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繼洲

《針灸大成》~ 卷四 (18)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8)

1. 三衢楊氏補瀉(十二字分次第手法及歌)

凡出針三部,欲瀉之際,每一部搖一次,計六搖而已。以指捻針,如扶人頭搖之狀,庶使孔穴開大也。搖針三部六搖之,依次推排指上施,孔穴大開無窒礙,致令邪氣出如飛。

十二、指拔者:

凡持針欲出之時,待針下氣緩不沉緊,便覺輕滑,用指捻針,如拔虎尾之狀也。拔針一法最為良,浮沉澀滑任推詳,勢猶取虎身中尾,此訣誰知蘊錦囊。

總歌曰:『針法玄機口訣多,手法雖多亦不過,切穴持針溫口內,進針循攝退針搓,指捻瀉氣針留豆,搖令穴大拔如梭,醫師穴法叮嚀說,記此便為十二歌。』

(口訣)

燒山火,能除寒,三進一退熱湧湧,鼻吸氣一口,呵五口。

燒山之火能除寒,一退三飛病自安,始是五分終一寸,三番出入慢提看。

凡用針之時,須拈運入五分之中,行九陽之數,其一寸者,即先淺後深也。若得氣,便行運針之道。運者男左女右,漸漸運入一寸之內,三出三入,慢提緊按,若覺針頭沉緊,其針插之時,熱氣復生,冷氣自除;未效,依前再施也。

四肢似水最難禁,憎寒不住便來臨,醫師運起燒山火,患人時下得安寧。

(口訣)

透天涼,能除熱,三退一進冷冰冰,口吸氣一口,鼻出五口。

凡用針時,進一寸內,行六陰之數,其五分者,即先深後淺也。若得氣,便退而伸之,退至五分之中,三入三出,緊提慢按,覺針頭沉緊,徐徐舉之,則涼氣自生,熱病自除;如不效,依前法再施。

一身渾似火來燒,不住之時熱上潮,若能加入清涼法,須臾熱毒自然消。

(口訣)

陽中隱陰,能治先寒後熱,淺而深。

陽中隱個陰,先寒後熱人,五分陽九數,一寸六陰行。

凡用針之時,先運入五分,乃行九陽之數,如覺微熱,便運一寸之內,卻行六陰之數,以得氣,此乃陽中隱陰,可治先寒後熱之症,先補後瀉也。

先寒後熱身如瘧,醫師不曉實和弱,叮嚀針要陰陽刺,祛除寒熱免災惡。

(口訣)

陰中隱陽,能治先熱後寒,深而淺。

凡用針之時,先運一寸,乃行六陰之數,如覺病微涼,即退至五分之中,卻行九陽之數,以得氣,此乃陰中隱陽,可治先熱後寒之症,先瀉後補也。

先熱後寒如瘧疾,先陰後陽號通天,針師運起雲雨澤,榮衛調和病自痊。

補者直須熱至,瀉者直待寒侵,猶如搓線,慢慢轉針,法在淺則當淺,法在深則當深,二者不可兼而紊亂也。

(口訣)

留氣法,能破氣,伸九提六。

留氣運針先七分,純陽得氣十分深,伸時用九提時六,癥瘕消溶氣塊勻。

凡用針之時,先運入七分之中,行純陽之數,若得氣,便深刺一寸中,微伸提之,卻退至原處;若未得氣,依前法再行,可治癥瘕氣塊之疾。

白話文:

三衢楊氏補瀉法(十二字分次第手法及歌)

出針時,分三次,每次瀉氣時搖針一次,共搖六次。用手指捻轉針身,像扶著人的頭搖晃一樣,讓針孔擴大。三次搖針,六次搖動,依次推動手指施針,針孔開大暢通無阻,邪氣就能迅速排出。

拔針時,待針下氣息平緩不緊繃,感覺輕滑時,用手指捻轉針身,像拔虎尾一樣。拔針方法最佳,針感浮沉澀滑都能仔細判斷,手法如同從老虎身上拔尾,此訣竅誰知藏於錦囊中。

總歌:針法奧妙訣竅多,手法雖多也不過,扎針持針溫和內,進針循規退針搓,指捻瀉氣針留片刻,搖動穴位拔針快,醫師針法細細說,記住便是十二歌。

(口訣一:燒山火)

燒山火能除寒邪,三進一退熱氣湧,吸一口氣,呼五口氣。針刺時,先刺入五分深,行九陽之數,一寸深則先淺後深。若得氣,則進行運針,男士左旋,女士右旋,漸漸運針至一寸深,三進三出,緩慢提拉緊按,若覺針頭沉緊,熱氣再生,寒氣自除;若無效,再重複施針。

四肢冰冷難以忍受,怕冷不止,此時運用燒山火法,患者就能安寧。

(口訣二:透天涼)

透天涼能除熱邪,三退一進冷冰冰,呼一口氣,吸五口氣。針刺時,先刺入一寸深,行六陰之數,五分深則先深後淺。若得氣,則退針,退至五分深,三進三出,緊提慢按,覺針頭沉緊,緩緩拔出,涼氣自生,熱病自除;若無效,再重複施針。

全身如同火燒般,熱邪不止,若能使用清涼法,熱毒很快就能消除。

(訣竅三:陽中隱陰)

陽中隱陰,能治先寒後熱,先淺後深。針刺時,先刺入五分深,行九陽之數,若覺微熱,再刺入一寸深,行六陰之數,以得氣,此為陽中隱陰法,可治先寒後熱,先補後瀉。

先寒後熱如瘧疾,醫師若不懂虛實,需謹記陰陽針刺法,去除寒熱免受疾病。

(訣竅四:陰中隱陽)

陰中隱陽,能治先熱後寒,先深後淺。針刺時,先刺入一寸深,行六陰之數,若覺微涼,再退至五分深,行九陽之數,以得氣,此為陰中隱陽法,可治先熱後寒,先瀉後補。

先熱後寒如瘧疾,先陰後陽法精妙,針師運用精妙手法,調節榮衛,疾病自愈。

補法需熱氣到達,瀉法需寒氣到達,如同搓線,慢慢轉動針,淺則淺刺,深則深刺,不可混淆。

(訣竅五:留氣法)

留氣法,能破氣,伸九提六。針刺時,先刺入七分深,行純陽之數,若得氣,再深刺至一寸深,輕輕伸提,再退回原處;若未得氣,重複以上步驟,可治癥瘕氣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