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大成》~ 卷七 (9)
卷七 (9)
1. 五臟募穴(《聚英》)
中府肺募,巨闕心募,期門肝募,章門脾募,京門腎募
按《難經》云:『陽病行陰,故令募在陰(腹曰陰,募皆在腹)。』
東垣曰:『凡治腹之募,皆為原氣不足,從陰引陽,勿誤也。』又曰:『六淫客邪,及上熱下寒,筋骨皮肉血脈之病,錯取於胃之合及諸腹之募者,必危。』
白話文:
中府穴是肺的募穴,巨闕穴是心的募穴,期門穴是肝的募穴,章門穴是脾的募穴,京門穴是腎的募穴。
《難經》說:「陽經的疾病會影響到陰經,所以募穴都在陰經的部位(腹部屬於陰,因此募穴都在腹部)。」
李東垣說:「凡是治療腹部募穴的疾病,都是因為體內原氣不足,要從陰經引導陽氣,不要弄錯了。」他又說:「如果是外感六淫邪氣,或是上熱下寒,以及筋骨、皮膚、肌肉、血脈等疾病,卻錯誤地選用胃經的合穴或腹部的募穴來治療,就會很危險。」
2. 五臟俞穴:俞,猶委輸之輸,言經氣由此而輸於彼也。
肺俞三椎下各開寸半。心俞五椎下各開寸半。肝俞九椎下各開寸半。脾俞十三椎下各開寸半。腎俞十四椎下各開寸半。
按《難經》云:『陰病行陽,故令俞在陽(背曰陽,俞皆在背)。』
東垣曰:『天外風寒之邪,乘中而入。在人之背上,腑俞臟俞,是人之受天外風邪。亦有二說。中於陽則流於經,此病始於外寒,終歸外熱,收治風寒之邪,治其各臟之俞。』
白話文:
五臟俞穴:俞,就像是委託運輸的「輸」,意思是說經氣由此而傳輸到其他地方。
肺俞穴在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各旁開一寸半的位置。心俞穴在第五胸椎棘突下,左右各旁開一寸半的位置。肝俞穴在第九胸椎棘突下,左右各旁開一寸半的位置。脾俞穴在第十三胸椎棘突下,左右各旁開一寸半的位置。腎俞穴在第十四胸椎棘突下,左右各旁開一寸半的位置。
《難經》說:『陰經的病會影響到陽經,所以俞穴都在背部(背部屬於陽,俞穴都在背部)。』
李東垣說:『從外界來的風寒邪氣,會趁虛而入。在人的背上,腑的俞穴和臟的俞穴,是人體感受外界風邪的地方。對於這個有兩種說法。如果風邪從陽經入侵,就會流向經脈,這種病一開始是外來的寒邪,最終會轉變成外來的熱邪,治療風寒邪氣,就要治療各個臟腑的俞穴。』
3. 八會
腑會中脘,臟會章門,筋會陽陵泉,髓會絕骨,血會膈俞,骨會大杼,脈會太淵,氣會膻中。
《難經》云:『熱病在內者,取會之氣穴也。』
白話文:
腑的氣會聚於中脘穴,臟的氣會聚於章門穴,筋的氣會聚於陽陵泉穴,髓的氣會聚於絕骨穴,血的氣會聚於膈俞穴,骨的氣會聚於大杼穴,脈的氣會聚於太淵穴,氣的氣會聚於膻中穴。
《難經》說:「熱病在身體內部的,要取用氣會聚的穴位來治療。」
4. 看部取穴
《靈樞》雜症論:『人身上部病取手陽明經,中部病取足太陰經,下部病取足厥陰經,前膺病取足陽明經,後背病取足太陽經。取經者,取經中之穴也。一病可用一二穴。』
白話文:
《靈樞》雜症篇說:人體上部的疾病,要取手陽明經的穴位;中部的疾病,要取足太陰經的穴位;下部的疾病,要取足厥陰經的穴位;胸部前的疾病,要取足陽明經的穴位;背部後的疾病,要取足太陽經的穴位。所謂的「取經」,就是取該經脈上的穴位。一個病症可以使用一到兩個穴位。
5. 治病要穴(《醫學入門》)
針灸穴治大同,但頭面諸陽之會。胸膈二火之地,不宜多灸。背腹陰虛有火者,亦不宜灸,惟四肢穴最妙。凡上體及當骨處,針入淺而灸宜少;凡下體及肉厚處,針可入深灸多無害。前經絡注《素問》未載針灸分寸者,以此推之。
白話文:
針灸穴位的治療效果大致相同,但頭部和臉部是陽氣匯聚的地方,胸部和橫膈膜是火氣集中的部位,都不適合施加太多艾灸。背部和腹部屬於陰虛有火的人,也不適合艾灸,只有四肢的穴位效果最好。凡是上半身和靠近骨頭的地方,針刺要淺,艾灸要少;凡是下半身和肌肉厚實的地方,針刺可以深一些,艾灸多一些也無妨。前面經絡所記載的,《素問》沒有詳細說明針灸的深淺和艾灸的劑量,可以根據這些原則來推測。
6. 手部
◎曲池:主中風,手攣筋急,痺風,瘧疾先寒後熱。
◎肩井:主肘臂不舉,扑傷。
◎肩髃:主癱瘓,肩腫,手攣。
◎三里:主偏風下牙疼。
◎合谷:主中風,破傷風,痺風,筋急疼痛,諸般頭病,水腫,難產,小兒急驚風。
◎三間:主下牙疼。
◎二間:主牙疾,眼疾。
◎支正:主七情氣鬱,肘臂十指皆攣及消渴。
◎陽谷:主頭面手膊諸疾,及痔痛,陰痿。
◎腕骨:主頭面、臂腕、五指諸疾。
◎後谿:主瘧疾,癲癇。
◎少澤:主鼻衄不止,婦人乳腫。
◎間使:主脾寒症,九種心痛,脾疼,瘧疾,口渴。如瘰癧久不愈,患左灸右,患右灸左。
◎大陵:主嘔血,瘧。
◎內關:主氣塊,及脅痛,勞熱,瘧疾,心胸痛。
◎勞宮:主痰火胸痛,小兒口瘡,及鵝掌風。
◎中渚:主手足麻木,戰戰蜷攣,肩臂連背疼痛,手背癰毒。
◎神門:主驚悸怔忡,呆痴,卒中鬼邪,恍惚振禁,小兒驚癇。
◎少衝:主心虛膽寒,怔忡癲狂。
◎少商:主雙蛾風,喉痺。
◎列缺:主咳嗽風痰,偏正頭風,單蛾風,下牙疼。
白話文:
手部穴位功效
**◎曲池穴:**主要治療中風、手部肌肉痙攣僵硬、關節麻痺疼痛、瘧疾發作時先感到寒冷後發熱。
**◎肩井穴:**主要治療手臂抬不起來、跌打損傷。
**◎肩髃穴:**主要治療癱瘓、肩膀腫痛、手部肌肉痙攣。
**◎三里穴:**主要治療半身不遂、下排牙齒疼痛。
**◎合谷穴:**主要治療中風、破傷風、關節麻痺疼痛、肌肉痙攣疼痛、各種頭部疾病、水腫、難產、小兒急性驚風。
**◎三間穴:**主要治療下排牙齒疼痛。
**◎二間穴:**主要治療牙齒疾病、眼睛疾病。
**◎支正穴:**主要治療情緒鬱悶、手臂和手指痙攣,以及糖尿病。
**◎陽谷穴:**主要治療頭部、臉部、手肘、手臂等部位的疾病,以及痔瘡疼痛、陽痿。
**◎腕骨穴:**主要治療頭部、臉部、手臂、手腕、手指等部位的疾病。
**◎後谿穴:**主要治療瘧疾、癲癇。
**◎少澤穴:**主要治療鼻出血不止、婦女乳房腫痛。
**◎間使穴:**主要治療脾胃虛寒引起的疾病、各種心痛、脾臟疼痛、瘧疾、口渴。如果頸部淋巴結核長期不癒,左邊患病就灸右邊,右邊患病就灸左邊。
**◎大陵穴:**主要治療嘔吐出血、瘧疾。
**◎內關穴:**主要治療體內氣結塊、肋骨疼痛、疲勞發熱、瘧疾、心胸疼痛。
**◎勞宮穴:**主要治療痰火引起的胸痛、小兒口腔潰瘍、鵝掌風(手部皮膚病)。
**◎中渚穴:**主要治療手腳麻木、顫抖抽搐、肩膀手臂連帶背部疼痛、手背癰瘡。
**◎神門穴:**主要治療驚嚇引起的恐慌、精神恍惚、反應遲鈍、突然昏厥、鬼魅邪祟引起的疾病、精神錯亂、小兒驚癇。
**◎少衝穴:**主要治療心虛膽怯、精神恍惚、癲狂。
**◎少商穴:**主要治療雙側扁桃腺發炎腫痛、喉嚨麻痺。
**◎列缺穴:**主要治療咳嗽有痰、偏頭痛、單側扁桃腺發炎腫痛、下排牙齒疼痛。
7. 足部
◎環跳:主中風濕,股膝攣痛,腰痛。
◎風市:主中風,腿膝無力,腳氣,渾身瘙癢,麻痺。
◎陽陵泉:主冷痺偏風,霍亂轉筋。
◎懸鐘:主胃熱腹脹,脅痛,腳氣,腳脛濕痺,渾身瘙癢,趾疼。
◎足三里:主中風中濕,諸虛耳聾,上牙疼,痺風,水腫,心腹鼓脹,噎膈哮喘,寒濕腳氣。上、中、下部疾,無所不治。
◎豐隆:主痰暈,嘔吐哮喘。
◎內庭:主痞滿。患右灸左,患左灸右,覺腹響是效。及婦人食蠱,行經頭暈,小腹痛。
◎委中:治同環跳症。
◎承山:主痔漏,轉筋。
◎飛揚:主行步如飛。
◎金門:主癲癇。
◎崑崙:主足腿紅腫,齒痛。
◎申脈:主晝發痓,足腫,牙痛。
◎血海:主一切血疾及諸瘡。
◎陰陵泉:主脅腹脹滿,中、下部疾皆治。
◎三陰交:主痞滿痼冷,疝氣,腳氣,遺精,婦人月水不調,久不成孕,難產,赤白帶下,淋漓。
◎公孫:主痰壅胸膈,腸風下血,積塊,婦人氣蠱。
◎太衝:主腫滿,行步艱難,霍亂,手足轉筋。
◎行間:主渾身蠱脹,單腹蠱脹,婦人血蠱。
◎大敦:主諸疝,陰囊腫,腦衄,破傷風,小兒急慢驚風等症。
◎隱白:主心脾痛。
◎築賓:主氣疝。
◎照海:主夜發痓,大便閉,消渴。
◎太谿:主消渴,房勞,不稱心意,婦人水蠱。
◎然谷:主喉痺,唾血,遺精,溫瘧,疝氣,足心熱,小兒臍風。
◎湧泉:主足心熱,疝氣,賁豚,血淋,氣痛。
白話文:
**◎環跳穴:**主要治療中風引起的半身不遂、風濕病、大腿和膝蓋的肌肉痙攣疼痛,以及腰痛。
**◎風市穴:**主要治療中風、腿和膝蓋無力、腳氣病、全身皮膚搔癢、麻木。
**◎陽陵泉穴:**主要治療因寒冷引起的痺症(肢體麻木、疼痛)、半身不遂、霍亂導致的抽筋。
**◎懸鐘穴:**主要治療胃熱引起的腹脹、脅肋疼痛、腳氣病、小腿濕痺、全身皮膚搔癢、腳趾疼痛。
**◎足三里穴:**主要治療中風、濕氣引起的疾病、各種虛弱引起的耳聾、上牙疼痛、風痺、水腫、心腹脹滿、食道阻塞、哮喘、寒濕引起的腳氣病。幾乎可以治療身體上、中、下部的各種疾病。
**◎豐隆穴:**主要治療痰引起的頭暈、嘔吐、哮喘。
**◎內庭穴:**主要治療腹部脹滿。如果右邊不舒服,就灸左邊穴位,反之亦然,感到肚子咕嚕叫就表示有效。也治療婦女因寄生蟲引起的食慾異常、月經來時頭暈、小腹疼痛。
**◎委中穴:**治療與環跳穴相同的症狀。
**◎承山穴:**主要治療痔瘡、抽筋。
**◎飛揚穴:**主要治療走路輕快如飛的狀況。
**◎金門穴:**主要治療癲癇。
**◎崑崙穴:**主要治療足部和小腿紅腫、牙痛。
**◎申脈穴:**主要治療白天發作的抽搐、足部腫脹、牙痛。
**◎血海穴:**主要治療所有血液方面的疾病和各種瘡瘍。
**◎陰陵泉穴:**主要治療脅腹脹滿,身體上、中、下部的疾病都可以治療。
**◎三陰交穴:**主要治療腹部脹滿、長期的虛冷、疝氣、腳氣病、遺精、婦女月經不調、長期不孕、難產、白帶過多、淋漓不盡。
**◎公孫穴:**主要治療痰阻塞胸膈、腸風下血(痔瘡出血)、腹部腫塊、婦女因氣滯引起的腹部腫脹。
**◎太衝穴:**主要治療腫脹、行走困難、霍亂、手腳抽筋。
**◎行間穴:**主要治療全身的腹部脹滿、單純的腹部脹滿、婦女因血滯引起的腹部腫脹。
**◎大敦穴:**主要治療各種疝氣、陰囊腫大、腦溢血、破傷風、小兒急慢性驚風等症狀。
**◎隱白穴:**主要治療心脾疼痛。
**◎築賓穴:**主要治療氣疝。
**◎照海穴:**主要治療夜間發作的抽搐、大便不通暢、糖尿病(消渴症)。
**◎太谿穴:**主要治療糖尿病(消渴症)、房事過度導致的疾病、心情不愉快、婦女因水液停滯引起的腹部腫脹。
**◎然谷穴:**主要治療咽喉腫痛、咳血、遺精、溫瘧(反覆發燒)、疝氣、足心發熱、小兒臍風(新生兒臍部感染)。
**◎湧泉穴:**主要治療足心發熱、疝氣、小腹氣衝上逆、血尿、氣痛。
8. 背部
◎大杼:主偏身發熱,癉瘧咳嗽。
◎神道:主背上怯怯乏氣。
◎至陽:主五疸痞滿。
◎命門:主老人腎虛腰疼,及諸痔脫肛,腸風下血。
◎風門:主易感風寒,咳嗽痰血,鼻衄,一切鼻病。
◎肺俞:主內傷外感,咳嗽吐血,肺癰,肺痿,小兒龜背。
◎膈俞:主胸脅心痛,痰瘧痃癖,一切血疾。
◎肝俞:主吐血,目暗,寒疝。
◎長強:主痔漏。
◎膽俞:主脅滿,乾嘔,驚怕,睡臥不安,酒疸目黃,面發赤斑。
◎脾俞:主內傷脾胃,吐泄,瘧,痢,喘急,黃疸,食症,吐血,小兒慢脾風。
◎三焦俞:主脹滿積塊,痢疾。
◎胃俞:主黃疸,食畢頭眩,瘧疾,善飢不能食。
◎腎俞:主諸虛,令人有子,及耳聾,吐血,腰痛,女勞疸,婦人赤白帶下。
◎小腸俞:主便血下痢,便黃赤。
◎大腸俞:主腰脊痛,大小便難,或泄痢。
◎膀胱俞:主腰脊強,便難腹痛。
◎凡五臟瘧,灸五臟俞。
◎譩譆:主諸瘧,久瘧眼暗。
◎意舍:主脅滿嘔吐。
白話文:
背部
**◎大杼穴:**主要治療身體一側發熱、瘧疾、咳嗽。
**◎神道穴:**主要治療背部虛弱、氣力不足。
**◎至陽穴:**主要治療各種黃疸、腹部脹滿。
**◎命門穴:**主要治療老年人腎虛引起的腰痛、各種痔瘡、脫肛、腸風下血(腸道出血)。
**◎風門穴:**主要治療容易感受風寒、咳嗽帶痰或血絲、流鼻血、各種鼻病。
**◎肺俞穴:**主要治療內傷或外感引起的疾病、咳嗽、吐血、肺癰(肺部膿腫)、肺痿(肺功能衰退)、小兒脊椎彎曲。
**◎膈俞穴:**主要治療胸部、脅肋部、心臟疼痛、痰瘧、癗癖(腹部腫塊)、各種血症。
**◎肝俞穴:**主要治療吐血、視力模糊、寒疝(睪丸或腹股溝疼痛腫脹)。
**◎長強穴:**主要治療痔瘡、肛漏。
**◎膽俞穴:**主要治療脅肋部脹滿、噁心、驚恐、睡眠不安、黃疸、眼睛發黃、面部發紅斑點。
**◎脾俞穴:**主要治療因脾胃內傷引起的疾病、嘔吐腹瀉、瘧疾、痢疾、喘促、黃疸、食積、吐血、小兒慢脾風(小兒脾胃功能虛弱引起的疾病)。
**◎三焦俞穴:**主要治療腹部脹滿、腫塊、痢疾。
**◎胃俞穴:**主要治療黃疸、飯後頭暈、瘧疾、容易飢餓但吃不下東西。
**◎腎俞穴:**主要治療各種虛弱症狀、有助於生育、耳聾、吐血、腰痛、女勞疸(婦女因勞累引起的黃疸)、婦女赤白帶下。
**◎小腸俞穴:**主要治療便血、腹瀉、大便呈黃色或紅色。
**◎大腸俞穴:**主要治療腰背疼痛、大小便困難、或腹瀉。
**◎膀胱俞穴:**主要治療腰背僵硬、小便困難、腹痛。
◎凡是五臟的瘧疾,可以針灸五臟的俞穴。
**◎譩譆穴:**主要治療各種瘧疾,以及久病造成的視力模糊。
**◎意舍穴:**主要治療脅肋部脹滿、嘔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