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繼洲

《針灸大成》~ 卷四 (10)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0)

1. 補訣直說

凡人有疾,皆邪氣所湊,雖病人瘦弱,不可專行補法。經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如患赤目等疾,明見其為邪熱所致,可專行瀉法。其餘諸疾,只宜平補平瀉,須先瀉後補,謂之先瀉邪氣,後補真氣,此乃先師不傳之秘訣也。如人有疾,依前用手法催氣取氣,瀉之既畢,卻行補法,令病人吸氣一口,隨吸轉針。

如針左邊,捻針頭轉向右邊,以我之右手大指、食指持針,以食指向前,大指向後,仍捻針深入一二分,使真氣深入肌肉之分。如針右邊,捻針頭轉向左邊,以我之左手大指、食指持針,以食指向前,大指向後,仍捻針深入一二分。如有數穴,依此法行之。既畢,停少時,卻用手指於針頭上,輕彈三下,如此三次,仍用我左手大指、食指持針,以大指連搓三下(謂之飛)。將針深進一二分,以針頭向左邊,謂之一進三飛。

依此法行至五六次,覺針下沉緊,或針下氣熱,是氣至足矣。令病人吸氣一口,隨吸出針,急以手按其穴,此謂之補法也。

凡針背腹兩邊穴,分陰陽經補瀉。針男子背上中行,左轉為補,右轉為瀉。腹上中行,右轉為補,左轉為瀉。女人背中行,右轉為補,左轉為瀉。腹中行,左轉為補,右轉為瀉。蓋男子背陽腹陰,女子背陰腹陽,故也。

白話文:

一般人生病,都是因為外來的邪氣侵入身體,即使病人看起來虛弱,也不能只用補法。古書說:「邪氣侵入的地方,身體的氣一定虛弱。」比如像是眼睛紅腫等疾病,很明顯是邪熱引起的,就可以專用瀉法來治療。其他的疾病,最好用平補平瀉的方法,也就是先瀉後補,先把邪氣排出去,再補養身體的正氣,這是以前老師不傳的秘訣。如果有人生病,就按照之前說的手法來催動氣、引導氣,瀉法完成後,再進行補法。讓病人吸一口氣,隨著吸氣旋轉針,如果針在左邊,就把針頭轉向右邊,用我的右手拇指和食指拿針,食指向前,拇指向後,再把針深入一兩分,讓真氣深入肌肉。如果針在右邊,就把針頭轉向左邊,用我的左手拇指和食指拿針,食指向前,拇指向後,再把針深入一兩分。如果有好幾個穴位,就用這個方法來做。

做完之後,停頓一下,再用手指輕彈針頭三次,總共彈三次,然後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拿針,用拇指快速搓動三次(稱為飛)。把針再深入一兩分,把針頭轉向左邊,這稱為一進三飛。

照這個方法做五六次,如果感覺針下沉緊,或是針下發熱,就表示氣已經充足了。讓病人吸一口氣,隨著吸氣把針拔出來,立刻用手按住穴位,這就是所謂的補法。

扎背部和腹部的穴位時,要根據陰陽經來區分補瀉。扎男性背部的中間穴位,向左轉是補,向右轉是瀉;扎腹部的中間穴位,向右轉是補,向左轉是瀉。扎女性背部的中間穴位,向右轉是補,向左轉是瀉;扎腹部的中間穴位,向左轉是補,向右轉是瀉。這是因為男性的背部屬陽、腹部屬陰,而女性的背部屬陰、腹部屬陽的緣故。

2. 南豐李氏補瀉

《圖注難經》云:『手三陽,從手至頭,針芒從外,往上為隨,針芒從內,往下為迎。足三陽,從頭至足,針芒從內,往下為隨,針芒從外,往上為迎。足三陰,從足至腹,針芒從外,往上為隨,針芒從內,往下為迎。手三陰,從胸至手,針芒從內,往下為隨,針芒從外,往上為迎。

大要以子午為主,左為陽(從子至午,左行為補),右為陰(從午至子,右行為瀉,陽主進,陰主退),手為陽(左手為純陽),足為陰(右足為純陰)。左手陽經,為陽中之陽,左手陰經,為陽中之陰。右手陽經,為陰中之陽,右手陰經,為陽中之陰。右足陰經,為陰中之陰,右足陽經,為陰中之陽。

左足陰經,為陽中之陰,左足陽經,為陰中之陽。今細分之,病者左手陽經,以醫者右手大指進前(鹽指退後),呼之為隨(午後又以大指退後為隨,進前即經之從外,退後即經之從內),退後吸之為迎。病者左手陰經,以醫者右手大指退後,吸之為隨,進前呼之為迎。病者右手陽經,以醫者右手大指退後,吸之為隨,進前呼之為迎。

病人右手陰經,以醫者右手大指進前,呼之為隨,退後吸之為迎。病者右足陽經,以醫者右手大指進前,呼之為隨,退後吸之為迎。病者右足陰經,以醫者右手大指退後,吸之為隨,進前呼之為迎。病者左足陽經,以醫者右手大指退後,吸之為隨,進前呼之為迎。病者左足陰經,以醫者右手大指進前,呼之為隨,退後吸之為迎。

男子午前皆然,午後與女人反之。手上陽進陰退,足上陽退陰進,合六經起止故也。

凡針起穴,針芒向上,氣順行之道。凡針止穴,針芒向下,氣所止之處。左外右內,令氣上行,右外左內,令氣下行。或問午前補瀉,與午後相反,男子補瀉,與女人相反。蓋以男子之氣,早在上而晚在下,女人之氣,早在下而晚在上,男女上下,平腰分之故也。至於呼吸,男女人我皆同,何亦有陰陽之分耶?蓋有自然之呼吸,有使然之呼吸,入針出針,使然之呼吸也。轉針如待貴人,如握虎尾,候其自然呼吸。

若左手足候其呼而先轉,則右手足,必候其吸而後轉之;若右手足候其吸而先轉,則左手足必候其呼而後轉之,真陰陽一升一降之消息也。故男子陽經午前以呼為補,吸為瀉。陰經以吸為補,呼為瀉,午後反之。女人陽經午前以吸為補,呼為瀉,陰經以呼為補,吸為瀉,午後亦反之。

或者又曰:『補瀉必資呼吸,假令尸厥中風,不能使之呼吸者,奈何?』曰:『候其自然之呼吸而轉針,若當吸不轉,令人以手掩其口鼻,鼓動其氣可也。』

噫!補瀉提插,分男女早晚,其理深微,原為奇經,不拘十二經常度,故參互錯綜如是。若流注穴,但分左右陰陽可也。嘗愛《雪心歌》云:『如何補瀉有兩般,蓋是經從兩邊發,古人補瀉左右分,今人乃為男女別。男女經脈一般生,晝夜循環無暫歇,此訣出自梓桑君,我今授汝心已雪。』此子午兼八法而後全也。

白話文:

南豐李氏補瀉法說明

《難經圖注》記載:手三陽經循行路線由手至頭,針尖向外為順經(隨),針尖向內為逆經(迎);足三陽經循行路線由頭至足,針尖向內為順經,針尖向外為逆經;足三陰經循行路線由足至腹,針尖向外為順經,針尖向內為逆經;手三陰經循行路線由胸至手,針尖向內為順經,針尖向外為逆經。

總體來說,以子午為準,左手屬陽(從子時到午時,左手操作為補法),右手屬陰(從午時到子時,右手操作為瀉法);手屬陽(左手為純陽),足屬陰(右手為純陰)。左手陽經為陽中之陽,左手陰經為陽中之陰;右手陽經為陰中之陽,右手陰經為陰中之陰;右足陰經為陰中之陰,右足陽經為陰中之陽;左足陰經為陽中之陰,左足陽經為陰中之陽。

更細緻地說,治療左手陽經時,醫生以右手大拇指向前推進(呼氣),為順經;然後向後退回(吸氣),仍為順經(午後則相反,向前推進為順經,向後退回為逆經);治療左手陰經時,醫生以右手大拇指向後退回(吸氣),為順經;然後向前推進(呼氣),為逆經。其他經絡的補瀉方法以此類推。

以上方法適用於男子午前,午後則與女子相反。手部陽經順經,陰經逆經;足部陽經逆經,陰經順經,這是根據六經的起止點來決定的。

一般來說,針刺入穴位時,針尖向上,順應氣的運行方向;針刺退出穴位時,針尖向下,氣則停止於此。針刺左手部位,針尖朝外;針刺右手部位,針尖朝內,使氣向上運行;反之,則使氣向下運行。有人可能會問,午前和午后的補瀉方法相反,男女的補瀉方法也相反。這是因為男子的氣,早晨在上,晚上在下;女子的氣,早晨在下,晚上在上,男女之氣的升降,以腰部為界。至於呼吸,男女都一樣,為何會有陰陽之分呢?這是因為有自然呼吸和人為呼吸,針刺過程中是人為呼吸。轉動針時要像對待貴賓一樣,像握虎尾一樣,要等待自然呼吸。

如果先操作左手足部,應在呼氣時轉動針;那麼,右手足部則要在吸氣時轉動針。如果先操作右手足部,應在吸氣時轉動針;那麼,左手足部則要在呼氣時轉動針。這就是陰陽升降的規律。因此,男子午前陽經以呼氣為補,吸氣為瀉;陰經以吸氣為補,呼氣為瀉,午後則相反。女子午前陽經以吸氣為補,呼氣為瀉;陰經以呼氣為補,吸氣為瀉,午後則相反。

有人可能會問:補瀉都需要依靠呼吸,如果遇到屍厥中風等不能自主呼吸的病人,該怎麼辦?這時,應等待病人的自然呼吸來轉動針。如果該吸氣時卻沒有呼吸,可用手捂住病人口鼻,幫助其呼吸。

總之,補瀉的提插,要區分男女和早晚,其原理深奧,因為涉及到奇經,不受十二經的規律限制,所以錯綜複雜。如果是流注穴,只需區分左右陰陽即可。《雪心歌》說:「補瀉之法有兩種,皆因經絡從兩側分佈;古人以左右區分補瀉,今人則以男女區分。男女經脈相同,晝夜循環不停歇,此法出自梓桑君,我今傳授給你,你心中疑惑已解。」這就將子午和八法結合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