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大成》~ 卷四 (6)
卷四 (6)
1. 《內經》補瀉
散氣可收,聚氣可布,深居靜處,占神往來,閉戶塞牖,魂魄不散,專意一神,精氣之分,毋聞人聲,以收其精,必一其神,令志在針。淺而留之,微而浮之,以移其神,氣至乃休。男內女外,堅拒勿出,謹守勿內,是謂得氣。
刺之而氣不至,無問其數,刺之而氣至,乃去之,勿復針。針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任其所,為刺之要。氣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風之吹雲明乎若見蒼天,刺之道畢矣。
用針者,必先察其經絡之虛實,切而循之,按而彈之,視其應動者,乃復取之而下之。六經調者謂之不病,雖病謂之自己,一經上實下虛而不通者,此必有橫絡盛加於大經,令之不通,視而瀉之,此所謂解結也。上寒下熱,先刺其項太陽久留之,已刺即熨項與肩胛令熱下合乃止,此所謂推而上之者也。上熱下寒,視其脈虛而陷之於經絡者取之,氣下乃止,此所謂引而下之者也。大熱遍身,狂而妄見、妄聞、妄語,視足陽明及大絡取之,虛者補之,血而實者瀉之。因其偃臥,居其頭前,以兩手四指俠按頸動脈,久持之,卷而切推,下至缺盆中而復止如前,熱去乃止,此所謂推而散之者也。
帝曰:『余聞刺法言曰:「有餘者瀉之,不足者補之。」何謂有餘?何謂不足?』
歧伯曰:『有餘有五,不足亦有五,帝欲何問?』
帝曰:『願盡聞之。』
歧伯曰:『神有有餘,有不足,氣有有餘有不足,血有有餘有不足,形有有餘有不足,志有有餘有不足,凡此十者,其氣不等也。』
帝曰:『人有精氣津液,四肢九竅,五臟十六部,三百六十五節,乃生百病,百病之生,皆有虛實。今夫子乃言有餘有五,不足亦有五,何以生之乎?』
歧伯曰:『皆生於五臟也。夫心藏神,肺藏氣,肝藏血,脾藏肉,腎藏志,而此成形。志意通,內連骨髓而成形五臟。五臟之道,皆出於經隧,以行血氣。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是故守經隧焉。』
帝曰:『神有餘不足何如?』
歧伯曰:『神有餘則笑不休,神不足則悲。血氣未並,五臟安定,邪客於形,洒淅起於毫毛,未入於經絡也。故命曰神之微。』
帝曰:『補瀉奈何?』
歧伯曰:『神有餘則瀉其小絡之穴出血,勿之深斥,無中其大經,神氣乃平。神不足者,視其虛絡,按而致之,刺而利之,無出其血,無泄其氣,以通其經,神氣乃平。』
帝曰:『刺微奈何?』
歧伯曰:『按摩勿釋,著針勿斥,移氣於不足,神氣乃得復。』
帝曰:『氣有餘不足奈何?』
歧伯曰:『氣有餘則喘咳上氣,不足則息利少氣,血氣未並,五臟安定,皮膚微病,命曰白氣微泄。』
白話文:
《內經》補瀉
散開的氣可以收斂,聚集的氣可以佈散。針灸時,要選擇安靜深邃的地方,讓神氣集中,關閉門窗,避免魂魄散失,專注於一處,區分精氣,不要聽見人聲,以收斂精氣,必須使精神集中,讓意志專注於針灸。針刺淺而留針時間長一些,針刺輕而浮一些,以調整神氣,氣至則停止。男性內旋針,女性外旋針,針刺要穩固,不可拔出,謹慎操作,不可刺入太深,這就是所謂的得氣。
如果針刺後氣感不到,不用計較針刺次數;如果針刺後氣感到了,就要拔針,不要再次針刺。針刺方法各有不同,針刺部位形狀也不同,各施其法,這是針刺的要點。氣感到了並且有效,效果明顯,如同風吹開雲彩,如同看見晴朗的天空一樣,這就說明針刺方法正確了。
使用針灸者,必須先觀察經絡的虛實,仔細地沿著經絡走勢探查,按壓並彈撥,觀察有反應的部位,然後再重新下針。六經調和則稱為無病,即使有病也屬於自愈狀態。如果一條經絡上部實滿,下部虛弱不通暢,這一定是橫絡之氣過盛壓迫大經所致,應當瀉去橫絡之氣,這就是所謂的解結。上寒下熱,先針刺項部太陽經穴,留針時間長一些,針刺後立即熨燙項部和肩胛骨,使其溫熱下行,直至熱感下達才停止,這是所謂的推熱上行。上熱下寒,應選擇脈氣虛弱、陷於經絡的部位針刺,氣感下行後停止,這是所謂的引熱下行。全身大熱,神志狂亂,胡言亂語,胡思亂想,應針刺足陽明經和大絡穴位,虛者補之,血氣充實者瀉之。病人仰臥,施術者在其頭前,用雙手四指夾住頸動脈,長時間按壓,然後沿著頸動脈向下推至鎖骨上窩,然後再返回原位,熱退後停止,這是所謂的推而散之。
黃帝說:「我聽說針刺方法是:有餘者瀉之,不足者補之。什麼是有餘?什麼是不足?」
歧伯說:「有餘有五種,不足也有五種,您想問哪一種?」
黃帝說:「我想全部聽聽。」
歧伯說:「神氣有餘有不足,元氣有餘有不足,血液有餘有不足,形體有餘有不足,意志有餘有不足,總共有這十種情況,它們的氣機是不一樣的。」
黃帝說:「人有精氣津液,四肢九竅,五臟十六部,三百六十五個關節,因此會產生百種疾病,百種疾病的產生,都有虛實之分。現在您說有餘有五種,不足也有五種,這是怎麼產生的呢?」
歧伯說:「都是由五臟產生的。心藏神,肺藏氣,肝藏血,脾藏肉,腎藏志,以此成形。意志與心神相通,內連骨髓而形成五臟。五臟的氣血運行,都經過經脈,以運行氣血。氣血不和,百病就會產生變化而生,所以要遵循經脈的運行規律。」
黃帝說:「神氣有餘不足的情況是怎樣的?」
歧伯說:「神氣有餘就會不停地笑,神氣不足就會悲傷。氣血尚未調和,五臟尚未穩定,邪氣侵犯肌體,毛髮聳立,尚未侵入經絡。所以稱為神氣的微小變化。」
黃帝說:「補瀉的方法是什麼?」
歧伯說:「神氣有餘,就瀉其小的經絡穴位,放出少量血液,不要刺得過深,不要刺中大經絡,神氣就會平穩。神氣不足,就要觀察其虛弱的經絡,按壓以疏通之,針刺以通利之,不要放出血液,不要泄其元氣,以疏通經絡,神氣就會平穩。」
黃帝說:「微小針刺的方法是什麼?」
歧伯說:「按摩不要鬆懈,針刺不要用力過猛,把氣機輸送到不足的地方,神氣就能恢復。」
黃帝說:「氣有餘不足的情況該怎麼辦?」
歧伯說:「氣有餘就會喘咳,氣上逆;氣不足就會呼吸困難,氣少,氣血尚未調和,五臟尚未穩定,皮膚略微有不適,這就叫做白氣微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