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繼洲

《針灸大成》~ 卷六 (8)

回本書目錄

卷六 (8)

1. 手少陰心經考正穴法

◎極泉:

臂內腋下筋間,動脈入胸。《銅人》針三分,灸七壯。

主臂肘厥寒,四肢不收,心痛乾嘔,煩渴,目黃,脅滿痛,悲愁不樂。

◎青靈:

肘上三寸,伸肘舉臂取之。《銅人》灸七壯。《明堂》灸三壯。

主目黃頭痛,振寒脅痛,肩臂不舉,不能帶衣。

◎少海(一名曲節):

白話文:

◎極泉穴:

腋下裡的肌肉間,主要血管進入胸腔。《銅人》記載:針灸深度為三分,灸法施灸七壯。

主治:手臂麻木冰冷、四肢攣縮、心臟疼痛並乾嘔、口渴、眼睛發黃、肋部脹痛、悲傷憂鬱。

◎青靈穴:

肘部上方三寸,伸直手臂時取穴。《銅人》記載:灸法施灸七壯。《明堂》記載:灸法施灸三壯。

主治:眼睛發黃、頭痛、怕冷、肋部疼痛、肩膀手臂無法舉起、穿衣困難。

◎少海穴(又名曲節穴):

肘內廉節後,大骨外,去肘端五分,屈肘向頭得之。手少陰心脈所入為合水。《銅人》針三分,灸三壯。甄權云:『不宜灸,針五分。』《甲乙》針二分,留三呼,瀉五呼,不宜灸。《素注》灸五壯。《資生》云:『數說不同,要之非大急不灸。』

白話文:

肘部內側,在肘內側橫紋後,大骨的外側,距離肘端五分處,手肘彎曲朝向頭部就能找到這個穴位。手少陰心脈進入這裡,叫做合谷穴。《銅人經》說針刺三分深,灸三壯。《甄權針灸玉龍經》說:「不宜灸,針刺五分深。」《甲乙經》說針刺二分深,留針三呼,瀉針五呼,不宜灸。《素注》說灸五壯。《資生經》說:「各種說法不同,總之,如果不是急症,就不需要灸。」

主寒熱齒齲痛,目眩發狂,嘔吐涎沫,項不得回顧,肘攣腋脅下痛,四肢不得舉,齒痛,腦風頭痛,氣逆噫噦,瘰癧,心疼,手顫健忘。

白話文:

治療因寒熱引起的牙痛、牙腐爛,頭暈發狂,嘔吐口水,脖子無法轉動,手肘痠痛、腋下疼痛,四肢無法抬起,牙痛,中風引起的頭痛,氣逆打嗝,淋巴結發炎,心痛,手顫抖和健忘。

◎靈道:

掌後一寸五分,手少陰心脈所行為經金。《銅人》針三分,灸三壯。

主心痛,乾嘔,悲恐,相引瘛瘲,肘攣,暴喑不能言。

◎通里:

掌後一寸陷中。手少陰心脈之絡,別走太陽小腸經。《銅人》針三分,灸三壯。《明堂》灸七壯。

白話文:

◎靈道:

掌後一寸五分的地方,是手少陰心脈所經過的經絡,性質屬金。按照《銅人》記載,針灸三針,灸三壯。

主治:心痛,乾嘔,悲傷恐懼,脅肋相牽引起的疼痛,肘部攣縮,突然失聲不能說話等症狀。

◎通裏:

掌後一寸陷中的地方。是手少陰心脈的絡脈,另走太陽小腸經。按照《銅人》記載,針灸三針,灸三壯。《明堂》記載,灸七壯。

主目眩頭痛,熱病先不樂,數日懊憹,數欠頻呻悲,面熱無汗,頭風,暴喑不言,目痛心悸,肘臂臑痛,苦嘔喉痺,少氣遺溺,婦人經血過多崩中。實則支滿膈腫,瀉之。虛則不能言,補之。

白話文:

適用於頭暈目眩、頭痛、發燒後心情不佳、數天來心煩意亂、頻繁打呵欠並發出呻吟聲、面熱無汗、頭部風寒、突然啞了說不出話、眼睛疼痛、心悸、肘部、手臂和腿疼痛、嘔吐困難、喉嚨疼痛、氣短、小便失禁、女性經血過多或崩漏。

如果(症狀)實證,導致膈膜脹滿,則需要瀉下。如果(症狀)虛證,導致不能說話,則需要補益。

◎陰郄:

掌後脈中,去腕五分。《銅人》針三分,灸七壯。

主鼻衄吐血,洒淅畏寒,厥逆氣驚,心痛霍亂,胸中滿。

◎神門(一名銳中,一名中都):

掌後銳骨端陷中。手少陰心脈所注為俞土。心實瀉之。《銅人》針三分,留七呼,灸七壯。

白話文:

陰郄

在手掌後面的脈絡中,距離手腕五分。銅人針灸三針三分,灸七壯。

主治鼻出血、嘔吐出血、怕風寒、厥逆氣喘、心痛霍亂、胸中脹滿。

神門(又名銳中、中都)

在手掌後面的銳骨末端凹陷處。手少陰心脈所經過的俞穴。心火旺盛時可瀉之。銅人針灸三針三分,留針七個呼吸,灸七壯。

主瘧心煩,甚欲得冷飲,惡寒則欲處溫中。咽乾不嗜食,心痛數噫,恐悸,少氣不足,手臂寒,面赤喜笑,掌中熱而噦,目黃脅痛,喘逆身熱,狂悲狂笑,嘔血吐血,振寒上氣,遺溺失音,心性痴呆,健忘,心積伏梁,大小人五癇。

白話文:

對於瘧疾患者來說,心煩意亂,非常想要喝冷飲,怕冷時又想待在溫暖的地方。嗓子乾澀不想吃東西,心口疼痛經常打嗝,害怕發慌,氣息微弱不足,手臂冰冷,臉色發紅愛笑,手心發熱並噁心,眼睛發黃脅部疼痛,呼吸急促身體發熱,狂悲狂笑,嘔吐有血,發抖氣往上衝,大小便失禁聲音嘶啞,心性癡呆,健忘,心臟內積聚寒濕,導致大小癲癇發作等症狀。

東垣曰:『胃氣下溜五臟氣皆亂,其為病互相出見,氣在於心者,取之手少陰之俞神門,同精導氣以復其本位。』《靈樞經》曰:『少陰無俞,心不病乎,其外經病而臟不病,故獨取其經於掌後銳骨之端。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其臟堅固,邪不能容,容邪則身死,故諸邪皆在心之包絡。包絡者,心主之脈也。』

白話文:

東垣說:「胃氣下陷失常,會導致五臟氣血混亂,於是產生各種不同的病症,如果氣在心臟裡,(可以)取手少陰經的俞穴——神門穴,同時疏通經絡,引導氣血回歸它原來的位置。」《靈樞經》中記載:「少陰經沒有俞穴,心臟會不會生病呢?因為少陰經的病症是在外經,心臟本身並未發病,所以只取位於手掌後方銳骨盡頭的經絡。心臟是五臟六腑的最高主宰,是精神寄宿的地方,它的臟器很堅固,邪氣無法侵襲,一旦邪氣進入,人就會死亡,所以各種邪氣都停留在心臟的外圍,也就是包絡。包絡是心臟主管的脈絡。」

◎少府:

手小指本節後,骨縫陷中,直勞宮。手少陰心脈所溜為滎火。《銅人》針二分,灸七壯。《明堂》灸三壯。

白話文:

◎少府穴:

位於小指的本節之後,骨縫凹陷處,直通勞宮穴。是手少陰心經的絡脈所到之處,屬滎火穴。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記載,針刺深度為二分,灸法為七壯。《明堂孔穴針灸圖經》記載,灸法為三壯。

主煩滿少氣,悲恐畏人,掌中熱,臂酸,肘腋攣急,胸中痛,手蜷不伸,痎瘧久不愈,振寒,陰挺出,陰癢陰痛,遺尿偏墜,小便不利,太息。

白話文:

主要是心煩意亂、呼吸短促,情緒低落、害怕接觸他人,手心發熱,手臂痠痛,肘部和腋下肌肉痙攣,胸痛,手無法伸展,瘧疾長期不癒,寒顫,陰莖無法勃起,陰囊瘙癢疼痛,遺尿傾斜,小便困難,經常嘆息。

◎少衝(一名經始):

白話文:

◎少衝穴(別名經始穴):

手小指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手少陰心脈所出為井木。心虛補之。《銅人》針一分,灸三壯。《明堂》灸一壯。

白話文:

在小指內側,靠近指甲的邊緣,像韭菜葉一樣的地方,是手少陰心經的井穴(穴位)。

當心臟虛弱時,可以用針灸來補強。

《銅人針灸經》記載:此穴針刺深度為一分,灸三壯。 《明堂孔穴針灸圖經》記載:此穴灸一壯即可。

主熱病煩滿,上氣嗌乾渴,目黃,臑臂內後廉痛,胸心痛,痰氣,悲驚寒熱,肘痛不伸。

張潔古治前陰臊臭,瀉肝行間,後於此穴,以治其標。

白話文:

熱病煩滿,上氣嗌乾渴,目黃,臑臂內後廉痛,胸心痛,痰氣,悲驚寒熱,肘痛不伸。

張潔古治前陰臊臭,瀉肝行間,後於此穴,以治其標。

患有熱病,煩躁不安,氣往上衝導致喉嚨乾渴,眼睛發黃,大腿和小腿內側後緣疼痛,胸痛,痰多氣短,悲傷恐懼,時而發冷時而發熱,肘部疼痛無法伸展。

張潔古治療前陰臊臭,泄去肝氣,疏通經絡,最後在此穴位上施治,以治療其表徵。

2. 手太陽經穴主治

《內經》曰:『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又云:『小腸為赤腸。』

白話文:

《內經》中提到:「小腸是負責接收和儲藏食物的器官,食物在這裡進行消化和吸收。」

此外,文中還記載:「小腸又稱赤腸。」

胃之下口,小腸之上口也,在臍上二寸,水穀於是分焉。大腸上口,小腸之下口也。至是而泌別清濁,水液滲入膀胱,滓穢流入大腸。

白話文:

胃的下方出口,是小腸的上方出口,位於肚臍上方二寸,水和食物在此處分開。大腸的上方出口,是小腸的下方出口。經過這裡,水和食物分開了,水分滲入膀胱,廢物流入大腸。

3. 手太陽小腸經穴歌

手太陽穴一十九,少澤前谷後谿藪,腕骨陽谷養老繩,支正小海外輔肘,肩貞臑俞接天宗,髎外秉風曲垣首,肩外俞連肩中俞,天窗乃與天容偶,銳骨之端上顴髎,聽宮耳前珠上走(左右三十八穴)。

白話文:

手太陽穴脈共有 19 個穴位:少澤、前谷、後溪、藪、腕骨、陽谷、養老、繩、支正、小海、外輔、肘、肩貞、臑俞、接天宗、髎、外秉風、曲垣、首、肩外俞、連肩中俞、天窗、天容、顴髎、聽宮、耳門、珠上(左右兩側共 38 個穴位)。

此一經起於少澤,終於聽宮。取少澤、前谷、後谿、腕骨、陽谷、少海,與井滎俞原經合也。

白話文:

此條經絡起於少澤穴,結束於聽宮穴。運用少澤、前谷、後谿、腕骨、陽谷、少海等穴位,與井、滎、俞、原四個經穴配合。

脈起小指之端,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內側兩骨之間,上循臑外後廉,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絡心,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其支者,從缺盆貫頸上頰,至目銳眥,卻入耳中;其支別者,別循頰上䪼(䪼音拙)抵鼻,至目內眥也。多血少氣,未時氣血注此。

白話文:

脈絡從小指尖端起始,沿著手的外側向上,經過手腕,從正中央直上,沿著手臂骨的下緣,從肘關節內側兩塊骨之間穿出,沿著上臂外側後緣向上,經過肩窩,繞過肩胛骨,交叉肩上,進入鎖骨上窩,連接心臟,沿著喉嚨向下經過膈肌到達胃,屬於小腸經;脈絡的分支,從鎖骨上窩貫穿頸部向上延伸至臉頰,到達眼睛的外眼角,再轉入耳中;還有一條分支,從臉頰上緣斜向上達鼻子,再到達眼睛的內眼角。脈中氣血充沛,在未時(下午13-15點)氣血會輸送到這條經脈。

丙火之腑,脈詳左寸。是經之為病也,面白耳前熱,苦寒,肩臂廉內外腫痛。沉診為心,實則脈實,煩滿而口舌生瘡;浮取小腸,虛則脈虛,懊憹而唇青下白。頷腫不可轉,清痰降火;腰折難動履,滲濕利熱。倘小便數頻,烏藥益智丸,用酒煮山藥;若精氣不固,白茯豬苓和,須蠟化津液。

白話文:

丙火屬心,脈象詳細表現於左手寸脈。心經有病,表現為面色發白,耳前發熱,畏寒怕冷,肩部和手臂內外疼痛腫脹。沉取脈象,為心臟方面,實脈表示實熱,會出現煩躁、腹脹,以及口舌生瘡;浮取脈象,為小腸方面,虛脈表示虛寒,會出現心煩意亂,以及嘴脣蒼白。

頷腫不能轉動,要清熱化痰;腰痛難以行走,要滲濕清熱。如果小便頻繁,可以用烏藥益智丸,用酒煮山藥;如果精氣不強,可以用白茯苓豬苓合用,需要用蠟化津液。

小腸疝氣,茴香薑浸入青鹽;腎宮精冷,川楝炒成加木破。滑石寒而能治諸淋,沉香溫而能行諸氣。尿血煮苦莧菜根,血淋煎車前子葉。清泉旋汲飲發灰,薄荷時煎調琥珀。熱入小腸為赤帶,茴香苦楝當歸;邪歸大腑變膏淋,滑石金砂甘草。嘗考牡蠣石斛補,續隨金砂瀉。巴戟烏藥茴香溫,黃芩通草花粉涼。

白話文:

小腸疝氣: 茴香、薑浸泡在青鹽中。

腎虛冷: 川楝子炒過後加入木破(補陽藥)。

膀胱結石: 滑石有清熱利尿的功效,可以治療各種結石。

消化不良: 沉香有溫暖行氣的功效,可以幫助消化。

尿血: 煮沸苦莧菜根。

血淋: 煎服車前子葉。

慢性支氣管炎: 飲用新鮮井水,加入發灰(貝殼粉)。

感冒: 經常煎服薄荷,加入琥珀。

腸道紅腫: 熱氣進入小腸導致發炎,可以用茴香、苦楝、當歸。

脂肪尿: 邪氣進入大腸形成脂肪尿,可以用滑石、金砂、甘草。

補腎益精: 牡蠣、石斛有補腎的功效。

瀉熱通淋: 金砂有瀉熱利尿的功效。

溫腎壯陽: 巴戟、烏藥、茴香有溫腎壯陽的功效。

清熱利尿: 黃芩、通草、花粉有清熱利尿的功效。

羌活藁本引於上,黃柏二苓行於下,細閱本草之旨,略為理治之階,毋執己見,妙在言傳。

白話文:

羌活、藁本用於治療上焦的症狀,黃柏、二苓用於治療下焦的症狀。細讀中藥典籍的要旨,有助於初步理清病症與治療方法。不要固執己見,治療的精妙之處在於正確的傳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