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繼洲

《針灸大成》~ 卷十 (8)

回本書目錄

卷十 (8)

1. 陳氏經脈辨色歌

小兒須看三關脈,風氣命中審端的,青紅紫黑及黃紋,屈曲開了似針直。

三關通青四足驚,水驚赤色誰能明,人驚黑色紫瀉痢,色黃定是被雷驚按此與仙授訣不同,再驗之。。

或青紅紋只一線,娘食傷脾驚熱見,左右三條風肺痰,此時傷寒咳嗽變。

火紅主瀉黑相兼,痢疾之色亦如然,若是亂紋多轉變,沉疴難起促天年。

赤色流珠主膈熱,三焦不和心煩結,吐瀉腸鳴自利下,六和湯中真口訣。

環珠長珠兩樣形,脾胃虛弱心脹膨,積滯不化肚腹痛,消食化氣藥堪行。

來蛇去蛇形又別,冷積臟寒神困極,必須養胃倍香砂,加減臨時見藥力。

弓反裡形紋外形,感寒邪熱少精神,小便赤色夾驚風,癇症相似在人明。

白話文:

小兒看病時必須看三關脈象,如果風氣中邪,就要仔細分別青紅紫黑及黃紋的脈象,脈紋彎曲或舒展,像針一樣直。

三關都見青色脈象,足將發驚;水驚脈象呈赤色,誰能辨明?人驚脈象呈黑色而見紫,為瀉痢之象;脈象呈黃色,必定是雷驚。記住,這與仙家傳授的訣竅不同,需要進一步驗證。

如果青紅脈紋只出現一條線,是母親飲食受傷,脾胃受損,驚熱相見;左右出現三條脈紋,是風邪侵襲肺臟,痰飲聚集,此時傷寒咳嗽容易出現。

火紅脈象為主,黑色相兼,是痢疾的脈象;如果脈紋雜亂多變,病情將難以治癒,會縮短壽命。

赤色脈象如流珠,表示膈熱;三焦失調,心煩氣結;嘔吐瀉泄,自利下行,《六和湯》中記載了治療此症的真口訣。

環珠、長珠兩類脈象各有不同,脾胃虛弱,心腹脹滿;積滯不化,肚腹疼痛,消食化氣的藥可以治療。

來蛇、去蛇脈象各異,冷積臟寒,神困極度,必須溫養胃氣,倍用香砂,臨時加減用藥,才能發揮藥力。

弓反裡形脈象,寒邪侵襲,精神不振,小便赤色合併驚風,與癇症相似。

槍形魚刺水字紋,風痰發搐熱如焚,先進升麻連殼散,次服柴胡大小並。

白話文:

尖銳的魚刺刺入水中的樣子,就像「字」字形。如果風痰發作,導致抽搐發熱,先服用升麻連殼散,接著服用大柴胡和柴胡。

針形穿關射指甲,一樣熱驚非齁呷,防風通聖涼膈同,次第調之休亂雜。

醫者能明此一篇,小兒症候無難然,口傳心授到家地,遇地收功即近仙。

此訣即徐氏水鏡訣之意,陳氏敷演之,取其便誦也。

白話文:

針的形狀,穿過關穴而射向指甲,一種發熱驚厥的病,不是一般的感冒。

用防風通利腸胃,再用涼膈湯清涼隔膜,次第地調治,不要混亂。

醫者能明白這段話,治療小兒疾病就不困難了。

這是口傳心授的家傳祕方,遇到疾病就能立刻見效,接近神仙的境界。

這訣竅是徐氏水鏡訣的意思,陳氏敷衍解釋,把它改成便於誦讀。

2. 論虛實二症歌

◎實症:

兩腮紅赤便堅秘,小便黃色赤不止,上氣喘急脈息多,當行冷藥方可治。

◎虛症:

面光白色糞多青,腹虛脹大嘔吐頻,眼珠青色微沉細,此為冷痰熱堪行。

白話文:

◎實症:

兩邊臉頰紅赤且便祕,小便黃或紅色且頻尿,上氣不接下氣,脈搏又快又多,此時應服用寒涼藥物治療。

◎虛症:

臉色蒼白、大便多且呈青色,腹部虛脹並常嘔吐,眼珠青黑且微凹,此為寒痰,可用溫熱藥物治療。

3. 五言歌

心驚在印堂,心積額兩廣,心冷太陽位,心熱面頰裝。

肝驚起髮際,脾積唇焦黃,脾冷眉中岳,脾熱大腸侵。

肺驚髮際形,肺積髮際當,肺冷人中見,肺熱面腮旁。

腎驚耳前穴,腎積眼胞廂,腎冷額上熱,腎熱赤蒼蒼。

白話文:

  • 心驚:印堂處發青
  • 心積:額頭兩側發青
  • 心冷:太陽穴處發青
  • 心熱:面頰發紅

  • 肝驚:髮際處發青
  • 肝積:嘴脣發黃
  • 肝冷:眉毛中間發青
  • 肝熱:大腸發熱

  • 肺驚:髮際處發青
  • 肺積:髮際處發黑
  • 肺冷:人中發青
  • 肺熱:面頰發紅

  • 腎驚:耳前發青
  • 腎積:眼皮發青
  • 腎冷:額頭發熱
  • 腎熱:面部發紅發紫

4. 附辯(《醫統》)

或問:『《銅人》、《千金》等書空穴多,《十四經發揮》所載空穴少,如風市、督俞、金津玉液等,彼有此無,不同何也?』曰:『《十四經發揮》據《素問》骨空篇論及王注,若《銅人》、《千金》等皆偏書,非黃歧正經也。』

白話文:

有人問:「《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千金翼方》等書記載的空穴穴位很多,《十四經發揮》裡記載的空穴穴位卻很少,像是風市穴、督俞穴、金津玉液穴等,《十四經發揮》有記載,《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千金翼方》卻沒有,這是為什麼呢?」

回答:「《十四經發揮》根據《素問》的《骨空論》和王冰的注釋撰寫而成,《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千金翼方》等是偏書,不是來自黃帝、歧伯的正經。」

或問:『睛明、迎香、承泣、絲竹空,皆禁灸何也?』曰:『四穴近目,目畏火,故禁灸也。以是推之,則知睛明不可灸,王注誤矣。』

白話文:

有人問:「睛明、迎香、承泣、絲竹空這四個穴位,都被禁止灸灸,這是什麼原因呢?」

回答道:「這四個穴位靠近眼睛,眼睛怕火,所以禁止灸灸。由此推論,就知道睛明穴也不可以灸灸,王注說可以灸灸是錯誤的。」

或問:『用針渾是瀉而無補,古人用之,所以導氣,治之以有餘之病也。今人鮮用之,或知其無補而不用歟?抑元氣稟賦之薄而不用歟?或斫喪之多而用針無益歟?抑不善用而不用歟?』經曰:『陽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針乃砭石所制,即無氣,又無味,破皮損肉,發竅於身,氣皆從竅出矣,何得為補?』經曰:『氣血陰陽俱不足,勿取以針,和以甘藥,是也。

白話文:

有人問:「用針灸似乎都是放血瀉氣,沒有補益的效果。古人用針灸,是為了引導氣血,治療氣血過盛的疾病。現在的人很少用針灸了,是因為知道針灸沒有補益效果而不用嗎?還是因為元氣不足而不能用針?或者因為身體虛弱,用針灸也沒有用處嗎?還是因為不會用針灸而不用呢?」

經文說:「陽氣不足的,用溫補的方法來調養;精氣不足的,用滋補的方法來調養。針灸是用砭石製成的,既沒有溫氣,也沒有滋補之味,刺破皮膚損傷肌肉,會讓氣血從傷口流出,怎麼能起到補益的作用呢?」

經文還說:「氣血陰陽都虛弱的,不要用針灸,用甘溫的藥物來調養更合適。」

』又曰:『形氣不足,病氣不足,此陰陽皆不足也,不可刺之;刺之重竭其氣,老者絕滅,壯者不復矣。若此謂者,皆是有瀉而無補也。』

白話文:

另外又說:「身體和氣血不足,疾病和邪氣也都不足,這是陰陽兩者都虛弱的情況,不可以針灸。針下去會更加耗損元氣,年老的人會因此而死亡,強壯的人也無法復原。如果你遇到這種狀況,只會讓身體越虛弱,沒有任何補益。」

或問:『病有在氣分者,有在血分者,不知針家,亦分氣與血否?』曰:『氣分、血分之病,針家亦所當知。病在氣分,游行不定;病在血分,沉著不移。以積塊言之,腹中或上或下,或有或無者,是氣分也;或在兩脅,或在心下,或在臍上下左右,一定不移,以漸而長者,是血分也。

白話文:

有人問:「疾病有在氣分(氣的層面)的,也有在血分(血的層面)的,不知道針灸師是否也區分氣與血?」

回答說:「氣分、血分的疾病,針灸師也應該瞭解。疾病在氣分,遊走不定;疾病在血分,沉著不變動。以積塊來說,在腹中時上時下,有時有有時無,這是氣分的表現;或者在兩脅,或者在心下,或者在臍上下左右,位置固定不會變動,逐漸增大的,這是血分的表現。

以病風言之,或左手移於右手,右足移於左足,移動不常者,氣分也;或常在左足,或偏在右手,著而不走者,血分也。凡病莫不皆然。須知在氣分者,上有病,下取之,下有病,上取之;在左取右,在右取左。在血分者,隨其血之所在,應病取之。苟或血病瀉氣,氣病瀉血,是謂誅伐無過,咎將誰歸!』

白話文:

從風病來說,如果病症忽左忽右,手腳交替著疼痛,這屬於氣的範圍;如果病症一直固定在左腳,或者偏重在右手,而且不會移動的,這屬於血的範圍。疾病大多都如此。要知道,如果是氣的問題,上面有病,就要從下面治療;下面有病,就要從上面治療;病在左邊,就從右邊治療;病在右邊,就從左邊治療。如果是血的問題,就要找到血所在的位置,對症治療。如果誤把血病當作氣病治療,或者把氣病當作血病治療,這種過度治療會導致後果嚴重,出了問題該找誰負責呢?

或問:『今醫用針,動輒以袖復手,暗行指法,謂其法之神秘,弗輕示人,惟恐盜取其法者,不知果何法耶?』曰:『《金針賦》十四法,與夫青龍擺尾等法,可謂已盡之矣;舍此而求他法之神秘,吾未之信也。今若此者,不過過為詭妄,以欺人耳。縱為至巧,殆必神亦不祐,針亦不靈也。奚足尚哉!』

白話文:

有人問:「現在的醫生用針灸的時候,往往會用袖子遮住手,偷偷地運用手指技巧,說這是他們神祕的方法,不輕易讓別人知道,惟恐別人偷學他們的技術。不知道這種技術到底是什麼呢?」

回答說:「《金針賦》中記載的十四種針法,以及青龍擺尾等方法,可以說是已經很全面了。除了這些之外,再去找尋其他神祕的方法,我並不相信。現在有些人這樣做,不過是故意裝神弄鬼,欺騙別人罷了。即使他們的手法再高明,恐怕也會因為神靈不佑,針灸也不靈驗。這有什麼值得推崇的呢!」

或問:『有醫置針於穴,略不加意,或談笑,或飲酒,半餉之間,又將針拈幾拈,令呼幾呼,仍復登筵以飲,然後起針,果能愈病否乎?』曰:『經云:「凡刺之真,必先治神。」又云:「手動若務,針耀而勻,靜意視義,觀適之變。」又云:「如臨深淵,手如握虎,神無營於眾物。

白話文:

有人問:「有些醫生扎針時,完全不專心,邊聊天邊喝酒,過了一陣子才隨便撥動幾下針,讓病人深呼吸幾次,然後又回去喝酒,最後才把針拔掉,這樣能治好病嗎?」

回答:「醫經上說:『扎針必須先安定心神。』又說:『撥動針時要平穩均勻,心要專一,觀察病情變化。』還說:『扎針時要像面對深淵,手握兇猛的野獸,專注於治療,心無旁騖。』

」又云:「如侍所貴,不知日暮。」凡此數說,敬乎怠乎?若談笑飲酒,不敬孰甚,安能愈病哉?業醫者,當深長思矣!』

白話文:

又有人說:「就像服侍貴賓一樣,不知天色已晚。」這些說法,究竟是表示尊敬還是懶惰?如果談笑飲酒,又有什麼比這更不尊敬的呢?怎麼能治好病呢?從事醫療工作的人,應該好好深思啊!

5.

一、醫官逸林劉氏云:『凡針痰氣,先轉針頭向上,令痰散動,然後轉針頭向下,令氣泄。』

一、針痞塊,先將痞根按之,如指大堅硬者,用針頻頻刺爛,庶塊易消。

白話文:

一、醫官逸林劉氏說:『凡是針刺痰氣,先將針頭朝上轉動,讓痰散開,然後再將針頭朝下轉動,讓氣排出。』

**二、針刺痞塊,**先按壓痞塊根部,如果像手指一樣大且堅硬,就用針頻繁刺入刺爛,這樣痞塊才容易消散。

一、太醫院醫官繼洲楊氏云:『凡針腹上穴,令患人仰臥,使五臟垂背,以免刺患。』又云:『前面深似井,後面薄似餅。用針前面宜深,後面宜淺。』

白話文:

一、太醫院醫生楊繼洲說:『在腹部穴位上針灸時,讓病人仰臥,這樣五臟器官會垂向後背,可以避免刺傷。』又說:『前面深似井,後面薄似餅。因此針灸時前面應深,後面應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