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繼洲

《針灸大成》~ 卷七 (4)

回本書目錄

卷七 (4)

1. 足厥陰經穴主治

《內經》曰:『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

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其華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氣,為陽中之少陽,通於春氣。

白話文:

《內經》說:「肝臟如同人體的將軍,負責策劃謀略。」

肝臟是人體疲勞極限的根源,是魂魄寄居的地方。肝臟在指甲上表現,在筋脈上充盈,掌管血氣的生成,是陽氣中的少陽之氣,與春天的氣息相通。

東方青色,入通於肝,開竅於目,藏精於肝,故病發驚駭,其味酸,其類草木,其畜雞,其穀麥,其應四時,上為歲星,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音角,其數八,其臭臊,其液泣。

白話文:

東方屬青色,與肝相通,在身體上與眼睛相連,肝臟儲藏精血,所以肝臟出問題會引起驚恐的症狀。肝臟喜酸味,與草木類相關,對應的動物是雞,穀物為麥,季節對應春。天上的歲星主宰東方,因此可以判斷出疾病發生在筋絡上。肝臟發出的聲音為角音,數字為八,氣味腥臊,津液為眼淚。

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主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化,化生五味。道生知,玄生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體為筋,在臟為肝。在色為蒼,在聲為呼,在變動為握,在志為怒,怒傷肝,悲勝怒,風傷筋,燥勝風,酸傷筋,卒勝酸。

白話文:

五行相生中,東方產生風,風滋養木,木產生酸味,酸味滋養肝。肝主筋,筋連接心臟,肝主眼睛。在五行中,肝屬「玄色」;在人體中,肝屬「道」;在地上,肝屬「化」,「化」生出酸、甘、苦、辣、鹹五種味道,即「五味」。肝臟產生智慧,黑色產生神識,在天上為風,在地上為木,在人體中為筋,在臟腑中為肝。肝臟的顏色是蒼青色,聲音是呼氣,動作是握緊,情緒是憤怒。憤怒會傷肝,悲傷可以剋制憤怒。風會傷筋,燥氣可以剋制風。酸味會傷筋,剛強可以剋制酸味。

2. 足厥陰肝經穴歌

一十三穴足厥陰,大敦行間太衝侵,中封蠡溝中都近,膝關曲泉陰包臨,五里陰廉羊矢穴,章門常對期門深(二十六穴)。

此一經起於大敦,終於期門。取大敦、行間、太衝、中封、曲泉,與井滎俞經合也。

白話文:

足厥陰經有 13 個穴位: 大敦、行間、太衝、侵、中封、蠡溝、中都、膝關、曲泉、陰包、臨泣、五里、陰廉、羊矢。 章門穴經常與期門穴相對應。

這條經絡始於大敦穴,終於期門穴。取大敦、行間、太衝、中封、曲泉五個穴位,與井、滎、俞三部經脈相配合。

脈起大指聚毛之際,上循足跗上廉,去內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後,上膕內廉,循股,入陰中,環陰器,抵小腹,俠胃,屬肝,絡膽,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其支者,從目系下頰裡,環唇內;其支者,復從肝,別貫膈,上注肺。多血少氣,丑時氣血注此。

白話文:

脈搏在拇指和食指相交處升起,向上沿著腳背內側,距離腳踝內側一寸,距離腳踝八寸,在太陰經的後面交會,向上沿著小腿內側,沿著大腿,進入陰部,環繞陰部器皿,抵達小腹,靠近胃,屬於肝臟,聯繫膽囊,向上貫穿橫隔膜,分佈在肋骨和胸部側面,沿著喉嚨後方,向上進入頭頂和額頭,與督脈在頭頂會合;它的支脈從頭頂沿著臉頰下部,環繞在嘴脣內側;它的另一支脈又從肝臟另行貫穿橫隔膜,向上通往肺部。氣血充足,醜時氣血流注此脈。

乙木之臟,脈在左關。是肝實則脈實,兩脅痛而目眥腫痛;虛則脈虛,七葉薄而汪汪昏淚。資心火以補肝虛,抑陽光而瀉本實。故味辛補而酸瀉,氣涼瀉而溫補。薑橘細辛補之宜,芎芍大黃瀉之可。目勝離婁,君神曲而佐磁石;手開瞽盲,搗羊肝以丸連未。氣疼兩脅,君枳實芍藥參芎;痰攻雙臂,施木草橘半附苓。

白話文:

肝臟 的脈象在左關脈。肝實,脈搏實,兩側肋部疼痛,眼睛結膜紅腫疼痛;肝虛,脈搏虛,眼皮薄而淚水汪汪,昏昏沉沉。用心火來補肝虛,抑製陽氣來瀉肝實。所以味道辛辣為補,酸味為瀉,氣性涼為瀉,溫和為補。薑、橘、細辛適合補肝,川芎、芍藥、大黃可以瀉肝。眼睛視力勝過離婁,用山楂為君藥,磁石為佐藥;手腳僵硬失明,用羊肝研成丸劑,連續服用。肋部氣痛,用枳實、芍藥、人參、川芎為君藥;痰液阻滯雙臂,用木通、橘皮、半夏、茯苓為君藥。

右脅脹痛,桂心枳殼草薑黃;左脅刺痛,粉草川芎和枳實。悲怒傷肝雙脅痛,芎辛枳梗,防風乾葛草薑煎;風寒撼水囊莖痛,茴香烏藥,青橘良薑調酒飲。疝本肝經,何藥可療?附子山梔力最高,全蠍玄胡功不小。上燥下寒,梅膏搗丸歸鹿;頭痛氣厥,烏藥末細川芎。寒濕腳痺踏椒囊,風熱膝痛煎柏朮。

白話文:

右脅脹痛:桂心、枳殼、草果、黃連

左脅刺痛 :粉草、川芎、枳實

肝鬱化火,導致雙脅痛 :川芎、辛夷、枳梗、防風、乾薑、葛根、草果煎服

風寒侵襲小腹,導致陰囊疼痛 :茴香、烏藥、青橘、良薑泡酒服用

疝氣本源於肝經 :附子、山梔子是最佳治療藥物,全蠍、玄胡也有不錯的療效

上熱下寒 :梅膏搗丸,加入鹿茸服用

頭痛、氣厥 :烏藥末、川芎

寒濕腳痺 :踏椒囊

風熱膝痛 :煎服柏朮

欲上行引經柴胡川芎;下行須要去穰青皮。溫則木香肉桂,涼則菊花車前。補用阿膠酸棗仁,瀉用柴前犀牛角。勿膠柱而鼓瑟,當加減以隨宜。

白話文:

要向上引經絡,可用柴胡和川芎;要向下治療,需要用穰子和青皮。溫補可以用木香和肉桂,涼解可以用菊花和車前子。補益可以用阿膠和酸棗仁,瀉熱可以用柴胡和犀牛角。不要拘泥於固定的方劑,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加減用藥。

《導引本經》:『肝以眼為穴,人眠則血歸肝,眼受之而能視也。夫眠乃無名惑復之火,不可縱之使眠,亦不可不眠。若膽虛寒不眠,則精神困倦,志慮不安;肝實熱眠過多,則慧鏡生塵,善根埋滅,皆非調肝膽,伏睡魔之道也。舉其要而言,勿嗔怒,勿晝寢,睡其形而不睡其神是也。

白話文:

《導引本經》:肝臟通過眼睛來發揮作用。人睡覺時,氣血會迴流到肝臟,眼睛接受到氣血後才能看見東西。睡覺是虛火(無名火)迴復的過程,不能縱容它過度睡眠,但也不能不睡。如果膽虛寒而導致失眠,那麼精神會萎靡不振,思緒不寧;如果肝實熱而導致睡眠過多,那麼智慧之光會被矇蔽,善根會被埋沒,都不是調理肝膽、壓制睡魔的正確方法。總而言之,不要生氣發怒,不要白天睡覺,睡眠時讓身體睡著,但精神不能睡著。

蓋睡之精,乃身之靈,人能少睡,則主翁惺惺,智識明淨,不惟神氣清爽,夢寐亦安也,若貪眠則心中血潮,元神離舍,不惟雲掩性天,神亦隨境昏迷。三豐有云:「捉取夢中之夢,搜求玄上之玄,自從識得娘生面,笑指蓬萊在目前。」此之謂也。《內經》曰:「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披髮緩形,以使志生,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此又不可不知。

」』

白話文:

睡眠的精氣,是身體的靈魂。人如果能少睡,那麼精神就會敏銳,思緒就會清明,不僅神清氣爽,夢境也安穩。而如果貪睡,那麼心血就會混濁,元神就會遊離,不僅會矇蔽本性,神識也會隨著外境而昏迷。三豐說:「抓住夢中的夢,探究玄妙中的玄妙,自從認清了生母的容顏,笑指蓬萊就在眼前。」說的正是這個道理。《內經》說:「春季三月,這是生發成長的季節,天地一起生長,萬物都欣欣向榮,應該早睡早起,在庭院裡散步,披散著頭髮放鬆身體,以使生機萌發。這是順應春季的道理,也是養生的方法。違背了這個原則就會損傷肝臟,這也是不可不知的。

3. 足厥陰肝經考正穴法

◎大敦:

足大趾端,去爪甲如韭葉,及三毛中。足厥陰肝脈所出為井木。《銅人》針三分,留十呼,灸三壯。

白話文:

◎大敦穴:

位於足部大腳趾端的甲縫與腳趾上三根毛髮之間。此穴乃足厥陰肝經的起始井穴,五行屬木。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記載:針刺大敦穴深度為三分,針留十呼,灸法施灸三壯。

主五淋,卒疝七疝,小便數遺不禁,陰頭中痛,汗出,陰上入小腹,陰偏大,腹臍中痛,悒悒不樂,病左取右,病右取左。腹脹腫病,小腹痛,中熱喜寐,尸厥狀如死人,婦人血崩不止,陰挺出,陰中痛。

◎行間:

白話文:

主治五淋、各種疝氣、尿頻、遺尿、陰莖疼痛、盜汗、陰囊縮入小腹、一側陰囊腫大、臍中痛、憂鬱不樂,左邊有病取右邊穴位,右邊有病取左邊穴位。

腹脹水腫、小腹痛、熱邪內擾導致嗜睡、昏迷的症狀、婦女血崩不止、陰莖挺出、陰道疼痛。

◎行間:

身有諸疾,宜先辨其經絡,按圖索經,刺之出血。

身體出現各種疾病,應當先分清是哪條經絡出了問題,對照穴位圖尋找相應的經絡穴位,用針刺入出血。

足大趾縫間,動脈應手陷中。足厥陰肝脈所溜為滎火。肝實則瀉之。《素注》針三分。《銅人》灸三壯,針六分,留十呼。

白話文:

腳拇指的縫隙處,按壓時動脈會凹陷下去。這是足厥陰肝經脈流經的地方,稱為滎火。如果肝火旺,就要瀉掉它。《素問註解》說針刺三毫米,《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說灸三壯,針刺六毫米,留針十次呼吸。

主嘔逆,洞泄,遺溺癃閉,消渴嗜飲,善怒,四肢滿,轉筋,胸脅痛,小腹腫,咳逆嘔血,莖中痛,腰疼不可俯仰,腹中脹,小腸氣,肝心痛,色蒼蒼如死狀,終日不得息,口喎,癲疾,短氣,四肢逆冷,嗌乾煩渴,瞑不欲視,目中淚出,太息,便溺難,七疝寒疝,中風,肝積肥氣,發痎瘧,婦人小腹腫,面塵脫色,經血過多不止,崩中,小兒急驚風。

◎太衝:

白話文:

主治:嘔吐、腹瀉、小便不通、小便困難、口渴、愛生氣、四肢浮腫、抽筋、胸脅疼痛、小腹腫脹、咳嗽反嘔帶血、陰莖疼痛、腰痛不能彎腰,腹脹、小腸疝氣、肝心疼痛、面色蒼白如死人狀,終日不得安寧、口角歪斜、癲癇、呼吸短促、四肢冰冷、喉嚨乾渴,夜晚不想睜眼、眼睛流淚、嘆息、大小便困難、七種疝氣、寒疝、中風、肝氣鬱結導致的肥胖、癲癇瘧疾、婦人小腹腫脹、面色暗淡失色、經血過多不止、崩漏、小兒急驚風。

◎太衝:

太衝穴位於足背,太陰脾經之上。其名得自「太」有「大」之意,而「衝」意指「衝擊」。此穴位為脾經的原穴,有疏肝理氣、健脾益胃之效,故又稱「脾之大衝」。

足大趾本節後二寸。或云一寸半內間動脈應手陷中。足厥陰肝脈所注為俞土。《素問》女子二七,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能有子。又診病人太衝脈有無可以決死生。《銅人》針三分,留十呼,灸三壯。

白話文:

腳大拇指的第一節後方兩寸處,也有人說是一寸半內,這裡是動脈經過的位置,用手按壓可以感覺到凹陷。這個地方是足厥陰肝經的腧穴,叫做俞土穴。《素問》中說,女子二十七歲,太衝脈氣血旺盛,月經按時來潮,所以能夠生育。還可以通過診斷病人太衝脈的脈象來判斷生死。《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中記載,針刺俞土穴,針深三分,留針時間十個呼吸,艾灸三壯。

主心痛脈弦,馬黃,瘟疫,肩腫吻傷,虛勞浮腫,腰引小腹痛,兩丸騫縮,溏泄,遺溺,陰痛,面目蒼色,胸脅支滿,足寒、肝心痛,蒼然如死狀,終日不得息,大便難,便血,小便淋,小腸疝氣痛,頹疝,小便不利,嘔血嘔逆,發寒,嗌乾善渴,肘腫,內踝前痛,淫濼,䯒酸,腋下馬刀瘍瘻,唇腫,女子漏下不止,小兒卒疝。

◎中封(一名懸泉):

白話文:

常感到心痛,脈象弦緊。 適合治療馬黃病、瘟疫、肩腫口瘡、虛勞浮腫、腰部和小腹疼痛、睪丸萎縮、腹瀉、遺尿、陰痛、面色蒼白、胸脅脹滿、足寒、肝心疼痛、面色蒼白如死、終日得不到休息、大便困難、便血、小便淋漓、小腸疝氣疼痛、腹股溝疝氣、小便不利、嘔血反胃、發冷、口嗓乾渴、肘部腫脹、內踝前面疼痛、皮膚潮濕潰爛、胸部痠痛、腋下馬刀潰瘍,腫脹、脣腫、女性白帶不止、小兒急症疝氣。

◎中封(又名懸泉):

足內踝骨前一寸,筋裡宛宛中。《素注》一寸半,仰足取陷中,伸足乃得之。足厥陰肝脈所行為經金。《銅人》針四分,留七呼,灸三壯。

白話文:

腳內踝骨前方一寸處,筋脈隱約出現。

《素問註解》說是一寸半,仰起腳掌,在凹陷處取穴,伸直腳才能找到。

這是足厥陰肝經所經過的經絡,屬於金行。

《銅人經》說針刺四分深,留針七次呼吸的時間,灸三壯。

主痎瘧,色蒼蒼,發振寒,小腹腫痛,食怏怏繞臍痛,五淋不得小便,足厥冷,身黃有微熱,不嗜食,身體不仁,寒疝,腰中痛,或身微熱,痿厥失精,筋攣,陰縮入腹相引痛。

白話文:

治療癲癇和瘧疾,面色蒼白,發作時發冷,小腹腫痛,肚臍周圍悶痛,小便不利,腳底冰冷,身體發黃微熱,不想吃東西,身體麻木,寒疝,腰部疼痛,或身體微熱,陽痿、遺精,筋攣,陰莖縮入腹中並產生牽拉疼痛。

◎蠡溝(一名交儀):

內踝上五寸。足厥陰絡,別走少陽。《銅人》針二分,留三呼,灸三壯。《下經》灸七壯。

白話文:

◎蠡溝(又稱交儀):

位於內踝上方五寸處。此穴屬於足厥陰經絡,另通往少陽經脈。《銅人針灸經》記載:針刺深度為二分,扎針後留針三呼的時間,灸三壯。而《下經》則記載:灸七壯。

主疝痛,小腹脹滿,暴痛如癃閉,數噫,恐悸,少氣不足,悒悒不樂,咽中悶如有息肉,背拘急不可俯仰,小便不利,臍下積氣如石,足脛寒酸,屈伸難,女子赤白帶下,月水不調,氣逆則睪丸卒痛,實則挺長,瀉之;虛則暴癢,補之。

白話文:

腹股溝疼痛,小腹部腫脹脹滿,劇烈疼痛就像便祕,頻繁打嗝,驚恐不安,氣息微弱不足,鬱鬱不樂,喉嚨感到悶塞好像有肉塊堵塞,後背僵硬痙攣,無法彎腰或仰起,小便不順,臍下積聚氣體像石頭一樣,腳踝小腿冰冷僵硬痠痛,伸縮困難,女性有白帶或血帶,月經不調,氣逆則睪丸突然疼痛,脹滿則睪丸挺直變長,應瀉下治療;氣虛則睪丸突然發癢,應補益治療。

◎中都(一名中郄):

內踝上七寸,䯒骨中,與少陰相直。《銅人》針三分,灸五壯。

主腸澼,頹疝,小腹痛不能行立,脛寒,婦人崩中,產後惡露不絕。

◎膝關:

犢鼻下二寸旁陷中。《銅人》針四分,灸五壯。

主風痺,膝內廉痛引臏,不可屈伸,咽喉中痛。

◎曲泉:

白話文:

◎中都(又名中郄):

內踝上方七寸,脛骨中間,與少陰經相對。針灸法:針刺三分,灸灼五壯。

主治:腸鳴泄瀉,小腹疝氣,小腹疼痛不能站立或行走,小腿發冷,婦女崩漏,產後惡露不止。

◎膝關:

犢鼻(腓骨小頭)下方二寸,側方凹陷處。針灸法:針刺四分,灸灼五壯。

主治:風濕痺痛,膝內側疼痛延伸至膝蓋,不能屈伸,咽喉疼痛。

◎曲泉:

膝股上內側,輔骨下,大筋上,小筋下陷中,屈膝橫紋頭取之。足厥陰肝脈所入為合水。肝虛則補之。《銅人》針六分,留十呼,灸三壯。

白話文:

在大腿內側上方,靠近骨頭下方,肌腱上方,淺肌腱下方的凹陷處,屈膝時橫向的紋路開始處取穴。屬於足厥陰肝經的經脈進入處,叫做合水穴。肝氣不足時可以用針灸來補益。《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上記載,刺入穴位六分深,留針十次呼吸的時間,再灸三壯。

主頹疝,陰股痛,小便難,腹脅支滿,癃閉,少氣,泄利,四肢不舉,實則身目眩痛,汗不出,目䀮䀮,膝關痛,筋攣不可屈伸,發狂,衄血下血,喘呼,小腹痛引咽喉,房勞失精,身體極痛,泄水下痢膿血,陰腫,陰莖痛,䯒腫,膝脛冷疼,女子血瘕,按之如湯浸股內,小腹腫,陰挺出,陰癢。

白話文:

膝蓋上方四寸,大腿內側兩條肌肉中間,彎曲腳部取穴。觀察膝蓋內側,一定有個溝槽。《銅人經》針刺六分,灸三壯。《素問下經》針刺七分。主治腰部和臀部疼痛延伸到小腹,小便困難或失禁,女性月經不調。 ◎陰包:

膝上四寸,股內廉兩筋間,蜷足取之。看膝內側,必有槽中。《銅人》針六分,灸三壯。《下經》針七分。主腰尻引小腹痛,小便難,遺溺,婦人月水不調。

◎五里:

氣衝下三寸,陰股中動脈應手。《銅人》針六分,灸五壯。

主腹中滿,熱閉不得溺,風勞嗜臥。

◎陰廉:

羊矢下,去氣衝二寸動脈中。《銅人》針八分,留七呼,灸三壯。

主婦人絕產,若未經生產者,灸三壯,即有子。

◎章門(一名長平,一名脅髎):

白話文:

◎五里:

氣息衝降三寸,於陰部股窩中靠近動脈的地方觸摸就有感覺。《銅人經》記載:針刺六分深,灸五壯。

主治腹中脹滿,發熱閉結排不出小便,風寒勞損喜歡睡覺。

◎陰廉:

位於陰股動脈下方,距氣衝穴二寸遠,動脈中觸摸就有感覺。《銅人經》記載:針刺八分深,留針七次呼吸時間,灸三壯。

主治婦人難產,如果從未生產過的,則灸三壯,即可生育。

◎章門(別名長平、脅髎):

大橫外,直季脅肋端,當臍上二寸,兩旁六寸,側臥,屈上足,伸下足,舉臂取之。又云:『肘尖盡處是穴。』脾之募。足少陽厥陰之會。《難經》曰:『臟會章門。』疏曰:『臟病治此。』《銅人》針六分,灸百壯。《明堂》日七壯,止五百壯。《素注》針八分,留六呼,灸三壯。

白話文:

大橫穴位於季肋端的外側,肚臍上兩寸,左右各六寸。平躺側臥,彎曲上方腿、伸直下方腿,抬起胳膊就能觸及。還有人說:「肘關節頂端就是穴位。」大橫穴是脾經的募穴,足少陽膽經和足厥陰肝經的交會穴。《難經》說:「這是臟腑之氣匯聚的地方。」註疏說:「臟腑的疾病可以治療這裡。」《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記載,針刺六分,艾灸百壯。《明堂經》記載,每天艾灸七壯,最多五百壯。《素問註疏》記載,針刺八分,留針六次呼吸,艾灸三壯。

主腸鳴盈盈然,食不化,脅痛不得臥,煩熱口乾,不嗜食,胸脅痛支滿,喘息,心痛而嘔,吐逆,飲食卻出,腰痛不得轉側,腰脊冷疼,溺多白濁,傷飽身黃瘦,賁豚積聚,腹腫如鼓,脊強,四肢懈惰,善恐,少氣厥逆,肩臂不舉。

東垣曰:『氣在於腸胃者,取之太陰、陽明。不下,取三里、章門、中脘。』

白話文:

  • 腸鳴隆隆不絕,食物無法消化,肋骨下方疼痛,無法躺下睡覺。
  • 身體發熱、口乾,食慾不振。
  • 胸肋疼痛,脹滿感,呼吸急促,心痛而嘔吐。
  • 嘔吐物即進食的東西,腰部疼痛,無法轉身。
  • 腰背處寒涼疼痛,小便量多且呈白色混濁。
  • 暴飲暴食後身體發黃消瘦,胸腔內有積塊,腹部腫脹如鼓。
  • 背部僵硬,四肢無力,容易驚慌,氣短而昏厥。
  • 肩膀和手臂無法舉起。

東垣說:「氣存在於腸胃中,可以從太陰、陽明經脈取得。如果氣不下行,可以取三里、章門、中脘穴位。」

魏士珪妻徐病疝,自臍下上至於心皆脹滿,嘔吐煩悶,不進飲食。滑伯仁曰:『此寒在下廉,為灸章門、氣海。』

◎期門:

白話文:

魏士珪的妻子徐氏患有疝氣,從肚臍底下脹滿到胸口,嘔吐煩悶,進不了食。滑伯仁說:「這是因為寒氣在下腹部聚集,應該艾灸章門穴和氣海穴。」

◎期門:

直乳二肋端,不容旁一寸五分。又曰:『乳旁一寸半,直下又一寸半。』肝之募。足厥陰、太陰、陰維之會。《銅人》針四分,灸五壯。

白話文:

乳頭垂直兩側的肋骨端,兩邊各留出 1.5 寸的空隙。另有說法:「乳旁 1.5 寸,再向下 1.5 寸。」這是肝臟的募穴。屬於足厥陰肝經、太陰脾經、陰維脈的交會穴位。《銅人》記載:針刺深度為 4 分,灸壯 5 壯。

主胸中煩熱,賁豚上下,目青而嘔,霍亂泄利,腹堅硬,大喘不得安臥,脅下積氣,傷寒心切痛,喜嘔酸,食飲不下,食後吐水,胸脅痛支滿,男子婦人血結胸滿,面赤火燥,口乾消渴,胸中痛不可忍。傷寒過經不解,熱入血室,男子則由陽明而傷,下血譫語,婦人月水適來,邪乘虛而入,及產後餘疾。

一婦人患熱入血室,許學士云:『小柴胡已遲,當刺期門。』針之,如言而愈。

白話文:

胸中煩熱,感到心口上下跳動,眼睛泛青並嘔吐,腹瀉不止,肚子發硬,喘氣急促無法平躺,肋骨下方脹氣,心臟劇烈疼痛,喜歡嘔吐酸液,吃不下東西,吃後吐水,胸部和肋骨疼痛難忍,男女都可能出現胸部積血,臉色潮紅發熱,口乾舌燥,胸部疼痛難忍。傷寒沒有及時治療,熱氣進入血液,男性從陽明脈受到傷害,出現便血和胡言亂語,女性在生理期或產後虛弱時被邪氣入侵,導致疾病。

婦人患有熱病進入血室,許學士說:「(服用)小柴胡湯已經太遲了,應該針刺期門穴。」針刺後,果然如許學士所言,婦人痊癒了。

太陽與少陽並病,頭項強痛,或眩冒,時如結胸,心下痞硬者,留刺大椎第二行肺俞、肝俞、慎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五六日譫語不止,當刺期門。

白話文:

太陽和少陽並發,頭部和脖子疼痛劇烈,或眩暈,有時像胸悶,心窩部位硬結的,要保留在「大椎穴」第二行的肺俞穴、肝俞穴上扎針。切不可發汗治療,發汗則會出現胡言亂語的症狀。如果胡言亂語的症狀持續五、六天不癒,應該扎刺「期門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