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大成》~ 卷二 (19)
卷二 (19)
1. 通玄指要賦(楊氏注解)
必欲治病,莫如用針夫治病之法,有針灸,有藥餌,然藥餌或出於幽遠之方,有時缺少,而又有新陳之不等,真偽之不同,其何以奏膚功,起沉疴也?惟精於針,可以隨身帶用,以備緩急。。巧運神機之妙巧者,功之善也;運者,變之理也。神者,望而知之。機者,事之微也。妙者,治之應也。,工開聖理之深工者,治病之體。聖者,妙用之端。故《難經》云:『問而知之謂之工,聞而知之謂之聖。』夫醫者意也,默識心通,貫融神會,外感內傷,自然覺悟,豈不謂聖理之深也。。
外取砭針,能蠲邪而扶正砭針者,砭石是也。此針出東海,中有一山,名曰高峰,其山有石,形如玉簪,生自圓長,磨之有鋒尖,可以為針,治病療邪無不愈。;中含水火,善回陽而倒陰水火者,寒熱也。惟針之中,有寒邪補瀉之法,是進退水火之功也。回陽者,謂陽盛則極熱,故瀉其邪氣,其病自得清涼矣。倒陰者,謂陰盛則極寒,故補其虛寒,其病自得溫和矣。此回陽倒陰之理,補瀉盛衰之功。。
原夫絡別支殊別者,辨也。支者,絡之分派也。《素問》云:『絡穴有一十五,於十二經中每經各有一絡。外有三絡:陽蹻絡,在足太陽經;陰蹻絡,在足少陰經;脾之大絡,在足太陰經。』此是十五絡也,各有支殊之處,有積絡,有浮絡,故言絡別支殊。,經交錯綜經交者,十二經也。錯者,交錯也。綜者,總聚也。言足厥陰肝經,交出足太陰脾經之後,足太陰脾經,交出厥陰肝經之前,此是經絡交錯,總聚之理也。,或溝池谿谷以歧異歧者,路也。其脈穴之中,有呼為溝、池、谿、谷之名者,如歧路之各異也。若水溝、風池、後谿、合谷之類是也。一云《銅人經》乃分四穴。溝者水溝穴,池者天池穴,谿者太谿穴,谷者陽谷穴。所謂四穴同治,而分三路,皆皈於一原。,或山海丘陵而隙共隙者,孔穴或取山、海、丘、陵而為名者,其孔穴之同共也。如承山、照海、商丘、陰陵之類是也。一云《銅人經》亦分四穴、山者承山穴,海者氣海穴,丘者丘墟穴,陵者陰陵穴。四經相應,包含萬化之眾也。斯流派以難揆,在條綱而有統。。
此言經絡貫通,如水流之分派,雖然難以揆度,在條目綱領之提挈,亦有統緒也。故書云:『若綱有條而不紊。』一云經言:『井滎俞原經合,甲日起甲戌時,乃膽受病,竅陰所出為井金,俠谿所溜為滎水,臨泣所注為俞木,丘墟所過為原,陽輔所行為經火,陽陵泉所入為合土。凡此流注之道,須看日腳,陰日刺五穴,陽日刺六穴。』
白話文:
通玄指要賦(楊氏注解)
想要治病,最好是用針。治病的方法,有針灸,也有藥物,但是藥物有時來自遙遠的地方,有時又缺乏,而且還有新舊、真偽的差別,怎麼能保證一定有效,治愈頑固的疾病呢?只有精通針灸,才能隨身攜帶,以備不時之需。
巧妙運用針灸的精妙之處。巧,是指技藝精湛;運,是指變通的道理;神,是指憑觀察就能知道病情;機,是指治療的細微之處;妙,是指治療的效應。
精通針灸的深奧道理。工,是指治療疾病的基本方法;聖,是指精妙的運用。所以《難經》說:「詢問病情而能知道病因的,叫做‘工’;聽聞病情就能知道病因的,叫做‘聖’。」醫生靠的是意念,默然領悟,心領神會,無論外感內傷,都能自然明瞭,這不就是精通針灸的深奧道理嗎?
從體表取穴施針,能驅除邪氣,扶助正氣。砭針,就是砭石。這種針出自東海,東海之中有一座山,叫做高峰山,山上有一種石頭,形狀像玉簪,天然圓長,磨尖後可以做針,治療疾病,驅除邪氣,沒有什麼不能治愈的。
針灸中包含著寒熱的運用,善於回陽倒陰。水火,指的就是寒熱。針灸中,有寒邪的補瀉方法,這是運用寒熱的技巧。回陽,是指陽氣過盛,就會極度炎熱,所以要瀉去邪氣,疾病自然就會涼爽。倒陰,是指陰氣過盛,就會極度寒冷,所以要補益其虛寒,疾病自然就會溫和。這就是回陽倒陰的道理,以及補瀉盛衰的功效。
經絡的走向和分支各有不同。《素問》說:「絡穴有一十五個,在十二經脈中,每條經脈各有一條絡脈。體表還有三條絡脈:陽蹻絡在足太陽經;陰蹻絡在足少陰經;脾之大絡在足太陰經。」這就是十五條絡脈,它們各有分支,有深層的絡脈,也有淺表的絡脈,所以說經絡的走向和分支各有不同。
經絡相互交錯貫通。經交,是指十二經脈;錯,是指交錯;綜,是指彙集。比如足厥陰肝經,經過足太陰脾經之後;足太陰脾經,經過厥陰肝經之前,這就是經絡交錯,彙集的道理。
穴位名稱有的以溝、池、谿、谷等來區分。歧,是指道路。經脈穴位中,有的以溝、池、谿、谷來命名,就像岔路一樣各有不同。比如水溝、風池、後谿、合谷之類。據說《銅人經》把這四個穴位分作三條路線,最終都歸於同一個源頭。
穴位名稱有的以山、海、丘、陵等來區分。隙,是指孔穴,有的以山、海、丘、陵來命名,表示這些孔穴的相同之處。比如承山、照海、商丘、陰陵之類。據說《銅人經》也把這四個穴位分作四條路線,四條經脈相互應照,包含了萬物變化之理。
這些經絡的流注派別很難推測,但只要掌握其綱領,就能理解其整體規律。就像書上說的:「只要有綱領,就能條理分明。」書中還說:「井、滎、俞、原、經、合,甲日起甲戌時,膽經受病,竅陰穴為井金,俠谿穴為滎水,臨泣穴為俞木,丘墟穴為原,陽輔穴為經火,陽陵泉穴為合土。這些經脈的流注規律,要看日子,陰日刺五個穴位,陽日刺六個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