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大成》~ 卷八 (8)
卷八 (8)
1. 初中風急救針法(《乾坤生意》)
凡初中風跌倒,卒暴昏沉,痰涎壅滯,不省人事,牙關緊閉,藥水不下,急以三稜針,刺手十指十二井穴,當去惡血。又治一切暴死惡候,不省人事,及絞腸痧,乃起死回生妙訣。少商二穴,商陽二穴中衝二穴關衝二穴少衝二穴少澤二穴。
白話文:
初中風急救針法
如果發生初中風,跌倒後突然昏迷,痰濁阻塞,無法反應,嘴緊閉,無法喝藥,應緊急使用三稜針,刺入手指的十指和十二井穴,以排除體內的惡血。此外,這方法也能用來治療所有突發的死亡狀況、無法反應,以及腸絞痛的情形,是一個起死回生的絕妙秘方。刺入的穴位包括:少商、商陽、中衝、關衝、少衝和少澤等穴位。
2. 中風癱瘓針灸秘訣(《乾坤生意》)
中風口眼喎斜:聽會頰車地倉。
凡喎向左者,宜灸右;向右者,宜灸左,各喎陷中二七壯,艾炷如麥粒大,頻頻灸之,取盡風氣,口眼正為度。
一法:以五寸長筆管,插入耳內,外以面塞四圍竹管上頭,以艾灸二七壯,右喎灸左、左喎灸右。
中風風邪入腑,以致手足不遂:百會耳前髮際肩髎曲池風市足三里絕骨。
凡覺手足麻痺,或疼痛良久,此風邪入腑之候,宜灸此七穴。病在左灸右,在右灸左,候風氣輕減為度。
中風風邪入臟,以致氣塞涎壅,不語昏危:百會大椎風池肩井曲池足三里間使。凡覺心中憤亂,神思不怡,或手足頑麻,此風邪入臟之候,速灸此七穴,各五七壯。如風勢略可,凡遇春、秋二時,常灸此七穴,以泄風氣;若素有風人,尤當留意。
中風鼻塞不聞,時流清涕,偏正頭風,及生白屑,驚癇,目上視不識人:顖會(灸)。
中風頭皮腫,目眩虛,振寒熱,目疼不能遠視:上星(針灸)。
中風風癇,瘈瘲等症:印堂(針灸)。
中風頭項急,不能回顧:風府(針)。
中風手不能舉:陽池(針灸)。
中風腕酸,不能屈伸,指痛不能掌物:外關(針灸)。
中風手弱不仁,拘攣不伸:手三里(針灸)。
中風痰咳,肘攣,寒熱驚癇:列缺(針灸)。
中風驚怖,聲音不出,肘腕酸疼:通里(針灸)。
中風腰胯疼痛,不得轉側,腰脅相引:環跳(針灸)。
中風轉筋拘急,行步無力疼痛:崑崙(針灸)。
中風腳腿麻木,冷痺冷痛:陽陵(針灸)。
中風腰背拘急:委中(針)。
中風腳膝疼痛,轉筋拘急:承山(針灸)。
治虛損五勞七傷緊要灸穴:陶道一穴,灸二七壯。身柱一穴,灸二七壯。肺俞二穴,灸七七壯至百壯。膏肓二穴,灸三七壯至七七壯。
白話文:
中風癱瘓針灸秘訣(《乾坤生意》)
中風造成口眼歪斜的情況:需要按壓或針灸頰車和地倉。
如果嘴角向左歪,應該在右側施灸;若向右歪,則應在左側施灸,每側施灸中間的兩個穴位,艾條大小約如麥粒般,頻繁施灸,以驅散風氣,讓口眼回正。
一個方法是:使用五寸長的筆管插入耳內,外圍再用竹管封閉四周,然後在上面施灸兩個主要穴位。若是嘴角向右,則在左側施灸,反之亦然。
當中風的風邪侵入體內,導致手足無法運動,應針灸的穴位包括百會、耳前髮際、肩髎、曲池、風市、足三里和絕骨。
如果感到手足麻痺或疼痛持續良久,這是風邪侵入體內的徵兆,應針灸這七個穴位。若病在左側則在右側施灸,反之亦然,等到風氣減輕為止。
當風邪侵入臟腑,導致氣滯和唾液堵塞,出現語言不清、昏迷危險的情況:需要針灸的穴位有百會、大椎、風池、肩井、曲池和足三里。若感到心中不安、思緒混亂,或是手足麻木,則是風邪入臟的表現,應迅速針灸這七個穴位,每個穴位施灸五到七壯。若風勢稍弱,可在春秋季節常常針灸這七個穴位,以驅散風氣;若患者本身就容易中風,需特別小心。
當中風導致鼻塞無法聽見,時常流鼻涕,偏頭痛,以及出現白屑、驚癇,或目視不清時:要針灸顖會。
若中風引起頭皮腫脹、目眩無力,出現寒熱交替,眼睛疼痛無法遠視:應針灸上星。
而中風造成的風癇、痙攣等症狀:則在印堂施針灸。
如果中風導致頸部急性疼痛,無法回頭:針刺風府。
中風導致手無法舉起:針灸陽池。
當中風造成手腕酸痛,無法屈伸,手指疼痛無法握物:應用外關針灸。
若中風造成手部無力麻木、抽筋不伸展:在手三里施灸。
中風引起咳嗽、肘部抽搐,寒熱驚癇的狀況:則在列缺針灸。
中風導致驚恐不安,無法發出聲音,肘腕疼痛:在通里施灸。
中風引起腰部和髖部的疼痛,無法轉身,腰側相連:在環跳處施灸。
如果中風造成腿部抽筋無力,行走困難:要於崑崙施灸。
若中風導致腿部麻木、冷痛:應在陽陵針灸。
若中風引起腰背部的緊繃:應針刺委中。
中風造成膝蓋疼痛、抽筋不展:要針灸承山。
治療因虛損所導致的五勞七傷時,重要的針灸穴位包括陶道穴,施灸二到七壯;身柱穴施灸二到七壯;肺俞二穴施灸七到百壯;膏肓二穴施灸三到七壯。
3. 傷寒(《聚英》)
發熱:風寒客於皮膚,陽氣拂鬱所致,此表熱也。陽氣下陷入陰分蒸熏,此裡熱也。
汗不出,淒淒惡寒:玉枕大杼肝俞膈俞陶道。
身熱惡寒:後谿。
身熱汗出,足厥冷:大都。
身熱頭痛,食不下:三焦俞。
汗不出:合谷後谿陽池厲兌解谿風池。
身熱而喘:三間。
餘熱不盡:曲池。
煩滿汗不出:風池命門。
汗出寒熱:五處攢竹上脘。
煩心好嘔:巨闕商丘。
身熱頭痛,汗不出:曲泉神道關元懸顱。以上見《針經》。
六脈沉細,一息二三至:氣海(灸)關元(灸)。
少陰發熱:太谿(灸)。
惡寒:有熱惡寒者發於陽,無熱惡寒者發於陰。
背惡寒口中和:關元(灸)。
惡風:有汗為中風,傷衛,無汗惡風為寒,傷榮。先刺風府、風池,後飲桂枝葛根湯。
胸脅滿兼譫語:邪氣自表傷裡,先胸脅,次入心。期門。
結胸:臟氣閉而不流布也。按之痛,為小結;不按自痛,為大結。期門(針)肺俞(針)。
婦人因血結胸,熱入血室:期門(針)又以黃連、巴豆七粒作餅子,置臍中,以火灸之,得利為度。
咳逆:胸中氣不交也,水火相搏而有聲。期門(針)。
小腹滿:上為氣,下為溺,當出不出積而為滿,或腹中急痛。刺委中。或奪命穴等處。
煩躁:邪氣在裡,煩為內不安,躁為外不安。傷寒六七日,脈微,手足厥冷,煩躁。灸厥陰俞。
蓄血:熱毒流於下而瘀血。少陰症下利,便膿血。陽明症,下血譫語,必熱入血室,頭汗出。刺期門。
嘔吐:表邪傳裡,裡氣上逆也。口中和,脈微澀弱。灸厥陰。
戰慄:戰者,正氣勝;慄者,邪氣勝。邪與正爭,心戰而外慄,為病欲解也。邪氣內盛,正氣太虛,心慄而鼓頷,身不戰者,已而遂成寒逆者。灸魚際。
四逆:四肢逆冷,積冷成寒,六腑氣絕於外,足脛寒逆少陰也。身寒者,厥陰也。灸氣海、腎俞、肝俞。
厥:手足逆冷,陽氣伏陷,熱氣逆伏,而手足冷也,刺之。脈促而厥者,灸之。內庭大都。
鬱冒:鬱為氣不舒,冒為神不清,即昏迷也。多虛極乘寒所致,或吐下使然。刺太陽、少陽井。
病頭痛,或冒悶如結胸狀,刺大椎、肺俞、肝俞,慎不可汗。
自利:不經攻下自溏泄。脈微澀,嘔而汗出,必更衣。反小者,當溫上,灸之以消陰。小便自利,手中不冷,反發熱,脈不至。灸太谿。少陰下利,便膿血,刺之通用。
霍亂:上吐下利,揮霍撩亂,邪在中焦,胃氣不治,陰陽乖隔,遂上吐下泄,躁擾煩亂也。或腹中痛絞刺。針委中。
腹痛:有實有虛,寒熱,燥屎舊積,按之不痛為虛,痛為實,合灸;不灸,令病人冷結,久而彌困。刺委中。
陰毒陰症:陰病盛則微陽消於上,故沉重,四肢逆冷,臍腹築痛,厥逆或冷,六脈沉細。灸關元、氣海。
太陽、少陽並病:刺肺俞、肝俞。如頭痛,刺大椎。
小便不利:邪蓄於內,津液不行。陰寒甚,下閉者,灸之。
陰症:小便不利陰囊縮,腹痛欲死者。灸石門。
不仁:不柔和,癢痛寒,正氣為邪氣閉伏,鬱而不散,血氣虛少故也。若越人診虢太子尸厥,以鬱冒不仁為可治,刺之而痊者,神醫之診也。設脈浮洪,汗如油,喘不休,體不仁,越人豈能治哉?
以上見劉氏傷寒治例。
白話文:
發熱: 風寒侵襲皮膚,導致陽氣被阻礙,無法正常發散,這屬於體表的發熱。陽氣反而下沉到體內,蒸熏陰分,這屬於體內的發熱。
不出汗,又感到寒冷: 可按壓或針刺玉枕穴、大杼穴、肝俞穴、膈俞穴、陶道穴。
身體發熱又怕冷: 可按壓或針刺後谿穴。
身體發熱且出汗,但手腳冰冷: 可按壓或針刺大都穴。
身體發熱、頭痛、沒食慾: 可按壓或針刺三焦俞穴。
不出汗: 可按壓或針刺合谷穴、後谿穴、陽池穴、厲兌穴、解谿穴、風池穴。
身體發熱且呼吸急促: 可按壓或針刺三間穴。
發熱後還有餘熱未退: 可按壓或針刺曲池穴。
煩躁不安且不出汗: 可按壓或針刺風池穴、命門穴。
忽冷忽熱又出汗: 可按壓或針刺五處穴、攢竹穴、上脘穴。
煩躁不安又想吐: 可按壓或針刺巨闕穴、商丘穴。
身體發熱、頭痛又不出汗: 可按壓或針刺曲泉穴、神道穴、關元穴、懸顱穴。以上穴位出自《針經》。
六脈沉細,呼吸緩慢(一息二三次): 可艾灸氣海穴、關元穴。
少陰經發熱: 可艾灸太谿穴。
怕冷: 怕冷但同時發熱,是陽氣不足的表現;單純怕冷不發熱,是陰氣過盛的表現。
背部怕冷,但口中無異味: 可艾灸關元穴。
怕風: 有出汗的怕風是中風,傷及衛氣;不出汗的怕風是寒邪入侵,傷及營氣。先針刺風府穴、風池穴,再服用桂枝葛根湯。
胸脅脹滿且說胡話: 邪氣由體表侵入體內,先影響胸脅,再進入心臟。可按壓或針刺期門穴。
結胸: 是臟腑之氣閉塞不暢通的表現。按壓時感到疼痛,為小結胸;不按壓也自覺疼痛,為大結胸。可針刺期門穴、肺俞穴。
婦女因血虛而結胸,熱邪進入血室: 可針刺期門穴,另外用黃連、巴豆七粒搗成餅狀,敷在肚臍上,用艾灸之,直到腹瀉為止。
咳嗽氣逆: 是胸中氣機不順暢,水火相搏所發出的聲音。可針刺期門穴。
小腹脹滿: 上方可能是氣機不暢,下方可能是小便不暢,導致積滯而脹滿,或者腹部劇烈疼痛。可針刺委中穴,或奪命穴等部位。
煩躁不安: 邪氣在體內,煩是內心不安,躁是身體不安。傷寒六七天,脈搏微弱,手腳冰冷,煩躁不安,可艾灸厥陰俞穴。
蓄血: 熱毒向下流動,導致瘀血。少陰病症出現腹瀉,排出膿血;陽明病症出現便血、說胡話,通常是熱邪進入血室,頭部會出汗。可針刺期門穴。
嘔吐: 表邪傳入體內,導致體內氣機上逆。如果口中沒有異味,脈搏微弱無力,可艾灸厥陰穴。
發抖: 發抖是正氣戰勝邪氣的表現;寒慄是邪氣戰勝正氣的表現。邪氣與正氣鬥爭,心臟發抖而身體發寒慄,表示疾病快要痊癒;邪氣在體內盛行,正氣太虛弱,心臟寒慄而下巴顫抖,身體卻不發抖,之後會轉變為寒證。可艾灸魚際穴。
四肢厥冷: 四肢冰冷,是積寒過久導致的,是六腑之氣衰竭於外,腿腳冰冷是少陰經的表現,身體冰冷是厥陰經的表現。可艾灸氣海穴、腎俞穴、肝俞穴。
手足厥冷: 手腳冰冷,是陽氣被阻礙無法發散,熱氣鬱積體內導致的。可針刺治療。脈搏急促但手足冰冷,可艾灸治療。可針刺或艾灸內庭穴、大都穴。
昏迷: 鬱是氣機不暢,冒是神志不清,即昏迷。多因極度虛弱、寒邪入侵,或因過度嘔吐或腹瀉所致。可針刺太陽經、少陽經的井穴。
頭痛,或感覺胸悶如結胸, 可針刺大椎穴、肺俞穴、肝俞穴,切忌發汗。
自發性腹瀉: 不經瀉藥就自行腹瀉。如果脈搏微弱無力,嘔吐且出汗,必須如廁。如果小便減少,應該溫補上焦,用艾灸來消除陰寒。小便正常,但手中不冷,反而發熱,脈搏摸不到,可艾灸太谿穴。少陰病症出現腹瀉,排出膿血,可針刺治療。
霍亂: 上吐下瀉,來勢兇猛,邪氣在中焦,胃氣失調,陰陽失衡,導致上吐下瀉、煩躁不安。或者腹部劇烈絞痛。可針刺委中穴。
腹痛: 有實證有虛證,有寒證有熱證,也有因糞便乾燥或積滯引起的。按壓不痛是虛證,按壓疼痛是實證,應該配合艾灸;不艾灸,會使病人寒邪凝結,病情加重。可針刺委中穴。
陰毒陰症: 陰寒之邪過盛,導致陽氣衰微於上,因此身體沉重,四肢冰冷,臍腹疼痛,厥逆或者發冷,脈搏沉細。可艾灸關元穴、氣海穴。
太陽、少陽經同時發病: 可針刺肺俞穴、肝俞穴。如果頭痛,可針刺大椎穴。
小便不暢: 邪氣蓄積體內,導致津液運行不暢。如果陰寒嚴重,導致小便閉塞,可艾灸治療。
陰症: 小便不暢、陰囊收縮,腹痛欲死,可艾灸石門穴。
麻木不仁: 不柔軟,瘙癢疼痛且怕冷,是正氣被邪氣阻礙,無法發散,血氣虛弱所致。如果像越人診斷虢太子時,將昏迷麻木不仁當作可治療的病症,針刺後痊癒,那是神醫的診斷。如果脈搏浮大,汗如雨下,呼吸急促不止,身體麻木不仁,即使是越人也難以治療。
以上內容出自劉氏傷寒治療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