下微緊,留待氣至後,宜用補瀉之法若前也。
動與搖一例,其中不一般,動為補之氣,搖為瀉即安。
(口訣)
子午搗臼法,水蠱膈氣。
子午搗臼,上下針行,九入六出,左右不停。
且如下針之時,調氣得均,以針行上下,九入六出,左右轉之不已,必按陰陽之道,其症即愈。
子午搗臼是神機,九入六出會者稀,萬病自然合大數,要教患者笑嘻嘻。
(口訣)
子午前後交經換氣歌。
子後要知寒與熱,左轉為補右為瀉,提針為熱插針寒,女人反此要分別;午後要知寒與熱,右轉為補左為瀉,順則為左逆為右,此是神仙真妙訣。
(口訣)
子午補瀉歌。
每日午前皮上揭,有似滾湯煎冷雪,若要寒時皮內尋,不枉教君皮破裂。陰陽返復怎生知?虛實辨別臨時訣,針頭如弩似發機,等閑休與非人說。
(口訣)
白話文:
三衢楊氏補瀉法(十二字分次第手法及歌訣)
這套針灸手法,以龍虎升騰的意象比喻精妙的針法,透過氣的運行,調整臟腑經絡,達到治癒疾病的目的。
其核心技巧在於根據不同經絡和穴位,運用「五臟交經」、「通關交經」、「膈角交經」、「關節交經」等四種手法,配合「子午補瀉」的原則,調整人體氣血的運行。
五臟交經: 施針時,需等待氣血運行至飽滿宣暢的時刻,再以「蒼龍擺尾」手法(左右撥動針)調整,並需記住五行與穴位的關係。 針法的精髓在於能根據氣血的流動,靈活調整針法,讓氣血自然運行。
通關交經: 先用「蒼龍擺尾」,再用「赤鳳搖頭」手法(上下搖動針), 將氣運送到關節處,然後根據需要,使用補法或瀉法,使氣血在經絡中暢通。 上下八指法可以促進關節處氣血的流通。
膈角交經: 施針時,需考慮臟腑之間的相生相克關係,根據病情虛實寒熱,決定先補後瀉或先瀉後補,使邪氣排出,正氣恢復。 這需要根據患者的病情,靈活運用相生相克的原理。 手法需穩,氣血調和,針灸到位的療效如同黃金一樣珍貴。
關節交經: 施針時,待氣血運行至關節,將針提起,運用中氣法(一種特定的針灸手法)調整氣血。 此法能有效疏通關節經絡,達到治療效果。 手法需輕柔,反覆操作幾次,讓氣血自然暢通。
子午補瀉總歌: 補法需輕彈針,瀉法需謹慎,避免損傷。 施針時,先用溫針,左手按壓穴位,右手持針,春夏二十四息,秋冬三十六息,緩慢進出,如同動脈跳動般,針下微緊,待氣至後,再行補瀉。 動針為補,搖針為瀉。
子午搗臼法: 此法以上下針法,九進六出,左右旋轉,配合陰陽,調整氣血,治療疾病。 此法如同搗臼般,需精準控制針法的進出,配合陰陽之道,才能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子午前後交經換氣歌: 午前施針,需根據寒熱辨證,左旋為補,右旋為瀉,提針為熱,插針為寒,女性則相反;午後施針,右旋為補,左旋為瀉,順時針為補,逆時針為瀉。 此法強調時間和方向的配合,才能精準的調整氣血。
子午補瀉歌: 午前施針,如同滾燙的開水澆在冰雪上,若需治療寒症,需針刺得更深,但需謹慎操作,避免損傷。 此歌訣強調施針的準確性及注意事項,需熟練掌握陰陽虛實才能準確施治。 此法需嚴格保密,不可輕易傳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