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繼洲

《針灸大成》~ 卷二 (20)

回本書目錄

卷二 (20)

1. 通玄指要賦(楊氏注解)

理繁而昧,縱補瀉以何功蓋聖人立意,垂法於後世,使其自曉也。若心無主持,則義理繁亂,而不能明解,縱依補瀉之法,亦有何效?或云:『假如小腸實則瀉小海,虛則補後谿;大腸實則瀉二間,虛則補曲池;膽實則瀉陽輔,虛則補俠谿。』此之謂也。中工治病已成之後,惟不知此理,不明虛實,妄投針藥,此乃醫之誤也。?法捷而明,自迎隨而得用夫用針之法,要在識其通變,捷而能明,自然於迎隨之間,而得施為之妙也。

且如行步難移,太衝最奇。

人中除脊膂之強痛;神門去心性之呆痴。

風傷項急,始求於風府;頭暈目眩,要覓於風池。

耳閉須聽會而治也,眼痛則合谷以推之。

胸結身黃,取湧泉而即可;腦昏目赤,瀉攢竹以便宜。

但見兩肘之拘攣,仗曲池而平掃;四肢之懈惰,憑照海以消除。

牙齒痛,呂細堪治;頭項強,承漿可保。

太白宣通於氣衝太白脾家真土也,能生肺金。,陰陵開通於水道陰陵泉,真水也,滋濟萬物。

腹膨而脹,奪內庭以休遲;筋轉而疼,瀉承山而在早。

大抵腳腕痛,崑崙解愈;股膝疼,陰市能醫。

癇發癲狂兮,憑後谿而療理;瘧生寒熱兮,仗間使以扶持。

期門罷胸滿血膨而可已,勞宮退胃翻心痛亦何疑。

稽夫大敦去七疝之偏墜,王公謂此;三里卻五勞之羸瘦,華佗言斯。

固知腕骨祛黃;然骨瀉腎

行間治膝腫目疾;尺澤去肘疼筋緊。

目昏不見,二間宜取;鼻窒無聞,迎香可引。

肩井除兩臂難任;絲竹療頭疼不忍。

咳嗽寒痰,列缺堪治;眵䁾冷淚,臨泣尤準頭臨泣穴。

髖骨將腿痛以祛殘髖骨二穴,在委中上三寸,髀樞中,垂手取之,治腿足疼痛,針三分。一云:『跨骨在膝臏上一寸,兩筋空處是穴,刺入五分,先補後瀉,其病自除。』此即梁丘穴也,更治乳癰。按此兩解,俱與經外奇穴不同,並存,以俟知者。;腎俞把腰疼而瀉盡。

以見越人治尸厥於維會,隨手而蘇維會二穴,在足外踝上三寸(陽輔穴),內應足少陽膽經。尸厥者,卒喪之症,其病口噤氣絕,狀如死,不識人。昔越人過虢,虢太子死未半日,越人診太子脈曰:『太子之病為尸厥也。脈亂故形如死,太子實未死也。』乃使弟子子陽,鑱針砥石,以取外三陽、五會,有間,太子蘇,二旬而復。故天下盡以扁鵲能生死人。鵲聞之曰:『此自當生者,吾能使之生耳。』又云:『乃玉泉穴,在臍下四寸是穴(中極穴),手之三陽脈,維於玉泉,是足三陽脈會。治卒中尸厥,恍惚不省人事,血淋下瘕,小便赤澀,失精夢遺,臍腹疼痛,結如盆杯,男子陽氣虛憊,疝氣水腫,賁豚搶心,氣急而喘。』經云:『太子尸厥,越人刺維會而復蘇。此即玉泉穴。真起死回生奇術。婦人血氣癥瘕堅積,臍下冷痛,子宮斷緒,四度刺有孕,使胞和暖,或產後惡露不止,月事不調,血結成塊,盡能治之。針八分,留五呼,得氣即瀉,更宜多灸為妙。』;文伯瀉死胎於陰交,應針而隕灸三壯,針三分。昔宋太子善醫術,出苑游,逢一懷娠女人,太子診之曰:『是一女子。』令徐文伯診之,文伯曰:『是一男一女。』太子性暴,欲剖腹視之。文伯止曰:『臣請針之。』於是瀉足三陰交,補手陽明合谷,其胎應針而落,果如文伯之言。故今言妊婦不可針此穴。昔文伯見一婦人臨產症危,視之,乃子死在腹中,刺足三陰交二穴,又瀉足太衝二穴,其子隨手而下。此說與《銅人》之文又不相同。

白話文:

理法繁雜晦澀,即使懂得補瀉之法也未必有效。聖人留下這些方法,是要後人自行領悟的。如果沒有主見,只會被繁雜的理論所迷惑,無法明辨虛實,即使按照補瀉的方法施治,又能有什麼效果呢?有人說:「比如小腸實則瀉小海穴,虛則補後谿穴;大腸實則瀉二間穴,虛則補曲池穴;膽實則瀉陽輔穴,虛則補俠谿穴。」這就是一個例子。許多經驗豐富的中醫師,治癒病人後,卻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不能辨別虛實,隨意施針用藥,這就是醫生的錯誤了。

運用針灸的方法,關鍵在於明辨其變化規律,快速而準確,就能在迎隨之間,體會到施治的妙處。

例如行走困難,太衝穴最為奇效。

人中穴可以治療脊背強痛;神門穴可以治療心神呆滯痴傻。

風寒侵襲導致頸項僵硬,應尋找風府穴;頭暈目眩,應尋找風池穴。

耳聾應尋找聽會穴治療;眼痛則用合谷穴推拿。

胸部阻塞、皮膚發黃,取湧泉穴即可見效;腦昏目赤,瀉攢竹穴即可。

肘部拘攣,用曲池穴可以舒展;四肢疲倦無力,用照海穴可以消除。

牙齒疼痛,用厲兌穴可以治療;頭項強痛,用承漿穴可以緩解。

太白穴能疏通氣衝穴,因為太白穴是脾經的要穴,脾土能生肺金。陰陵泉穴能疏通水道,因為陰陵泉穴是腎經的要穴,腎水滋養萬物。

腹部膨脹,用內庭穴可以緩解;筋脈疼痛,瀉承山穴可以迅速見效。

總之,腳踝疼痛,用崑崙穴可以治療;大腿膝蓋疼痛,用陰市穴可以治療。

癲癇發作,狂躁不安,用後谿穴可以治療;瘧疾寒熱交替,用間使穴可以緩解。

期門穴可以治療胸滿、血瘀;勞宮穴可以治療胃脘痛、心痛。

大敦穴可以治療七疝(七種疝氣);三里穴可以治療五勞七傷。這是古人總結的經驗。

腕骨疼痛,可以瀉腎經;

行間穴治療膝腫和眼疾;尺澤穴治療肘部疼痛和筋緊。

眼睛昏花看不清,可以取二間穴;鼻子不通氣,可以取迎香穴。

肩井穴可以治療兩臂無力;絲竹空穴可以治療頭痛。

咳嗽寒痰,列缺穴可以治療;眼睛分泌物多,淚水冰冷,臨泣穴尤其有效。

髖骨導致腿痛,可以治療殘疾;腎俞穴可以治療腰痛。

越人用維會穴治療尸厥,病人隨即蘇醒。文伯用陰交穴治療死胎,胎兒隨即排出。

總之,文中記載了許多穴位的功效和應用,說明古代醫家對經絡腧穴的認識和運用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