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繼洲

《針灸大成》~ 卷四 (5)

回本書目錄

卷四 (5)

1. 《內經》補瀉

瀉必用方者,以氣方盛也,以月方滿也,以日方溫也,以身方定也,以息方吸而內針;乃復候其方吸而轉針,乃復候其方呼而徐引針,故曰瀉必用方,其氣而行焉。補必用圓者,圓者行也;行者移也。刺必中其榮,復以吸排針也,故圓與方非針也。

瀉實者,氣盛乃內針,針與氣俱內,以開其門,如利其戶,針與氣俱出,精氣不傷,邪氣乃下,外門不閉,以出其實,搖大其道,如利其路,是謂大瀉。必切而出,大氣乃出,持針勿置,以定其意,候呼內針,氣出針入,針孔四塞,精無從出,方實而疾出針,氣入針出,熱不得還,閉塞其門,邪氣布散,精氣乃得存,動氣候時,近氣不失,遠氣乃來,是謂追之。

吸則內針,無令氣忤,靜以久留,無令邪布。吸則轉針,以得氣為故,候呼引針,呼盡乃去,大氣皆出,故命曰瀉。捫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彈而努之,爪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門,以閉其神,呼盡內針,靜以久留,以氣至為故,如待所貴,不知日暮,其氣已至,適而自護,候吸引針,氣不得出,各在所處,推闔其門,令神氣存,大氣留止,故命曰補。

補瀉弗失,與天地一。經氣已至,慎守勿失,淺深在志,遠近如一,如臨深淵,手如握虎,神無營於眾物。

持針之道,欲端以正,安以靜,先知虛實,而行疾徐,左手執骨,右手循之,無與肉裹。瀉欲端以正,補必閉膚,輔針導氣,邪得淫泆,真氣得居。』

帝曰:『捍皮開腠理奈何?』

歧伯曰:『因其分肉,左別其膚,微內而徐端之,適神不散,邪氣得去。

知其氣所在,先得其道,稀而疏之,稍深以留,故能徐入之。大熱在上,推而下之,從上下者引而去之,視先痛者常先取之。大寒在外,留而補之。入於中者,從合瀉之。上氣不足,推而揚之。下氣不足,積而從之。寒入於中,推而行之。

夫實者,氣入也。虛者,氣出也。氣實者,熱也。氣虛者,寒也。入實者,左手開針孔也。入虛者,右手閉針孔也。形氣不足,病氣有餘,是邪盛也,急瀉之。形氣有餘,病氣不足,此陰陽俱不足也,不可刺;刺之則重不足,重不足則陰陽俱竭,血氣皆盡,五臟空虛,筋骨髓枯,老者絕滅,壯者不復矣。形氣有餘,病氣有餘,此謂陰陽俱有餘也,急瀉其邪,調其虛實。故曰有餘者瀉之,不足者補之,此之謂也。故曰刺不知逆順,真邪相搏,滿而補之,則陰陽四溢,腸胃充郭,肝肺內䐜,陰陽相錯;虛而瀉之,則經脈空虛,血氣竭枯,腸胃嵸辟,皮膚薄者,毛腠夭焦,子知死期。

凡用針之類,在於調氣。氣積於胃,以通榮衛,各行其道,宗氣留於海。其下者,注於氣衝,其直者,走於息道。故厥在於足,宗氣不下,脈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調,弗能取之。

白話文:

《內經》補瀉

瀉法必須遵循規律,因為氣盛時才瀉,如同月亮圓滿、天氣溫暖、身體安定、呼吸吸氣時才下針。然後觀察呼吸吸氣時轉動針,再觀察呼吸呼氣時緩慢拔針。所以說瀉法必須遵循規律,讓氣得以運行。補法必須使用圓形的針,圓形代表運行,運行代表移動。刺針必須刺中經絡,並配合呼吸吸氣時進針,呼氣時退針,因此圓形與方形並非指針的形狀。

瀉去實邪,氣盛時才下針,針隨氣一起進入,如同打開門戶,像暢通門路一樣,針與氣一起出來,精氣不受損傷,邪氣下降,外門不閉,排出實邪,擴大通道,如同疏通道路,這就是大瀉。必須迅速地進針出針,讓大氣排出,持針不要停頓,以穩定心意,等待呼氣時再進針,氣排出針進入,針孔完全閉合,精氣無從外泄,實邪快速排出時才迅速拔針,氣進入針出來,熱邪無法回流,閉合門戶,邪氣得以散布,精氣才能保存,根據氣的運行規律,近處的氣不會流失,遠處的氣才能到達,這就叫做追邪。

吸氣時進針,不要讓氣逆行,靜止停留,不要讓邪氣擴散。吸氣時轉動針,目的是為了得氣,等到呼氣時拔針,呼氣結束才拔出,大氣都排出,所以稱為瀉法。摸著經絡循行路線,切針散邪,推按經絡,彈撥穴位,用指甲刮拭穴位,疏通經絡取邪,向外牽引門戶,以閉合經氣,呼氣結束時進針,靜止停留,以氣至為準則,像等待珍貴之物,不知時間流逝,氣已到達,自行護衛,等待吸氣時再拔針,氣無法排出,各歸其位,推動開合門戶,使神氣保存,大氣留駐,所以稱為補法。

補瀉運用得當,與天地合一。經氣到達後,謹慎守護,不可疏忽,針刺深淺依意而定,遠近距離如同一致,像面對深淵,手像握著老虎,心神不為外物所擾。

持針的方法,要端正平穩,安靜舒適,先了解虛實,再決定針刺的快慢,左手扶著骨骼,右手循經而刺,不要讓針與肌肉纏繞。瀉法要針刺端正,補法必須針刺閉合皮膚,輔助針法引導氣血,讓邪氣得以宣洩,真氣得以駐守。

黃帝問道:「如何使皮膚開合,腠理疏通?」

歧伯回答:「根據肌肉分佈,避開皮膚,微微內刺,然後慢慢地端正針,使神氣不散,邪氣得以祛除。

知道氣的所在位置,先找到經絡循行的路線,針刺要稀疏,稍微深入一些,然後停留,這樣才能慢慢地進針。大熱在上,向下推動,從上到下引導邪氣而去,先感到疼痛的地方通常先取穴。大寒在外,停留補之。寒邪進入體內,推動使其運行。

實證,是氣進入;虛證,是氣外出。氣實為熱,氣虛為寒。治療實證,左手打開針孔;治療虛證,右手閉合針孔。形氣不足,病邪有餘,這是邪盛,要迅速瀉之。形氣有餘,病邪不足,這是陰陽都虛,不可針刺;針刺則加重虛損,加重虛損則陰陽俱竭,血氣都耗盡,五臟空虛,筋骨髓枯,老年人則死亡,壯年人也會衰竭。形氣有餘,病邪也有餘,這是陰陽都過盛,要迅速瀉去邪氣,調節陰陽虛實。所以說有餘者瀉之,不足者補之,就是這個道理。所以說針刺不知道逆順,真邪相互搏鬥,實證而補之,則陰陽氣血充盈溢出,腸胃飽滿,肝肺脹滿,陰陽錯亂;虛證而瀉之,則經脈空虛,血氣枯竭,腸胃空虛,皮膚薄弱,毛髮枯焦,很快就會死亡。

凡是用針,都在於調節氣機。氣積聚於胃部,以疏通榮衛,各行其道,宗氣留於命門。氣向下運行,注入氣衝穴;氣向上運行,則循行於呼吸道。所以厥症出現在足部,是因為宗氣下行不足,脈中之血凝滯,不加以溫熱調理,就不能治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