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繼洲

《針灸大成》~ 卷七 (9)

回本書目錄

卷七 (9)

1. 五臟募穴(《聚英》)

中府肺募,巨闕心募,期門肝募,章門脾募,京門腎募

按《難經》云:『陽病行陰,故令募在陰(腹曰陰,募皆在腹)。』

白話文:

中府為肺之募穴,位於胸腔正中線上,第六肋間隙; 巨闕為心之募穴,位於胸腔正中線上,第六肋間隙,中府穴旁開一寸; 期門為肝之募穴,位於季肋腔下,第九肋軟骨與肋弓相交點附近; 章門為脾之募穴,位於胸腔正中線上,第九肋間隙; 京門為腎之募穴,位於人體腰部,第四腰椎橫突旁開二寸。

《難經》中記載:「陽病行於陰,故令募穴位於陰部(腹部稱為陰,募穴皆在腹部)。」

東垣曰:『凡治腹之募,皆為原氣不足,從陰引陽,勿誤也。』又曰:『六淫客邪,及上熱下寒,筋骨皮肉血脈之病,錯取於胃之合及諸腹之募者,必危。』

白話文:

東垣說:「凡是治療腹部的疾病,都是因為原氣不足,從陰性部位引發陽性部位,不要弄錯了。」又說:「六淫邪氣入侵,以及上熱下寒的情況,筋骨皮肉血脈的疾病,如果誤認是胃部或其他腹部募穴,一定很危險。」

2. 五臟俞穴:俞,猶委輸之輸,言經氣由此而輸於彼也。

肺俞三椎下各開寸半。心俞五椎下各開寸半。肝俞九椎下各開寸半。脾俞十三椎下各開寸半。腎俞十四椎下各開寸半。

白話文:

肺俞穴:位於第三椎骨下,左右各開一寸半。 心俞穴:位於第五椎骨下,左右各開一寸半。 肝俞穴:位於第九椎骨下,左右各開一寸半。 脾俞穴:位於第十三椎骨下,左右各開一寸半。 腎俞穴:位於第十四椎骨下,左右各開一寸半。

按《難經》云:『陰病行陽,故令俞在陽(背曰陽,俞皆在背)。』

白話文:

《難經》說:「陰性的病行於陽性經絡,所以俞穴都在陽性部位(背部稱陽,俞穴都在背部)。

東垣曰:『天外風寒之邪,乘中而入。在人之背上,腑俞臟俞,是人之受天外風邪。亦有二說。中於陽則流於經,此病始於外寒,終歸外熱,收治風寒之邪,治其各臟之俞。』

白話文:

東垣說:「來自天外的風寒邪氣,趁虛而入。在人的背上,各臟腑的背部俞穴,是人體接受天外風寒邪氣的地方。也有兩種說法:風寒邪氣侵犯陽氣,就會沿著經絡流動,這種病症一開始是外感風寒,最後會轉化為外熱,治療風寒邪氣的方法,就是治療各臟腑的俞穴。」

3. 八會

腑會中脘,臟會章門,筋會陽陵泉,髓會絕骨,血會膈俞,骨會大杼,脈會太淵,氣會膻中。

《難經》云:『熱病在內者,取會之氣穴也。』

白話文:

腹中相會於中脘穴,內臟相會於章門穴,筋絡相會於陽陵泉穴,骨髓相會於絕骨穴,血液相會於膈俞穴,骨骼相會於大杼穴,脈絡相會於太淵穴,氣血相會於膻中穴。《難經》說:「治療內部發熱的疾病,取其氣血相會的穴位。」

4. 看部取穴

《靈樞》雜症論:『人身上部病取手陽明經,中部病取足太陰經,下部病取足厥陰經,前膺病取足陽明經,後背病取足太陽經。取經者,取經中之穴也。一病可用一二穴。』

白話文:

《靈樞》的雜症論裡說:「人體的上半身有病,治療時取用手陽明經上的穴位;中部的病症,取用足太陰經的穴位;下半身有病,取用足厥陰經的穴位;胸前有病,取用足陽明經的穴位;後背部有病,取用足太陽經的穴位。所謂取穴,是指取經脈上的穴位。治療一種疾病時,只需要使用一到兩個穴位即可。」

5. 治病要穴(《醫學入門》)

針灸穴治大同,但頭面諸陽之會。胸膈二火之地,不宜多灸。背腹陰虛有火者,亦不宜灸,惟四肢穴最妙。凡上體及當骨處,針入淺而灸宜少;凡下體及肉厚處,針可入深灸多無害。前經絡注《素問》未載針灸分寸者,以此推之。

白話文:

針灸穴位的治療方法大致相同,但頭面部是陽經穴位的匯聚處,胸部和橫膈肌是身體內熱火氣凝聚的地方,不宜施行大量的艾灸。背部和腹部陰氣虛弱而有內熱的人也不宜艾灸,唯有四肢的穴位最適合艾灸。通常來說,上半身以及靠近骨頭的地方,針刺深度較淺,艾灸時間宜短;下半身以及肉厚的地方,針刺可以深入,艾灸時間較長也不會造成危害。以前的醫書上沒有記載針灸的具體深度和時間,可以根據以上的原則進行推斷。

6. 手部

◎曲池: 主中風,手攣筋急,痺風,瘧疾先寒後熱。

◎肩井: 主肘臂不舉,扑傷。

◎肩髃: 主癱瘓,肩腫,手攣。

◎三里: 主偏風下牙疼。

◎合谷: 主中風,破傷風,痺風,筋急疼痛,諸般頭病,水腫,難產,小兒急驚風。

◎三間: 主下牙疼。

◎二間: 主牙疾,眼疾。

◎支正: 主七情氣鬱,肘臂十指皆攣及消渴。

◎陽谷: 主頭面手膊諸疾,及痔痛,陰痿。

◎腕骨: 主頭面、臂腕、五指諸疾。

◎後谿: 主瘧疾,癲癇。

◎少澤: 主鼻衄不止,婦人乳腫。

◎間使: 主脾寒症,九種心痛,脾疼,瘧疾,口渴。如瘰癧久不愈,患左灸右,患右灸左。

◎大陵: 主嘔血,瘧。

◎內關: 主氣塊,及脅痛,勞熱,瘧疾,心胸痛。

◎勞宮: 主痰火胸痛,小兒口瘡,及鵝掌風。

◎中渚: 主手足麻木,戰戰蜷攣,肩臂連背疼痛,手背癰毒。

◎神門: 主驚悸怔忡,呆痴,卒中鬼邪,恍惚振禁,小兒驚癇。

◎少衝: 主心虛膽寒,怔忡癲狂。

◎少商: 主雙蛾風,喉痺。

◎列缺: 主咳嗽風痰,偏正頭風,單蛾風,下牙疼。

白話文:

◎曲池: 治療中風、手指抽筋、肌肉僵硬、瘧疾先冷後熱。

◎肩井: 治療手肘手臂無法抬起、外傷。

◎肩髃: 治療癱瘓、肩部腫脹、手指抽筋。

◎三里: 治療偏頭痛、牙痛。

◎合谷: 治療中風、破傷風、肌肉僵硬疼痛、各種頭痛、水腫、難產、嬰兒抽搐。

◎三間: 治療牙痛。

◎二間: 治療牙疾、眼疾。

◎支正: 治療情緒鬱悶、手肘手臂和手指關節僵硬以及消渴症。

◎陽谷: 治療頭部、臉部、手臂、手掌和手指的各種疾病,以及痔瘡疼痛、陽痿。

◎腕骨: 治療頭部、臉部、手臂、手腕和手指的各種疾病。

◎後谿: 治療瘧疾、癲癇。

◎少澤: 治療鼻血不止、女性乳房腫脹。

◎間使: 治療脾臟寒冷症狀、九種心痛、脾臟疼痛、瘧疾、口渴。如果結核病長期不癒,患左灸右,患右灸左。

◎大陵: 治療嘔血、瘧疾。

◎內關: 治療胸悶、肋部疼痛、勞累發燒、瘧疾、胸痛。

◎勞宮: 治療痰火引起的胸痛、兒童口瘡和鵝掌風。

◎中渚: 治療手腳麻木、顫抖抽搐、肩背疼痛、手背長毒瘡。

◎神門: 治療驚悸恐懼、呆傻、邪祟鬼怪侵襲、恍惚不安,兒童抽搐。

◎少衝: 治療心虛膽怯、恐懼不安、癲狂。

◎少商: 治療雙眉間風、喉嚨腫痛。

◎列缺: 治療咳嗽風痰、偏正頭風、單眉風、牙痛。

7. 足部

◎環跳: 主中風濕,股膝攣痛,腰痛。

◎風市: 主中風,腿膝無力,腳氣,渾身瘙癢,麻痺。

◎陽陵泉: 主冷痺偏風,霍亂轉筋。

◎懸鐘: 主胃熱腹脹,脅痛,腳氣,腳脛濕痺,渾身瘙癢,趾疼。

白話文:

**◎環跳:**治療中風、風濕、大腿和小腿抽筋疼痛、腰疼。

**◎風市:**治療中風、腿和膝蓋無力、腳氣、全身瘙癢、麻痺。

**◎陽陵泉:**治療風寒痺證、半身不遂、霍亂腹痛和抽筋。

**◎懸鐘:**治療胃熱、腹脹、肋骨疼痛、腳氣、小腿濕痺、全身瘙癢、腳趾疼痛。

◎足三里: 主中風中濕,諸虛耳聾,上牙疼,痺風,水腫,心腹鼓脹,噎膈哮喘,寒濕腳氣。上、中、下部疾,無所不治。

白話文:

足三里穴

  • 主治:中風受濕、各種虛弱導致的耳聾、上牙痛、風濕痺證、水腫、心腹脹滿、噎膈哮喘、寒濕引起的腳氣。
  • 不論是身體上、中、下的疾病,都能治療。

◎豐隆: 主痰暈,嘔吐哮喘。

◎內庭: 主痞滿。患右灸左,患左灸右,覺腹響是效。及婦人食蠱,行經頭暈,小腹痛。

◎委中: 治同環跳症。

◎承山: 主痔漏,轉筋。

◎飛揚: 主行步如飛。

◎金門: 主癲癇。

◎崑崙: 主足腿紅腫,齒痛。

◎申脈: 主晝發痓,足腫,牙痛。

◎血海: 主一切血疾及諸瘡。

◎陰陵泉: 主脅腹脹滿,中、下部疾皆治。

◎三陰交: 主痞滿痼冷,疝氣,腳氣,遺精,婦人月水不調,久不成孕,難產,赤白帶下,淋漓。

◎公孫: 主痰壅胸膈,腸風下血,積塊,婦人氣蠱。

◎太衝: 主腫滿,行步艱難,霍亂,手足轉筋。

◎行間: 主渾身蠱脹,單腹蠱脹,婦人血蠱。

◎大敦: 主諸疝,陰囊腫,腦衄,破傷風,小兒急慢驚風等症。

◎隱白: 主心脾痛。

◎築賓: 主氣疝。

◎照海: 主夜發痓,大便閉,消渴。

◎太谿: 主消渴,房勞,不稱心意,婦人水蠱。

◎然谷: 主喉痺,唾血,遺精,溫瘧,疝氣,足心熱,小兒臍風。

◎湧泉: 主足心熱,疝氣,賁豚,血淋,氣痛。

白話文:

**◎豐隆:**治療痰暈、嘔吐、哮喘。

**◎內庭:**治療腹脹、痞滿。患右側的灸左側,患左側的灸右側,感覺腹部有響動就是有效。也治療婦人食蠱、經期頭暈、小腹痛。

**◎委中:**治療與環跳穴相同的症狀。

**◎承山:**治療痔瘡、轉筋。

**◎飛揚:**治療行動如飛。

**◎金門:**治療癲癇。

**◎崑崙:**治療足腿紅腫、牙痛。

**◎申脈:**治療白天發熱、足腫、牙痛。

**◎血海:**治療一切血疾和各種瘡瘍。

**◎陰陵泉:**治療脅腹脹滿,以及中、下部疾病。

**◎三陰交:**治療痞滿痼冷、疝氣、腳氣、遺精、婦人月經不調、久不懷孕、難產、赤白帶下、淋漓。

**◎公孫:**治療痰壅胸膈、腸風下血、積塊、婦人氣蠱。

**◎太衝:**治療腫滿、行步艱難、霍亂、手足轉筋。

**◎行間:**治療全身蠱脹、單腹蠱脹、婦人血蠱。

**◎大敦:**治療各種疝氣、陰囊腫、腦衄、破傷風、小兒急慢性驚風等症。

**◎隱白:**治療心脾痛。

**◎築賓:**治療氣疝。

**◎照海:**治療夜發熱、大便閉結、消渴。

**◎太谿:**治療消渴、房勞過度、不稱心意、婦人水蠱。

**◎然谷:**治療喉嚨麻痺、唾血、遺精、溫瘧、疝氣、足心熱、小兒臍風。

**◎湧泉:**治療足心熱、疝氣、賁豚、血淋、氣痛。

8. 背部

◎大杼: 主偏身發熱,癉瘧咳嗽。

◎神道: 主背上怯怯乏氣。

◎至陽: 主五疸痞滿。

◎命門: 主老人腎虛腰疼,及諸痔脫肛,腸風下血。

◎風門: 主易感風寒,咳嗽痰血,鼻衄,一切鼻病。

◎肺俞: 主內傷外感,咳嗽吐血,肺癰,肺痿,小兒龜背。

◎膈俞: 主胸脅心痛,痰瘧痃癖,一切血疾。

◎肝俞: 主吐血,目暗,寒疝。

◎長強: 主痔漏。

◎膽俞: 主脅滿,乾嘔,驚怕,睡臥不安,酒疸目黃,面發赤斑。

◎脾俞: 主內傷脾胃,吐泄,瘧,痢,喘急,黃疸,食症,吐血,小兒慢脾風。

◎三焦俞: 主脹滿積塊,痢疾。

◎胃俞: 主黃疸,食畢頭眩,瘧疾,善飢不能食。

◎腎俞: 主諸虛,令人有子,及耳聾,吐血,腰痛,女勞疸,婦人赤白帶下。

◎小腸俞: 主便血下痢,便黃赤。

◎大腸俞: 主腰脊痛,大小便難,或泄痢。

◎膀胱俞: 主腰脊強,便難腹痛。

凡五臟瘧,灸五臟俞。

◎譩譆: 主諸瘧,久瘧眼暗。

◎意舍: 主脅滿嘔吐。

白話文:

◎大杼: 主要治療身體偏熱、瘧疾發作、咳嗽。

◎神道: 主要治療背部乏力、氣虛。

◎至陽: 主要治療五臟積滯、腹脹。

◎命門: 主要治療老年人腎虛導致的腰痛,以及各種痔瘡脫肛、腸風下血。

◎風門: 主要治療容易遭受風寒侵襲,導致咳嗽、痰中帶血、流鼻血,以及各種鼻部疾病。

◎肺俞: 主要治療內傷外感引起的咳嗽、吐血、肺癰、肺痿,以及小兒背部隆起。

◎膈俞: 主要治療胸脅疼痛、痰飲瘧疾、結塊、各種血癥。

◎肝俞: 主要治療吐血、視力模糊、寒疝。

◎長強: 主要治療痔瘡漏出。

◎膽俞: 主要治療脅部脹滿、乾嘔、驚恐、難以入睡,以及酒疸目黃、面部發紅生斑。

◎脾俞: 主要治療內傷脾胃引起的嘔吐、腹瀉、瘧疾、痢疾、喘急、黃疸、食道疾病、吐血,以及小兒慢性脾虛。

◎三焦俞: 主要治療脹滿、積食、痢疾。

◎胃俞: 主要治療黃疸、進食後頭暈、瘧疾,以及極度飢餓但無法進食。

◎腎俞: 主要治療各種虛症,使人得到子嗣,以及耳聾、吐血、腰痛、婦女勞疸、婦女赤白帶下。

◎小腸俞: 主要治療便血、腹瀉、便黃或便紅。

◎大腸俞: 主要治療腰脊疼痛、大小便困難,或腹瀉痢疾。

◎膀胱俞: 主要治療腰脊僵硬、便困難、腹痛。

所有五臟引起的瘧疾,都可以灸五臟俞穴。

◎譩譆: 主要治療各種瘧疾,以及久治不愈的瘧疾所導致的視力模糊。

◎意舍: 主要治療脅部脹滿、嘔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