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繼洲

《針灸大成》~ 卷十 (2)

回本書目錄

卷十 (2)

1. 面部五位歌

面上之症額為心,鼻為脾土是其真,左腮為肝右為肺,承漿屬腎居下唇。

白話文:

面上之症候顯示:心屬心,鼻為脾胃,這很正確;左邊的腮為肝,右邊的腮為肺,承漿屬於腎,位於下脣。

2. 命門部位歌

中庭與天庭,司空及印堂,額角方廣處,有病定存亡。青黑驚風惡,體和潤澤光,不可陷兼損,唇黑最難當。青甚須憂急,昏暗亦堪傷,此是命門地,醫師妙較量。

白話文:

前額中間的「中庭」和眉毛以上的「天庭」,以及「司空」和「印堂」,這些額角方正廣闊的地方,可以觀察出疾病情況,判斷病人的生死。

如果這些部位青黑色,表示驚風的病情嚴重;如果顏色紅潤有光澤,表示身體健康;如果凹陷且損傷,則表示壽命不長;如果嘴脣發黑,則是最難治癒的徵兆。

如果前額青色很重,需要特別注意;如果昏暗無光,也表示病情嚴重。這些部位是判斷生命力的重要區域,醫生要仔細辨識。

面眼青肝病,赤心,黃脾,白肺,黑腎病也。

白話文:

顏色青者,病在肝;赤者,病在心;黃者,病在脾;白者,病在肺;黑者,病在腎。

3. 陽掌圖各穴手法仙訣

○掐心經,二掐勞宮,推上三關,發熱出汗用之。如汗不來,再將二扇門揉之,掐之,手心微汗出,乃止。

○掐脾土,曲指左轉為補,直推之為瀉,飲食不進,人瘦弱,肚起青筋,面黃,四肢無力用之。

○掐大腸,倒推入虎口,止水瀉痢疾,肚膨脹用之。紅痢補腎水,白多推三關。

○掐肺經,二掐離宮起至乾宮止,當中輕,兩頭重,咳嗽化痰,昏迷嘔吐用之。

白話文:

點心經,掐勞宮,推上三關,發熱出汗用之。 如果汗不出,再推揉、掐兩個扇門,手心微微出汗,就停止施治。

點脾土,曲指左轉為補,直推為瀉。 進食不進、身體瘦弱、腹部隆起且有青筋、臉色蠟黃、四肢無力,可使用此法。

點大腸,反向推入虎口,可止痢疾腹瀉。 腹部脹氣也可用此法。如果是紅痢,則補腎水;白痢則多推三關。

點肺經,由離宮開始,掐到乾宮停止。 掐中間輕,兩頭重,可止咳化痰、昏迷嘔吐。

○掐腎經,二掐小橫紋,退六腑,治大便不通,小便赤色澀滯,肚作膨脹,氣急,人事昏迷,糞黃者,退涼用之。

白話文:

  • 按壓腎經,再按壓腰上第二條橫紋,可以緩解六腑不適,治療大便不通、小便赤黃且排尿困難、腹部脹滿、呼吸急促、昏迷不醒,大便黃色,配合退熱方法使用。

○推四橫紋,和上下之氣血,人事瘦弱,奶乳不思,手足常掣,頭偏左右,腸胃濕熱,眼目翻白者用之。

○掐總筋,過天河水,能清心經,口內生瘡,遍身潮熱,夜間啼哭,四肢常掣,去三焦六腑五心潮熱病。

白話文:

◎推四橫紋,並帶動上下氣血,對於瘦弱、厭食、手足常抽搐、頭偏向左右、腸胃濕熱、雙眼翻白者適用。

◎掐總筋,過天河水,能清心經,適用於口腔生瘡、全身發熱、夜間啼哭、四肢常抽搐、三焦六腑五心發熱的疾病。

○運水入土,因水盛土枯,五穀不化用之。運土入水,脾土太旺,水火不能即濟用之。如兒眼紅能食,則是火燥土也。宜運水入土,土潤而火自克矣。若口乾,眼翻白,小便赤澀,則是土盛水枯,運土入水,以使之平也。

白話文:

◎將水運到土中,因為水多土乾,五穀無法吸收利用。將土運到水中,是因為脾土太旺盛,水火無法相互調和。如果小孩眼睛發紅還能吃東西,這表示是火燥土。適合將水運到土中,讓土滋潤,火自然就會熄滅。如果口乾,眼睛上翻眼白,小便呈現赤黃色,這表示土旺水枯。應將土運到水中,讓它們平衡。

○掐小天心,天吊驚風,眼翻白偏左右,及腎水不通,用之。

○分陰陽,止泄瀉痢疾,遍身寒熱往來,肚膨嘔逆用之。

○運八卦,除胸肚膨悶,嘔逆氣吼噫,飲食不進用之。

○運五經,動五臟之氣,肚脹,上下氣血不和,四肢掣,寒熱往來,去風除腹響。

○揉板門,除氣促氣攻,氣吼氣痛,嘔脹用之。

○揉勞宮,動心中之火熱,發汗用之,不可輕動。

○推橫門向板門,止嘔吐;板門推向橫門,止瀉。如喉中響,大指掐之。

白話文:

○掐天心:掐壓小腹部臍上三寸處,治療天吊驚風(一種癲癇樣疾病),眼珠向上翻白、側視左右,以及腎水不通的症狀。

○分陰陽:區分陰陽氣血,止泄瀉痢疾,治療遍身寒熱往來,肚腹脹滿,嘔吐反酸的症狀。

○運八卦:運用八卦原理,疏通胸腹脹悶,消除嘔吐氣吼,食慾不振的症狀。

○運五經:運用五經理論,調動五臟之氣,治療肚腹脹滿,上下氣血不和,四肢抽搐,寒熱往來,祛除風邪,消除腹內鳴響。

○揉板門:揉壓板門穴(位於兩乳連線中間),治療氣促氣攻,氣吼氣痛,嘔脹的症狀。

○揉勞宮:揉壓勞宮穴(位於手掌心),疏通心中火熱,發散汗液,但不可輕易揉動。

○推橫門向板門:推壓橫門穴(位於兩肋下緣)向板門穴,止嘔吐;推壓板門穴向橫門穴,止泄瀉。如果喉嚨中有聲音,可用大拇指掐壓板門穴。

○總位者,諸經之祖,諸症掐效。嗽甚,掐中指一節。痰多,掐手背一節。手指甲筋之餘,掐內止吐,掐外止瀉。

白話文:

○總穴的位置:是所有經絡的根本,能治療各種疾病。咳嗽嚴重,掐按中指的第一節。痰多,掐按手背的第一節。手指指甲根部旁邊的穴位,掐裡面能止吐,掐外面能止瀉。

4. 陰掌圖各穴手法仙訣

○掐兩扇門,發臟腑之汗,兩手掐揉,平中指為界,壯熱汗多者,揉之即止。又治急驚,口眼歪斜,左向右重,右向左重。

白話文:

使用掐兩扇門穴位法,促進內臟排汗。以兩手拇指和食指掐揉,以中指為界。如果發熱出汗較多,揉至出汗即可停止。同時也可治療急驚,症狀為口眼歪斜,向左或向右偏重。

○掐二人上馬,能補腎,清神順氣,蘇醒沉疴,性溫和。

○掐外勞宮,和臟腑之熱氣,遍身潮熱,肚起青筋揉之效。

○掐一窩風,治肚疼,唇白眼白一哭一死者,除風去熱。

○掐五指節,傷風被水嚇,四肢常掣,面帶青色用之。

○掐精寧穴,氣吼痰喘,乾嘔痞積用之。

○掐威靈穴,治急驚暴死。掐此處有聲可治,無聲難治。

○掐陽池,止頭痛,清補腎水,大小便閉塞,或赤黃,眼翻白,又能發汗。

○推外關,間使穴,能止轉筋吐瀉。外八卦,通一身之氣血,開臟腑之秘結,穴絡平和而蕩蕩也。

白話文:

○掐二人上馬

功效:補腎,清神順氣,蘇醒沉痾。性溫和。

○掐外勞宮

功效:和臟腑之熱氣,遍身潮熱,肚起青筋揉之效。

○掐一窩風

功效:治肚疼,脣白眼白一哭一死者,除風去熱。

○掐五指節

功效:傷風被水嚇,四肢常掣,面帶青色用之。

○掐精寧穴

功效:氣吼痰喘,乾嘔痞積用之。

○掐威靈穴

功效:治急驚暴死。掐此處有聲可治,無聲難治。

○掐陽池

功效:止頭痛,清補腎水,大小便閉塞,或赤黃,眼翻白,又能發汗。

○推外關,間使穴

功效:能止轉筋吐瀉。外八卦,通一身之氣血,開臟腑之祕結,穴絡平和而暢通。

5. 小兒針(針用毫針,艾炷如小麥,或雀糞大)

《寶鑒》曰:『急慢驚風,灸前項。若不愈,灸攢竹,人中各三壯。』或謂急驚屬肝,慢驚屬脾,《寶鑒》不分。灸前頂,攢竹二穴,俱太陽、督脈,未詳其義。

白話文:

《寶鑒》中說:緊急發作和緩慢發作的癲癇,灸前頂穴。如果沒有好轉,灸攢竹穴和人中穴,各灸三壯。有人說緊急發作的癲癇屬於肝,緩慢發作的癲癇屬於脾,《寶鑒》沒有做這種區分。灸前頂、攢竹兩個穴位,都屬於太陽經和督脈,具體意義不明。

小兒慢驚風,灸尺澤各七壯。初生小兒,臍風撮口,灸然谷三壯,或針三分,不見血,立效。小兒癲癇、癥瘕、脊強互相引,灸長強三十壯。小兒癲癇驚風,目眩,灸神庭一穴七壯。小兒風癇,先屈手指如數物,乃發也,灸鼻柱直髮際宛宛中三壯。小兒驚癇,先驚怖啼叫乃發,灸後頂上旋毛中三壯,兩耳後青絲脈。

白話文:

  • 小兒慢性驚風,灸尺澤穴各 7 次。
  • 新生兒臍瘡導致口角抽搐,灸然谷穴 3 次,或針刺 3 分,不出血,立即見效。
  • 小兒癲癇、積食、脊椎強直互相牽引,灸長強穴 30 次。
  • 小兒癲癇驚風,伴有頭暈,灸神庭穴 7 次。
  • 小兒癲癇發作前,手指屈曲,像在數物,灸鼻柱直達髮際宛宛穴 3 次。
  • 小兒驚癇發作前,先驚嚇啼哭,灸後頂旋毛中心 3 次,兩耳後的青絲脈。

小兒癖氣久不消,灸章門各七壯,臍後脊中灸二七壯。小兒脅下滿,瀉痢體重,四肢不收,痃癖積聚,腹痛不嗜食,痎瘧寒熱,又治腹脹引背,食飲多,漸漸黃瘦,灸十一椎下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七壯。小兒黃疸,灸三壯。小兒疳瘦脫肛,體瘦渴飲,形容瘦瘁,諸方不瘥,灸尾閭骨上三寸陷中三壯,兼三伏內,用楊湯水浴之,正午時灸。自灸之後,用帛子拭,見有疳蟲隨汗出,此法神效。

白話文:

對於小兒的癖氣長期難以消除,可以在章門穴上灸七壯,在臍後脊中灸二十七壯。

對於小兒脅下腫滿,伴隨著腹瀉和體重過重,四肢不受控制,痃癖和積聚,腹痛沒有食慾,瘧疾發作時寒熱交替,還能治療腹部脹氣延伸到背部,食量大,逐漸變得黃瘦,可以在第十一個椎骨下兩側,相隔約一寸五分處,各灸七壯。

對於小兒黃疸,灸三壯。

對於小兒疳瘦脫肛,體型消瘦口渴,外觀瘦弱憔悴,各種方法都無法治癒,可以在尾閭骨上三寸處的凹陷中灸三壯,同時在三伏天內,用楊柳湯水洗澡,正午時分灸。灸完後,用絲帕擦拭,可以看到有疳蟲隨著汗水排出,這個方法效果顯著。

小兒身羸瘦,賁豚腹脹,四肢懈惰,肩背不舉,灸章門。小兒吐乳汁,灸中庭一壯。小兒脫肛瀉血,秋深不效,灸龜尾一壯。脫肛,灸臍中三壯;《千金》云:『隨年壯。』脫肛久不瘥及風癇中風,角弓反張,多哭,語言不擇,發無時節,甚則吐涎沫,灸百會七壯。

白話文:

  • 兒童身體瘦弱,肚子像豬一樣鼓脹,四肢無力,肩膀和背部抬不起來,灸章門穴。
  • 小孩吐奶,灸中庭穴一壯。
  • 兒童脫肛出血,到深秋還沒有好轉,灸龜尾穴一壯。
  • 脫肛,灸臍中穴三壯;《千金方》中說:「根據孩子的年齡來增加壯數。」
  • 脫肛長期不癒以及風癇、中風、角弓反張、多哭、語言無序、發病無時無刻,甚至吐口水,灸百會穴七壯。

6. 戒逆針灸(無病而先針灸曰逆)

小兒新生,無病不可逆針灸之,如逆針灸,則忍痛動其五臟,因善成癇。河洛關中,土地多寒,兒喜成痓,其生兒三日,多逆灸以防之。吳蜀地溫,無此疾也。古方既傳之,今人不分南北灸之,多害小兒也。所以田舍小兒,任其自然,得無橫夭也。

白話文:

新生嬰兒沒有疾病,不要隨便給他針灸。如果逆向針灸,會讓嬰兒忍耐疼痛,影響內臟,容易導致癲癇。河洛和關中地區氣候寒冷,嬰兒容易患上痓風(一種抽搐病)。嬰兒出生三天後,通常會逆灸以預防。吳蜀地區氣候溫暖,沒有這種疾病。古代的治療方法已經流傳下來,但現在的人不分地區都用針灸,對嬰兒有很多害處。因此,鄉村的嬰兒任由其自然發展,可以避免橫死。

流珠:一點紅色。主膈熱,三焦不和,飲食所傷,欲吐瀉,腸鳴自利,煩躁啼哭。宜消食,補脾胃。

白話文:

**流珠:**僅有少許紅色。主要因橫膈膜過熱、三焦不協調、飲食所傷,導致想嘔吐、腹瀉、腸鳴自行排便,心情煩躁、哭鬧。宜消食,調理脾胃。

環珠: 較流珠差大。主脾虛停食,胸腹脹滿,煩渴發熱。宜健脾胃,消食調氣。

長珠: 一頭大,一頭尖。主脾傷飲食,積滯腹痛,寒熱不食。宜消食健胃。

來蛇: 下頭粗大。主脾胃濕熱,中脘不利,乾嘔不食,是疳邪內作。宜克食,健補脾胃。

去蛇: 上頭粗大。主脾虛冷積,吐瀉煩渴,氣短神困,多睡不食。宜健脾胃,消積,先止吐瀉。

白話文:

環珠: 跟流珠比起來稍差。主要用於脾虛進食停滯,導致胸腹脹滿、煩渴發熱。適合健脾胃,消食調氣。

長珠: 一頭大、一頭尖。主要用於脾胃損傷飲食,導致積滯腹痛、寒熱不食。適合消食健胃。

來蛇: 下頭粗大。主要用於脾胃濕熱,中脘不利,導致乾嘔不食,是疳邪(一種內科疾病)在體內作祟。適合消食,健補脾胃。

去蛇: 上頭粗大。主要用於脾虛寒積,導致嘔吐腹瀉、煩渴、氣短神疲、多睡不食。適合健脾胃,消積,優先止吐瀉。

弓反裡彎向中指: 主感寒熱邪氣,頭目皆重,心神驚悸,倦怠,四肢稍冷,小便赤色,咳嗽吐逆。宜發汗逐驚,退心火,推脾摩肺。

白話文:

手指彎曲成弓形指向中指:

這代表身體受寒熱邪氣侵襲,導致:

  • 頭部和眼睛感到沉重
  • 心神不安,容易受驚嚇
  • 疲倦乏力
  • 四肢感到有些寒意
  • 小便呈紅色
  • 咳嗽、嘔吐

建議治療方法:

  • 發汗驅除邪氣,平息驚悸
  • 緩解心火
  • 按摩脾胃,溫補肺氣

弓反外彎向大指: 主痰熱,心神恍惚作熱,夾驚夾食,風癇。凡紋向內者吉,向外者凶。

槍形: 主風熱,發痰作搐。

針形: 主心肝熱極生風,驚悸頓悶,困倦不食,痰盛發搐。又曰:『懸針,主瀉痢。』

魚骨: 主驚痰發熱,甚則痰盛發搐,或不食,乃肝盛克脾,宜逐驚。或吐痰下痰,再補脾制脾。

魚刺: 初關主驚,氣關主疳,命關主虛,難治。

白話文:

弓形向外彎向大拇指:

表現為痰熱內盛,心神恍惚發熱,伴有驚嚇和飲食停滯,可能引發風癇。凡是舌苔紋路朝內者預後較好,朝外者預後較差。

槍形:

表現為風熱邪氣,導致痰液產生並出現抽搐。

針形:

表現為心肝火熱極盛化風,出現驚悸、胸悶、睏倦、厭食,痰液旺盛導致抽搐。又稱「懸針」,主治腹瀉。

魚骨形:

表現為驚嚇、痰液發熱,嚴重時痰液過多導致抽搐,或出現不食症狀,這是由於肝氣盛而剋制脾氣所致,宜疏肝解驚。也可以通過催吐或排便排出痰液,再補益脾氣以調理脾臟功能。

魚刺形:

舌苔初關(舌尖)出現魚刺形主驚嚇;氣關(舌中)出現魚刺形主疳病(兒童營養不良);命關(舌根)出現魚刺形主虛弱,難以治療。

水字: 主驚風食積,煩躁頓悶少食,夜啼,痰盛,口噤搐搦,此脾虛積滯,木克土也。又曰:『水字,肺疾也,謂驚風入肺也。』

白話文:

水字:

主要治療因脾虛積滯(木克土)導致的:

  • 抽搐
  • 食積
  • 煩躁不安
  • 呼吸不暢
  • 食慾不振
  • 夜間啼哭
  • 痰液過多
  • 口舌發僵
  • 手足抽搐

另外,水字也代表「肺疾」,因為驚風可能會侵入肺部造成「驚風入肺」的狀況。

乙字: 初關主肝驚,二關主急驚,三關主慢驚脾風。

曲蟲: 肝病甚也。

如環如環: 腎有毒也。

曲向裡曲向裡: 主氣疳。

曲向外曲向外: 主風疳。

斜向右斜向右: 主傷寒。

斜向左斜向左: 主傷風。

長蟲: 主傷冷。

虯文: 心蟲動也。

透關射指: 向裡為射指。主驚風,痰熱聚於胸膈,乃脾肺損傷,痰邪乘聚。宜清脾肺,化痰涎。

透關射甲: 向外為射甲。主驚風惡症,受驚傳於經絡。風熱發生,十死一生。

勾脈: 主傷寒。

◎懷娠:

白話文:

乙字:

  • 第一關:主要影響肝臟,導致驚嚇。
  • 第二關:主要影響心臟,導致急驚。
  • 第三關:主要影響脾臟,導致慢驚和脾風。

曲蟲:

  • 肝臟疾病嚴重。

如環:

  • 腎臟中有毒素。

曲向裡:

  • 主要導致氣疳。

曲向外:

  • 主要導致風疳。

斜向右:

  • 主要導致傷寒。

斜向左:

  • 主要導致傷風。

長蟲:

  • 主要導致傷冷。

虯文:

  • 心臟的蟲子蠕動。

透關射指:

  • 向內穿透為射指。主要導致驚風,痰熱聚集在胸膈,這是脾肺受損,痰邪乘機聚集造成的。應該清脾肺,化痰涎。

透關射甲:

  • 向外穿透為射甲。主要導致驚風惡症,受驚嚇傳遞到經絡。風熱發生,十死一生。

勾脈:

  • 主要導致傷寒。

◎懷孕:

懷娠之後,必須飲食有常,起居自若,使神全氣和,則胎常安,生子必偉。最忌食熱毒等物,庶生兒免有臍突瘡癰。

白話文:

懷孕後,飲食要定時定量,生活作息維持正常,讓精神充沛、氣血調和,這樣胎兒才能健康成長,生產時也能順利。最重要的是避免食用熱毒的食物,纔不會讓嬰兒出生後出現臍疝氣或瘡癰。

◎初誕:

白話文:

◎初生兒

嬰兒在胎,必借胎液以滋養之。初離母體,口有液毒,啼聲未出,急用軟綿裹大人指,拭兒口中惡汁,得免痘瘡之患。或有時氣侵染,只出膚瘡,易為調理。

白話文:

嬰兒在母親子宮裡,必須依靠羊水來滋養。剛出生時,口中有毒液,啼哭聲出不來,要趕快用柔軟的棉布包住大人的手指,擦拭嬰兒口中分泌的惡液,就能避免長痘瘡。有時受到外氣侵襲,只會長出皮膚瘡,比較容易調理。

◎回氣(俗謂草迷):

白話文:

◎回氣(俗稱草迷):

初生氣欲絕,不能啼者,必是難產。或冒寒所致,急以綿絮包裹抱懷中,未可斷臍,且將胞衣置炭火爐中燒之,仍作大紙捻,蘸清油點著於臍帶上,往來遍燎之。蓋臍帶得火氣,由臍入腹,更以熱醋湯洗臍帶,須臾氣回,啼聲如常,方可浴洗畢,斷臍帶。

白話文:

初生嬰兒呼吸微弱,啼哭無力,一定是難產所致。或者因為受寒所致,應迅速用棉絮包裹抱在懷中,暫時不要剪斷臍帶,將胎盤放在炭火爐中燒掉,同時用大紙捻沾上清油點燃,在臍帶上來回炙烤。因為臍帶受到熱氣,會從臍部進入腹部,再用熱醋湯清洗臍帶,不一會兒,呼吸就會恢復,啼哭聲也會正常,這時才能完成洗澡和剪斷臍帶。

◎便結:

白話文:

◎ 便祕:

小兒初生,大小便不通,腹脹欲絕者,急令大人以溫水漱了口,吸咂兒前後心,並臍下手足心,共七處,每處咂三五次,每次要漱口,以紅赤為度,須臾自通。

白話文:

新生兒出生後,如果大小便不通,肚子脹得快要爆開,要趕緊叫大人用溫水漱口,然後用嘴吸孩子的胸口、後背、肚臍下、手心、腳心,共七個地方,每個地方吸三到五次,每次吸完都要漱口,以吸到發紅發熱為止,很快就能排便排尿。

◎浴兒:

浴兒用豬膽一枚,投湯中,免生瘡疥。浴時看湯冷熱,無令兒驚而成疾也。

◎斷臍:

白話文:

◎洗澡:

洗澡時放一顆豬膽在水中,可以預防生瘡疥。洗澡時注意水溫,不要太燙,以免孩子受驚生病。

◎剪斷臍帶:

斷臍不可用刀剪,須隔單衣咬斷,後將暖氣呵七遍,纏結所留臍帶,令至兒足附上,當留六寸,長則傷肌,短則中寒,令兒肚中不調,或成內吊。若先斷後浴,恐水入臍中,令兒腹痛。斷訖,連臍帶中多有蟲者,宜急剔去,不然,蟲自入腹成疾。斷臍之後,宜用熱艾厚裹,包用白綿。

白話文:

剪斷臍帶時不能用刀或剪子,必須隔著一層單衣用嘴咬斷。然後用暖氣對臍帶呵氣七次,綁住留下的臍帶,讓它附著在孩子的腳上。臍帶應該留六寸長,太長會傷及肌肉,太短會受寒,導致孩子腹中不適或內疝。如果先剪斷臍帶再洗澡,水可能會進入臍中,導致孩子腹痛。

臍帶剪斷後,裡面通常會有許多蟲子,應該立即剔除。否則,蟲子會進入腹中而造成疾病。剪斷臍帶後,應該用熱艾草厚厚包裹,再用白棉包起來。

若浴兒將水入臍中,或尿在裙包之內,濕氣傷臍;或解脫裙包,為風冷邪氣所侵,皆令兒臍腫,多啼不乳,即成臍風。

白話文:

如果洗澡時水流入孩子的肚臍,或尿在尿布裡,濕氣會傷到肚臍,或者解開尿布時,風寒邪氣入侵,都會導致孩子肚臍腫脹,不停地哭泣,吃不下奶,形成臍風。

◎臍風:

白話文:

◎臍風:

臍風,即嬰兒臍部因感受風寒濕熱之邪氣,所致局部肌肉痙攣,或腹脹氣滯,或腹痛嘔吐之證。症見臍部腫脹堅硬,按之疼痛,或臍孔深陷,腹脹氣滯,或啼哭不安,嘔吐不止。治宜溫經散寒,消脹止痛。

兒初生六七日,患臍風,百無一活。用青絹包大人指,蘸溫水於兒上下牙根上,將如粟米大紅泡子,拭破即愈。

白話文:

嬰兒出生後六、七天,得了臍風(一種嚴重的腹痛),幾乎無一倖免。用青色的絲綢包裹住成年人的手指,蘸上溫水在嬰兒上下牙根上擦拭,將像小米粒大小的紅色水泡擦破,即能痊癒。

◎剃頭:

白話文:

◎剃髮:

小兒月滿剃頭,須就溫暖避風處。剃後以杏仁三枚,去皮尖研碎,入薄荷三葉同研,卻入生麻油三四滴,膩粉拌和頭上拭,以避風傷,免生瘡疥熱毒。

白話文:

嬰兒滿月時要剃頭,必須在溫暖避風的地方進行。剃頭後,用三顆杏仁去皮後搗碎,與三片薄荷葉一起搗,再加入三四滴生麻油和膩粉,攪拌均勻後塗抹在頭上,可以避免風寒,防止生瘡、疥癬和熱毒。

◎護養:

白話文:

◎護養:

**脾胃虛寒者:**脾胃虛寒的人(容易)疲倦、腹瀉、手足冰涼。宜食溫熱食物,如羊肉、薑湯、桂圓湯等。忌食生冷食物,如生魚片、涼拌菜等。

**肺氣不足者:**肺氣不足的人(容易)咳嗽、氣短、疲倦。宜食補肺氣食物,如山藥、百合、杏仁等。忌食辛辣食物,如辣椒、洋蔥等。

**肝氣鬱結者:**肝氣鬱結的人(容易)頭暈、失眠、心煩氣躁。宜食疏肝解鬱食物,如玫瑰花茶、菊花茶、枸杞等。忌食油膩、辛辣食物。

**腎虛者:**腎虛的人(容易)腰膝酸軟、失眠、頻尿。宜食補腎食物,如黑豆、枸杞、山藥等。忌食生冷食物。

小兒脾胃嫩弱,父母或以口物飼之,不能克化,必致成疾。小兒於天氣和暖,宜抱出日中嬉戲,頻見風日,則血凝、氣剛、肉堅,可耐風寒,不致疾病。

白話文:

兒童的脾胃較虛弱,若父母用嘴中的食物餵養,孩子無法順利消化,容易生病。在溫和的天氣,應該把孩子抱出戶外在陽光下玩耍,讓他們經常接觸陽光和空氣,這樣能使他們的血液循環良好,氣血旺盛,肌肉強健,能抵禦風寒,不易生病。

抱小兒勿泣,恐淚入兒眼,令眼枯。

小兒夜啼,用燈心燒灰,塗乳上與吃,即止。

小兒腹脹,用韭菜根搗汁和豬脂煎服。

小兒頭瘡,用生芝麻口中嚼爛,塗之,切忌不可搽藥。

小兒患秋痢,與棗食之良,或與柿餅子食。

小兒宜以菊花為枕,則清頭目。

小兒入夏,令縫囊盛杏仁七個去皮尖,佩之,聞雷聲不俱。

白話文:

抱小兒勿泣

不要哭泣,以免眼淚流入嬰兒眼睛,導致眼珠乾枯。

小兒夜啼

用燈芯燒成灰,塗抹在乳頭上給嬰兒吸食,可立即止啼。

小兒腹脹

將韭菜根搗汁,與豬油一同煎煮,給嬰兒服用。

小兒頭瘡

將生芝麻在口中嚼碎,塗抹在患處,切記不可塗抹藥物。

小兒秋痢

給嬰兒食用棗子或柿餅子,可緩解症狀。

小兒枕頭

將菊花裝入袋中作為嬰兒的枕頭,可清目明心。

小兒入夏

製作一個小布囊,裡面裝入七顆去皮杏仁,掛在嬰兒身上,可預防嬰兒聽到雷聲而受驚。

小兒一期之內,衣服宜以故帛、故綿為之。用新太暖,令肌內緩弱,蒸熱成病。不可裹足復頂,致陽氣不出,多發熱。

白話文:

在孩子出生後的一年中,衣服應該使用舊布料或舊棉花製作。用新的布料或棉花太保暖,會讓孩子的皮膚變得鬆弛無力,蒸熱導致生病。不可以包住腳和頭,這樣會阻礙陽氣排出,容易導致發熱。

小兒不宜食肉太早,傷及脾胃,免致蟲積、疳積,雞肉能生蛔蟲,宜忌之,非三歲以上勿食。

白話文:

幼童不宜過早食用肉類,會損傷脾胃,導致寄生蟲滋生和營養不良。雞肉容易引起蛔蟲感染,應避免食用。一般建議三歲以上再開始食用肉類。

忍三分寒,吃七分飽,多揉肚,少洗澡。

小兒不可令就瓢及瓶飲水,語言多訥。

小兒勿令入神廟中,恐神精閃灼,生怖畏。

白話文:

忍三分寒,吃七分飽,多揉肚,少洗澡。

  • 意思是:天氣冷要稍稍多穿一點衣服,不要凍著自己;吃飯不要吃太飽,七八分飽就可以了;經常揉搓肚子,可以幫助消化;不要過度洗澡,避免著涼。

小兒不可令就瓢及瓶飲水,語言多訥。

  • 意思是:不要讓小孩子用瓢或瓶子喝水,否則會影響他們的語言發育,導致說話不清。

小兒勿令入神廟中,恐神精閃灼,生怖畏。

  • 意思是:不要讓小孩子進入神廟中,以免受到神靈的威嚇,產生恐懼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