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大成》~ 卷四 (9)
卷四 (9)
1. 《難經》補瀉
心病傳肺,肺傳肝,肝傳脾,脾傳腎,腎傳心,心復傳肺,七傳者死,謂傳其所勝也。心病傳脾,脾傳肺,肺傳腎,腎傳肝,肝傳心,間臟者生,謂傳其子也。
何謂補瀉?當補之時,何所取氣?當瀉之時,何所置氣?
然,當補之時,從衛取氣,當瀉之時,從榮置氣。其陽氣不足,陰氣有餘,當先補其陽,而後瀉其陰。陰氣不足,陽氣有餘,當先補其陰,而後瀉其陽。榮衛通行,此其要也。
針有補瀉,何謂也?
然,補瀉之法,非必呼吸出內針也。然,知為針者信其左,不知為針者信其右。當刺之時,必先以左手壓按所針滎俞之處,彈而努之,爪而下之,其氣之來,如動脈之狀,順針而刺之,得氣因推而內之是謂補。動而伸之是謂瀉。不得氣,乃與男外女內,不得氣,是謂十死不治也。
信其左,謂善針者,信用左手,不知針法者,自右手起也。
經言:『迎而奪之,惡得無虛?隨而濟之,惡得無實?虛之與實,若得若失。實之與虛,若有若無,何謂也?』
然,迎而奪之者,瀉其子也。隨而濟之者,補其母也。假令心病瀉手心主俞,是謂迎而奪之者也。補手心主井,是謂隨而濟之者也。所謂實之與虛者,牢濡之意也。氣來實牢者為得,濡虛者為失,故曰若得若失也。
經言:『有見如入,有見如出者,何謂也?』
然,所謂有見如入者,謂左手見氣來至,乃內針;針入見氣盡乃出針,是謂有見如入,有見如出也。
經言:『無實實虛虛,損不足而益有餘。是寸口脈耶?將病自有虛實耶?其損益奈何?』
然,是病非謂寸口脈也,謂病自有虛實也。假令肝實而肺虛,肝者木也,肺者金也,金木當更相平,當知金平木,假令肺實而肝虛微少氣,用針不補其肝,而反重實其肺,故曰實實虛虛,損不足而益有餘,此者中工之所害也。
白話文:
《難經》補瀉
心臟的病會傳到肺,肺傳到肝,肝傳到脾,脾傳到腎,腎傳到心,心臟的病又傳回肺,這樣七次傳變就會死亡,這是因為傳到了它所克制的臟腑。心臟的病傳到脾,脾傳到肺,肺傳到腎,腎傳到肝,肝傳到心,這樣則能生存,這是因為傳到了它的子臟。
什麼是補瀉?該補的時候,從哪裡取得氣?該瀉的時候,又把氣放到哪裡去呢?
補的時候,從衛氣取氣;瀉的時候,從榮氣放氣。如果陽氣不足,陰氣有餘,就要先補陽氣,然後再瀉陰氣;如果陰氣不足,陽氣有餘,就要先補陰氣,然後再瀉陽氣。榮氣和衛氣暢通,這是關鍵。
針灸有補瀉之法,這是什麼意思呢?
補瀉的方法,不一定要依靠呼吸來控制針的進出。但善於針灸的人相信左手,不善於針灸的人相信右手。刺針時,必須先用左手按壓所要針刺的滎穴或俞穴,然後彈動、用力按壓,再往下按壓,等到氣至,像動脈跳動一樣,順著針的方向刺入,得氣後再推針深入,這就是補法;針刺後讓它自己動彈伸出,就是瀉法。如果不得氣,則男女針法都不同,不得氣,那就是十死無生的情況。
「信其左」是指善於針灸的人相信左手,「信其右」是指不善於針灸的人相信右手。
經書上說:「迎著氣的流向而奪取它,怎麼能不虛弱呢?順著氣的流向而補充它,怎麼能不充實呢?虛實之間,好像得到又好像失去;實虛之間,好像有又好像沒有,這是什麼意思呢?」
「迎而奪之」是指瀉其子臟;「隨而濟之」是指補其母臟。例如,心臟有病,瀉手少陰心經的經穴(如心俞),這就是「迎而奪之」;補手少陰心經的井穴(如少府),這就是「隨而濟之」。所謂實與虛,指的是堅實與鬆弛的意思。氣至而堅實者為得,鬆弛虛弱者為失,所以說「若得若失」。
經書上說:「有看見針進如入,有看見針出如出,這是什麼意思呢?」
「有見如入」是指左手感覺到氣至,然後進針;針入後感覺到氣已盡,然後出針,這就是「有見如入,有見如出」。
經書上說:「不論是實實虛虛,還是損不足而益有餘,這是指寸口脈嗎?還是指疾病本身就有虛實呢?如何損益呢?」
這不是指寸口脈,而是指疾病本身就有虛實。例如,肝實而肺虛,肝屬木,肺屬金,金木應該相互平衡,應該知道使金平木。如果肺實而肝虛弱少氣,用針灸時不補肝,反而加重肺的實證,這就是「實實虛虛,損不足而益有餘」,這是中等水平的針灸師常犯的錯誤。
2. 神應經補瀉
3. 瀉訣直說
宏綱陳氏曰:『取穴既正,左手大指掐其穴,右手置針於穴上,令患人咳嗽一聲,隨咳內針至分寸,候數穴針畢,停少時,用右手大指及食指持針,細細動搖,進退搓捻其針,如手顫之狀,謂之催氣。約行五六次,覺針下氣緊,卻用瀉法如針左邊,用右手大指、食指持針,以大指向前,食指向後,以針頭輕提往左轉。如有數針,俱依此法。
俱轉畢,仍用右手大指、食指持針,卻用食指連搓三下(謂之飛)。仍輕提往左轉,略退針半分許,謂之三飛一退。依此法行至五六次,覺針下沉緊,是氣至極矣。再輕提往左轉一二次,如針右邊,以左手大指、食指持針,以大指向前,食指向後,依前法連搓三下,輕提針頭向右轉,是針右邊瀉法。欲出針時,令病人咳嗽一聲,隨咳出針,此之謂瀉法也。
』
白話文:
陳氏說:取穴位準確後,用左手大拇指按住穴位,右手拿著針放在穴位上,讓病人咳嗽一聲,隨著咳嗽的瞬間將針刺入到需要的深度。等幾個穴位都扎完針後,稍微停一下,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捏住針柄,輕輕地搖動針,使其前進、後退並搓轉針柄,就像手在顫抖一樣,這叫做催氣。大約進行五六次,感覺針下有緊的感覺時,就用瀉法,例如針在左邊,就用右手拇指和食指拿著針,拇指向前,食指向後,將針頭輕輕往左邊提轉。如果有好幾針,都按照這個方法操作。
全部轉完後,仍然用右手拇指和食指拿著針,再用食指連續搓動針柄三次(這叫做飛)。然後輕輕地將針頭往左邊提轉,並稍微將針退出約半分,這叫做三飛一退。按照這個方法進行五六次,感覺針下沉緊,就表示氣已經到達極限。再輕輕地往左邊提轉一兩次,如果針在右邊,就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拿著針,拇指向前,食指向後,按照前面的方法連續搓動針柄三次,輕輕地將針頭向右邊轉,這就是針在右邊的瀉法。當要出針的時候,讓病人咳嗽一聲,隨著咳嗽的瞬間將針拔出,這就是所謂的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