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大成》~ 卷三 (15)
卷三 (15)
1. 行針總要歌
黃帝金針法最奇,短長肥瘦在臨時,但將他手橫紋處,分寸尋求審用之。
身體心胸或是短,身體心胸或是長,求穴看紋還有理,醫工此理要推詳。
定穴行針須細認,瘦肥短小豈同群,肥人針入三分半,瘦體須當用二分。
不肥不瘦不相同,如此之人但著中,只在二三分內取,用之無失且收功。
大飢大飽宜避忌,大風大雨亦須容,飢傷榮氣飽傷腑,更看人神俱避之。
妙針之法世間稀,多少醫工不得知,寸寸人身皆是穴,但開筋骨莫狐疑。
有筋有骨傍針去,無骨無筋須透之,見病行針須仔細,必明升降合開時,
邪入五臟須早遏,祟侵六脈浪翻飛,烏烏稷稷空中墮,靜意冥冥起發機。
先補真陽元氣足,次瀉餘邪九度噓,同身逐穴歌中取,捷法昭然徑不迷。
百會三陽頂之中,五會天滿名相同,前頂之上寸五取,百病能祛理中風,
灸後火燥衝雙目,四畔刺血令宣通,井泉要洗原針穴,針刺無如灸有功。
前頂寸五三陽前,甄權曾云一寸言,稜針出血頭風愈,鹽油楷根病自痊。
顖會頂前寸五深,八歲兒童不可針,囟門未合那堪灸,二者須當記在心。
上星會前一寸斟,神庭星前髮際尋,諸風灸庭為最妙,庭星宜灸不宜針。
印堂穴並兩眉攢,素髎面正鼻柱端,動脈之中定禁灸,若燃此穴鼻鼾酸。
水溝鼻下名人中,兌端張口上唇宮,齦交二齦中間取,承漿下唇宛內蹤。
炷艾分半懸漿灸,大則陽明脈不隆,廉泉宛上定結喉,一名舌本立重樓,
同身捷法須當記,他日聲名播九州。
白話文:
黃帝的金針術最神奇,針的長短粗細要根據當時情況決定,只要找到病人手上的橫紋處,仔細衡量分寸來使用。
身體心胸部位有時短,有時長,找穴位看紋路是有道理的,醫生要仔細推敲這個道理。
確定穴位下針時要仔細辨認,瘦和肥、短和小的體型怎麼會相同呢?肥胖的人針要刺入三分半,瘦的人則要用二分。
不胖不瘦的人也不一樣,這種人只要取在中間就好,在二三分內下針,使用不會有失誤而且有效果。
太餓或太飽都要避免,大風大雨的天氣也要考慮,飢餓會傷害臟腑的精氣,吃太飽會傷害脾胃,更要看病人的精神狀態避開這些情況。
神奇的針法世間少有,很多醫生都不知道,人體每一寸都有穴位,只要能打開筋骨,就不要懷疑。
有筋有骨的地方,針要沿著旁邊刺,沒有筋骨的地方,針要穿透過去,看見病症下針要仔細,一定要明白補瀉的道理,掌握開闔時機。
邪氣進入五臟要及早阻止,邪祟侵犯六脈,會讓氣血翻騰不安,如同高空墜落的雜物,要靜下心神,找尋疾病的根源。
先補足真陽元氣,再瀉掉多餘的邪氣,手法要輕緩,同身寸的取穴歌訣中找尋,快捷的方法明顯而不迷路。
百會在頭頂正中央,與前頂、後頂合稱三陽穴,五會穴與天滿穴是同一個穴位,在前頂上方一寸五分處,可以去除各種疾病,特別是中風。
艾灸後如果火氣上湧導致眼睛不適,可以在周圍刺血使其宣洩通暢。井泉穴是清洗針刺穴位的要穴,針刺的效果不如艾灸。
前頂穴在前頂穴一寸五分處,甄權曾經說過取穴一寸,用稜針刺出血,可以治癒頭風,用鹽油塗抹楷樹根可以讓疾病自癒。
顖會穴在頭頂前方一寸五分深處,八歲以下的兒童不能針刺,囟門尚未閉合,更不能艾灸,這兩點必須牢記在心。
上星穴在百會穴前一寸處,神庭穴在髮際處尋找,各種風症艾灸神庭穴效果最好,神庭穴適合艾灸不適合針刺。
印堂穴在兩眉之間,素髎穴在面部鼻柱正中,動脈所在的地方禁止艾灸,如果艾灸這個穴位,會導致鼻鼾聲很重。
水溝穴在鼻子下方人中處,兌端穴在張口的上唇處,齦交穴在上下牙齦中間,承漿穴在下唇凹陷處。
用一半的艾炷懸灸承漿穴,艾灸過大會使陽明脈不通暢,廉泉穴在喉結上方,也叫做舌本穴,位於咽喉要道。
同身寸的取穴捷法一定要牢記,將來必定聲名遠播。
2. 行針指要歌
或針風,先向風府百會中。或針水,水分俠臍上邊取。
或針結,針著大腸泄水穴。或針勞,須向膏肓及百勞。
或針虛,氣海丹田委中奇。或針氣,膻中一穴分明記。
或針嗽,肺俞風門須用灸。或針痰,先針中脘三里間。
或針吐,中脘氣海膻中補。翻胃吐食一般醫,針中有妙少人知。
白話文:
如果針灸治療風症,要先針刺風府穴和百會穴。如果針灸治療水腫,要取水分穴,在肚臍上方左右兩側。
如果針灸治療積塊,要針刺大腸經上的泄水穴。如果針灸治療勞損,必須針刺膏肓穴和百勞穴。
如果針灸治療虛弱,要針刺氣海穴、丹田穴和委中穴。如果針灸治療氣滯,要清楚記住膻中穴這個穴位。
如果針灸治療咳嗽,要針刺肺俞穴和風門穴,而且要用艾灸。如果針灸治療痰多,要先針刺中脘穴和足三里穴。
如果針灸治療嘔吐,要補中脘穴、氣海穴和膻中穴。治療翻胃嘔吐也是一樣,針灸裡面有奧妙,只是很少人知道。
3. 刺法啟玄歌(六言)
十二陰陽氣血,凝滯全憑針焫,細推十干五行,謹按四時八節。
出入要知先後,開合慎毋妄別,左手按穴分明,右手持針親切。
刺榮無傷衛氣,刺衛無傷榮血,循捫引導之因,呼吸調和寒熱。
補即慢慢出針,瀉即徐徐閉穴,發明難素玄微,俯仰歧黃秘訣。
若能勞心勞力,必定愈明愈哲,譬如閉戶造車,端正出門合轍。
倘逢志士細推,不是知音莫說,了卻個中規模,便是醫中俊杰。
白話文:
人體十二經脈的陰陽氣血,如果運行不順暢、凝結阻塞,完全要靠針刺來疏通。仔細推究天干地支五行相生相剋的道理,謹慎地按照一年四季和二十四節氣的變化來選取穴位。
針刺的進針和出針要知道先後順序,穴位的開合要謹慎,不能胡亂施針。左手按住穴位要清楚明白,右手持針要熟練親切。
針刺營氣時不要傷害到衛氣,針刺衛氣時不要傷害到營血。要順著經脈的走向,以引導的方式施針,同時配合呼吸來調整身體的寒熱。
使用補法時,要慢慢地把針拔出;使用瀉法時,要慢慢地把穴位閉合。要發掘並了解其中奧妙而難以理解的道理,才能明白醫學上的基本道理。
如果能用心用力地學習研究,一定會越來越明白,越來越聰明,就像是在屋子裡關起門來造車,只要把車造好,出門就能順利地行駛在正確的道路上。
如果能遇到有志之士仔細地推敲研究,如果不是懂得其中道理的人就不要跟他說,如果能了解其中的法則規律,就是醫學中的傑出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