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大成》~ 卷四 (16)
卷四 (16)
1. 四明高氏補瀉
《素問》補腎俞注云:『用圓利針,臨刺時,呪曰:「五帝上真,六甲玄靈,氣符至陰,百邪閉理。」念三遍,先刺二分,留六呼,次入針至三分,動氣至而徐徐出針,以手捫之,令患人咽氣三次,又可定神魂。』瀉脾俞注云:『欲下針時,呪曰:「帝扶天形,護命神靈。」誦三遍,刺三分,留七呼,動氣至而急出針。』
按:呪法非《素問》意,但針工念呪,則一心在針。
《拔萃》云:『瀉法先以左手揣按得穴,以右手置針於穴上,令病人咳嗽一聲,拈針入腠理,令病人吸氣一口,針至六分,覺針沉澀,復退至三分,再覺沉澀,更退針一豆許,仰手轉針頭向病所,以手循經絡,捫循至病所,以合手回針,引氣直過針所三寸,隨呼徐徐出針,勿閉其穴,命之曰瀉。
補法先以左手揣按得穴,以右手置針於穴上,令病人咳嗽一聲,拈針入腠理,令病人呼氣一口,納針至八分,覺針沉緊,復退一分,更覺沉緊,仰手轉針頭向病所,依前循捫其病所,氣至病已,隨吸而走出針,速按其穴,命之曰補。』
《明堂》注云:『寒熱補瀉,假令補冷,先令病人咳嗽一聲,得入腠理,復令吹氣一口,隨吹下針至六七分,漸進腎肝之部,停針徐徐,良久復退針一豆許,乃捻針問病人覺熱否?然後針至三四分,及心肺之部,又令病人吸氣,先內捻針,使氣下行至病所,卻外捻針,使氣上行,直過所針穴一二寸,乃吸而外捻針出,以手速按其穴,此為補。』
病熱者,治之以寒,何如?須其寒者,先刺入陽之分,候得氣推內至陰之分,後令病人地氣入而天氣出,謹按生成之息數足,其病人自覺清涼矣。
病惡寒者,治之以熱,何如?須其熱者,先刺入陰之分,候得氣,徐引針至陽之分,後令病人天氣入而地氣出,亦謹按生成之息數足,其病人自覺和暖矣。
◎呼吸:
《素問》注云:『按經之旨,先補真氣,乃瀉其邪也,何以言之?補法呼則內針,靜以久留。瀉法吸則內針,又靜以久留。然呼則次其吸,吸則不兼呼,內針之候既同,久留之理復一,先補之義,昭然可知。』《拔萃》云:『呼不過三,吸不過五。』《明堂》云:『當補之時,候氣至病所,更用生成之息數,令病人鼻中吸氣,口中呼氣,內自覺熱矣。
當瀉之時,使氣至病所,更用生成之息數,令病人鼻中出氣,口中吸氣,按所病臟腑之處,內自覺清涼矣。』
◎神針八法:
心無內慕,如待貴賓,心為神也。醫者之心,病者之心,與針相隨上下,先慮針損,次將針尖含在口內,而令其溫,又以左手按摩受疾之穴,如握虎之狀,右手拈針,如持無力之刃,是用針之一法也。左拈九而右拈六,此乃住痛之二法也。進針之時,令病人咳嗽而針進,進針之三法也。
白話文:
腎俞穴的補法:
使用圓滑的針,在下針時,心中默念:「五帝上真,六甲玄靈,氣符至陰,百邪閉理。」重複三次,先將針刺入兩分深,停留六個呼吸的時間,然後將針再深入至三分深,當感覺到氣感時,慢慢將針拔出。用手輕輕按壓針孔,讓病人吞嚥三次口水,這樣可以安定心神。
脾俞穴的瀉法:
準備下針時,心中默念:「帝扶天形,護命神靈。」重複三次,將針刺入三分深,停留七個呼吸的時間,當感覺到氣感時,迅速將針拔出。
說明:
雖然唸咒不是《黃帝內經》原本的意思,但針灸師在下針時唸咒,可以幫助集中精神。
《拔萃》記載的瀉法:
先用左手按壓尋找穴位,再用右手將針放在穴位上,讓病人咳嗽一聲,然後將針快速刺入皮膚,讓病人吸一口氣,將針刺入六分深。如果感覺針有阻礙,就將針退回三分,再次感覺有阻礙,就再將針退回一點點。接著將針頭朝向病痛的部位,用手沿著經絡撫摸至病痛處,然後配合手法轉動針,引導氣通過針刺處三寸,在病人呼氣時慢慢將針拔出,不要按壓針孔,這就是瀉法。
《拔萃》記載的補法:
先用左手按壓尋找穴位,再用右手將針放在穴位上,讓病人咳嗽一聲,然後將針快速刺入皮膚,讓病人呼一口氣,將針刺入八分深。如果感覺針有阻礙,就將針退回一分,再次感覺有阻礙,就再將針頭朝向病痛的部位,用手沿著經絡撫摸至病痛處,當氣到達病痛處時,病痛就會減輕,然後在病人吸氣時拔出針,並快速按壓針孔,這就是補法。
《明堂》記載的寒熱補瀉法:
如果是治療寒症,要使用補法。先讓病人咳嗽一聲,將針刺入皮膚,然後讓病人吹一口氣,配合吹氣將針慢慢刺入六七分深,逐漸深入到腎和肝的部位。停留一段時間,再將針退回一點點,並轉動針,詢問病人是否感覺到熱。然後將針刺入三四分深,到達心和肺的部位,再讓病人吸氣,先向內轉動針,引導氣向下運行到病痛處,再向外轉動針,引導氣向上運行,超過針刺處一二寸。最後在病人吸氣時向外轉動針拔出,並快速按壓針孔,這就是補法。
如果病人是熱症,要用寒性的方法治療。先將針刺入陽氣的部位,等氣感出現,再將氣推入陰氣的部位,之後讓病人體內的地氣進入,體外的天氣呼出,依照正常的呼吸次數,病人就會感覺到清涼。
如果病人怕冷,要用熱性的方法治療。先將針刺入陰氣的部位,等氣感出現,再將針慢慢引導至陽氣的部位,之後讓病人體外的天氣進入,體內的地氣呼出,依照正常的呼吸次數,病人就會感覺到溫暖。
呼吸:
《黃帝內經》的註解說:按照經絡的原理,應該先補養正氣,再瀉除邪氣。補法是讓病人在呼氣時下針,並且靜止停留較久。瀉法是讓病人在吸氣時下針,並且也是靜止停留較久。雖然呼氣時下針或吸氣時下針的時機相同,靜止停留的時間也一樣,但是先補後瀉的意義是很明顯的。
《拔萃》說:呼氣的時間不要超過三次,吸氣的時間不要超過五次。
《明堂》說:在補的時候,要等氣到達病痛處,再配合正常的呼吸次數,讓病人用鼻子吸氣,用嘴巴呼氣,這樣病人體內就會感覺到熱。在瀉的時候,要讓氣到達病痛處,再配合正常的呼吸次數,讓病人用鼻子呼氣,用嘴巴吸氣,按壓病痛的部位,病人體內就會感覺到清涼。
神針八法:
內心要平靜,要像對待貴賓一樣用心,心神要專注。醫師的心、病人的心和針要一起運作,首先要小心不要損壞針,然後將針尖含在口中,讓針變溫暖。再用左手按壓患病部位的穴位,像握住老虎一樣有力,右手拿針,像拿著沒有力的刀刃,這是用針的第一個要點。左手捻針九次,右手捻針六次,這是止痛的第二個要點。下針時,讓病人咳嗽一聲,再下針,這是下針的第三個要點。
如果針刺入後,感覺針很沉重,內部沒有膨脹感,氣沒有流動,就按照之前的方法操作。如果氣包圍著針,無法再深入,這表示是實證,應該向左轉動針來瀉實。如果無法散開,就讓病人呼氣三次,醫師用手抓著針就可以散開;如果針刺入時沒有阻礙或膨脹感,這表示是虛證,要讓病人吸氣,針要向右轉動來補虛。這是補瀉的第四個要點。
瀉法中有鳳凰展翅的手法: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捏住針頭,像鳳凰飛翔一樣,一捏一放,這是瀉的第五個要點。
補法中有餓馬搖鈴的手法: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捏住針頭,像餓馬沒有力氣一樣,慢慢向前則針刺較深,向後則針刺較淺,這是補的第六個要點。如果病人暈針,用袖子遮住病人眼睛,給予熱湯喝即可清醒,這是補的第七個要點。如果針刺到深處,無法前進也無法後退,皮膚周圍出現皺紋,針好像長在裡面一樣,這是氣實到極點的表現,就像蒼蠅群聚叮咬一樣,要用右手的食指,在皺紋皮膚周圍,離針不遠的地方,向四方前進三下,後退一下,這是瀉的第八個要點。拔出針時,要立即按壓針孔,這是補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