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繼洲

《針灸大成》~ 卷七 (5)

回本書目錄

卷七 (5)

1. 任脈經穴歌

任脈三八起會陰,曲骨中極關元銳,石門氣海陰交仍,神闕水分下脘配。建里中上脘相連,巨闕鳩尾蔽骨下,中庭膻中慕玉堂,紫宮華蓋璇璣夜,天突結喉是廉泉,唇下宛宛承漿舍(二十四穴)。

白話文:

任脈起於會陰穴,沿著曲骨、中極、關元、石門、氣海、陰交、神闕、水分、下脘等穴位行進。再經過建裏穴、中脘穴、上脘穴、巨闕穴、鳩尾穴、蔽骨穴、中庭穴、膻中穴、慕玉堂穴、紫宮穴、華蓋穴、璇璣穴,最後止於天突穴和廉泉穴,嘴脣下方有承漿穴(共24個穴位)。

此經不取井滎俞合也。

白話文:

此經不採用井穴、滎穴、俞穴的配穴理論。

脈起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裡上關元,至喉嚨,屬陰脈之海,以人之脈絡,周流於諸陰之分,譬猶水也,而任脈則為之總會,故名曰陰脈之海焉。用藥當分男女,月事多主衝任,是任之為言妊也。乃夫人生養之本,調攝之源,督則由會陰而行背,任則由會陰而行腹,人身之有任督,猶天地之有子午也。人身之任督,以腹背言,天地之子午,以南北言,可以分,可以合者也。

白話文:

脈絡從肚臍下方的中極穴開始,沿著腹壁而上,通過關元穴,到達喉嚨,這是陰脈匯聚的地方。人體的脈絡遍佈於各個陰脈之間,就好像水一樣,而任脈就是這些陰脈的總匯,所以稱為「陰脈之海」。用藥時,必須區分男性和女性,女性月經病症多與衝脈和任脈有關,因為「任」字有「懷孕」的意思。任脈是女性生養的根本,是身體調整的源頭。督脈從會陰穴開始沿著脊背向上運行,任脈從會陰穴開始沿著腹部向上運行。人體的任脈和督脈,就像天地之間的子午線一樣,可以分開,也可以合在一起。

分之以見陰陽之不雜,合之以見渾淪之無間,一而二,二而一也。但在僧道,不明此脈,各執所尚,禁食、禁足、禁語、斷臂、燃指、燒身,枯坐而亡,良可悲夫!間有存中黃一事,而待神氣凝聚者;有運三華五氣之精,而洗骨伐毛者;有搬運周天火候者;有日運臍,夜運泥丸煉體者;有呼九靈,注三精而歸靈府者;有倒斗柄而運化機者;有默朝上帝者;有服氣吞霞者;有閉息存神者;有採煉日精月華者;有吐納導引者;有單運氣行火候者;有投胎奪舍者;有旁門九品漸法三乘者,種種不同,豈離任督。蓋明任督以保其身,亦猶明君能愛民以安其國也。

白話文:

辨別陰陽,在於它們的不同;結合陰陽,則體現了它們的渾然一體。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是一而二,二是而一。然而,在僧人道士中,他們不懂這一點,各執一端,禁食、禁足、禁語,甚至斷臂、燃指、燒身,枯坐而亡,真是令人悲哀!

偶爾有修煉「存神黃庭」的人,等待神氣凝聚;有人修煉「運轉三華五氣」之精,洗滌骨骼,清除毛髮;有人搬運周天火候;有人白天運臍,晚上運泥丸(腦部)來修煉身體;有人呼喚九靈(真氣),灌注三精(精、氣、神)而歸於靈府(丹田);有人倒轉北斗柄以運行機理;有人默朝上帝;有人吸服天地靈氣;有人閉息存神;有人採煉太陽精華(日精)和月亮真氣(月華);有人吐納導引;有人單獨運行氣息,控制火候;有人投胎奪舍(轉世);有人修行旁門九品、漸法三乘等各種不同的方法。

這些方法雖然各不相同,但都離不開人體的任督二脈。明瞭任督二脈,才能保全自身,就像明君能愛護百姓以安撫國家一樣。

民斃國亡,任衰身謝,是以上人哲士,先依前注,導引各經,調養純熟,即仙家之能築基是也。然後掃除妄念,以靜定為基本,而收視返聽。含光默默,調息綿綿,握固內守,注意玄關,頃刻水中火發,雪裡花開,兩腎如湯煎,膀胱似火熱,任督猶車輪,四肢若山石,一飲之間,天機自動,於是輕輕然運,默默然舉,微以意定,則金水自然混融,水火自然升降,如桔槔之呼水,稻花之凝露,忽然一粒大如黍米,落於黃庭之中。此採鉛投汞之真秘,子不揣鄙陋,掃卻旁蹊曲徑,指出一條大路,使人人可行也。

白話文:

人如果死亡、國家滅亡,身體就會衰弱去世。因此,古代的智者先依據前人的註解,引導(疏通)各條經絡,調養身體使其健康強壯,這正是仙家們修煉的築基階段。

接著,清除心中的妄念,以靜心定神為基礎,專注於觀察內心和聆聽身體。隱藏光明默默無聲調節呼吸綿延不絕,握緊拳頭守住內心注意體內的玄關(丹田)。

頃刻間,就像水中燃起了火,雪中綻放了花朵,兩腎像沸騰的水,膀胱像炙熱的火,任督二脈像車輪滾動,四肢像穩固的山石。一瞬間,體內的能量自然流轉,於是輕盈地運轉(能量),默默地提起(精神),微微地用意念引導,金水(肺腎之氣)便自然交融,水火(腎心之氣)便自然升降,就像桔槔呼水、稻花凝露。

忽然間,有一粒如黍米大小的能量球,落入了黃庭(丹田)之中。這就是採鉛投汞的真諦。我雖然能力低微,但掃清了旁門左道,指出一條大路,讓所有人都可以修煉。

到此之時,意不可散,意散則丹不成矣。紫陽真人曰:『真汞生於離,其用卻在坎,姹女過南園,手持玉橄欖。』正此謂也。日日行之無間斷,無毫髮之差,如是煉之一刻,則一刻之周天;煉之一時,則一時之周天;煉之一日,則一日之周天;煉之百日,則百日之周天,謂之立基。煉之十月,謂之胎仙。

白話文:

到了這個階段,心神不可分散,心神分散則丹藥無法煉成。紫陽真人說:「真正的水銀生於離卦,但它的作用卻在坎卦,紅顏少女走過南園,手裡握著玉橄欖。」正指的是這個意思。

日日如是修煉,不間斷,不差毫髮。像這樣煉製一刻鐘,則是一刻鐘的天地運行一個週期;煉製一個時辰,則是一個時辰的天地運行一個週期;煉製一天,則是一天的天地運行一個週期;煉製一百天,則是一百天的天地運行一個週期,稱為「立基」。煉製十月,稱為「胎仙」。

功夫至此,身心混沌,與虛空等,不知身之為我,我之為身,亦不知神之為氣,氣之為神,不規中而自規中,不胎息而自胎息,水不求而自生,火不求而自出,虛室生白,黑地引針,不知其所以然而然,亦不知任之為督,督之為任也。至於六害不除,十少不存,五要不調,雖為小節之常,終為大道之累。

白話文:

在達到這個境界時,身心渾然一體,與虛空沒有差別,不知身體是我的,我又是身體的,也不知道神就是氣,氣就是神,不拘泥於規矩卻自然符合規矩,不刻意胎息卻自然胎息,水不用求自然產生,火不用求自然冒出,虛無的空間中生出白光,黑暗的地方吸引來針,不知道為什麼這樣,也不知道任督二脈的分別。至於六害不除,十少不足,五要失調,雖然只是小問題,但最終會成為大道中的阻礙。

何名六害?一曰薄名利,二曰禁聲色,三曰廉貨財,四曰損滋味,五曰屏虛妄,六曰除嫉妒,六者有一,衛生之道遠,而未見其有得也。雖心希妙理,口念真經,咀嚼英華,呼吸景象,不能補其失也。何名十少?一曰少思,二曰少念,三曰少笑,四曰少言,五曰少飲,六曰少怒,七曰少樂,八曰少愁,九曰少好,十曰少機。

白話文:

什麼叫做「六害」呢?1.輕視名利。2.禁止聲色。3.廉潔謹慎財貨。4.減少滋味。5.遠離虛妄。6.消除嫉妒。如果這六項中有一項能做到,養生的道理才能達遠,但從未見有人做到過。即使內心渴望殊勝的道理,口裡念誦真經,咀嚼精華,呼吸景象,也不能彌補所失去的。什麼叫做「十少」呢?1.少思慮。2.少牽掛。3.少大笑。4.少說話。5.少飲酒。6.少生氣。7.少快樂。8.少憂愁。9.少好勝。10.少機巧。

夫多思則神散,多念則心勞,多笑則肺腑翻,多言則氣血虛耗,多飲則傷神損壽,多怒則腠理奔浮,多樂則心神邪蕩,多愁則頭面焦枯,多好則志氣潰散,多機則志慮沉迷。茲乃伐人之生,甚於斤斧;蝕人之性,猛於豺狼也。衛生者,戒之哉!

白話文:

過度思考,會讓精神渙散;過度憂慮,會讓心神疲憊;過度大笑,會使內臟翻騰;過度說話,會消耗氣血;過度飲酒,會損害精神,減損壽命;過度憤怒,會使身體氣血失調,毛孔張開;過度快樂,會讓心神虛浮;過度憂愁,會使面容憔悴;過度貪求,會使志向渙散;過度算計,會使心智沉迷。這些行為會損害身心,比斧頭砍柴還嚴重,比豺狼猛獸還兇猛。注重養生的人,一定要戒除這些惡習!

2. 任脈經考正穴法

◎會陰(一名屏翳):

白話文:

◎會陰(另一名稱為屏翳):

兩陰間、任、督、衝三脈所起。督由會陰而行背,任由會陰而行腹,衝由會陰而行足少陰。《銅人》灸三壯。《指微》禁針。

白話文:

兩陰脈指任脈和督脈,它們和衝脈都起於會陰穴。督脈從會陰穴沿著背部向上行,任脈從會陰穴沿著腹中向上行,衝脈從會陰穴沿著足少陰經向上行。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記載,可以用灸法在會陰穴施灸三壯。

《黃帝內經·靈樞·經脈》中指出,會陰穴不應針刺。

主陰汗,陰頭痛,陰中諸病,前後相引痛,不得大小便,男子陰端寒衝心,竅中熱,皮疼痛,穀道瘙癢,久痔相通,女子經水不通,陰門腫痛。卒死者,針一寸補之。溺死者,令人倒拖出水,針補,尿屎出則活,餘不可針。

白話文:

主治:盜汗、陰虛頭痛、陰部各種疾病、前後相連的疼痛、大小便不通、男子陰莖寒氣沖心、尿道熱痛、皮膚疼痛、肛門瘙癢、久治不愈的痔瘡相通、女子經血不通、陰門腫痛。

如果突然死亡:針刺一寸深處補救。

如果是溺水而死:讓人倒著拖出水面,針刺補救。尿液和糞便排出後就能活過來,其他情況下不可針刺。

◎曲骨:

白話文:

◎曲骨:

曲骨之疾,其狀腫痛,常在足背,勢如弓張,偃臥久則轉動難轉,名曰,曲骨之最劇者。

橫骨上,中極下一寸,毛際陷中,動脈應手。足厥陰、任脈之會。《銅人》灸七壯、至七七壯。針二寸。《素注》針六分,留七呼。又云:『針一寸。』

白話文:

肚臍上方約一寸,毛髮盡處的凹陷處,動脈在手指下跳動,足厥陰經和任脈在此交會。

《銅人經》建議灸七次或最多灸七七次。針刺深度二寸。《素注》中記載,針刺深度六分,待穴位痠痛麻脹感持續七次呼吸後再出針。另外,也有人記載針刺深度一寸。

主失精,五臟虛弱,虛乏冷極,小腹脹滿,小便淋澀不通,頹疝,小腹痛,婦人赤白帶下。

◎中極(一名玉泉,一名氣原):

白話文:

◎中極(又稱玉泉、氣原):

關元下一寸,臍下四寸。膀胱之募。足三陰,任脈之會。《銅人》針八分,留十呼,得氣即瀉,灸百壯,至三百壯止。《明堂》灸不及針,日三七壯。《下經》灸五壯。

白話文:

關元穴位於肚臍下方一寸,肚臍下方四寸的位置。它是膀胱經氣血聚集的地方,也是足三陰經和任脈相匯之處。《銅人經》中記載,針灸關元穴深度為八分,留針十分鐘,針到得氣後立即出針。灸法用艾條灸100-300壯。《明堂經》中指出,灸關元穴的效果不及針灸,每天灸3次,每次7壯。《下經》中記載,灸關元穴5壯即可。

主冷氣積聚,時上衝心,腹中熱,臍下結塊,賁豚搶心,陰汗水腫,陽氣虛憊,小便頻數,失精絕子,疝瘕,婦人產後惡露不行,胎衣不下,月事不調,血結成塊,子門腫痛不端,小腹苦寒,陰癢而熱,陰痛,恍惚尸厥,飢不能食,臨經行房羸瘦,寒熱,轉脬不得尿,婦人斷緒,四度針即有子。

白話文:

原古文:

主冷氣積聚,時上衝心,腹中熱,臍下結塊,賁豚搶心,陰汗水腫,陽氣虛憊,小便頻數,失精絕子,疝瘕,婦人產後惡露不行,胎衣不下,月事不調,血結成塊,子門腫痛不端,小腹苦寒,陰癢而熱,陰痛,恍惚屍厥,飢不能食,臨經行房羸瘦,寒熱,轉脬不得尿,婦人斷緒,四度針即有子。

主治:冷氣在體內積聚,導致氣逆上升至心,腹部發熱,臍下有硬塊,胸中有氣體上衝而感覺心痛,陰部盜汗而出現水腫,陽氣不足導致疲乏虛弱,小便次數增多,精液流失而導致不育,氣血阻滯導致疝氣和瘕核,婦女產後惡露不能排出,胎衣殘留未下,月經失調,血凝結塊,子宮腫痛位置不正,小腹寒冷,陰部瘙癢且發熱,陰部疼痛,頭暈目眩、昏厥,飢餓卻不能進食,經期或性交後身體虛弱消瘦,寒熱交替,膀胱氣化不利導致尿液不通暢,婦女經脈不通暢,針灸四次即可懷孕。

◎關元:

白話文:

◎關元:

在臍下一寸,是本命元氣聚會之處,主掌腸胃消化、泌尿生殖系統健康。若關元穴通暢,元氣充足,則身體強健,精神飽滿。若關元穴阻塞,元氣虛弱,則容易出現消化不良、排尿不順、腰腿痠軟等症狀。

臍下三寸。小腸之募。足三陰,任脈之會。下紀者,關元也。《素注》針一寸二分,留七呼,灸七壯。又云:『針二寸。』《銅人》針八分,留三呼,瀉五吸,灸百壯,止三百壯。《明堂》娠婦禁針,若針而落胎,胎多不出,針外崑崙立出。

白話文:

臍下方三寸。小腸所屬的募穴。足三陰經和任脈交會之處。下屬的穴位,便是關元穴。《素注》記載:針刺一寸二分深,留針七次呼吸的時間,灸七壯。又說:「針刺二寸。」《銅人》記載:針刺八分深,留針三次呼吸的時間,瀉針五次吸氣的時間,灸百壯,最多三百壯。《明堂》記載:懷孕的婦女禁止針灸關元穴,若針灸導致胎兒掉落,胎兒多半無法娩出,須針刺外崑崙穴,胎兒才能娩出。

主積冷虛乏,臍下絞痛,漸入陰中,發作無時,冷氣結塊痛;寒氣入腹痛,失精白濁,溺血七疝,風眩頭痛,轉脬閉塞,小便不通,黃赤,勞熱,石淋五淋,泄利,賁豚搶心,臍下結血,狀如覆杯,婦人帶下,月經不通,絕嗣不生,胞門閉塞,胎漏下血,產後惡露不止。

白話文:

主要症狀:

  • 體虛乏力,寒積導致臍下絞痛,逐漸蔓延到下腹
  • 疼痛發作時間不定,感覺如冷氣結成塊狀而疼痛
  • 寒氣進入腹中疼痛,精液減少,精液呈白色渾濁
  • 小便中帶血,七種疝氣,頭暈頭痛,膀胱阻塞閉塞,小便不通,小便黃赤
  • 身體勞累發熱,尿中帶有小石子,五種淋病,腹瀉腹脹,胸脅痛,臍下積血,形狀像扣著的杯子
  • 女性白帶下,月經不通,不孕不育,子宮閉塞,流產或產後出血不止

◎石門(一名利機,一名精露,一名丹田,一名命門):

白話文:

◎石門(別名利機、精露、丹田、命門):

臍下二寸。三焦募也。《銅人》灸二七壯,止一百壯。《甲乙》針八分,留三呼,得氣即瀉,《千金》針五分。《下經》灸七壯。《素注》針六分,留七呼,婦人禁針、禁灸,犯之絕子。

白話文:

肚臍下方二寸處。它是三焦經的募穴(經氣聚集的地方)。

《銅人經》灸27壯,不能超過100壯。 《甲乙經》針刺八分深,留針三呼(三口氣的時間),得到氣後就取出針。 《千金方》針刺五分深。 《下經》灸七壯。 《素注》針刺六分深,留針七呼(七口氣的時間),婦女禁止鍼灸,否則會導致不孕。

主傷寒,小便不利,泄利不禁,小腹絞痛,陰囊入小腹,賁豚搶心,腹痛堅硬,卒疝繞臍,氣淋血淋,小便黃,嘔吐血不食穀,穀不化,水腫,水氣行皮膚,小腹皮敦敦然,氣滿,婦人因產惡露不止,結成塊,崩中漏下。

白話文:

對付傷寒,小便不通暢,腹瀉無法控制,小腹劇烈絞痛,陰囊縮入小腹,心口灼熱難受,腹痛堅硬,突然疝氣圍繞著肚臍,氣淋、血淋,小便發黃,嘔吐血液,不進食,食物不消化,水腫,水氣流動於皮膚之下,小腹皮膚像一團東西,脹滿,產婦惡露不停,結成塊狀,崩漏不止。

◎氣海(一名脖胦,一名下盲):

臍下一寸半宛宛中。男子生氣之海。《銅人》針八分,得氣即瀉,瀉後宜補之。可灸百壯。《明下》灸七壯。

白話文:

◎ 氣海(別名脖胦、下盲):

在肚臍下方一寸半,凹陷的地方。是男性生命力發源的地方。《銅人》記載,針灸八分,感到氣感後就瀉針,瀉針後要補養。可以艾灸一百壯。《明下》記載,艾灸七壯。

主傷寒,飲水過多,腹脹腫,氣喘心下痛,冷病面赤,臟虛氣憊,真氣不足,一切氣疾久不瘥,肌體羸瘦,四肢力弱,賁豚七疝,小腸膀胱腎餘,癥瘕結塊,狀如覆杯,腹暴脹,按之不下,臍下冷氣痛,中惡脫陽欲死,陰症卵縮,四肢厥冷,大便不通,小便赤,卒心痛,婦人臨經行房羸瘦,崩中,赤白帶下,月事不調,產後惡露不止,繞臍㽲痛,閃著腰痛,小兒遺尿。

白話文:

功效:

治療傷寒、飲水過量導致腹脹、氣喘、心痛、發冷後臉紅、臟腑虛弱乏力、元氣不足、所有氣疾久治不癒、身體羸弱消瘦、四肢無力、賁門疾患、小腸、膀胱、腎臟餘疾、腹中腫塊如杯狀、腹部急劇脹大、按壓後不消退、臍下冷氣疼痛、虛脫瀕死、陰症、陰莖萎縮、四肢冰涼、大便不通、小便赤紅、突然心痛、婦女經期房事後虛弱消瘦、崩漏、赤白帶下、月經不調、產後惡露不止、肚臍周圍疼痛、閃腰疼痛、小兒遺尿。

浦江鄭義宗患滯下昏仆,目上視,溲注汗泄,脈大,此陰虛陽暴絕,得之病後酒色。丹溪為灸氣海漸蘇,服人參膏數斤愈。

白話文:

肚臍下約一寸處,位於膀胱的上面。三焦的募穴,任脈、少陰脈、衝脈的交會點。《銅人經》針灸到八分深,針得氣後就要瀉,瀉後宜補,灸一百壯。《明堂》記載的灸法不及針灸,每天灸三七壯,最多灸一百壯。 ◎陰交(一名橫戶):

臍下一寸,當膀胱上際。三焦之募,任脈、少陰、衝脈之會。《銅人》針八分,得氣即瀉,瀉後宜補,灸百壯。《明堂》灸不及針,日三七壯,止百壯。

主氣痛如刀攪,腹䐜堅痛,下引陰中,不得小便,兩丸騫,疝痛,陰汗濕癢,腰膝拘攣,臍下熱,鬼擊,鼻出血,婦人血崩,月事不絕,帶下,產後惡露不止,繞臍冷痛,絕子、陰癢,賁豚上腹,小兒陷囟。

白話文:

主要症狀:

  • 劇烈腹痛,如刀攪
  • 腹部堅硬疼痛,延伸至生殖器
  • 小便困難
  • 睾丸萎縮
  • 疝氣疼痛
  • 下體瘙癢,伴有潮濕
  • 腰膝痠痛,活動受限
  • 肚臍下方發熱
  • 癲癇發作
  • 鼻出血
  • 女性經血過多,經期過長
  • 白帶過多
  • 產後惡露持續不止
  • 肚臍周圍疼痛發冷
  • 不育、下體瘙癢
  • 上腹部脹氣
  • 嬰兒囟門凹陷

◎神闕(一名氣舍):

當臍中。《素注》禁針,針之使人臍中惡瘍潰,屎出者死。灸三壯。《銅人》灸百壯。

白話文:

◎神闕(又稱氣舍):

位於肚臍中央。《素注》禁止針灸,因為針灸可能會導致肚臍潰瘍,甚至使人排出糞便而死亡。宜灸三壯。《銅人》記載宜灸百壯。

主中風不省人事,腹中虛冷,傷敗臟腑,泄利不止,水腫鼓脹,腸鳴狀如流水聲,腹痛繞臍,小兒奶利不絕,脫肛,風癇,角弓反張。

白話文:

適用於中風導致失去意識、腹腔虛冷、內臟損傷、腹瀉不止、水腫脹大、腸道鳴響如流水、腹痛繞臍、小兒腹瀉不止、脫肛、癲癇、角弓反張等症狀。

徐平仲中風不蘇。桃源簿為灸臍中百壯始蘇,不起,再灸百壯。

◎水分(一名分水):

白話文:

水分(又稱分水):

徐平仲中風,失去知覺。桃源簿為他灸(燃燒艾草)肚臍,灸了一百個壯才蘇醒過來。但是他站不起來,於是又灸了一百個壯。

下脘下一寸,臍上一寸,穴當小腸下口。至是而泌別清濁,水液入膀胱,渣滓入大腸,故曰水分。《素注》針一寸。《銅人》針八分,留三呼,瀉五吸。水病灸大良。又云:『禁針。針之水盡即死。』《明堂》水病灸七七壯,止四百壯,針五分,留三呼。《資生》云:『不針為是。』

白話文:

在肚臍下方一寸,中脘穴下方一寸處,穴道與小腸的下端相對應。在這個位置,水液和廢物分離開來,水液進入膀胱,廢物進入大腸,所以這裡稱為「水分穴」。《素注》說針刺一寸。《銅人》說針刺八分,停留三呼,取出五吸。水腫疾病可以用灸法治療效果很好。另說:「禁止針刺。針刺後體內水分全部流失即死亡。」《明堂》說水腫疾病可以用艾灸治療,艾灸七到七百壯,針刺五分,停留三呼。《資生》說:「不針刺纔是正確的。」

主水病,腹堅腫如鼓,轉筋,不嗜食,腸胃虛脹,繞臍痛衝心,腰脊急強,腸鳴狀如雷聲,上衝心,鬼擊,鼻出血,小兒陷囟。

白話文:

主治水腫病,腹部腫脹如鼓,抽筋,不愛吃東西,腸胃脹氣,肚臍周圍疼痛衝擊心窩,腰背僵硬,腸鳴聲如雷鳴般,往上衝擊心窩,感覺像鬼怪擊打,鼻出血,小兒囟門凹陷。

◎下脘:

白話文:

◎下脘:

位於腹部的中線上,肚臍下三寸處,胸骨劍突下四寸,屬任脈。

建里下一寸,臍上二寸,穴當胃下口,小腸上口,水穀於是入焉。足太陰、任脈之會。《銅人》針八分,留三呼,瀉五吸,灸二七壯,止二百壯。

白話文:

建裏穴:位於肚臍下方一寸,肚臍上方二寸。穴位正好在胃的下方出口,小腸的上面開口。食物和水液會從這個穴位進入人體。足太陰脾經任脈在此穴位會合。

針刺方法:

  • 針刺深度:八分
  • 留針時間:三口呼出
  • 出針時間:五口吸入
  • 艾灸方法:灸七壯,最多可灸至二百壯

主臍下厥氣動,腹堅硬,胃脹,羸瘦,腹痛,六腑氣寒,穀不轉化,不嗜食,小便赤,痞塊連臍上厥氣動,日漸瘦,脈厥動,翻胃。

白話文:

主要症狀:臍下有寒氣擾動,腹部堅硬,胃脹氣,消瘦,腹痛,六臟寒氣鬱結,食物無法消化吸收,不想吃東西,小便發紅,臍上方有硬塊,寒氣擾動向上,體重逐漸減輕,脈搏微弱跳動,胃氣上逆。

◎建里:

中脘下一寸,臍上三寸。《銅人》針五分,留十呼,灸五壯。《明堂》針一寸二分。

主腹脹,身腫,心痛,上氣,腸中疼,嘔逆,不嗜食。

◎中脘(一名太倉):

白話文:

◎建裏穴位:

位於中脘穴下一寸,臍上三寸的地方。《銅人針經》記載,針灸此穴時針刺五分深,留針十呼,艾灸五壯。《明堂穴位圖》記載,針刺一寸二分深。

主治疾病:

腹脹、身體浮腫、心痛、胸氣上逆、腸中疼痛、嘔吐反胃、食慾不振。

◎中脘穴(又名太倉穴):

上脘下一寸,臍上四寸,居心蔽骨與臍之中。手太陽、少陽、足陽明、任脈之會。上紀者,中脘也。胃之募也。《難經》曰:『腑會中脘。』疏曰:『腑病治此。』《銅人》針八分,留七呼,瀉五吸,疾出針。灸二七壯,止二百壯。《明堂》日灸二七壯,止四百壯。《素注》針一寸二分,灸七壯。

白話文:

在肚臍上方四寸、上脘穴下方一寸處,位於心蔽骨和肚臍中間。是手太陽、少陽、足陽明、任脈的交匯點。往上一個穴位就是中脘穴。中脘穴是胃的募穴。《難經》說:「腑臟病症,治療中脘。」疏文解釋:「腑臟有病,治療此穴。」《銅人經》針灸八分深,留針七呼,出針時瀉針五吸,出針要快。灸穴二十七壯,最多灸到二百壯。《明堂經》灸二十七壯,最多灸到四百壯。《素注》針灸一寸二分深,灸穴七壯。

主五膈,喘息不止,腹暴脹,中惡,脾疼,飲食不進,翻胃,赤白痢,寒癖,氣心疼,伏梁,心下如覆杯,心膨脹,面色萎黃,天行傷寒熱不已,溫瘧先腹痛,先瀉,霍亂,瀉出不知,食飲不化,心痛,身寒,不可俯仰,氣發噎。

白話文:

治療五種膈症,喘息不止,腹部脹痛,食物中毒,脾臟疼痛,不思飲食,噁心嘔吐,赤白痢疾,寒症,心臟疼痛,胸悶腹脹,胸悶感如倒扣杯子,心臟腫脹,面色發黃,流行性感冒高燒不止,溫熱瘧疾先腹痛、先瀉,霍亂,瀉出物不成形,飲食不消化,胸痛,身體發冷,不能低頭仰頭,氣壅塞在咽喉中。

東垣曰:『氣在於腸胃者,取之足太陰、陽明;不下,取三里、章門、中脘。』又曰:胃『虛而致太陰無所稟者,於足陽明募穴中引導之。』

白話文:

東垣說:『氣在腸胃中的,取足太陰經和陽明經的穴位;氣不下行,取三里、章門、中脘穴。』又說:腸胃『虛弱導致脾胃沒有營養來源,應從足陽明經的募穴中引導氣息進入。』

◎上脘(一名胃脘):

白話文:

◎上脘(又名胃脘):

巨闕下一寸,臍上五寸。上脘、中脘屬胃、絡脾。足陽明、手太陽、任脈之會。《素注》、《銅人》針八分,先補後瀉。風癇熱病,先瀉後補,立愈。日灸二七壯,至百壯,未愈倍之。《明下》灸三壯。

白話文:

巨闕穴位於臍上五寸,上脘穴和中脘穴屬於胃經,與脾經相連接,是足陽明胃經、手太陽小腸經、任脈三條經脈的交會處。《素問》和《銅人經》中記載,針灸巨闕穴的深度為八分,先補後瀉。對於風癇和熱性疾病,則先瀉後補,治療效果立竿見影。每日艾灸二十七壯,療程持續百壯,如果治療效果不佳,則增加灸壯數量至原來的兩倍。《明堂》穴艾灸三壯。

主腹中雷鳴相逐,食不化,腹㽲刺痛,霍亂吐利,腹痛,身熱,汗不出,翻胃嘔吐食不下,腹脹氣滿,心忪驚悸,時嘔血,痰多吐涎,賁豚,伏梁,二蟲,卒心痛,風癇,熱病,馬黃,黃疸,積聚堅大如盤,虛勞吐血,五毒疰不能食。

白話文:

腹部雷鳴轟隆,食物不易消化,腹中刺痛,劇烈嘔吐腹瀉,腹痛難忍,身體發熱,汗出不暢,翻胃嘔吐無法進食,腹脹滿悶,心神不寧,驚悸不安,偶爾嘔出血液,痰液粘稠、涎沫多,賁門疾病、伏梁疾病、寄生蟲感染,突然心痛,風癇病、熱性疾病,馬黃熱、黃疸病,腹中堅硬腫塊如盤子大小,虛弱衰竭、吐血,五毒之氣入侵不能進食。

◎巨闕:

鳩尾下一寸,心之募。《銅人》針六分,留七呼,得氣即瀉。灸七壯,止七七壯。

白話文:

◎巨闕:

在膻中穴下約一寸,是心臟的募穴。《銅人》記載,針刺六分深,留針七次呼吸,針感得氣後便可出針。灸法施灸七壯,取七倍七壯之數。

主上氣咳逆,胸滿短氣,背痛胸痛,痞塞,數種心痛,冷痛,蛔蟲痛,蠱毒貓鬼,胸中痰飲,先心痛,先吐,霍亂不識人,驚悸,腹脹暴痛,恍惚不止,吐逆不食,傷寒煩心,喜嘔發狂,少氣腹痛,黃疸,急疸,急疫,咳嗽,狐疝,小腹脹噫,煩熱,膈中不利,五臟氣相干,卒心痛,尸厥。

白話文:

頭部氣往上衝,咳嗽逆氣,胸口脹滿氣短,背部和胸口疼痛,心口被東西堵塞,心痛有好幾種,冷痛、蛔蟲引起的疼痛、蠱毒和鬼怪造成的疼痛,胸口有痰液和水液,心絞痛,先嘔吐,霍亂導致神志不清,驚悸,肚子脹痛劇烈,恍惚不安,嘔吐不吃東西,傷寒引起心煩,喜歡嘔吐、精神錯亂,氣少、肚子痛,黃疸,急性黃疸,急性疫病,咳嗽,疝氣,小腹脹氣打嗝,煩熱,橫隔膜不適,五臟氣機相關,突然心痛,屍體僵硬不醒。

妊娠子上衝心昏悶,刺巨闕,下針令人立蘇不悶,次補合谷,瀉三陰交,胎應針而落,如子手掬心,生下手有針痕,頂母心向前,人中有針痕,向後枕骨有針痕,是驗。

白話文:

當孕婦感到心悸暈眩時,針刺巨闕穴。針刺後,患者會立即甦醒,不再頭暈。接著再補合谷穴,瀉三陰交穴,胎兒會因針灸而落下。如果孩子的手掌像捧心一樣,出生時手上會有針痕。產婦胸口朝前,人中有針痕。產婦頭部後方的枕骨有針痕,這是驗證的方法。

按《十四經發揮》云:『凡人心下有膈膜,前齊鳩尾,後齊十一椎,周圍著脊,所以遮隔濁氣,不使上熏心肺,是心在膈上也。難產之婦,若子上衝,至膈則止。況兒腹中又有衣胞裹之,豈能破膈掬心哉?心為一身之主,神明出焉。不容小有所犯,豈有被衝掬而不死哉?蓋以其上衝近心,故云爾。如胃脘痛,曰心痛之類是也。學者,不可以辭害意。』

白話文:

根據《十四經發揮》記載:「人的心臟下方有一層橫膈膜,前面連接到鳩尾,後面連接到第十一節脊椎,周圍與脊椎相連接。這層橫膈膜的作用是阻隔濁氣,防止濁氣向上燻蒸心肺,因此心臟位於橫膈膜之上。難產的婦女,如果胎兒向上衝衝,到達橫膈膜就會停止。況且胎兒在子宮內還有羊膜包著,怎麼可能衝破橫膈膜掏出心臟呢?心臟是人體的主宰,神明由它產生。不容許受到一丁點的侵犯,怎麼可能有被衝撞掏出而還能活著的呢?這是因為胎兒向上衝到接近心臟,因此才會這麼說。例如胃脘疼痛,被稱為心痛之類的,就是這個道理。學習醫術的人,不要因為字面意思而曲解了本意。」

◎鳩尾(一名尾翳,一名𩩲骭):

白話文:

◎鳩尾(別名尾翳、𩩲骭):

在兩歧骨下一寸。曰鳩尾者,言其骨垂下如鳩尾形。任脈之別。《銅人》禁灸,灸之令人少心力,大妙手方針,不然針取氣多,令人夭。針三分,留三呼,瀉五吸,肥人倍之。《明堂》灸三壯。《素注》不可刺灸。

白話文:

在胸骨下緣兩寸處。稱之為「鳩尾」,是因為它的形狀垂下,就像鴿子的尾巴。任脈的分支。

《銅人針灸圖譜》中記載,此處禁止施灸,因為會導致心力虛弱。如果非要施灸,則要使用非常精細的手法。否則,針刺會導致陽氣過多流失,促使人早夭。

針刺的深度為三分,留針的時間為三呼三吸。針刺放血的量為五吸,肥胖的人加倍。

《明堂》中記載,施灸三壯即可。

《素問註解》中記載,此處不可針刺或施灸。

主息賁,熱病,偏頭痛引目外眥,噫喘,喉鳴,胸滿咳嘔,喉痺咽腫,水漿不下,癲癇狂走,不擇言語,心中氣悶,不喜聞人語,咳唾血,心驚悸,精神耗散,少年房勞,短氣少氣。

白話文:

治療喘息、發熱、偏頭痛導致眼睛外側疼痛、呃逆和氣喘、喉嚨有聲音、胸悶、咳嗽和嘔吐、喉嚨疼痛和咽喉腫脹、無法進食流質、癲癇發作、胡言亂語、心煩意亂、不喜歡聽別人說話、咳血、心悸、精神渙散、年輕人縱慾過度、呼吸急促或氣短。

又《靈樞經》云:『膏之原,出於鳩尾。』

◎中庭:

膻中下一寸六分陷中。《銅人》灸五壯。針三分。《明堂》灸三壯。

主胸脅支滿,噎塞,食飲不下,嘔吐食出,小兒嘔奶。

◎膻中(一名元見):

白話文:

◎中庭:

膻中穴下一寸六分,位於中央凹陷處。《銅人針灸圖經》記載,在此處灸五壯。針刺深度三分。《明堂》穴灸三壯。

主治胸脅脹滿,噎食堵塞,飲食無法嚥下,嘔吐食物,小兒嘔吐奶汁。

◎膻中(又名元見):

玉堂下一寸六分,橫量兩乳間陷中,仰而取之。足太陰、少陰、手太陽、少陽、任脈之會。《難經》曰:『氣會膻中。』疏曰:『氣病治此。』灸五壯。《明堂》灸七壯,止二七壯,禁針。

白話文:

在胸骨柄下緣一寸六分處,橫向兩乳之間的凹陷處,仰頭即可取到。是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和任脈交會的地方。《難經》中說:「氣會膻中。」註解者說:「氣病在這裡治療。」艾灸五壯。《明堂》穴灸七壯,最多灸二七壯,禁止針刺。

主上氣短氣,咳逆,噎氣,膈氣,喉鳴喘嗽,不下食,胸中如塞,心胸痛,風痛,咳嗽、肺癰唾膿,嘔吐涎沫,婦人乳汁少。

白話文:

症狀:

  • 氣短胸悶
  • 咳嗽、打嗝
  • 咽喉異物感
  • 橫膈膜痙攣
  • 喉嚨有雜音、喘鳴、咳嗽
  • 食不下嚥,胸中堵塞感
  • 心胸疼痛
  • 風濕疼痛
  • 咳嗽、肺部化膿、咳出膿液
  • 嘔吐泡沫
  • 女性乳汁不足

◎玉堂(一名玉英):

紫宮下一寸六分陷中。《銅人》灸五壯,針三分。

主胸膺疼痛,心煩咳逆,上氣,胸滿不得息,喘急,嘔吐寒痰。

◎紫宮:

華蓋下一寸六分陷中,仰面取之。《銅人》灸五壯,針三分。《明下》灸七壯。

主胸脅支滿,胸膺骨痛,飲食不下,嘔逆上氣,煩心,咳逆吐血,唾如白膠。

◎華蓋:

璇璣下一寸六分陷中,仰面取之。《銅人》針三分,灸五壯。《明下》灸三壯。

主喘急上氣,咳逆哮嗽,喉痺咽腫,水漿不下,胸脅支滿痛。

◎璇璣:

天突下一寸六分陷中,仰頭取之。《銅人》灸五壯,針三分。

主胸脅支滿痛,咳逆上氣,喉鳴喘不能言,喉痺咽癰,水漿不下,胃中有積。

◎天突(一名天瞿):

白話文:

◎玉堂(又稱玉英):

肚臍正下方一寸六分處的凹陷中。《銅人經》灸五次,針刺三分。

主治胸口疼痛,心煩咳嗽,反胃,胸悶氣喘,喘急,嘔吐寒痰。

◎紫宮:

肚臍正上方一寸六分處的凹陷中,仰臥取穴。《銅人經》灸五次,針刺三分。《明下經》灸七次。

主治胸脅脹滿,胸口骨頭疼痛,飲食困難,反胃氣喘,心煩,咳嗽嘔血,痰液如白膠。

◎華蓋:

肚臍正上方一寸六分處的凹陷中,仰臥取穴。《銅人經》針刺三分,灸五次。《明下經》灸三次。

主治喘急氣喘,咳嗽哮喘,喉嚨腫脹,喝水困難,胸脅脹滿疼痛。

◎璇璣:

喉結正下方一寸六分處的凹陷中,仰頭取穴。《銅人經》灸五次,針刺三分。

主治胸脅脹滿疼痛,咳嗽氣喘,喉嚨嘶啞喘不過氣,喉嚨腫痛,喝水困難,胃中有積食。

◎天突(又稱天瞿):

在頸結喉下四寸宛宛中。陰維、任脈之會。《銅人》針五分,留三呼,得氣即瀉,灸亦得,不及針。若下針當直下,不得低手即五臟之氣,傷人短壽。《明堂》灸五壯,針一分。《素注》針一寸,留七呼,灸三壯。

白話文:

在喉結下方四寸的凹陷處,是陰維脈和任脈的交會點。《銅人經》記載,針刺此穴五分,停留三呼的時間,得氣後立即瀉針,也可以灸,效果比針刺更好。針刺時應直接垂直刺下去,不能手腕向下,以免刺傷五臟之氣,影響壽命。《明堂經》記載,灸此穴五壯;《素問注》記載,針刺此穴一寸,停留七呼的時間,灸三壯。

主面皮熱,上氣咳逆,氣暴喘,咽腫咽冷,聲破,喉中生瘡,喉猜猜喀膿血,喑不能言,身寒熱,頸腫,哮喘,喉中翕翕如水雞聲,胸中氣梗梗,俠舌縫青脈,舌下急,心與背相控而痛,五噎,黃疸,醋心,多唾,嘔吐,癭瘤。

白話文:

主要症狀包括:

  • 臉部發熱
  • 氣喘、咳嗽,不能順利呼吸
  • 氣息急促,呼吸困難
  • 喉嚨腫脹或發涼
  • 聲音嘶啞
  • 喉嚨長瘡,咳出膿血
  • 無法說話
  • 身體發冷或發熱
  • 脖子腫脹
  • 喘鳴,呼吸聲像水雞叫
  • 胸悶
  • 舌頭兩側有青筋
  • 舌下灼熱疼痛
  • 心臟和後背疼痛
  • 有五種噎食症狀
  • 黃疸
  • 心悸
  • 多唾液
  • 嘔吐
  • 脖子出現腫瘤

許氏曰:『此穴一針四效。凡下針後良久,先脾磨食,覺針動為一效;次針破病根,腹中作聲為二效;次覺流入膀胱為三效;然後覺氣流行,入腰背腎堂間為四效矣。』

白話文:

許氏說:「這個穴位一針下去能有四種效用。首先,針下去後,過了一段時間,脾胃開始蠕動消化,會感覺針在動,這是第一個效用;其次,針刺破了病竈,腹中會發出聲音,這是第二個效用;再其次,會感覺有氣流流入膀胱,這是第三個效用;最後,會感覺氣流流動,進入腰部和腎臟之間的腎堂穴,這是第四個效用。」

◎廉泉(一名舌本):

白話文:

◎廉泉(又稱舌本):

頸下結喉上中央,仰面取之。陰維、任脈之會。《素注》低針取之,針一寸,留七呼。《銅人》灸三壯,針三分,得氣即瀉,《明堂》針二分。

白話文:

喉嚨下方,頸部中央,仰著頭取穴位。陰維脈和任脈的交會處。《素問註解》向下方刺入,刺入一寸深,留針七次呼吸的時間。《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艾灸三壯,針刺三分深,得氣後立即出針。《明堂》刺入二分深。

主咳嗽上氣,喘息,嘔沫,舌下腫難言,舌根縮急不食,舌縱涎出,口瘡。

◎承漿(一名懸漿):

白話文:

◎承漿(別名懸漿):

唇棱下陷中,開口取之。大腸脈、胃脈、督脈、任脈之會。《素注》針二分,留五呼,灸三壯,《銅人》灸七壯,止七七壯。《明堂》針三分,得氣即瀉,留三呼,徐徐引氣而出。日灸七壯,過七七停四五日後,灸七七壯。若一向不灸,恐足陽明脈斷,其病不愈,停息復灸,令血脈通宣,其病立愈。

白話文:

嘴脣輪廓下陷時,往內側取穴位。此穴位為大腸經、胃經、督脈、任脈交會處。

《素問》記載:針灸深度為二分,留針五次呼吸的時間,灸三壯。《銅人》記載:灸七壯,或灸七次七壯。《明堂》記載:針灸深度為三分,針到氣感後立即瀉針,留針三口氣的時間,慢慢引導氣血外出。每日灸七壯,超過七次七壯後,停灸四五天,再灸七次七壯。

如果一直不灸,恐怕足陽明經脈會斷,病情難以好轉。停灸後再繼續灸,讓血脈暢通,疾病就能立即痊癒。

主偏風,半身不遂,口眼喎斜,面腫消渴,口齒疳蝕生瘡,暴喑不能言。

白話文:

中醫古代文字:

頭痛項,嘿嘿欲風,絡中痛,面目風,半邊不遂。口眼喎斜,面腫消渴。口齒疳蝕生瘡,暴喑不言。

頭痛頸項僵硬,有受風的感覺,經絡中疼痛,面部受風,半身不遂。

口眼歪斜,面部腫脹且口渴。

口齒生瘡腐蝕,突然失聲不能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