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大成》~ 卷四 (1)
卷四 (1)
1. 卷四
2. 背部俞穴歌(《醫統》)
二節大椎,風門、肺俞,厥陰、心、督,膈、肝、膽、脾,胃俞、三焦,腎俞、氣海,大腸、關元,小腸、膀俞,中膂、白環,上、次、中、下,膏肓、患門,四花六穴,腰俞、命門,穴皆可徹。
白話文:
第二節脊椎處有大椎穴,接著是風門穴、肺俞穴,再接厥陰俞穴、心俞穴、督俞穴,然後是膈俞穴、肝俞穴、膽俞穴、脾俞穴,再來是胃俞穴、三焦俞穴,接著是腎俞穴、氣海俞穴,然後是大腸俞穴、關元俞穴,再來是小腸俞穴、膀胱俞穴,接著是中膂俞穴、白環俞穴,再來是上髎穴、次髎穴、中髎穴、下髎穴,然後是膏肓穴、病患處的穴位(患門),還有四花穴及另外六個穴位,最後是腰俞穴、命門穴,這些穴道都能夠貫穿身體。
3. 腹部中穴歌
天突、璇璣,華蓋、紫宮,玉堂、膻中,中庭、鳩尾,巨闕、上脘,中脘、建里,下脘、水分,神闕、交、海,石門、關元,中極、曲骨,膀門二寸,俠臍天樞,期、章二門,不可不知。
白話文:
天突、璇璣、華蓋、紫宮、玉堂、膻中、中庭、鳩尾、巨闕、上脘、中脘、建里、下脘、水分、神闕、氣穴、陰交、石門、關元、中極、曲骨,還有膀胱的門在肚臍旁開二寸的位置,俠臍的天樞穴,以及期門、章門這兩個穴位,這些都是必須要知道的。
4. 中指取寸
◎頭部:
前髮際至後髮際,折作十二節,為一尺二寸。前髮際不明者,取眉心直上行三寸。後髮際不明者,取大椎上行三寸。前後俱不明者,折作一尺八寸。頭部直寸,並依此法取。眼內眥角至外眥角為一寸,頭部橫穴,並依此穴寸法取。
神庭穴至曲差穴、曲差穴至本神穴、本神穴至頭維穴各一寸半,自神庭至頭維共四寸半。
◎背部:
大椎穴至尾骶骨穴,共計二十一椎,通作三尺,故謂人為三尺之軀者,此也。上七椎,每椎一寸四分一厘,共九寸八分七厘。中七椎,每椎一寸六分一厘,共一尺一寸二分七厘。下七椎,每椎一寸二分六厘,共八寸八分二厘。
第二行,俠脊各一寸半,除脊一寸,共折作四寸,分兩旁。
第三行,俠脊各三寸,除脊一寸,共折作七寸,分兩旁。
◎腹部:
膺部腹部橫寸,並用對乳間橫折作八寸。膺腹橫寸取穴,悉依上法。直寸取穴,依中行心蔽骨下至臍,共折八寸。人無蔽骨者,取歧骨下至臍心,共折九寸取之。臍下至毛際橫骨,折作五寸。天突至膻中,折作八寸,下行一寸六分為中庭,上取天突,下至中庭,共折九寸六分。
手足部、並背部橫寸,並用中指寸取之。
男左女右,手中指第二節內廷,兩橫紋頭相去為一寸。取稻稈心量,或用薄篾量,皆易折而不伸縮為準,用繩則伸縮不便,故多不準。
白話文:
頭部:
從前額髮際到後髮際的距離,總共分成十二等分,為一尺二寸。如果前額髮際不明顯,就從眉心向上量三寸。如果後髮際不明顯,就從大椎穴向上量三寸。如果前後髮際都不明顯,就把頭部總長度分成一尺八寸。頭部上的直線距離都依此方法量取。眼內角到外角的距離為一寸,頭部上的橫向穴位,都依這個長度來量取。
神庭穴到曲差穴、曲差穴到本神穴、本神穴到頭維穴,每段各是一寸半,從神庭穴到頭維穴總共是四寸半。
背部:
從大椎穴到尾骶骨穴,共有二十一節脊椎,總長度為三尺,所以說人是三尺之軀。上面的七節脊椎,每一節約一寸四分一厘,總共約九寸八分七厘。中間的七節脊椎,每一節約一寸六分一厘,總共約一尺一寸二分七厘。下面的七節脊椎,每一節約一寸二分六厘,總共約八寸八分二厘。
第二行,脊椎兩側各一寸半,除去脊椎本身的一寸,兩側總共是四寸。
第三行,脊椎兩側各三寸,除去脊椎本身的一寸,兩側總共是七寸。
腹部:
胸部和腹部的橫向距離,以兩乳頭之間的橫向距離為八寸。胸腹部橫向取穴,都按照這個方法量取。直線距離的取穴方法,從胸骨心蔽骨下到肚臍,總共是八寸。如果沒有胸骨心蔽骨,就從劍突下到肚臍,總共取九寸。從肚臍到毛際的橫骨,總共是五寸。從天突穴到膻中穴,總共是八寸,向下量一寸六分是中庭穴,從天突穴向下到中庭穴,總共是九寸六分。
手部、腳部,和背部的橫向距離,都使用中指的指寸來量取。
男性的左手中指,女性的右手中指,第二指節內側的兩個橫紋頭之間的距離為一寸。量取時,用稻草的莖心,或薄竹片來量,這些都容易折斷而且不會伸縮,比較準確。用繩子容易伸縮,所以比較不準。
5. 素問九針論
6. 九針式
帝曰:『針之長短有數乎?』
歧伯對曰:『一曰鑱針,取法於巾針,頭大末銳,末平半寸卒銳之,長一寸六分。二曰圓針,取法於絮針,筒其身而卵其鋒,針如卵形,圓其末,長一寸六分。三曰鍉針,取法於黍粟之銳,長三寸半。四曰鋒針,取法於絮針,筒其身鋒其末,刃三隅,長一寸六分。五曰鈹針,取法於劍,鋒末如劍,廣二寸半,長四寸。
六曰圓利針,取法於氂針,且圓且銳,微大其末,反小其身,又曰中身微大,長一寸六分。七曰毫針,取法於毫毛,尖如蚊虻喙,長三寸六分。八曰長針,取法於綦針,鋒利身薄,長七寸。九曰大針,取法於鋒針,尖如挺,其鋒微圓,長四寸。此九針之長短也。』
白話文:
黃帝問道:「針的長短有一定標準嗎?」
岐伯回答說:「第一種叫做鑱針,它的形狀像巾針,頭部較大,末端尖銳,針尖平坦的部分有半寸,然後急速變尖,總長度是一寸六分。第二種叫做圓針,它的形狀像縫被子的針,針身是圓筒狀,針尖像雞蛋的形狀,末端是圓的,總長度是一寸六分。第三種叫做鍉針,它的形狀像黍米尖端,總長度是三寸半。第四種叫做鋒針,它的形狀像縫被子的針,針身是圓筒狀,末端尖銳,有三個稜角,總長度是一寸六分。第五種叫做鈹針,它的形狀像劍,針尖像劍鋒,寬二寸半,總長度是四寸。
第六種叫做圓利針,它的形狀像氂牛毛針,既圓又尖銳,末端稍微大一點,針身反而較小,也有說法是針身中間稍微粗一點,總長度是一寸六分。第七種叫做毫針,它的形狀像毫毛,尖端像蚊子或牛虻的嘴,總長度是三寸六分。第八種叫做長針,它的形狀像綦針,針尖鋒利,針身薄,總長度是七寸。第九種叫做大針,它的形狀像鋒針,針尖像挺直的樣子,針尖稍微圓一點,總長度是四寸。以上就是九種針的長短。」
7. 九針圖
鑱針平半寸,長一寸六分,頭大末銳,病在皮膚,刺熱者用此,今之名箭頭針是也。
圓針其身圓,鋒如卵形,長一寸六分。揩摩分肉用此。
鍉針其鋒如黍粟之銳,長三寸五分,脈氣虛少用此。
鋒針其刃三隅,長一寸六分,發痼疾刺大者用此,今之所謂三稜針是也。
䤵針一名鈹針。末如劍鋒,廣二寸半,長四寸,破癰腫出濃,今名劍針是也。
圓利針尖如氂,且圓且利,其末微大,長一寸六分,取暴痺刺小者用此。
毫針法象毫,尖如蚊虻喙,長三寸六分,取痛痺刺寒者用此。
長針鋒如利,長七寸,痺深居骨解腰脊節腠之間者用此,今之名跳針是也。
火針一名燔針,長四寸,風虛腫毒,解肌排毒用此。
白話文:
鑱針:針身平直,前端略寬,針尖銳利,整體長度約5公分。主要用於皮膚表面的疾病,特別是發熱的狀況,現代稱作箭頭針。
圓針:針身圓潤,針尖呈橢圓形,整體長度約5公分。主要用於按摩肌肉。
鍉針:針尖像小米粒一樣銳利,整體長度約11.5公分。主要用於治療脈氣虛弱的狀況。
鋒針:針刃呈三稜形,整體長度約5公分。主要用於治療頑固的疾病,或是較大的病灶,現代稱作三稜針。
䤵針(又稱鈹針):針尖像劍鋒一樣銳利,寬度約6.5公分,整體長度約13公分。主要用於切開膿腫,排出膿液,現代稱作劍針。
圓利針:針尖像牛毛一樣,既圓又利,末端稍微寬大,整體長度約5公分。主要用於治療突然發生的麻痺,或是較小的病灶。
毫針:針身像毫毛一樣細,針尖像蚊子嘴一樣尖細,整體長度約12公分。主要用於治療疼痛麻痺,特別是寒證。
長針:針尖銳利,整體長度約23公分。主要用於治療深入骨骼、腰脊關節等部位的麻痺,現代稱作跳針。
火針(又稱燔針):整體長度約13公分。主要用於治療虛性風症、腫脹毒瘡,可以鬆解肌肉、排除毒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