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繼洲

《針灸大成》~ 卷六 (5)

回本書目錄

卷六 (5)

1. 足太陰經穴主治

《內經》曰:『脾者,諫議之官,智周出焉。』

白話文:

《內經》中記載:「脾臟如同謀臣,智慧周全,能提出諫言。」

脾者,倉稟之本,榮之居也;其華在唇四白,其充在肌,至陰之類,通於土氣,孤臟以灌四旁。脾主四肢,為胃行津液。

白話文:

脾臟就像糧倉的根本,是氣血聚集的地方。它的光芒反映在嘴脣的四白穴位上,它的充盈表現在肌肉上。脾臟屬陰,與土氣相通,孤獨地支撐著周圍的身體。脾臟主宰四肢,幫助胃運送津液。

中央黃色,入通於脾,開竅於口,藏精於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類土,其畜牛,其穀稷,其應四時,上為鎮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宮,其數五,其臭香,其液涎。

白話文:

中央位屬黃色,與脾臟相通,與嘴巴相連,精華儲藏在脾臟,因此舌根處會反映脾臟的病變。它的味道屬甘味,性質與土相近,對應的家畜是牛,穀物是稷,與四季相應,在天上對應的是鎮星,因此可以從肉體的病徵瞭解到脾臟的疾病。它的聲音屬宮音,數目為五,氣味芳香,體液為唾液。

中央生濕,濕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肺主口。其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體為肉,在臟為脾,在聲為歌,在變動為噦,在志為思,思傷脾,怒勝思,濕傷肉,風勝濕。甘傷肉,酸勝甘。

白話文:

濕氣從中央產生,濕氣孕育出土,土生長出甜味,甜味滋養脾臟,脾臟產生肌肉,肌肉養育肺部,肺部負責口部。在自然界,濕氣對應天上的濕氣,土對應地上的土壤;在人體中,肉對應肌肉,脾臟對應脾臟,歌對應發出的聲音,噦對應咳嗽或打嗝,思對應思考。

過度思考會損傷脾臟,生氣可以抑制思考,濕氣會損傷肌肉,風會加劇濕氣。甜味會損傷肌肉,酸味可以抑制甜味。

2. 足太陰脾經穴歌

二十一穴脾中州,隱白在足大趾頭,大都太白公孫盛,商丘三陰交可求,漏谷地機陰陵穴,血海箕門衝門開,府舍腹結大橫排,腹哀食竇連天谿,胸鄉周榮大包隨(左右四十二穴)。

白話文:

脾經有二十一個穴道分佈在身體的中央部位,包括:

  1. 隱白:位於腳大拇指的內側。
  2. 大都、太白、公孫:位於腳內側,順序由上往下。
  3. 商丘、三陰交:分別位於小腿內側,順序由上往下。
  4. 漏谷、地機、陰陵泉:位於小腿後側,順序由上往下。
  5. 血海、箕門、衝門:位於膝蓋後側,順序由上往下。
  6. 府舍、腹結、大橫:位於腹部,順序由上往下。
  7. 腹哀、食竇、連天谿:位於肋骨下方,順序由上往下。
  8. 胸鄉、周榮、大包:位於胸部,順序由上往下。(左右側合計有四十二個穴道)

此一經起於隱白,終於大包,取隱白、大都、太白、商丘、陰陵泉,與井滎俞經合也。

白話文:

此經絡起於隱白穴,終於大包穴,循行所經取穴有隱白、大都、太白、商丘、陰陵泉,與任脈的井穴、榮穴、俞穴相會合。

脈起大指之端,循指內側白肉際,過核骨後,上內踝前廉,上腨內,循脛骨後,交出厥陰之前,上循膝股內前廉,入腹,屬脾絡胃,上膈,俠咽,連舌本,散舌下;其支別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少血多氣,巳時氣血注此。

白話文:

脈搏從大拇指根部發出,沿拇指內側白肉邊緣,經過手腕上的核骨後,向上沿著腳踝內側前緣,向上延伸到小腿內側,沿著脛骨後方,與厥陰經相交於腳踝之前,向上沿著膝蓋和股骨內側前緣,進入腹腔,屬於脾經並且絡於胃經,向上經過橫膈,靠著咽喉,連接舌根,分佈於舌下;其分出的分支,從胃經的別脈再向上經過橫膈,通達心臟。氣血偏於氣而血少,巳時(早上9-11點)會有氣血灌注於此脈。

巳土之臟,脈在右關,實則飲食消而肌膚滑澤,虛則身體瘦而四肢不舉。臍凸肢浮生之難,口青唇黑死之易。去病安生,理宜調攝,戒滿意之食,省爽口之味,因飲食勞倦之災,修溫多辛少之劑,飲食審寒熱之傷,湯藥兼補瀉之置。氣別寒熱溫涼,用適其宜;味辨甘補苦瀉,行當熟記。

白話文:

巳土的臟器是脾,脈絡在右手關脈。脾臟實症時,飲食消化良好,皮膚光滑潤澤。脾臟虛症時,身體消瘦,四肢無力。臍部凸出,肢體浮腫,容易生病。嘴巴青紫,嘴脣發黑,容易死亡。預防疾病,養生保命,宜調養身體,戒絕飽食,避免口味過重。因為飲食過量和勞倦會導致疾病,應多服用溫和、辛辣少的藥物。飲食注意冷熱變化,湯藥兼顧補益和瀉下。根據病情不同,使用冷、熱、溫、涼等不同性質的藥物,根據藥物功效不同,使用甘補苦瀉等不同味道的藥物,對此要熟記於心。

白朮健脾消食,必青皮枳實人參緩土和氣,須半夏橘紅柴胡除不足之熱,佐之甘草升麻黃耆去有汗之火,輔之芍藥川芎。氣虛嘔而人參茱萸,脾寒吐而丁香半夏。泄瀉手足冷而不渴兮,附子乾薑,霍亂吐瀉兼而不藥兮,胡椒綠豆。脾冷而食不磨兮,平胃宜加砂蔻;胃寒而飲不消兮,本方更入參苓。

白話文:

如果要用白朮健脾消食,一定要加入青皮和枳實;如果要用人參調理脾胃、緩解氣鬱,必須搭配半夏和橘紅。如果要用柴胡清除體內不足的熱氣,可以加入甘草和升麻;如果要用黃耆去除汗出的火氣,可以輔助使用芍藥和川芎。如果氣虛導致嘔吐,可以用人參和茱萸;如果脾胃虛寒引起嘔吐,可以用丁香和半夏。如果腹瀉、手腳冰冷但不口渴,可以用附子和乾薑;如果霍亂導致嘔吐和腹瀉,可以用胡椒和綠豆。如果脾胃虛寒,食物不易消化,可以加入砂蔻來平胃;如果胃寒,飲水不順暢,可以在原方中加入人參和茯苓。

香附微寒,與縮砂消食化氣,更妙安胎;沉香少溫,共藿香助土調中,奇消水腫,破血消癥兮,三棱莪朮;去瘀除疼兮,蒲黃五靈。茴香治霍亂轉筋,共濟木瓜烏藥;辣桂主中焦氣滯,相扶枳殼生薑。心腹疼痛兮,延胡索入胡椒;胸滿咳逆兮,良薑炒同香附。肚實脹兮,大黃滑石朴牽牛,木香苓瀉;腹虛脹兮,參苓朴木橘辰砂,麴蘗附子。

白話文:

香附性微寒,搭配縮砂能消食化氣,更能安胎。沉香性溫,與藿香一起可健脾胃,還能消水腫、破血消癥。三棱和莪朮可以去瘀除痛。蒲黃和五靈脂可以去瘀止痛。茴香能治療霍亂和轉筋,搭配木瓜和烏藥。辣桂子能治療中焦氣滯,搭配枳殼和生薑。延胡索和胡椒能緩解心腹疼痛。良薑炒香附能治療胸悶咳嗽。大黃、滑石、朴硝、牽牛和木香、茯苓可以治療實證脹氣。參苓、朴硝、木瓜、橘子、辰砂、麴蘗和附子可以治療虛證脹氣。

大抵物滯氣傷,補益兼行乎消導,橘皮枳朮丸,加減隨宜;食多胃壅,推陳並貴乎和中,巴豆備急丸,蕩滌何傷。四君子平善,與人處也,使人道德進而功名輕,忽不知其入於聖賢之域;二陳湯純和,能消痰也,致令脾胃健而中氣順,自不覺其進於仁壽之鄉。抑又聞東垣憫生民夭枉,凡治疾必先扶植脾胃,誠不刊之妙典;王安道發前賢未發,辨內傷不足中有有餘,實得傳之秘旨,萬物從土而歸出,補腎又不若補脾。

白話文:

基本上,當身體出現氣滯和氣血不通時,治療需要兼顧補益和疏通,可以根據情況加減使用橘皮枳朮丸等方劑。如果進食過多導致胃部脹悶,則需要幫助消化和調理脾胃,可以適時使用巴豆備急丸等方劑清除積滯。

「四君子湯」性質平和,溫和滋補,在為人處世上也有助於提升道德修養,減輕功名利祿的追逐,不知不覺中就會邁入聖賢的境界。而「二陳湯」藥性純和,善於化痰,能夠健脾和胃,順暢中氣,自然會讓人不知不覺地走向健康長壽。

此外,還聽說東垣(張元素)體恤百姓短命枉死,在治療疾病時必先調理脾胃,這真是不可磨滅的良方妙典。而王安道發揮前人未發之祕,辨別出內傷中既有不足又有有餘的情況,實屬傳承醫學真諦。因為萬物歸根結底都來自於脾胃,所以補腎不如補脾。

《導引本經》:『脾居五臟之中,寄旺四時之內,五味藏之而滋長,五神因之而彰著,四肢百骸,賴之而運動也。人惟飲食不節,勞倦過甚,則脾氣受傷矣。脾胃一傷,則飲食不化,口不知味,四肢困倦,心腹痞滿,為吐泄,為腸澼,此其見之《內經》諸書,蓋班班俱載,可考而知者。然不飢強食則脾勞,不渴強飲則胃脹。

白話文:

《導引本經》: 脾臟位於五臟之間,受惠於四季,五種味道被儲藏其中而生長,五種神識藉由它而顯現,四肢百骸靠它而運動。如果飲食沒有節制,過度勞累,脾氣就會受到損傷。脾胃一旦受傷,就不能消化食物,口中沒有味道,四肢疲倦,心腹脹滿,會導致嘔吐腹瀉,這些症狀記載在《內經》等書籍中,很明顯可以考證得知。但如果不餓而勉強吃東西,會讓脾臟勞累;不渴而勉強喝水,會讓胃脹滿。

食若過飽,則氣脈不通,令心塞閉;食若過少,則身羸心懸,意慮不固。食穢濁之物,則心識昏迷,坐念不安;食不宜之物,則四大違反,而動宿疾,皆非衛生之道也。舉要言之,食必以時,飲必以節,不飽不飢是也。人能飲食如是,不惟脾胃清純,而五臟六腑,亦調和矣。

白話文:

吃得太飽,會導致氣血不通,胸悶氣短;吃得太少,身體虛弱,精神恍惚,意志不堅。吃含有毒素或不潔淨的食物,會導致神志不清,心神不安;吃不適合的食物,會損害身體,誘發舊疾。這都不是健康的飲食方式。總的來說,飲食要有規律,適量飲食,不飽不餓纔是健康之道。如果能做到如此,不僅脾胃會健康,五臟六腑也會得到調和。

蓋人之飲食入口,由胃脘入於胃中,其滋味滲入五臟,其質入於小腸乃化之。至小腸下口,始分清濁,濁者為渣滓,入於大腸;清者為津液,入於膀胱,乃津液之府也。至膀胱又分清濁,濁者入於溺中,清者入於膽,膽引入於脾,散於五臟,為涎,為唾,為涕,為淚,為汗,其滋味滲入五臟,乃成五汗,同歸於脾,脾和乃化血,復歸於臟腑也。經曰:「脾土旺能生萬物,衰生百病。

白話文:

我們吃進去的食物進入胃裡,食物的味道會滲透到五臟六腑,而食物的精華會進入小腸被消化。到了小腸的末端,食物中的純淨和混濁部分會被分開。混濁的部分成為殘渣,進入大腸;純淨的部分變成津液,進入膀胱,也就是津液儲存的地方。到了膀胱後,津液又會被分為純淨和混濁兩部分。混濁的部分排出體外成為小便;純淨的部分進入膽,膽再將其送入脾,然後散佈到五臟六腑,變成涎水、唾液、鼻涕、眼淚、汗液。這些味道滲入五臟六腑,形成五種不同的汗液,最後都彙集到脾臟。脾臟健康的話,這些汗液就會轉化為血液,重新回到臟腑。醫書中說:「脾土旺盛能滋養萬物,衰弱則會引發各種疾病。」

」昔東坡調脾土,飲食不過一爵一肉,有召飲者,預以此告:一曰安分以養福,二曰寬胃以養氣,三曰省費以養財。善衛生者養內,不善衛生者養外;養內者安恬臟腑,調順血脈,養外者極滋味之美,窮飲食之樂,雖肌體充腴,而酷烈之氣,內蝕臟腑矣。』

白話文:

早先蘇東坡調理脾土,飲食不超過一碗飯、一塊肉。有人邀請他赴宴,他事先這麼說:「一、安分守己以培養福氣;二、寬解胃氣以培養元氣;三、節約開支以養育財富。」懂保健的人保養內在,不懂的人保養外在。保養內在的人安撫內臟,調和血脈;保養外在的人極盡口腹之慾,窮盡飲食之樂,雖然肉體肥滿,但暴烈之氣潛伏於內,侵蝕著內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