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大成》~ 卷八 (3)
卷八 (3)
1. 戌、手厥陰心包絡經
◎曲澤: 在肘內廉,大筋內,橫紋中動脈。針三分,灸三壯。
◎間使: 在掌後橫紋上三寸,兩筋間陷中。針三分,灸五壯。
◎內關: 在掌後橫紋上二寸,兩筋間。針五分,灸三壯。
◎大陵: 在掌後橫紋中,兩筋間陷中。針五分,灸三壯。
◎勞宮: 在掌心,屈無名指尖盡處是。針三分,灸三壯。
◎中衝: 在中指端,去爪甲韭葉。針一分,灸一壯。
白話文:
◎曲澤: 在手肘內側,手肘肌腱內側,橫紋正中的動脈點。針灸深度三分,灸三壯。
◎間使: 在手掌後方的橫紋上三寸處,兩條手筋中間的凹陷處。針灸深度三分,灸五壯。
◎內關: 在手掌後方的橫紋上二寸處,兩條手筋中間。針灸深度五分,灸三壯。
◎大陵: 在手掌後方的橫紋正中,兩條手筋中間的凹陷處。針灸深度五分,灸三壯。
◎勞宮: 在手掌中心,無名指尖彎曲後接觸到手掌的部位。針灸深度三分,灸三壯。
◎中衝: 在中指指尖,距離指甲韭葉的部位。針灸深度一分,灸一壯。
2. 亥、手少陽三焦經
◎關衝: 在無名指外側去爪角韭葉。針一分,灸一壯。
◎液門: 在小次指歧骨間,握拳取之。針三分,灸三壯。
◎中渚: 在無名指本節後陷中,液門下一寸。針三分,灸三壯。
◎陽池: 在手表腕上陷中。針二分,禁灸。
◎外關: 在腕後二寸,兩骨間陷中。針三分,灸五壯。
◎支溝: 在腕後三寸,兩骨間陷中。針二分,灸二七壯。
◎天井: 在肘後大骨後,肘上一寸,兩筋間陷中,叉手按膝頭取之;屈肘拱胸取之。針一寸,灸三壯。
白話文:
◎關衝: 在無名指外側,距指甲的寬度為一韭菜葉的距離。針深一分,灸一壯。
◎液門: 在小指的指叉骨之間,握拳後取穴。針深三分,灸三壯。
◎中渚: 在無名指第一個關節之後的凹陷中,在液門穴下方一寸。針深三分,灸三壯。
◎陽池: 在手腕正中央的凹陷中。針深二分,禁止灸。
◎外關: 在手腕後方兩寸,兩條骨頭之間的凹陷中。針深三分,灸五壯。
◎支溝: 在手腕後方三寸,兩條骨頭之間的凹陷中。針深二分,灸二十七壯。
◎天井: 在肘後方的大骨後,肘上方的位置是一寸,兩條肌腱之間的凹陷中。叉開手臂,按壓膝蓋來取穴;或者屈肘拱胸取穴。針深一寸,灸三壯。
3. 子、足少陽膽經
◎風市: 在膝上外側兩筋間,舒手著腿,中指盡處陷中。針五分,灸五壯。
◎陽陵: 在膝下一寸,外廉陷中,外尖骨前。針六分,灸七壯。
◎陽輔: 在外踝上,除踝四寸,輔骨前絕骨端如前,三分,去丘墟七寸。針五分,灸三壯。
◎懸鐘(一名絕骨): 在外踝上三寸,絕脈處是。針六分,灸五壯。
◎丘墟: 在外踝下,如前陷中,去臨泣三寸。針五分,灸三壯。
◎臨泣: 在足小趾次趾本節後陷中,去俠谿寸半。針三分,灸三壯。
◎俠谿: 在小趾次趾歧骨間,本節前陷中。針二分,灸三壯。
◎竅陰: 在小趾次趾外側,去爪角韭葉。針一分,灸三壯。
白話文:
◎風市: 位於膝蓋上方外側,兩條筋之間。將手放在腿上,中指尖端所在凹陷處。針刺深度五分,艾灸五壯。
◎陽陵: 位於膝蓋下方一寸,外側凹陷處,尖骨的前方。針刺深度六分,艾灸七壯。
◎陽輔: 位於外腳踝上方四寸,輔骨前方,凹陷處。針刺深度五分,艾灸三壯。
◎懸鐘(又名絕骨): 位於外腳踝上方三寸,絕脈處。針刺深度六分,艾灸五壯。
◎丘墟: 位於外腳踝下方,凹陷處。針刺深度五分,艾灸三壯。
◎臨泣: 位於小趾次趾本節後方的凹陷處,離俠谿一寸半。針刺深度三分,艾灸三壯。
◎俠谿: 位於小趾次趾分叉骨之間,本節前方的凹陷處。針刺深度二分,艾灸三壯。
◎竅陰: 位於小趾次趾外側,指甲角處的韭葉紋。針刺深度一分,艾灸三壯。
4. 丑、足厥陰肝經
◎大敦: 在大趾端,去爪甲韭葉。針二分,灸三壯。
◎行間: 在大趾本節前,上下有筋,前後有小骨尖,其穴正居陷中,有動脈應手。針六分,灸三壯。
◎太衝: 在足大趾本節後二寸,有絡橫連至地五會二寸骨縫罅間,動脈應手陷中。針三分,灸三壯。
◎中封: 在內踝前一寸,貼大筋後宛宛中。針四分,灸三壯。
白話文:
**◎大敦:**位於大腳趾尖端,去除指甲上的白膜。針刺深度為二分,灸三壯。
**◎行間:**位於大腳趾第一個關節前方,上下有筋,前後有小骨尖,穴位正處在凹陷處,有動脈脈搏可觸。針刺深度為六分,灸三壯。
**◎太衝:**位於腳大拇趾第一個關節後方二寸,有筋絡橫連至足五會穴與二寸骨縫隙間,動脈脈搏可觸壓到凹陷處。針刺深度為三分,灸三壯。
**◎中封:**位於內腳踝前一寸,緊貼著大筋向後延伸。針刺深度為四分,灸三壯。
◎曲泉: 在膝內側輔骨下,大筋上,小筋下,陷中,屈膝取之,當膝曲膕橫紋頭,內外兩筋宛宛中。針六分,灸三壯。
白話文:
曲泉穴:
位置:位於膝蓋內側,膝蓋骨下方,大筋上方,小筋下方,凹陷處。屈膝時取穴,在膝蓋彎曲線條上方,內外兩條筋之間的中央凹陷處。
取穴深度:針刺六分。
灸法:灸三壯。
5. 諸風門
左癱右瘓:曲池陽谿合谷中渚三里陽輔崑崙。
肘不能屈:腕骨。
足無膏澤:上廉。
偏風:列缺衝陽。
身體反折:肝俞。
中風肘攣:內關。
目戴上:絲竹空。
吐涎:絲竹空百會。
不識人:水溝臨泣合谷。
脊反折:啞門風府。
風痺:天井尺澤少海委中陽輔。
驚癇:尺澤(一壯)少衝前頂束骨。
風癇:神庭百會前頂湧泉絲竹空神闕(一壯)鳩尾(三壯)。
風勞:曲泉膀胱俞(七壯)。
風疰:百會(二壯)肝俞(三壯)脾俞(三壯)腎俞(年為壯)膀胱俞。
風眩:臨泣陽谷腕骨申脈。
中風痛:臨泣百會肩井肩髃曲池天井間使內關合谷風市三里解谿崑崙照海。
喑啞:支溝復溜間使合谷魚際靈道陰谷然谷通谷。
口噤不開:頰車承漿合谷。
凡患風癇疾,發則躺仆在地:灸風池百會。
白話文:
**左癱右瘓:**肘部曲池穴、陽谿穴、合谷穴、中渚穴、三里穴、陽輔穴、崑崙穴
**肘不能屈:**腕骨穴
**足無膏澤:**上廉穴
**偏風:**列缺穴、衝陽穴
**身體反折:**肝俞穴
**中風肘攣:**內關穴
**目戴上:**絲竹空穴
**吐涎:**絲竹空穴、百會穴
**不識人:**水溝穴、臨泣穴、合谷穴
**脊反折:**啞門穴、風府穴
**風痺:**天井穴、尺澤穴、少海穴、委中穴、陽輔穴
**驚癇:**尺澤穴(灸壯一次)、少衝穴、前頂穴、束骨穴
**風癇:**神庭穴、百會穴、前頂穴、湧泉穴、絲竹空穴、神闕穴(灸壯一次)、鳩尾穴(灸壯三次)
**風勞:**曲泉穴、膀胱俞穴(灸壯七次)
**風疰:**百會穴(灸壯二次)、肝俞穴(灸壯三次)、脾俞穴(灸壯三次)、腎俞穴(年齡為壯數)、膀胱俞穴
**風眩:**臨泣穴、陽谷穴、腕骨穴、申脈穴
**中風痛:**臨泣穴、百會穴、肩井穴、肩髃穴、曲池穴、天井穴、間使穴、內關穴、合谷穴、風市穴、三里穴、解谿穴、崑崙穴、照海穴
**喑啞:**支溝穴、復溜穴、間使穴、合谷穴、魚際穴、靈道穴、陰谷穴、然谷穴、通谷穴
**口噤不開:**頰車穴、承漿穴、合谷穴
**凡患風癇疾,發則躺僕在地:**灸風池穴、百會穴
黃帝灸法:療中風眼戴上及不能語者。灸第三椎並五椎上,各七壯,同灸炷如半棗核大。
白話文:
黃帝的灸法:用於治療中風導致眼睛歪斜和不能說話的症狀。在第三椎和第五椎上,各灸七壯,灸炷的大小如同半個棗核。
6. 傷寒門
身熱頭疼:攢竹大陵神門合谷魚際中渚液門少澤委中太白。
洒淅惡寒,寒慄鼓頷:魚際。
身熱:陷谷呂細(足寒至膝,乃出針)三里復溜俠谿公孫太白委中湧泉。
寒熱:風池少海魚際少衝合谷復溜臨泣太白。
傷寒汗不出:風池魚際經渠(各瀉)二間。
過經不解:期門。
餘熱不盡:曲池三里合谷。
腹脹:三里內庭。
陰症傷寒:灸神闕(二三百壯)。
大熱:曲池三里復溜。
嘔噦:百會曲澤間使勞宮商丘。
腹寒熱氣:少衝商丘太衝行間三陰交隱白陰陵泉(三壯)。
發狂:百勞間使合谷復溜(俱灸)。
不省人事:中渚三里大敦。
秘塞:照海章門。
小便不通:陰谷陰陵泉。
白話文:
身熱頭疼:
- 攢竹穴、大陵穴、神門穴、合谷穴、魚際穴、中渚穴、液門穴、少澤穴、委中穴、太白穴。
灑淅惡寒,寒慄鼓頷:
- 魚際穴。
身熱:
- 陷谷穴、呂細穴(足寒至膝蓋,然後施針)、足三里穴、復溜穴、俠谿穴、公孫穴、太白穴、委中穴、湧泉穴。
寒熱:
- 風池穴、少海穴、魚際穴、少衝穴、合谷穴、復溜穴、臨泣穴、太白穴。
傷寒汗不出:
- 風池穴、魚際穴、經渠穴(各自瀉法)、二間穴。
過經不解:
- 期門穴。
餘熱不盡:
- 曲池穴、足三里穴、合谷穴。
腹脹:
- 足三里穴、內庭穴。
陰症傷寒:
- 灸神闕(二至三百壯)。
大熱:
- 曲池穴、足三里穴、復溜穴。
嘔噦:
- 百會穴、曲澤穴、間使穴、勞宮穴、商丘穴。
腹寒熱氣:
- 少衝穴、商丘穴、太衝穴、行間穴、三陰交穴、隱白穴、陰陵泉穴(三壯)。
發狂:
- 百勞穴、間使穴、合谷穴、復溜穴(同時灸)。
不省人事:
- 中渚穴、足三里穴、大敦穴。
祕塞:
- 照海穴、章門穴。
小便不通:
- 陰谷穴、陰陵泉穴。
7. 痰喘咳嗽門
咳嗽:列缺經渠尺澤魚際少澤前谷三里解谿崑崙肺俞(百壯)膻中(七壯)。
咳嗽飲水:太淵。
引兩脅痛:肝俞。
引尻痛:魚際。
咳血:列缺三里肺俞百勞乳根風門肝俞。
白話文:
咳嗽:
- 列缺、經渠、尺澤、魚際、少澤、前谷、三里、解谿、崑崙、肺俞(灸一百壯)*、膻中(灸七壯)
咳嗽飲水:
- 太淵
引發兩脅疼痛:
- 肝俞
引發臀部疼痛:
- 魚際
咳血:
- 列缺、三里、肺俞、百勞、乳根、風門、肝俞
唾血內損:魚際(瀉)尺澤(補)間使神門太淵勞宮曲泉太谿然谷太衝肺俞(百壯)肝俞(三壯)脾俞(三壯)。
白話文:
吐血內傷:瀉魚際穴、補尺澤穴。再刺神門、太淵、勞宮、曲泉、太谿、然谷、太衝穴,以及肺俞穴(灸百壯)、肝俞穴(灸三壯)、脾俞穴(灸三壯)。
唾血振寒:太谿三里列缺太淵。
嘔血:曲澤神門魚際。
嘔膿:膻中。
唾濁:尺澤間使列缺少商。
嘔食不化:太白。
嘔吐:曲澤通里勞宮陽陵太谿照海太衝大都隱白通谷胃俞肺俞。
嘔逆:大陵。
嘔噦:太淵。
喘嘔欠伸:經渠。
上喘:曲澤大陵神門魚際三間商陽解谿崑崙膻中肺俞。
數欠而喘:太淵。
咳喘隔食:膈俞。
喘滿:三間商陽。
肺脹膨膨氣搶脅下熱滿痛:陰都(灸)太淵肺俞。
喘息不能行:中脘期門上廉。
諸虛百損,五勞七傷,失精勞症:肩井大椎膏肓脾俞胃俞肺俞下脘三里。
傳尸骨蒸,肺痿:膏肓肺俞四花穴。
乾嘔:間使(三十壯)膽俞通谷隱白灸乳下一寸半。
噫氣:神門太淵少商勞宮太谿陷谷太白大敦。
痰涎:陰谷然谷復溜。
結積留飲:膈俞(五壯)通谷(灸)。
白話文:
嘔咳
**唾血、畏寒:**太谿穴、三里穴、列缺穴、太淵穴。
**嘔血:**曲澤穴、神門穴、魚際穴。
**嘔膿:**膻中穴。
**唾液不清:**尺澤穴、間使穴、列缺穴、少商穴。
**嘔吐食物不消化:**太白穴。
**嘔吐:**曲澤穴、通裏穴、勞宮穴、陽陵穴、太谿穴、照海穴、太衝穴、大都穴、隱白穴、通谷穴、胃俞穴、肺俞穴。
**反胃:**大陵穴。
**嘔吐不出:**太淵穴。
**喘息、嘔吐、打呵欠:**經渠穴。
**氣向上喘:**曲澤穴、大陵穴、神門穴、魚際穴、三間穴、商陽穴、解谿穴、崑崙穴、膻中穴、肺俞穴。
**頻頻打呵欠而喘:**太淵穴。
**咳嗽、喘息、隔食:**膈俞穴。
**氣喘、腹脹:**三間穴、商陽穴。
**肺脹、氣逆、脅下熱痛:**陰都穴(灸)、太淵穴、肺俞穴。
**喘息不能行走:**中脘穴、期門穴、上廉穴。
**諸虛、疲勞、失精:**肩井穴、大椎穴、膏肓穴、脾俞穴、胃俞穴、肺俞穴、下脘穴、三里穴。
**肺癆:**膏肓穴、肺俞穴、四花穴。
**乾嘔:**間使穴(三十壯)、膽俞穴、通谷穴、隱白穴、灸乳下一寸半。
**打嗝:**神門穴、太淵穴、少商穴、勞宮穴、太谿穴、陷谷穴、太白穴、大敦穴。
**痰涎:**陰谷穴、然谷穴、復溜穴。
**食滯腹脹:**膈俞穴(五壯)、通谷穴(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