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繼洲

《針灸大成》~ 卷八 (8)

回本書目錄

卷八 (8)

1. 初中風急救針法(《乾坤生意》)

凡初中風跌倒,卒暴昏沉,痰涎壅滯,不省人事,牙關緊閉,藥水不下,急以三稜針,刺手十指十二井穴,當去惡血。又治一切暴死惡候,不省人事,及絞腸痧,乃起死回生妙訣。少商二穴,商陽二穴中衝二穴關衝二穴少衝二穴少澤二穴。

白話文:

凡是因中風摔倒而突然昏迷、痰涎阻塞、不省人事、牙關緊閉、藥水無法吞服的,緊急使用三稜針,刺手上的十個手指十二個井穴,以去除壞血。這個方法還適用於其他暴死、症狀惡化、不省人事,以及絞腸痧,具有起死回生的奇效。

井穴位置:

  • 少商二穴:拇指兩側
  • 商陽二穴:食指兩側
  • 中衝二穴:中指兩側
  • 關衝二穴:無名指兩側
  • 少衝二穴:小拇指兩側
  • 少澤二穴:小拇指側面

2. 中風癱瘓針灸秘訣(《乾坤生意》)

中風口眼喎斜:聽會頰車地倉。

凡喎向左者,宜灸右;向右者,宜灸左,各喎陷中二七壯,艾炷如麥粒大,頻頻灸之,取盡風氣,口眼正為度。

一法:以五寸長筆管,插入耳內,外以面塞四圍竹管上頭,以艾灸二七壯,右喎灸左、左喎灸右。

中風風邪入腑,以致手足不遂:百會耳前髮際肩髎曲池風市足三里絕骨。

凡覺手足麻痺,或疼痛良久,此風邪入腑之候,宜灸此七穴。病在左灸右,在右灸左,候風氣輕減為度。

白話文:

中風口眼歪斜:聽會頰車地倉

凡是口眼歪向左邊的,應該灸右側;歪向右邊的,應該灸左側,每個歪陷處灸27壯,艾炷如麥粒大小,頻頻灸之,直到風氣完全消失,口眼端正為止。

**另一種方法:**使用五寸長筆管,插入耳朵內,外面用面塞住筆管周圍,以艾灸27壯,右邊歪斜灸左側,左邊歪斜灸右側。

中風風邪入腑,導致手腳不遂:百會耳前髮際肩髎曲池風市足三里絕骨

凡是感到手腳麻痺,或疼痛很久的,這是風邪入腑的徵兆,應該灸這七個穴位。病在左手灸右側,病在右手灸左側,等到風氣減輕為止。

中風風邪入臟,以致氣塞涎壅,不語昏危:百會大椎風池肩井曲池足三里間使。凡覺心中憤亂,神思不怡,或手足頑麻,此風邪入臟之候,速灸此七穴,各五七壯。如風勢略可,凡遇春、秋二時,常灸此七穴,以泄風氣;若素有風人,尤當留意。

白話文:

當風邪侵入五臟時,會導致氣血瘀滯、唾液壅塞,導致失語、神志昏迷。治療方法:百會穴、大椎穴、風池穴、肩井穴、曲池穴、足三里穴和間使穴之間取穴。凡是感覺心中煩躁、精神不振,或手腳麻木,這時候風邪可能已經侵入五臟,應立即針對這七個穴位各施灸 5-7 壯。若風邪症狀較輕,在春季和秋季時,應經常對這七個穴位施灸,以宣泄風邪。對於本身就有風疾的人,更需要注意這一點。

中風鼻塞不聞,時流清涕,偏正頭風,及生白屑,驚癇,目上視不識人:顖會(灸)。

中風頭皮腫,目眩虛,振寒熱,目疼不能遠視:上星(針灸)。

中風風癇,瘈瘲等症:印堂(針灸)。

中風頭項急,不能回顧:風府(針)。

中風手不能舉:陽池(針灸)。

中風腕酸,不能屈伸,指痛不能掌物:外關(針灸)。

中風手弱不仁,拘攣不伸:手三里(針灸)。

中風痰咳,肘攣,寒熱驚癇:列缺(針灸)。

中風驚怖,聲音不出,肘腕酸疼:通里(針灸)。

中風腰胯疼痛,不得轉側,腰脅相引:環跳(針灸)。

中風轉筋拘急,行步無力疼痛:崑崙(針灸)。

中風腳腿麻木,冷痺冷痛:陽陵(針灸)。

中風腰背拘急:委中(針)。

中風腳膝疼痛,轉筋拘急:承山(針灸)。

白話文:

顖會:中風導致鼻塞不通氣,常伴有清鼻涕,偏頭痛,頭上生白屑,癲癇,眼往上看而不認識人。

上星:中風導致頭皮腫脹,頭暈乏力,發冷發熱,眼睛疼痛無法遠視。

印堂:中風導致癲癇、痙攣等症狀。

風府:中風導致頭頸僵硬,無法轉動。

陽池:中風導致手無法抬起。

外關:中風導致手腕痠痛,無法屈伸,手指疼痛無法拿東西。

手三里:中風導致手部虛弱麻木,痙攣無法伸展。

列缺:中風導致痰多咳嗽,肘部痙攣,發冷發熱,癲癇。

通裏:中風導致驚恐,聲音發不出來,肘部和腕部痠痛。

環跳:中風導致腰臀疼痛,無法翻身,腰部和脅部互相牽扯。

崑崙:中風導致抽筋痙攣,行走無力疼痛。

陽陵:中風導致腳腿麻木,冷痺疼痛。

委中:中風導致腰背痙攣。

承山:中風導致腳膝疼痛,抽筋痙攣。

治虛損五勞七傷緊要灸穴:陶道一穴,灸二七壯。身柱一穴,灸二七壯。肺俞二穴,灸七七壯至百壯。膏肓二穴,灸三七壯至七七壯。

白話文:

治療虛弱損傷、五勞七傷的重要穴位艾灸法:

  • 陶道穴,艾灸 27 壯。
  • 身柱穴,艾灸 27 壯。
  • 肺俞穴(左右兩穴),艾灸 77 壯至 100 壯。
  • 膏肓穴(左右兩穴),艾灸 37 壯至 77 壯。

3. 傷寒(《聚英》)

發熱:風寒客於皮膚,陽氣拂鬱所致,此表熱也。陽氣下陷入陰分蒸熏,此裡熱也。

汗不出,淒淒惡寒:玉枕大杼肝俞膈俞陶道。

身熱惡寒:後谿。

身熱汗出,足厥冷:大都。

身熱頭痛,食不下:三焦俞。

汗不出:合谷後谿陽池厲兌解谿風池。

身熱而喘:三間。

餘熱不盡:曲池。

煩滿汗不出:風池命門。

汗出寒熱:五處攢竹上脘。

煩心好嘔:巨闕商丘。

身熱頭痛,汗不出:曲泉神道關元懸顱。以上見《針經》。

六脈沉細,一息二三至:氣海(灸)關元(灸)。

少陰發熱:太谿(灸)。

惡寒:有熱惡寒者發於陽,無熱惡寒者發於陰。

背惡寒口中和:關元(灸)。

白話文:

發熱

  • 風寒侵襲皮膚,使陽氣鬱滯,導致表熱。
  • 陽氣下陷陰分,蒸燻灼燒,導致裡熱。

症狀及其針灸穴位

  • 汗不出,畏寒:玉枕、大杼、肝俞、膈俞、陶道
  • 身熱惡寒:後谿
  • 身熱汗出,足冷:大都
  • 身熱頭痛,食不下:三焦俞
  • 汗不出:合谷、後谿、陽池、厲兌、解谿、風池
  • 身熱而喘:三間
  • 餘熱不盡:曲池
  • 煩悶汗不出:風池、命門
  • 汗出寒熱:五處、攢竹、上脘
  • 煩心喜嘔:巨闕、商丘
  • 身熱頭痛,汗不出:曲泉、神道、關元、懸顱。以上見《針經》。

其他

  • 六脈細弱,一息只跳動兩三次:氣海(灸)、關元(灸)
  • 少陰發熱:太谿(灸)
  • 惡寒:有熱惡寒的發於陽分,無熱惡寒的發於陰分。
  • 背部惡寒而口中溫和:關元(灸)

惡風:有汗為中風,傷衛,無汗惡風為寒,傷榮。先刺風府、風池,後飲桂枝葛根湯

白話文:

對風惡寒:有汗為中風,傷及身體防禦系統(衛氣)。沒有汗卻惡寒,是因為寒邪傷及身體表層氣血(榮氣)。先扎風府穴和風池穴,然後服用桂枝葛根湯。

胸脅滿兼譫語:邪氣自表傷裡,先胸脅,次入心。期門。

結胸:臟氣閉而不流布也。按之痛,為小結;不按自痛,為大結。期門(針)肺俞(針)。

白話文:

** 胸脅脹滿兼胡言亂語:** 邪氣從體外傷害身體,先侵犯胸脅,再進入心臟。針刺期門穴。

** 胸中有結塊:** 內臟氣血不通暢,按壓時會痛,為小結;不按壓時也會痛,為大結。針刺期門穴和肺俞穴。

婦人因血結胸,熱入血室:期門(針)又以黃連巴豆七粒作餅子,置臍中,以火灸之,得利為度。

白話文:

女性因月經血瘀結在胸腹,熱氣侵入血流:針刺「期門」穴後,再用黃連和巴豆七粒製成餅狀,敷在肚臍上,用火灸至產生瀉下反應為止。

咳逆:胸中氣不交也,水火相搏而有聲。期門(針)。

小腹滿:上為氣,下為溺,當出不出積而為滿,或腹中急痛。刺委中。或奪命穴等處。

煩躁:邪氣在裡,煩為內不安,躁為外不安。傷寒六七日,脈微,手足厥冷,煩躁。灸厥陰俞。

蓄血:熱毒流於下而瘀血。少陰症下利,便膿血。陽明症,下血譫語,必熱入血室,頭汗出。刺期門。

嘔吐:表邪傳裡,裡氣上逆也。口中和,脈微澀弱。灸厥陰。

白話文:

咳逆:胸中的氣息阻塞不通,水火相衝才會發出聲音。針灸「期門」穴。

小腹滿:上腹有氣,下腹有水,水氣應排出卻不能排出,積聚導致小腹脹滿,或伴有腹中急痛。針灸「委中」穴,或「奪命」等穴位。

煩躁:邪氣在體內作祟,煩是指內心的不安,躁是指外在的不安。傷寒六七天,脈搏微弱,手足冰冷,伴有煩躁。灸「厥陰俞」穴。

蓄血:熱毒流到下焦,淤積化血。少陰病證見下利,排出膿血。陽明病證見下血譫語,一定是熱氣進入血室,頭部會冒汗。針灸「期門」穴。

嘔吐:表證邪氣傳入體內,體內氣息上逆。口腔無異味,脈搏微弱而澀弱。灸「厥陰」穴。

戰慄:戰者,正氣勝;慄者,邪氣勝。邪與正爭,心戰而外慄,為病欲解也。邪氣內盛,正氣太虛,心慄而鼓頷,身不戰者,已而遂成寒逆者。灸魚際。

白話文:

顫慄:

  • 戰:正氣盛,邪氣弱。
  • 慄:邪氣盛,正氣弱。
  • 邪氣與正氣對抗,心神恐懼,外在表現為顫慄,這是疾病將要解除的徵兆。
  • 若邪氣內盛,正氣極虛,心神驚恐而下巴顫動,身體不顫抖,這將發展成寒證和逆證。

治療方法:

灸足趺穴(即魚際穴)。

四逆:四肢逆冷,積冷成寒,六腑氣絕於外,足脛寒逆少陰也。身寒者,厥陰也。灸氣海、腎俞、肝俞。

厥:手足逆冷,陽氣伏陷,熱氣逆伏,而手足冷也,刺之。脈促而厥者,灸之。內庭大都。

鬱冒:鬱為氣不舒,冒為神不清,即昏迷也。多虛極乘寒所致,或吐下使然。刺太陽、少陽井。

病頭痛,或冒悶如結胸狀,刺大椎、肺俞、肝俞,慎不可汗。

白話文:

**四逆:**四肢冰冷,累積的寒氣形成寒症,六腑之氣無法流動到體外,足部和小腿冰冷逆冷,這是少陰經的問題。身體冰冷的,是厥陰經的問題。艾灸氣海穴、腎俞穴、肝俞穴。

**厥:**手腳冰冷,陽氣藏匿下陷,熱氣逆行停滯,因此手腳感到寒冷,需要針灸治療。脈搏跳動急促而出現厥症的,需要艾灸治療。主要的穴位是內庭穴和大都穴。

**鬱冒:**鬱是氣不順暢,冒是神志不清,也就是昏迷。大多是體虛極了受寒,或是嘔吐腹瀉所導致的。刺陽明經和少陽經的井穴。

**病頭痛,或悶脹好像胸部有東西堵住,針灸大椎穴、肺俞穴、肝俞穴,切記不可發汗治療。

自利:不經攻下自溏泄。脈微澀,嘔而汗出,必更衣。反小者,當溫上,灸之以消陰。小便自利,手中不冷,反發熱,脈不至。灸太谿。少陰下利,便膿血,刺之通用。

白話文:

自利 :無需用瀉藥,腹瀉就自己停止了。脈象微弱而澀,嘔吐且出汗,一定要更衣。便溏反覆少量,應溫暖上腹部,並用艾灸的方法消散體內的陰寒。小便自利,手心不冷,反而發熱,脈搏微弱。此時應艾灸太谿穴。

少陰下利 :大便中有膿血,無論刺哪個穴位都可以。

霍亂:上吐下利,揮霍撩亂,邪在中焦,胃氣不治,陰陽乖隔,遂上吐下泄,躁擾煩亂也。或腹中痛絞刺。針委中。

白話文:

霍亂:嘔吐和腹瀉都很嚴重,身體虛弱混亂。邪氣侵入中焦,胃氣失調,陰陽失衡,於是導致嘔吐和腹瀉,躁動不安。有時還會伴隨腹痛絞痛。針灸委中穴

腹痛:有實有虛,寒熱,燥屎舊積,按之不痛為虛,痛為實,合灸;不灸,令病人冷結,久而彌困。刺委中。

陰毒陰症:陰病盛則微陽消於上,故沉重,四肢逆冷,臍腹築痛,厥逆或冷,六脈沉細。灸關元、氣海。

太陽、少陽並病:刺肺俞、肝俞。如頭痛,刺大椎。

小便不利:邪蓄於內,津液不行。陰寒甚,下閉者,灸之。

陰症:小便不利陰囊縮,腹痛欲死者。灸石門。

白話文:

關於腹痛

腹痛分為實症和虛症、寒症和熱症,以及乾燥的舊屎積滯。按壓腹部不痛的為虛症,痛的為實症,適合針灸治療。若不針灸,會導致患者冷結阻滯,時間久了會更痛苦。可以刺委中穴。

陰毒陰症

陰病盛時,體內的微陽之氣會消散在上半身,故會感到沉重,四肢冰冷,臍腹疼痛,四肢厥逆或冰冷,六脈沉細。針灸關元穴、氣海穴。

太陽病、少陽病合併

刺肺俞穴、肝俞穴。如果頭痛,刺大椎穴。

小便不利

邪氣蓄積在體內,津液運轉不暢。陰寒較重,下焦閉塞的,適合針灸治療。

陰症

小便不利,陰囊縮小,腹痛欲絕。針灸石門穴。

不仁:不柔和,癢痛寒,正氣為邪氣閉伏,鬱而不散,血氣虛少故也。若越人診虢太子尸厥,以鬱冒不仁為可治,刺之而痊者,神醫之診也。設脈浮洪,汗如油,喘不休,體不仁,越人豈能治哉?

白話文:

不仁:皮膚不柔嫩,伴有癢、疼痛和寒冷的感覺。這是因為正氣被邪氣堵塞,鬱積不能散發,血氣虛少所致。就像越人診斷虢太子屍厥,認為是鬱氣上冒導致的不仁,可以治療,刺後痊癒,這是神醫的診斷。如果脈象浮大而有力,汗如油,喘息不止,身體不仁,越人怎麼可能治得好呢?

以上見劉氏傷寒治例。

白話文:

原文:

夫中風之症,多由感受風寒,或感寒濕所致。

中風這個疾病,大多數是由於感受風寒,或者感受寒濕而導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