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繼洲

《針灸大成》~ 卷九 (6)

回本書目錄

卷九 (6)

1. 相天時

《千金》云:『正午以後乃可灸,謂陰氣未至,灸無不著,午前平旦穀氣虛,令人癲痃,不可針灸。卒急者,不用此例。』

白話文:

《千金要方》中記載:「只能在正午之後才能進行灸療,因為這時陰氣尚未聚集,灸療效果最好。在早晨穀氣虛弱時進行灸療,會使人發癲發狂,因此不能在上午針灸。但如果病情危急,則不必遵循此規矩。」

《下經》云:『灸時若遇陰霧、大風雪、猛雨、炎暑、雷電虹霓停,候晴明再灸。急難亦不拘此。』

白話文:

《下經》上說:「在進行灸療時,如果遇到陰雨、大風雪、暴雨、酷暑、雷電彩虹等天氣狀況,應等到天氣晴朗再灸療。即使情況緊急,也不拘泥於此。」

按日正午,氣注心經,未時注小腸經,止可灸極泉、少海、靈道、通里、神門、少府、少衝、少澤、前谷、後谿、腕骨等穴,其餘經絡,各有氣至之時。故《寶鑒》云:『氣不至,灸之不發。』《千金》所云:『午後灸之言,恐非孫真人口訣也。』

白話文:

每天正午時分,氣血集中在心經;下午三點時分,氣血集中在小腸經。這時只能灸極泉、少海、靈道、通裏、神門、少府、少衝、少澤、前谷、後谿、腕骨等穴位。其他經絡都有氣血到達的時間。所以《寶鑒》中說:「氣血不到,灸之不生。」《千金方》中說:「下午灸之,恐怕不是孫思邈的口訣。」

2. 《千金》灸法

《千金方》云:『宦游吳蜀,體上常須三兩處灸之,切令瘡暫瘥,則瘴癘溫瘧毒不能著人,故吳蜀多行灸法。故云:「若要安,三里常不乾。」有風者,尤宜留意。』

白話文:

《千金方》說:「如果要長途旅行到吳蜀地區,身上應該經常灸三兩個穴位,讓傷口快速癒合,這樣瘴氣、溫熱性瘧疾、毒氣就無法侵害人。因此吳蜀地區的人們經常灸法。所以有句話說:『想要身體健康,三里穴不能乾燥。』如果有風症,尤其要注意灸三里穴。」

3. 《寶鑒》發灸法

《寶鑒》云:『氣不至而不效,灸亦不發。蓋十二經應十二時,其氣各以時而至,故不知經絡氣血多少,應至之候,而灸之者,則瘡不發,世醫莫之知也。』

白話文:

《寶鑒》上說:「氣血不到就不會有效果,穴位也不會有反應。因為十二經脈與十二時辰相應,氣血會在特定的時間到達它們經過的部位。如果不瞭解經絡中氣血的盈虧以及氣血到達的時間,就進行針灸,那麼瘡口就不會發炎、潰爛,這是世上的醫生們所不知道的。」

4. 艾葉《醫統》

《本草》云:『艾味苦,氣微溫,陰中之陽,無毒,主灸百病。三月三日,五月五日,採曝乾,陳久者良,避惡殺鬼。又採艾之法,五月五日,灼艾有效。制艾先要如法:令乾燥,入臼搗之,以細篩去塵屑,每入石臼,搗取潔白為上,須令焙大燥,則灸有力,火易燃,如潤無功。』

白話文:

《本草綱目》上說:「艾草味道苦,性質微溫,是陰氣中的一股陽氣,沒有毒性,用於灸治百病。三月三日和五月五日採集艾草,曬乾後存放起來,存放時間愈長愈好,可以用來避邪驅鬼。此外,採集艾草的方法也很重要,在五月五日採集的艾草灸治效果最佳。製作艾條必須按照正確的方法:先把艾草曬乾,磨成粉末,用細篩去除雜質,每倒入石臼搗製時,要搗到潔白無瑕為止,必須烤到非常乾燥,這樣灸治效果好,火也容易燃燒,如果艾絨太濕,效果就不會好。」

《証類本草》云:『出明州。』《圖經》云:『舊不著所出,但云生田野,今在處有之。惟蘄州葉厚而幹高,果氣味之大,用之甚效。』

白話文:

《證類本草》記載:「產自明州。」《圖經》記載:「過去沒有記載生長地點,只說生長在田野中,現在各地都有。只有蘄州生產的果實葉子厚而植株高,果實的氣味濃鬱,使用效果很好。」

孟子曰:『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丹溪曰:『艾性至熱,入火灸則上行,入藥服則下行。』

白話文:

孟子說:『得病七年,要使用三年份的艾草。』

朱丹溪說:『艾草屬性極熱,加入火中灸就會往上走,加入藥物服用則會往下走。』

5. 艾灸補瀉

氣盛則瀉之,虛則補之。

針所不為,灸之所宜。陰陽皆虛,火自當之。經陷下者,火則當之。經絡堅緊,火所治之。陷下則灸之。

絡滿經虛,灸陰刺陽。經滿絡虛,刺陰灸陽。

以火補者,毋吹其火,須待自滅,即按其穴。以火瀉者,速吹其火,開其穴也。

白話文:

氣盛則瀉之,虛則補之。

身體氣盛時就瀉掉(放血),虛弱時就補強。

針所不為,灸之所宜。陰陽皆虛,火自當之。經陷下者,火則當之。經絡堅緊,火所治之。陷下則灸之。

針灸無法治療的疾病,可以用灸法來治療。陰陽都很虛弱時,要用火來調補。經絡凹陷下沉的,可以用火來燻炙。經絡堅硬緊繃的,可以用火來治療。凹陷下沉的就用灸法。

絡滿經虛,灸陰刺陽。經滿絡虛,刺陰灸陽。

經絡充盈而氣血虛弱,就灸陰經而刺陽經。經絡氣血充盈而經絡虛弱,就刺陰經而灸陽經。

以火補者,毋吹其火,須待自滅,即按其穴。以火瀉者,速吹其火,開其穴也。

用火來補強的,不要吹熄火,等火自己熄滅後,再按壓穴位。用火來瀉熱的,要快速吹熄火,讓穴位打開。

6. 艾炷大小

黃帝曰:『灸不三分,是謂徒冤,炷務大也。小弱乃小作之。』又曰:『小兒七日以上,周年以還,炷如雀糞。』

白話文:

黃帝說:『灸熱程度不足三分,就是白白地受苦,這是因為艾柱太大。小的、體弱的病人,應該用小的艾柱。』又說:『嬰兒出生七天以上的,到一歲之間的,艾柱的大小應該像麻雀糞便一樣。』

《明堂下經》云:『凡灸欲炷下廣三分,若不三分,則火氣不達,病未能愈,則是灸炷欲其大,惟頭與四肢欲小耳。』《明堂上經》乃曰:『艾炷依小箸頭作,其病脈粗細,狀如細線,但令當脈灸之。雀糞大炷,亦能愈疾。又有一途,如腹脹、疝瘕、痃癖、伏梁氣等,須大艾炷。

白話文:

《明堂下經》中說:『進行灸療時,艾炷底部應寬於三分。如果不足三分,火氣就達不到病竈,疾病就無法痊癒。因此,灸炷應較大,但頭部和四肢的灸炷應較小。』

而《明堂上經》則記載:『艾炷應該依照小竹棍的頭部大小來製作。如果病脈細微,灸炷就必須細小,只要灸到病脈上即可。雀糞大小的灸炷也能治癒疾病。此外,對於腹脹、疝氣、癖疾、頑固性腹脹等疾病,則需要使用大艾炷。』

故《小品》曰:「腹背爛燒,四肢但去風邪而已,不宜大炷。如巨闕、鳩尾,灸之不過四五壯。炷依竹箸頭大,但令正當脈上灸之,艾炷若大,復灸多,其人永無心力。如頭上灸多,令人失精神;背腳灸多,令人血脈枯竭,四肢細而無力,既失精神,又加細節,令人短壽。」』王節齋云:『面上灸炷須小,手足上猶可粗。

白話文:

《小品方》中提到:「治療腹背潰爛發燒,只要驅除四肢的風寒就可以了,不適合用大量的艾炷進行艾灸。例如艾灸巨闕穴、鳩尾穴,每次艾灸不要超過四五壯。艾炷的體積要像竹筷的頭那麼大,並且一定要直接艾灸在脈絡上。如果艾炷體積太大,艾灸次數太多,會導致患者永遠沒有精神。如果頭部艾灸次數太多,會使人失去精神;背部和腳部艾灸次數太多,會使人血脈枯竭,四肢細瘦無力。既失去了精神,又加重了細節,會使人短命。」王節齋說:「臉上的艾炷必須小,手足上的可以粗一點。」

白話文:

原文:請提供中醫古代文字。

7. 點艾火

《明堂下經》曰:『古來灸病,忌松、柏、枳、橘、榆、棗、桑、竹八木火,切宜避之。有火珠耀日,以艾承之,得火為上。次有火鏡耀日,亦以艾引得火,此火皆良。諸番部用鑌鐵擊堦石得火,以艾引之,凡倉卒難備,則不如無木火,清麻油點燈上,燒艾莖點灸,兼滋潤灸瘡至愈不痛,用臘燭更佳。』

白話文:

《明堂下經》上說:「以前治療疾病時使用灸法,忌諱使用松、柏、枳、橘、榆、棗、桑、竹這八種樹木的火。一定要避免。如果能產生像太陽一樣耀眼的火珠,用艾草靠近火珠,獲得火種,這是最好的。其次,如果能產生像太陽一樣耀眼的火鏡,同樣用艾草引取火種,這種火也很好。各番族用鐵燧敲打燧石取火,用艾草引取火種,這種方法倉促難備,不及沒有木頭引火。用清麻油點燈,燒艾草莖部進行灸法,兼具滋潤灸瘡的作用,直到痊癒不疼痛。用蠟燭點燃灸火會更好。」

8. 壯數多少

《千金》云:『凡言壯數者,若丁壯病根深篤,可倍於方數,老少羸弱可減半。扁鵲灸法,有至三五百壯、千壯,此亦太過。曹氏灸法,有百壯,有五十壯。《小品》諸方亦然。惟《明堂本經》云:「針入六分,灸三壯。」更無餘論。故後人不準,惟以病之輕重而增損之。』

白話文:

《千金要方》中說:「通常所說的壯數,如果丁壯之人的病情根深蒂固,可以加倍於藥方的壯數;老年人和虛弱的人可以減半。扁鵲的灸法中有達到三百、五百壯,甚至一千壯的,這也太過分了。曹氏的灸法中有百壯的,也有五十壯的。《小品方》中的各種方法也是如此。只有《明堂經》中說:『針刺進入六分,灸三壯』,除此之外沒有其他論述。所以後來的人不按照這個標準,而是根據病情的輕重來增加或減少壯數。

凡灸頭項,止於七壯,積至七七壯止。

白話文:

凡灸頭部、頸部,以七壯次為限,累計至七七壯次為止。

《銅人》治風,灸上星、前頂、百會,至二百壯,腹背灸五百壯。若鳩尾、巨闕,亦不宜多灸,灸多則四肢細而無力。《千金方》於足三里穴,乃云多至三百壯。心俞禁灸。若中風則急灸至百壯。皆視其病之輕重而用之,不可泥一說,而不通其變也。

白話文:

《銅人》中記載,治療中風,要在頭頂的上星穴、前頂穴、百會穴施灸,每次灸200壯;背部和腹部施灸500壯。如果灸鳩尾、巨闕穴,數量不宜太多,灸得太多會導致四肢無力。

《千金方》中記載,足三里穴可以施灸300壯。但心俞穴禁止施灸。如果是中風,可以快速施灸至100壯。

施灸的具體數量要根據病情的輕重而定,不能死板地遵循某一種說法,而不懂得靈活變通。

9. 灸法

《千金方》云:『凡灸法,坐點穴,則坐灸;臥點穴,則臥灸;立點穴,則立灸,須四體平直,毋令傾側。若傾側穴不正,徒破好肉耳。』

白話文:

《千金方》上說:「所有艾灸的方法,如果在坐姿下取穴,就坐著灸;如果在躺姿下取穴,就躺著灸;如果在站姿下取穴,就站著灸,必須保持身體四肢端正,不要偏斜。如果身體偏斜,穴位就不準確,只能白白損傷好的皮膚罷了。」

《明堂》云:『須得身體平直,毋令蜷縮,坐點毋令俯仰,立點毋令傾側。』

白話文:

《明堂》中提到:「必須讓身體保持端正,不要彎曲蜷縮,坐下時不要前後傾斜,站立時不要傾斜歪斜。」

10. 炷火先後

《資生》云:『凡灸當先陽後陰,言從頭向左而漸下,次從頭向右而漸下,先上後下。』

白話文:

《資生》一書說:「凡是灸法,應該先灸陽經,再灸陰經。陽經從頭開始,向左邊逐漸往下灸;陰經從頭開始,向右邊逐漸往下灸。先灸上半身,再灸下半身。」

《明堂》云:『先灸上,後灸下,先灸少,後灸多,皆宜審之。』王節齋曰:『灸火須自上而下,不可先灸下,後灸上。』

白話文:

《明堂》裡提到:「先灸上面的穴位,後灸下面的穴位;先灸少量,後灸大量,這些都要仔細考量。」

王節齋說:「灸火必須從上往下,不能先灸下面的穴位,後灸上面的穴位。」

11. 灸寒熱

灸寒熱之法:先灸大椎,以年為壯數,次灸撅骨,以年為壯數。視背俞陷者灸之,臂肩上陷者灸之,兩季脅之間灸之,外踝上絕骨之端灸之,足小趾次趾間灸之,腨下陷脈灸之,外踝後灸之,缺盆骨上切之堅動如筋者灸之,膺中陷骨間灸之,臍下關元三寸灸之,毛際動脈灸之,膝下三寸分間灸之,足陽明跗上動脈灸上。巔上一穴灸之。

白話文:

艾灸寒熱法

  1. 先灸大椎穴,艾炷數量與年齡相同。
  2. 再灸撅骨穴,艾炷數量與年齡相同。
  3. 檢查背部的俞穴,有凹陷的就灸。
  4. 檢查臂膀上有凹陷的就灸。
  5. 灸兩側肋骨間。
  6. 灸外踝上絕骨的末端。
  7. 灸足小趾和次趾之間。
  8. 灸小腿肚下凹陷的脈絡。
  9. 灸外踝後方。
  10. 灸缺盆骨上邊緣堅硬如筋的地方。
  11. 灸胸部凹陷的骨頭間。
  12. 灸肚臍下三寸的關元穴。
  13. 灸毛際處跳動的動脈。
  14. 灸膝蓋下三寸的足陽明經脈上脈絡。
  15. 灸頭頂上的一個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