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繼洲

《針灸大成》~ 卷十 (2)

回本書目錄

卷十 (2)

1. 面部五位歌

面上之症額為心,鼻為脾土是其真,左腮為肝右為肺,承漿屬腎居下唇。

白話文:

臉上的疾病,額頭對應的是心臟,鼻子對應的是脾臟,這才是真實的歸屬。左邊的腮幫子對應肝臟,右邊的腮幫子對應肺臟,下唇的承漿穴則對應腎臟。

2. 命門部位歌

中庭與天庭,司空及印堂,額角方廣處,有病定存亡。青黑驚風惡,體和潤澤光,不可陷兼損,唇黑最難當。青甚須憂急,昏暗亦堪傷,此是命門地,醫師妙較量。

面眼青肝病,赤心,黃脾,白肺,黑腎病也。

白話文:

人中的中點和額頭的中心,司空穴和印堂穴,還有額角的寬廣處,這些地方如果生病,會決定人的生死。如果這些地方出現青黑色,表示可能會有驚風等嚴重疾病,如果身體健康,這些地方會呈現潤澤的光彩。這些地方絕對不能凹陷或受損,嘴唇發黑是最危險的徵兆。如果青黑色很嚴重,必須非常小心,顏色昏暗也是很糟糕的狀況,這些地方是重要的「命門」所在,醫生需要仔細診斷衡量。

臉色和眼睛呈現青色,表示肝臟有問題,紅色表示心臟有問題,黃色表示脾臟有問題,白色表示肺臟有問題,黑色表示腎臟有問題。

3. 陽掌圖各穴手法仙訣

○掐心經,二掐勞宮,推上三關,發熱出汗用之。如汗不來,再將二扇門揉之,掐之,手心微汗出,乃止。

○掐脾土,曲指左轉為補,直推之為瀉,飲食不進,人瘦弱,肚起青筋,面黃,四肢無力用之。

○掐大腸,倒推入虎口,止水瀉痢疾,肚膨脹用之。紅痢補腎水,白多推三關。

○掐肺經,二掐離宮起至乾宮止,當中輕,兩頭重,咳嗽化痰,昏迷嘔吐用之。

○掐腎經,二掐小橫紋,退六腑,治大便不通,小便赤色澀滯,肚作膨脹,氣急,人事昏迷,糞黃者,退涼用之。

○推四橫紋,和上下之氣血,人事瘦弱,奶乳不思,手足常掣,頭偏左右,腸胃濕熱,眼目翻白者用之。

○掐總筋,過天河水,能清心經,口內生瘡,遍身潮熱,夜間啼哭,四肢常掣,去三焦六腑五心潮熱病。

○運水入土,因水盛土枯,五穀不化用之。運土入水,脾土太旺,水火不能即濟用之。如兒眼紅能食,則是火燥土也。宜運水入土,土潤而火自克矣。若口乾,眼翻白,小便赤澀,則是土盛水枯,運土入水,以使之平也。

○掐小天心,天吊驚風,眼翻白偏左右,及腎水不通,用之。

○分陰陽,止泄瀉痢疾,遍身寒熱往來,肚膨嘔逆用之。

○運八卦,除胸肚膨悶,嘔逆氣吼噫,飲食不進用之。

○運五經,動五臟之氣,肚脹,上下氣血不和,四肢掣,寒熱往來,去風除腹響。

○揉板門,除氣促氣攻,氣吼氣痛,嘔脹用之。

○揉勞宮,動心中之火熱,發汗用之,不可輕動。

○推橫門向板門,止嘔吐;板門推向橫門,止瀉。如喉中響,大指掐之。

○總位者,諸經之祖,諸症掐效。嗽甚,掐中指一節。痰多,掐手背一節。手指甲筋之餘,掐內止吐,掐外止瀉。

白話文:

○ 按壓手掌心心經的位置,接著按壓勞宮穴,然後向上推三關穴,這樣做可以使身體發熱出汗。如果不出汗,再按摩、按壓手掌兩側的扇門穴,直到手心微微出汗就停止。

○ 按壓手掌的脾土穴,手指彎曲向左轉為補,直接向上推為瀉。用於治療食慾不振、身體消瘦虛弱、肚子出現青筋、臉色蠟黃、四肢無力的情況。

○ 按壓手掌的大腸穴,向虎口方向倒推,可以用於止住水瀉痢疾、腹脹的情況。紅痢時要補腎水,白痢時多推三關穴。

○ 按壓手掌的肺經,從離宮穴按壓至乾宮穴,中間力道輕,兩頭力道重,可以化痰止咳,用於治療昏迷嘔吐的情況。

○ 按壓手掌的腎經,按壓小橫紋穴,接著退六腑穴,可以治療大便不通、小便赤澀、腹脹、呼吸急促、昏迷不醒、大便發黃等情況,有退涼的作用。

○ 推四橫紋穴,可以調和上下氣血。用於治療身體消瘦虛弱、不思奶乳、手腳經常抽搐、頭部偏向左右、腸胃濕熱、眼珠向上翻白等情況。

○ 按壓總筋穴,經過天河水穴,可以清心經。用於治療口內生瘡、全身潮熱、夜間啼哭、四肢經常抽搐等情況,可以去除三焦六腑五心潮熱的病症。

○ 運水入土,用於治療因水盛土枯、五穀不化的情況。運土入水,用於治療脾土太旺,水火不相濟的情況。如果小兒眼睛發紅能吃,就是火燥土,應該運水入土,讓土潤澤,火自然會被克制。如果口乾、眼珠向上翻白、小便赤澀,就是土盛水枯,應該運土入水,使其平衡。

○ 按壓小天心穴,用於治療驚風、眼珠向上翻白或偏向左右、以及腎水不通等情況。

○ 分陰陽,可以用於止瀉痢疾、全身忽冷忽熱、腹脹嘔吐等情況。

○ 運八卦,可以用於消除胸腹脹悶、嘔吐、氣喘、打嗝、食慾不振等情況。

○ 運五經,可以調動五臟之氣,用於治療腹脹、上下氣血不和、四肢抽搐、忽冷忽熱、去除風邪、消除腹鳴等情況。

○ 按摩板門穴,可以用於消除呼吸急促、氣攻、氣喘、氣痛、嘔吐腹脹等情況。

○ 按摩勞宮穴,可以調動心火,用於發汗,但不可輕易亂動。

○ 推橫紋穴向板門穴,可以止吐;板門穴向橫紋穴推,可以止瀉。如果喉嚨有響聲,按壓大拇指。

○ 總位是各經絡之祖,按壓此處對各種症狀都有效。咳嗽嚴重時,按壓中指第一節。痰多時,按壓手背第一節。手指甲旁的筋,按壓內側止吐,按壓外側止瀉。

4. 陰掌圖各穴手法仙訣

○掐兩扇門,發臟腑之汗,兩手掐揉,平中指為界,壯熱汗多者,揉之即止。又治急驚,口眼歪斜,左向右重,右向左重。

○掐二人上馬,能補腎,清神順氣,蘇醒沉疴,性溫和。

○掐外勞宮,和臟腑之熱氣,遍身潮熱,肚起青筋揉之效。

○掐一窩風,治肚疼,唇白眼白一哭一死者,除風去熱。

○掐五指節,傷風被水嚇,四肢常掣,面帶青色用之。

○掐精寧穴,氣吼痰喘,乾嘔痞積用之。

○掐威靈穴,治急驚暴死。掐此處有聲可治,無聲難治。

○掐陽池,止頭痛,清補腎水,大小便閉塞,或赤黃,眼翻白,又能發汗。

○推外關,間使穴,能止轉筋吐瀉。外八卦,通一身之氣血,開臟腑之秘結,穴絡平和而蕩蕩也。

白話文:

掐按兩扇門穴,可以使臟腑發汗。用兩手掐揉,以中指為界線,如果發高燒、汗出很多,揉按此穴可以止汗。又可以治療急驚風、口眼歪斜,如果左邊歪向右邊嚴重,就揉按左手;反之,右邊歪向左邊嚴重,就揉按右手。

掐按二人上馬穴,可以補腎,使精神清爽、氣順暢,可以使重病的人甦醒,這個穴性溫和。

掐按外勞宮穴,可以調和臟腑的熱氣,治療全身潮熱,肚子出現青筋時揉按有效。

掐按一窩風穴,可以治療肚子痛,以及嘴唇發白、眼白明顯,哭鬧不止快要死掉的狀況,可以去除風邪和熱邪。

掐按五指節,可以治療因傷風、被水驚嚇,導致四肢常常抽搐,臉色發青的狀況。

掐按精寧穴,可以治療呼吸氣喘、痰多、乾嘔、胸腹痞積等狀況。

掐按威靈穴,可以治療急驚風暴死。掐按此處如果有聲音,還可以治療;如果沒有聲音,就難以治療。

掐按陽池穴,可以止頭痛,清補腎水,治療大小便不通或排泄赤黃色液體,眼睛上翻,也能發汗。

推按外關穴和間使穴,可以止住轉筋、嘔吐、腹瀉。推按外八卦穴,可以疏通全身的氣血,打開臟腑的閉塞,使經絡平和舒暢。

5. 小兒針(針用毫針,艾炷如小麥,或雀糞大)

《寶鑒》曰:『急慢驚風,灸前項。若不愈,灸攢竹,人中各三壯。』或謂急驚屬肝,慢驚屬脾,《寶鑒》不分。灸前頂,攢竹二穴,俱太陽、督脈,未詳其義。

小兒慢驚風,灸尺澤各七壯。初生小兒,臍風撮口,灸然谷三壯,或針三分,不見血,立效。小兒癲癇、癥瘕、脊強互相引,灸長強三十壯。小兒癲癇驚風,目眩,灸神庭一穴七壯。小兒風癇,先屈手指如數物,乃發也,灸鼻柱直髮際宛宛中三壯。小兒驚癇,先驚怖啼叫乃發,灸後頂上旋毛中三壯,兩耳後青絲脈。

小兒癖氣久不消,灸章門各七壯,臍後脊中灸二七壯。小兒脅下滿,瀉痢體重,四肢不收,痃癖積聚,腹痛不嗜食,痎瘧寒熱,又治腹脹引背,食飲多,漸漸黃瘦,灸十一椎下兩旁,相去各一寸五分,七壯。小兒黃疸,灸三壯。小兒疳瘦脫肛,體瘦渴飲,形容瘦瘁,諸方不瘥,灸尾閭骨上三寸陷中三壯,兼三伏內,用楊湯水浴之,正午時灸。自灸之後,用帛子拭,見有疳蟲隨汗出,此法神效。

小兒身羸瘦,賁豚腹脹,四肢懈惰,肩背不舉,灸章門。小兒吐乳汁,灸中庭一壯。小兒脫肛瀉血,秋深不效,灸龜尾一壯。脫肛,灸臍中三壯;《千金》云:『隨年壯。』脫肛久不瘥及風癇中風,角弓反張,多哭,語言不擇,發無時節,甚則吐涎沫,灸百會七壯。

白話文:

小兒針灸(用細針,艾炷像小麥或麻雀糞便大小)

《寶鑒》說:「急性或慢性驚風,灸前額部位。如果沒好轉,就灸攢竹穴、人中穴,各灸三壯。」有人說急性驚風屬於肝,慢性驚風屬於脾,《寶鑒》沒有區分。灸前頂穴、攢竹穴這兩個穴位,都屬於太陽經和督脈,不清楚其中的道理。

小兒慢性驚風,灸尺澤穴,各灸七壯。剛出生的嬰兒,臍風導致嘴巴緊閉,灸然谷穴三壯,或針刺三分深,不見血,就能立即見效。小兒癲癇、腹部腫塊、脊背僵硬互相牽引,灸長強穴三十壯。小兒癲癇驚風,頭暈目眩,灸神庭穴,灸七壯。小兒風癇,發作前會先彎曲手指像在數東西,然後才發作,灸鼻柱直上髮際正中間,灸三壯。小兒驚癇,發作前會先驚恐啼哭,然後才發作,灸後腦勺上的髮旋中心,灸三壯,並在兩耳後青筋處點刺放血。

小兒腹部痞塊久久不消,灸章門穴,各灸七壯,並在肚臍後脊椎中間灸十四壯。小兒脅下脹滿,腹瀉,身體沉重,四肢無力,腹部痞塊積聚,肚子痛不想吃東西,瘧疾寒熱交替,也治療腹脹牽引到背部,飲食過多,逐漸消瘦發黃,灸第十一椎骨下兩旁,相距各一寸五分,灸七壯。小兒黃疸,灸三壯。小兒疳積消瘦脫肛,身體消瘦口渴,形容枯槁,各種治療方法都無效,灸尾骨上方三寸凹陷處三壯,並在三伏天內,用楊樹枝煮水洗澡,正午時灸。自從灸過之後,用布擦拭,可以看到有疳蟲隨著汗液排出,這種方法非常有效。

小兒身體虛弱消瘦,腹部脹滿,四肢無力,肩膀背部抬不起來,灸章門穴。小兒吐奶,灸中庭穴一壯。小兒脫肛出血,秋季治療效果不佳,灸龜尾穴一壯。脫肛,灸肚臍中央三壯;《千金方》說:「隨著年齡增加灸壯數。」脫肛久治不癒,以及風癇、中風,身體反弓,經常哭鬧,說話語無倫次,發作時間不固定,嚴重時會吐口水,灸百會穴七壯。

6. 戒逆針灸(無病而先針灸曰逆)

小兒新生,無病不可逆針灸之,如逆針灸,則忍痛動其五臟,因善成癇。河洛關中,土地多寒,兒喜成痓,其生兒三日,多逆灸以防之。吳蜀地溫,無此疾也。古方既傳之,今人不分南北灸之,多害小兒也。所以田舍小兒,任其自然,得無橫夭也。

流珠:只一點紅色。主膈熱,三焦不和,飲食所傷,欲吐瀉,腸鳴自利,煩躁啼哭。宜消食,補脾胃。

環珠:較流珠差大。主脾虛停食,胸腹脹滿,煩渴發熱。宜健脾胃,消食調氣。

長珠:一頭大,一頭尖。主脾傷飲食,積滯腹痛,寒熱不食。宜消食健胃。

來蛇:下頭粗大。主脾胃濕熱,中脘不利,乾嘔不食,是疳邪內作。宜克食,健補脾胃。

去蛇:上頭粗大。主脾虛冷積,吐瀉煩渴,氣短神困,多睡不食。宜健脾胃,消積,先止吐瀉。

弓反裡彎向中指:主感寒熱邪氣,頭目皆重,心神驚悸,倦怠,四肢稍冷,小便赤色,咳嗽吐逆。宜發汗逐驚,退心火,推脾摩肺。

弓反外彎向大指:主痰熱,心神恍惚作熱,夾驚夾食,風癇。凡紋向內者吉,向外者凶。

槍形:主風熱,發痰作搐。

針形:主心肝熱極生風,驚悸頓悶,困倦不食,痰盛發搐。又曰:『懸針,主瀉痢。』

魚骨:主驚痰發熱,甚則痰盛發搐,或不食,乃肝盛克脾,宜逐驚。或吐痰下痰,再補脾制脾。

魚刺:初關主驚,氣關主疳,命關主虛,難治。

水字:主驚風食積,煩躁頓悶少食,夜啼,痰盛,口噤搐搦,此脾虛積滯,木克土也。又曰:『水字,肺疾也,謂驚風入肺也。』

乙字:初關主肝驚,二關主急驚,三關主慢驚脾風。

曲蟲:肝病甚也。

如環如環:腎有毒也。

曲向裡曲向裡:主氣疳。

曲向外曲向外:主風疳。

斜向右斜向右:主傷寒。

斜向左斜向左:主傷風。

長蟲:主傷冷。

虯文:心蟲動也。

透關射指:向裡為射指。主驚風,痰熱聚於胸膈,乃脾肺損傷,痰邪乘聚。宜清脾肺,化痰涎。

透關射甲:向外為射甲。主驚風惡症,受驚傳於經絡。風熱發生,十死一生。

勾脈:主傷寒。

◎懷娠:

懷娠之後,必須飲食有常,起居自若,使神全氣和,則胎常安,生子必偉。最忌食熱毒等物,庶生兒免有臍突瘡癰。

◎初誕:

嬰兒在胎,必借胎液以滋養之。初離母體,口有液毒,啼聲未出,急用軟綿裹大人指,拭兒口中惡汁,得免痘瘡之患。或有時氣侵染,只出膚瘡,易為調理。

◎回氣(俗謂草迷):

初生氣欲絕,不能啼者,必是難產。或冒寒所致,急以綿絮包裹抱懷中,未可斷臍,且將胞衣置炭火爐中燒之,仍作大紙捻,蘸清油點著於臍帶上,往來遍燎之。蓋臍帶得火氣,由臍入腹,更以熱醋湯洗臍帶,須臾氣回,啼聲如常,方可浴洗畢,斷臍帶。

◎便結:

小兒初生,大小便不通,腹脹欲絕者,急令大人以溫水漱了口,吸咂兒前後心,並臍下手足心,共七處,每處咂三五次,每次要漱口,以紅赤為度,須臾自通。

◎浴兒:

浴兒用豬膽一枚,投湯中,免生瘡疥。浴時看湯冷熱,無令兒驚而成疾也。

◎斷臍:

斷臍不可用刀剪,須隔單衣咬斷,後將暖氣呵七遍,纏結所留臍帶,令至兒足附上,當留六寸,長則傷肌,短則中寒,令兒肚中不調,或成內吊。若先斷後浴,恐水入臍中,令兒腹痛。斷訖,連臍帶中多有蟲者,宜急剔去,不然,蟲自入腹成疾。斷臍之後,宜用熱艾厚裹,包用白綿。

若浴兒將水入臍中,或尿在裙包之內,濕氣傷臍;或解脫裙包,為風冷邪氣所侵,皆令兒臍腫,多啼不乳,即成臍風。

◎臍風:

兒初生六七日,患臍風,百無一活。用青絹包大人指,蘸溫水於兒上下牙根上,將如粟米大紅泡子,拭破即愈。

◎剃頭:

小兒月滿剃頭,須就溫暖避風處。剃後以杏仁三枚,去皮尖研碎,入薄荷三葉同研,卻入生麻油三四滴,膩粉拌和頭上拭,以避風傷,免生瘡疥熱毒。

◎護養:

小兒脾胃嫩弱,父母或以口物飼之,不能克化,必致成疾。小兒於天氣和暖,宜抱出日中嬉戲,頻見風日,則血凝、氣剛、肉堅,可耐風寒,不致疾病。

抱小兒勿泣,恐淚入兒眼,令眼枯。

小兒夜啼,用燈心燒灰,塗乳上與吃,即止。

小兒腹脹,用韭菜根搗汁和豬脂煎服。

小兒頭瘡,用生芝麻口中嚼爛,塗之,切忌不可搽藥。

小兒患秋痢,與棗食之良,或與柿餅子食。

小兒宜以菊花為枕,則清頭目。

小兒入夏,令縫囊盛杏仁七個去皮尖,佩之,聞雷聲不俱。

小兒一期之內,衣服宜以故帛、故綿為之。用新太暖,令肌內緩弱,蒸熱成病。不可裹足復頂,致陽氣不出,多發熱。

小兒不宜食肉太早,傷及脾胃,免致蟲積、疳積,雞肉能生蛔蟲,宜忌之,非三歲以上勿食。

忍三分寒,吃七分飽,多揉肚,少洗澡。

小兒不可令就瓢及瓶飲水,語言多訥。

小兒勿令入神廟中,恐神精閃灼,生怖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