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大成》~ 卷四 (3)
卷四 (3)
1. 暖針
《素問》遺篇注云:『用圓利針、長針,未刺之時,先口內溫針,暖而用之。』又曰:『毫針於人近體,暖針至溫方刺。』
按:口體溫針,欲針入經絡,氣得溫而易行也。今或投針於熱湯中,亦此意耳。口溫與體溫微有不同,口溫者針頭雖熱,而柄尚寒,不若著身溫之,則針通身皆熱矣。
白話文:
《素問》遺篇的註解說:「使用圓鈍的針或長針,在還沒刺入身體之前,先用口含住針身溫熱它,等針溫熱了再使用。」又說:「細小的毫針接近人體時,要溫熱到感覺溫溫的才刺入。」
按:用口或身體溫熱針,是希望針進入經絡後,氣血能夠因為溫熱而更容易運行。現在有人把針丟到熱水裡加熱,也是這個意思。用口溫熱和用身體溫熱稍微有些不同,用口溫熱針頭雖然熱了,但針柄還冷,不如貼在身上溫熱,這樣整根針都會變熱。
2. 火針
火針即淬針,頻以麻油蘸其針,燈上燒令通紅,用方有功。若不紅,不能去病,反損於人。燒時令針頭低下,恐油熱傷手,先令他人燒針,醫者臨時用之,以免手熱。先以墨點記穴道,使針時無差。火針甚難,須有臨陣之將心,方可行針。先以左手按穴,右手用針,切忌太深,恐傷經絡,太淺不能去病,惟消息取中耳。
凡行火針,必先安慰病人,令勿驚懼,較之與灸一般,灸則疼久,針則所疼不久,一針之後,速便出針,不可久留,即以左手速按針孔,則能止疼。人身諸處皆可行火針,惟面上忌之。
火針不宜針腳氣,反加腫痛,宜破癰疽發背,潰膿在內,外面皮無頭者,但按毒上軟處以潰膿,其闊大者,按頭尾及中以墨點記,宜下三針,決破出膿,一針腫上,不可按之,即以手指從兩旁捺之。令膿隨手而出,或腫大膿多,針時須側身回避,恐膿射出污身也。
白話文:
火針就是將針燒紅後使用的療法。要頻繁地用麻油沾濕針,在燈火上燒到通紅,這樣使用才有效果。如果針沒有燒紅,就不能去除疾病,反而會傷害身體。燒針的時候要讓針頭朝下,避免熱油燙傷手。可以先請別人燒針,醫生再臨時取用,這樣可以避免手被燙熱。先用墨水在穴位上做記號,這樣扎針的時候才不會有偏差。火針很難操作,必須要有像將軍上戰場一樣的決心,才能進行。要先用左手按住穴位,右手拿針,切記不要扎太深,以免傷到經絡;太淺又不能去除疾病,只有拿捏好分寸才行。
凡是進行火針治療,一定要先安撫病人,讓他們不要驚慌害怕,要告訴他們火針跟艾灸差不多,艾灸是痛比較久,火針則是痛一下就過去。一針扎下去後,要趕快把針拔出來,不可以留在裡面太久。接著立刻用左手按住針孔,這樣就能止痛。人體各個部位都可以用火針治療,只有臉上不可以。
火針不適合用來治療腳氣,反而會加重腫痛。火針適合用來處理癰疽、發背等,這些疾病是裡面有膿,但是皮膚表面沒有開口的情況。只要按壓在毒瘡上面柔軟的地方刺破,讓膿流出來即可。如果是比較大片的毒瘡,就要按壓頭尾和中間,用墨水做記號,適合扎三針,來排出膿液。如果膿瘡腫在皮膚表面的,就不能按壓,要用手指從兩側按壓,讓膿液隨著手指流出來。如果腫脹很大、膿很多,扎針時要側身躲避,避免膿液噴濺到身上。
3. 溫針
王節齋曰:『近有為溫針者,乃楚人之法。其法針穴上,以香白芷作圓餅,套針上,以艾灸之,多以取效。然古者針則不灸,灸則不針。夫針而加灸,灸而且針,此後人俗法。此法行於山野貧賤之人,經絡受風寒致病者,或有效,只是溫針通氣而已。於血宜衍,於疾無與也。
古針法最妙,但今無傳,恐不得精高之人,誤用之則危拙出於頃刻。惟灸得穴,有益無害,允宜行之。近風衰弱之人,針灸並用,亦無妨。』
白話文:
王節齋說:「最近有人使用溫針,這是楚地的方法。他們的方法是在穴位上扎針,然後用香白芷做成圓餅套在針上,再用艾草燒灼,很多時候能見到效果。然而古時候,扎針就不燒灼,燒灼就不扎針。現在又扎針又燒灼,這只是後人俗用的方法。這種方法在山野鄉間、貧困的人身上,因為經絡受到風寒而生病時,或許有效,但只是溫通氣血而已。對於血的流通有幫助,但對於疾病本身沒有什麼關聯。
古代的針法最為精妙,但現在已經失傳,恐怕沒有高明的醫師,如果誤用,危險拙劣的情況就會立刻出現。只有燒灼找對穴位,有益無害,確實應該推廣。最近身體虛弱的人,針灸一起使用,也沒什麼妨礙。」
4. 治折針法
一用磁石(即吸鐵石)引其肉中,針即出。
一用象牙屑碾細,水和塗上即出。
一用車脂成膏子,攤紙上如錢大,日換三五次,即出。
一用鳥翎三五枝,火炙焦為末,好醋調成膏,塗上,紙蓋一二次,其針自出。
一用臘姑腦子,搗爛塗上即出。
一用硫黃研細,調塗上,以紙花貼定,覺癢時,針即出。
一用雙杏仁搗爛,以鮮脂調勻,貼針瘡上,針自出。倘經絡有傷,膿血不止,用黃耆、當歸、肉桂、木香、乳香、沉香,別研綠豆粉糊丸,每五十丸,熱水服之。
白話文:
治療斷針的方法:
第一種方法,用磁鐵(也就是吸鐵石)吸住肌肉中的斷針,針就會出來。
第二種方法,用象牙屑磨成細粉,用水調和塗在傷處,斷針就會出來。
第三種方法,用車軸的油脂做成藥膏,攤在紙上像銅錢大小,每天更換三到五次,斷針就會出來。
第四種方法,用三到五根鳥的羽毛,燒烤焦後磨成粉末,用好的醋調成藥膏,塗在傷處,用紙蓋住一到兩次,斷針就會自己出來。
第五種方法,用蠟的腦髓(可能是指蜂蠟的腦髓或某種蟲類的腦髓),搗爛塗在傷處,斷針就會出來。
第六種方法,用硫磺磨成細粉,調和塗在傷處,用紙花貼住固定,當感覺癢的時候,斷針就會出來。
第七種方法,用兩個杏仁搗爛,用新鮮的動物脂肪調勻,貼在斷針造成的傷口上,斷針就會自己出來。如果經絡有損傷,導致膿血流個不停,就用黃耆、當歸、肉桂、木香、乳香、沉香,另外磨綠豆粉做成糊狀丸,每次服用五十丸,用熱水送服。
5. 《內經》補瀉
帝曰:『余聞刺法,有餘者瀉之,不足者補之。』
歧伯曰:『百病之生,皆有虛實,而補瀉行焉。瀉虛補實,神去其室,致邪失正,真不可定,粗之所敗,謂之天命。補虛瀉實,神歸其室,久塞其空,謂之良工。
凡用針者,隨而濟之,迎而奪之,虛則實之,滿則瀉之,菀陳則除之,邪盛則虛之。徐而疾則實,疾而徐則虛。言實與虛,若有若無。察後與先,若存若亡。為虛與實,若得若失。虛實之要,九針最妙。補瀉之時,以針為之。瀉曰迎之,必持內之,放而出之,排陽得針,邪氣得泄。按而引針,是謂內溫,血不得散,氣不得出也。補曰隨之,隨之意若妄之。若行若按,如蚊虻止,如留如還,去如弦絕,令左屬右,其氣故止。外門已閉,中氣乃實,必無留血,急取誅之。
刺之而氣不至,無問其數,刺之而氣至,乃去之,勿復針。針有懸布天下者五:一曰治神,二曰知養身,三曰知毒藥,四曰制砭石大小,五曰知腑臟血氣之診。五法俱立,各有所先。今末世之刺也,虛者實之,滿者泄之,此皆眾工所共知也。若夫法天則地隨應而動,和之者若響,隨之者若影,道無鬼神,獨來獨往。』
帝曰:『願聞其道?』
歧伯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臟已定,九候已備,後乃存針。眾脈不見,眾凶弗聞,外內相得,無以形先,可玩往來,乃施於人;人有虛實,五虛勿近,五實勿遠。至其當發,間不容瞚。手動若務,針耀而勻,靜意視義,觀適之變,是謂冥冥,莫知其形。見其烏烏,見其稷稷,從見其飛,不知其誰?伏如橫弩,起如發機。』
帝曰:『何如而虛?何如而實?』
歧伯曰:『刺虛者須其實,刺實者須其虛,經氣已至,慎守勿失,淺深在志,遠近若一,如臨深淵,手如握虎,神無營於眾物,義無邪下,必正其神。
小針之要,易陳而難入。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門。未睹其疾,惡知其原?刺之微,在速遲。粗守關,上守機,機之動,不離其空。空中之機,清淨而微。其來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知機之道者,不可掛以髮。不知機道,扣之不發。知其往來,要與之期。粗之暗乎。妙哉,工獨有之。往者為逆,來者為順,明知逆順,正行無問,迎而奪之,惡得無虛?隨而濟之,惡得無實?迎之隨之,以意和之,針道畢矣。
凡用針者,虛則實之,滿則泄之,菀陳則除之,邪盛則虛之。大要曰:「持針之道,堅者為實。」正指直刺,無針左右。神在秋毫,屬意病者。審視血脈,刺之無殆。方刺之時,必在懸陽,及與兩衛。神屬勿去,知病存亡。血脈者在腧橫居,視之獨澄,切之獨堅。
白話文:
《內經》補瀉
黃帝說:「我聽說針灸的方法,是身體有餘的就要瀉掉,不足的就要補上。」
歧伯說:「百病的產生,都有虛實之分,而補瀉的方法就應運而生。瀉虛補實,就像神明離開了它的居所,導致邪氣失常,真氣無法穩定,粗心大意就會導致失敗,這叫做違背天命。補虛瀉實,就像神明歸於它的居所,長期堵塞空虛的地方,這才是真正的技藝。
凡是用針灸的人,都要隨著經脈的運行補瀉,迎著邪氣的方向瀉之,不足的就要補之,飽滿的就要瀉掉,鬱積陳舊的就要去除,邪氣盛的就要使其虛弱。緩慢的脈象就要補,快速的脈象就要瀉。所謂的虛實,就像是有又像無,觀察的順序,就像存在又像不存在,施以補瀉,就像得到又像失去。要掌握虛實的關鍵,九針是最妙的。補瀉的時機,要用針來把握。瀉法叫做迎之,一定要掌握內氣的運行,然後放針而出,排出陽氣,邪氣才能排出。按住並牽引針,這叫做內溫,血液就不能散開,氣也就出不來了。補法叫做隨之,隨意而為。像行走一樣,像按壓一樣,像蚊蟲停落一樣,像停留又像返回一樣,離開像弓弦斷裂一樣,讓左邊的氣歸於右邊,這樣氣才能停止。外門已閉,中氣才能充實,這樣就不會有瘀血,要迅速的將其排出。
針灸後氣感不到,不管扎了多少針,針灸後氣感到了,就拔針,不要再扎了。針灸有五種需要遍佈天下的技藝:一曰治神,二曰知養身,三曰知毒藥,四曰制砭石大小,五曰知腑臟血氣之診。這五種方法都要掌握,各有其先後順序。現在世上的針灸,虛的補之,滿的瀉之,這些都是眾多工匠共同知道的。但是,要能順應天地自然而動,才能像迴音一樣應和,像影子一樣追隨,道家講究自然法則,獨來獨往,沒有鬼神。」
黃帝說:「我希望能聽聽你的道理。」
歧伯說:「凡是針灸的真諦,一定要先治神,五臟的功能已確定,九候已備,然後才能進行針灸。各種脈象看不見,各種凶險聽不見,內外相合,沒有什麼先後,可以觀察它的來回變化,然後才能施治於人;人有虛實之分,五種虛證不能靠近,五種實證不能遠離。當疾病要發作時,時間緊迫不容猶豫。手動要迅速而準確,針刺要均勻,靜心思考,觀察治療的變化,這叫做冥冥之中,不知道它的形狀。看到它的模糊,看到它的稠密,看到它的飛動,卻不知道它是誰?伏著像拉滿的弓弩,起來像發動機一樣。」
黃帝說:「什麼情況是虛?什麼情況是實?」
歧伯說:「刺虛證需要讓它變實,刺實證需要讓它變虛,經氣已到,就要謹慎守護,不要失去它,淺深要用心去體會,遠近要像一樣,要像在深淵邊緣一樣謹慎,手要像握著老虎一樣,心神不要被其他的事物所干擾,思想不要不正,一定要端正身心。
小針的關鍵,容易講解卻難以實踐。粗淺的掌握外在形狀,高深的要掌握神,神在於神,邪氣在門外。還沒看到疾病,怎麼知道它的根源?針灸的微妙之處,在於速度的快慢。粗淺的掌握關竅,高深的掌握機理,機理的運作,不會脫離它的空虛。空虛中的機理,清淨而微妙。它的到來不可預測,它的離去不可追趕。知道機理的人,不可掛一漏萬。不知道機理的人,去探尋它卻沒有結果。知道它的來去,就要預先約定好時間。粗淺的理解太模糊了。妙哉,只有技藝精湛的人才能做到。往者為逆,來者為順,明白逆順,就能正確施針,沒有疑問。迎著邪氣的方向瀉之,怎麼會沒有虛證?隨著經脈的運行補之,怎麼會沒有實證?迎之隨之,用心去調和它,針灸之道就完成了。
凡是用針灸的人,虛則實之,滿則泄之,鬱積陳舊的就要去除,邪氣盛的就要使其虛弱。總而言之:「掌握針灸的方法,堅實的部位就屬於實證。」針要正著直刺,不要左右晃動。心神要細緻入微,專注於患者的病情。仔細觀察血脈,針刺就沒有危險。針刺時,一定要在懸陽穴和兩側的衛氣部位。心神專注不要離開,要知道疾病的存亡。血脈在穴位橫向流動,看起來是清澈的,觸摸起來是堅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