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繼洲

《針灸大成》~ 卷七 (7)

回本書目錄

卷七 (7)

1. 督任要穴(楊氏)

◎督脈:

白話文:

◎督脈:

督脈,起於小腹下部,沿背脊正中線向上行,到頭頂百會穴,在人的身體後方正中線上。

這條脈絡像督察官一樣,督管一身陽氣,所以稱為督脈。

督脈與任脈相表裡,它們共同作用,調節人體的陰陽平衡,維持全身氣血運行。

人病脊膂強痛,癲癇,背心熱,狂走,鬼邪、目痛,大椎骨酸疼,斯乃督脈起於下極,並脊上行風府。起於尾閭,而生是病。

可刺督脈人中穴。鼻柱下近孔陷中,針四分,灸亦可,不及針,昏暈及癲狂者甚效。

◎任脈:

白話文:

當人患有脊椎劇烈疼痛、癲癇、後背發熱、狂奔亂走、精神恍惚、眼睛疼痛、大椎骨酸脹時,這是因為督脈從會陰穴開始,沿著脊椎向上運行,到達風府穴。督脈起於尾閭穴,而這些疾病就是由督脈所引發的。

針刺督脈人中穴

人中穴位於鼻柱下方,凹陷處接近鼻孔。針刺深度四分,也可以艾灸。若是沒有辦法針刺,可以用於治療昏厥和癲狂,效果很好。

◎任脈:

人病七疝八瘕,寒溫不調,口舌生瘡,頭項強痛,斯乃任脈起於中極下,上毛,循腹,到關元,直至咽喉天突,過承漿而生是病。

可刺任脈承漿穴,在髭間陷中,刺入同身寸三分,灸七壯,止七七壯。

白話文:

當人患有七疝八瘕(各種疝氣和腹內腫塊)、寒熱不調、口舌生瘡、頭頸僵硬疼痛時,這些症狀是源於任脈:

任脈起源於肚臍下方的中極穴,向上延伸至腹部,經過關元穴,一直到達咽喉處的天突穴,再經過承漿穴而引發這些疾病。

刺任脈承漿穴,在鬍鬚與嘴角之間的凹陷處,刺入深度同身體寸部的十分之三,灸七壯,再止瀉時灸七十八壯。

2. 奇經八脈歌(《醫經小學》)

督脈起自下極腧,並於脊裡上風府,過腦額鼻入齦交,為陽脈海都綱要。任脈起於中極底,上腹循喉承漿裡,陰脈之海妊所謂。衝脈出胞循脊中,從腹會咽絡口唇,女人成經為血室,脈並少陰之腎經。與任督本於陰會,三脈並起而異行。陽蹻起自足跟裡,循外踝上入風池。陰蹻內踝循喉嗌,本足陰陽脈別支。

白話文:

督脈

  • 起源:下極穴(會陰穴附近)
  • 路線:沿著脊椎內側上行至風府穴(後腦杓),再經過頭部、額頭、鼻子,最後進入牙齦與任脈交會。
  • 功能:主管陽經,是所有陽經的匯集處。

任脈

  • 起源:中極穴(肚臍下方)
  • 路線:向上經過腹部、喉嚨、舌下,然後沿著下顎內側進入牙齦與督脈交會。
  • 功能:主管陰經,是所有陰經的匯集處。

衝脈

  • 起源:子宮
  • 路線:沿著脊椎中間上行,與任脈、督脈會合於咽喉,並連接嘴脣。
  • 功能:女性胞宮經脈,與腎經相通。

陽蹻脈

  • 起源:足跟內側
  • 路線:沿著外側腳踝上行至風池穴(後腦杓)。
  • 功能:是陽經的支脈,屬於足陽明胃經的一條分支。

陰蹻脈

  • 起源:足跟內側
  • 路線:沿著內側腳踝上行至喉嚨。
  • 功能:是陰經的支脈,屬於足太陰脾經的一條分支。

諸陰交起陰維脈,發足少陰築賓郄。諸陽會起陽維脈,太陽之郄金門穴。帶脈周回季脅間,會於維道足少陽。所謂奇經之八脈,維擊諸經乃順常。

白話文:

所有陰經交會而形成陰維脈,起始於腳少陰經的築賓穴。所有陽經交會而形成陽維脈,起始於太陽經的郄穴金門穴。帶脈環繞在兩側脅部之間,與足少陽經在維道穴交會。所說的奇經八脈,如果能循行通暢、貫通各經脈,則符合常理。

3. 奇經八脈(《節要》)

督脈者,起於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絡循陰器,合篡間,繞篡後,別繞臀,至少陰,與巨陽中絡者合少陰,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與太陽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上,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俠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其男子循莖下至篡,與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貫臍中央,上貫心,入喉,上頤環唇,上系兩目之下中央。

白話文:

督脈從會陰穴開始,沿著脊柱內側向上,到達風府穴,進入腦部,沿著前額到鼻樑,屬於陽脈的匯集處。督脈發生病症時,會導致脊椎強直和抽搐,共有27個穴位。這些穴位見前文。 督脈起於下極之腧,並於脊裡,上至風府,入腦上巔,循額至鼻柱,屬陽脈之海。其為病也,脊強而厥,凡二十七穴。穴見前。

任脈與衝脈,皆起於胞中,循脊裡,為經絡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上行,會於咽喉,別而絡唇口。血氣盛,則肌肉熱。血獨盛,則滲灌皮膚生毫毛。婦人有餘於氣,不足於血,以其月事數下,任衝並傷故也。任衝之交脈,不營於唇口,故髭須不生。

白話文:

任脈和衝脈都起源於子宮,沿著脊柱內側運行,是經絡網路的大海。其中表面向外的一支,沿著腹部向上行進,在咽喉相會,再分出支脈連接嘴脣和口腔。血氣旺盛時,肌肉會發熱。血單獨旺盛時,會滲透到皮膚上,長出毛髮。女性若氣多血少,是因為月經經常來潮,導致任脈和衝脈同時受傷。任脈和衝脈交叉點的支脈,不負責嘴脣和口腔,所以不會長鬍鬚。

任脈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裡,上關元,至喉咽,屬陰脈之海。其為病也,苦內結,男子為七疝,女子為瘕聚。凡二十四穴。穴見前。

白話文:

任脈從肚臍下方開始,沿著小腹內側向上,經過關元穴,到達喉嚨咽部,屬於陰脈的匯集處。任脈出問題,會導致腹中脹痛,男性會出現七疝,女性會出現積塊。任脈共有二十四個穴位,詳情請參閱前面的內容。

衝脈者,與任脈皆起於胞中,上循脊裡,為經絡之海。其浮於外者,循腹上行,會於咽喉,別而絡唇口;故曰:『衝脈者,起於氣衝,並足少陰之經,俠臍上行,至胸中而散;其為病也,令人逆氣而裡急。』《難經》則曰:『並足陽明之經。』以穴考之,足陽明俠臍左右各二寸而上行。

白話文:

衝脈和任脈都起源於子宮,向上沿着脊柱內側運行,是經絡的海洋。衝脈浮出體表,沿着腹部向上運行,會合於咽喉,再分出支脈連接嘴脣和口腔;因此說:『衝脈起源於氣血的衝擊,並行的有足少陰經,沿着肚臍兩側向上運行,到胸部就散開;衝脈發病時,會讓人氣逆和裏急。』《難經》上說:『衝脈並行於足陽明經。』根據穴位來考察,足陽明經在肚臍左右兩寸的地方向上運行。

足少陰俠臍左右各一寸而上行。《針經》所載。衝任與督脈,同起於會陰,其在腹也,行乎幽門、通谷、陰都、石關、商曲、肓俞、中柱、四滿、氣穴、大赫、橫骨,凡二十二穴,皆足少陰之分也。然則衝脈,並足少陰之經明矣。

白話文:

從兩側足少陰經,約往上走一寸。根據《針經》記載,衝脈、任脈和督脈,都從會陰穴開始,在腹中的走行路線為幽門、通谷、陰都、石關、商曲、肓俞、中柱、四滿、氣穴、大赫、橫骨,一共二十二個穴位,都是屬於足少陰經的分支。因此,衝脈也與足少陰經一起走向成為明顯的了。

幽門巨闕旁,通谷上脘旁,陰都通谷下,石關陰注下,商曲石關下,肓俞商曲下,中注肓俞下,四滿中注下,氣穴四滿下,大赫氣穴下,橫骨大赫下

白話文:

胃門旁邊是巨闕穴,巨闕穴上方是上脘穴,陰都穴與上脘穴相通,陰注穴在下方,石關穴在陰注穴下方,肓俞穴在石關穴下方,中注穴在肓俞穴下方,四滿穴在中注穴下方,氣穴在四滿穴下方,大赫穴在氣穴下方,橫骨穴在大赫穴下方。

帶脈者,起於季脅,回身一周。其為病也,腹滿,腰溶溶如坐水中。其脈氣所發,正名帶脈,以其回身一周如帶也。又與足少陽會於帶脈、五樞、維道,此帶脈所發。凡六穴。

帶脈季脅下一寸八分,五樞帶脈下三寸,維道章門下五寸三分

白話文:

帶脈這條經脈,起始於兩側季脅,繞著身體一週。患有帶脈病症的人,會出現腹部脹滿、腰部軟弱無力,感覺像坐在水裡一樣。帶脈輸布的氣血所發出的脈絡,名為帶脈,因為它繞著身體一週,就像一條腰帶。帶脈還與足少陽膽經會合於帶脈、五樞、維道這三個穴位,這是帶脈所發出的經絡。總共有六個穴位。

帶脈位於季肋下方一寸八分,五樞位於帶脈下方三寸,維道位於章門下方五寸三分。

陽蹻脈者,起於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風池。其為病也,令人陰緩而陽急。兩足蹻脈,本太陽之別,合於太陽,其氣上行,氣並相還,則為濡目,氣不營則目不合;男子數其陽,女子數其陰。當數者為經,不當數者為絡也。蹻脈長八尺。

白話文:

陽蹻脈:

  • 起源於腳後跟中部,
  • 沿著外腳踝向上運行,
  • 進入風池穴(後腦勺底部)。

病症:

  • 導致陰氣緩慢,陽氣急促。

與太陽經的關係:

  • 陽蹻脈源於太陽經,是太陽經的分支。
  • 陽蹻脈的氣往上行,與太陽經的氣互相循環。

濡目:

  • 如果兩條陽蹻脈的氣同時運行,會滋潤眼睛。
  • 如果氣不能正常運行,眼睛就會閉合。

男女之分:

  • 男性陽蹻脈的脈搏較強。
  • 女性陰蹻脈的脈搏較弱。

經絡之分:

  • 脈搏跳動正常的是經脈。
  • 脈搏跳動異常的是絡脈。

長度:

  • 陽蹻脈的長度為八尺。

所發之穴,生於申脈,本於僕參,郄於附陽,與足少陽會於居髎,又與手陽明會於肩髃及巨骨,又與手太陽、陽維會於臑俞,又與手足陽明會與地倉及巨髎,又與任脈、足陽明會於承泣。凡二十穴。

白話文:

所發出的經外奇穴,起源於申脈,根本在僕參穴,主治穴在附陽穴,與足少陽膽經會合於居髎穴,與手陽明大腸經會合於肩髃穴和巨骨穴,與手太陽小腸經、陽維脈會合於臑俞穴,與手足陽明大腸經、胃經會合於地倉穴和巨髎穴,與任脈、足陽明胃經會合於承泣穴。總共有二十個穴位。

申脈外踝下,僕參跟骨下,附陽外跟上,居髎章門下,肩髃肩端,巨骨肩端,臑俞肩後甲骨上廉,地倉口吻旁,巨髎鼻兩旁,承泣目下七分

白話文:

  • 申脈:在腳踝外側下方
  • 僕參:在跟骨下方
  • 附陽:在腳後跟外側上方
  • 居髎:在腰部章門穴下方
  • 肩髃:在肩膀頂端
  • 巨骨:在肩膀頂端
  • 臑俞:在肩膀後側,肩胛骨上緣
  • 地倉:在嘴角旁邊
  • 巨髎:在鼻子兩側
  • 承泣:眼下七分處

陰蹻脈者,亦起於跟中,循內踝上行,至咽喉,交貫衝脈。其為病也,令人陽緩而陰急。故曰:『蹻脈者,少陰之別,起於然谷之後,上內踝之上,直上陰,循陰股入陰,上循胸裡,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鼻,屬目內眥,合於太陽。女子以之為經,男子以之為絡。』兩足蹻脈,長八尺,而陰蹻之郄在交信,陰蹻病者取此,凡四穴。

照海足內踝下,交信內踝上

白話文:

陰蹻脈:從腳底後跟開始,沿著腳踝內側向上延伸,直到喉嚨,與衝脈相交會。

當陰蹻脈發生疾病時,會導致陽氣不足,陰氣過盛。因此,古人說:「陰蹻脈是少陰經的分支,從腳底然谷穴後面開始,向上通過內踝上方,一直向上行經陰股、陰部,進入胸腔,到達缺盆穴,再向上穿過人迎穴前方,進入鼻子,與眼睛內側的眼角相連,與太陽經相會。女性將其作為經脈,男性將其作為絡脈。」

人體兩條足部的陰蹻脈,長約八尺。陰蹻脈的郄穴(疼痛點)位於交信穴,治療陰蹻脈疾病時,需要取用這四個穴位。

足三里穴位於小腿外側,犢鼻穴下三寸,外踝尖上三寸,在腓骨與脛骨之間的凹陷中。

陽維脈者,維於陽,其脈起於諸陽之會,與陰維皆維絡於身。若陽不能維於陽,則溶溶不能自收持。其脈氣所發,別於金門,郄於陽交,與手太陽及陽蹻脈會於臑俞,又與手少陽會於臑會,又與手足少陽會於天髎,又與手足少陽、足陽明會於肩井。其在頭也,與足少陽會於陽白,上於本神及臨泣、目窗、上至正營、承靈,循於腦空,下至風池、日月;其與督脈會,則在風府及啞門。其為病也,苦寒熱。

凡三十二穴。

白話文:

陽維脈是維持陽氣的脈絡,它的脈氣起源於諸陽經氣匯聚的地方,與陰維脈共同聯絡全身。如果陽氣不能被維繫在陽部,那麼就會鬆散不能收束。陽維脈的脈氣發出後,分出支脈通向金門穴,在陽交穴為郄穴,與手太陽小腸經及足陽蹻膀胱經會合於臑俞穴,又與手少陽三焦經會合於臑會穴,還與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會合於天髎穴,與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足陽明胃經會合於肩井穴。在頭部的循行,陽維脈與足少陽膽經會合於陽白穴,上行至本神穴、臨泣穴、目窗穴,再上達正營穴、承靈穴,循行於腦空,下行至風池穴、日月穴;與督脈會合,則位於風府穴及啞門穴。陽維脈發生病變時,會出現發熱或惡寒的症狀。

足三里

**解說:**位於小腿外側,犢鼻穴下三寸,肚臍正對處。按壓時有痠脹感。

足三里 小腿外側,犢鼻下三寸,臍相對,按之痠脹。

陰陵泉

**解說:**位於小腿內側,膝蓋內側上方三寸,腓骨後緣。按壓時有痠脹感。

陰陵泉 小腿內側,膝內上方三寸,腓骨後緣,按之痠脹。

三陰交

**解說:**位於小腿內側,內踝尖上三寸,脛骨後緣。按壓時有痠脹感。

三陰交 小腿內側,踝尖上三寸,脛骨後緣,按之痠脹。

太溪

**解說:**位於腳內踝後方,跟腱內側凹陷處。按壓時有痠麻感。

太溪 內踝後,跟腱內側凹陷,按之痠麻。

腎俞

**解說:**位於後背,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兩指寬處。按壓時有痠脹感。

腎俞 腰背,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二指,按之痠脹。

脾俞

**解說:**位於後背,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開兩指寬處。按壓時有痠脹感。

脾俞 腰背,十一胸椎棘突下,旁開二指,按之痠脹。

肝俞

**解說:**位於後背,第九胸椎棘突下,旁開兩指寬處。按壓時有痠脹感。

肝俞 腰背,九胸椎棘突下,旁開二指,按之痠脹。

心俞

**解說:**位於後背,第五胸椎棘突下,旁開兩指寬處。按壓時有痠脹感。

心俞 腰背,五胸椎棘突下,旁開二指,按之痠脹。

肺俞

**解說:**位於後背,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兩指寬處。按壓時有痠脹感。

肺俞 腰背,三胸椎棘突下,旁開二指,按之痠脹。

膻中

**解說:**位於胸前,兩乳頭連線中點。按壓時有痠脹感。

膻中 胸前,兩乳頭連線中點,按之痠脹。

天樞

**解說:**位於腹部,肚臍旁開二指寬處。按壓時有痠脹感。

天樞 腹,臍旁開二指,按之痠脹。

大橫

**解說:**位於腹部,肚臍上四寸,旁開二指寬處。按壓時有痠脹感。

大橫 腹,臍上四寸,旁開二指,按之痠脹。

關元

**解說:**位於腹部,肚臍下三寸。按壓時有痠脹感。

關元 腹,臍下三寸,按之痠脹。

氣海

**解說:**位於腹部,肚臍下一個半寸。按壓時有痠脹感。

氣海 腹,臍下一個半寸,按之痠脹。

神闕

**解說:**即肚臍。

神闕 臍也。

中脘

**解說:**位於腹部,肚臍上四寸。按壓時有痠脹感。

中脘 腹,臍上四寸,按之痠脹。

巨闕

**解說:**位於腹部,肚臍上六寸。按壓時有痠脹感。

巨闕 腹,臍上六寸,按之痠脹。

鳩尾

**解說:**位於胸腹交界處,兩乳頭連線中點上方。按壓時有痠脹感。

鳩尾 胸腹交界,兩乳頭連線中點上方,按之痠脹。

華蓋

**解說:**位於腹部,肚臍旁開三寸處。按壓時有痠脹感。

華蓋 腹,臍旁開三寸,按之痠脹。

水分

**解說:**位於腹部,肚臍旁開四寸處。按壓時有痠脹感。

水分 腹,臍旁開四寸,按之痠脹。

建裏

**解說:**位於腹部,肚臍旁開五寸處。按壓時有痠脹感。

建裏 腹,臍旁開五寸,按之痠脹。

天宗

**解說:**位於肩胛骨上緣,正對肩峯。按壓時有痠脹感。

天宗 肩胛骨上緣,對肩峯,按之痠脹。

極泉

**解說:**位於腋窩正中央。按壓時有痠脹感。

極泉 腋窩正中,按之痠脹。

章門

**解說:**位於腹部,肋骨下端旁開兩指寬處。按壓時有痠脹感。

章門 腹,肋骨下,旁開二指,按之痠脹。

期門

**解說:**位於腹部,肋骨下端旁開三寸處。按壓時有痠脹感。

期門 腹,肋骨下,旁開三寸,按之痠脹。

少海

**解說:**位於手掌,小指側,掌心橫紋中央。按壓時有痠脹感。

少海 掌,小指側,掌心橫紋中,按之痠脹。

神門

**解說:**位於手腕內側,尺側腕屈肌腱橈側。按壓時有痠脹感。

神門 腕內側,尺側腕屈肌腱橈側,按之痠脹。

金門足外踝下,陽交外踝上,臑俞肩後胛上,臑會肩前廉,天髎缺盆上,肩井肩頭上,陽白眉上,本神曲差旁,臨泣目上,目窗臨泣後,正營目窗後,承靈正營後,腦空承靈後,風池腦空下,日月期門下,風府,啞門

白話文:

**金門:**外腳踝下方 陽交: 外腳踝上方 臑俞: 肩胛骨後方,肩胛上緣 臑會: 肩胛骨前方,肩胛外緣 天髎: 鎖骨上窩的上方 肩井: 肩峯上方 陽白: 眉毛上方 本神: 顴骨外下方 臨泣: 眼睛上方 目窗: 臨泣後方 正營: 目窗後方 承靈: 正營後方 腦空: 承靈後方 風池: 腦空下方 日月: 風池下方 期門: 日月下方 風府: 後腦勺正中凹陷處 啞門: 風府下方

陰維脈者,維於陰,其脈起於諸陰之交,若陰不能維於陰,則悵然失志。其脈氣所發,陰維之郄,名曰築賓,與足太陰會於腹哀、大橫,又與足太陰、厥陰會於府舍、期門,與任脈會於天突、廉泉,其為病也,苦心痛。凡一十二穴。

築賓內踝上,腹哀日月下,大橫腹哀下,府舍腹結下,期門乳下,天突結喉下,廉泉結喉上

白話文:

陰維脈,是屬於陰經的經脈,它的脈絡起於各陰經的交會處。如果陰氣不能固攝在陰分,就會出現悵然若失、志向消沉的症狀。陰維脈的氣血所發出的部位,在足厥陰肝經的郄穴,稱為築賓穴,與足太陰脾經在腹哀、大橫兩穴會合。又與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在府舍、期門兩穴會合。還與任脈在天突、廉泉兩穴會合。它的病症主要是心痛。陰維脈的穴位總共有 12 個。

築賓:內踝骨上方 腹哀:肚臍下方,接近下腹部 大橫:肚臍下方,橫向位置 府舍:肚臍下方,位置較深 期門:乳房下方 天突:喉嚨下方,胸骨上窩中央 廉泉:喉嚨上方,喉結兩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