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繼洲

《針灸大成》~ 卷四 (6)

回本書目錄

卷四 (6)

1. 生成數(《聚英》)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白話文:

天地誕生時,水先形成,經過六天後形成;火位居第二,經過七天形成;木位居第三,經過八天形成;金位居第四,經過九天形成;土位居第五,經過十天形成。

2. 經絡迎隨設為問答(楊氏)

○問:『經脈有奇經八脈。』

白話文:

問題:經脈中有八條奇經八脈。

《難經》云:『脈有奇經八脈者,不拘於十二經,何謂也?然,有陽維、有陰維、有陽蹻、有陰蹻、有衝、有任、有督、有帶之脈,凡此八脈,皆不拘於經,故曰:「奇經八脈也。」經有十二,絡有十五,凡二十七,氣相隨上下,何獨不拘於經也?然,聖人圖設溝渠,通利水道,以備不然,天雨降下,溝渠溢滿,當此之時,霶霈妄行,聖人不能復圖也。此絡脈滿溢,諸經不能復拘也。

○問:『迎隨之法。』

白話文:

《難經》中說:「脈絡中有『奇經八脈』,它們不受十二經經脈的約束。何謂奇經八脈?答:陽維脈、陰維脈、陽蹻脈、陰蹻脈、衝脈、任脈、督脈、帶脈,這八條經脈都不受其他經絡的約束,故稱為『奇經八脈』。」

經脈有十二條,絡脈有十五條,總共有二十七條經絡。氣血在經絡中運行,相互聯繫,為何只有奇經八脈不受經脈約束呢?

這是因為聖人就像規劃水利工程一樣,建造了經絡網路,使氣血運行通暢。但經絡系統也有應急措施,當突發暴雨導致水位暴漲時,水流就會溢出溝渠,聖人也不能再控制住水流。同樣,當絡脈氣血充盈時,各經脈就無法再約束。

問:迎隨之法。

經曰:『隨而濟之是為補,迎而奪之是為瀉。』夫行針者,當刺之時,用皮錢擦熱針,復以口溫針熱,先以左手爪,按其所刺榮俞之穴,彈而努之,爪而下之,捫而循之,通而取之,令病人咳嗽一聲,右手持針而刺之。春夏二十四息,先深後淺其淺深之故,注《標幽賦》內。

白話文:

古籍中記載:「順應病人的脈絡進行針刺,這是『補』;逆着脈絡進行針刺,這是『瀉』。」施針時,應先用皮錢摩擦針頭使其發熱,再用嘴吹熱針頭。左手用指甲按壓要針刺的榮穴和俞穴,彈一下,用力按壓,再鬆開,然後沿著經絡慢慢按壓,找到氣血通暢的地方進行針刺,讓病人咳出一口氣。右手持針刺入,春季和夏季可進針24針,先深後淺。針刺深淺的具體原則,記載於《標幽賦》中。

,秋冬三十六息,先淺後深,徐徐而入,氣來如動脈之狀,針下輕滑。未得氣者,若魚之未吞鉤,既吞得氣,宜用補瀉。補,隨其經脈,推而按內之,停針一二時,稍久,凡起針,左手閉針穴,徐出針而疾按之。瀉,迎其經脈,提而動伸之,停針稍久,凡起針,左手開針穴,疾出針而徐按之。

白話文:

在秋冬時節,針灸治療應先用淺刺,再逐漸加深,緩慢刺入,並注意氣息的循序而入,猶如動脈的脈動,針下應感到輕盈滑順。若氣息未至,則像魚兒未吞咬魚鉤。當氣息得到時,應適當使用補瀉手法。

補法:沿著經絡的走向,將針推入並按壓固定,時間約一至二小時,若時間稍久,則起針時,左手掩住針孔,緩慢拔出針,並迅速按壓。

瀉法:與經絡走向相反,將針提拉並伸動,時間稍久,起針時,左手打開針孔,迅速拔出針,並緩慢按壓。

補針左轉,大指努出;瀉針右轉,大指收入。補者先呼後吸,瀉者先吸後呼。疼痛即瀉,癢麻即補。

○問:『補針之要法。』

白話文:

使用補針時,左轉,大拇指用力推出;使用瀉針時,右轉,大拇指用力收入。補針時,先吐氣,再吸氣;瀉針時,先吸氣,再吐氣。如果感到疼痛,就使用瀉針;如果感到麻癢,就使用補針。

答曰:補針之法,左手重切十字縫紋,右手持針於穴上,次令病人咳嗽一聲,隨咳進針,長呼氣一口,刺入皮三分。針手經絡者,效春夏停二十四息。針足經絡者,效秋冬停三十六息。催氣針沉,行九陽之數,捻九撅九,號曰天才。少停呼氣二口,徐徐刺入肉三分,如前息數足,又覺針沉緊,以生數行之,號曰人才。

白話文:

醫生回答說:「補針的技巧是,左手用力切開十字形的縫紋,右手拿著針放在穴位上,然後讓病人咳嗽一聲,跟著咳嗽的動作把針扎進去,讓病人長長地呼出一口氣,針扎入皮膚三分深。如果針扎的是手部的經絡,效果最好在春夏季節,停留二十四息的時間。如果針扎的是腳部的經絡,效果最好在秋冬季節,停留三十六息的時間。

當針扎入後感到沉重,就按照九陽之數,捻轉九下,稱之為「天才」。稍微停一下,讓病人呼出兩口氣,然後緩緩地把針扎入肌肉三分深。如果之前停留的時間已經夠了,又感到針刺得沉重緊緊的,就用生數的運作方式進行,稱之為「人才」。

少停呼氣三口,徐徐又插至筋骨之間三分,又如前息數足,復覺針下沉澀,再以生數行之,號曰地才。再推進一豆,謂之按,為截、為隨也。此為極處,靜以久留,卻須退針至人部,又待氣沉緊時,轉針頭向病所,自覺針下熱,虛羸癢麻,病勢各散,針下微沉後,轉針頭向上,插進針一豆許,動而停之,吸之乃去,徐入徐出,其穴急捫之。歧伯曰:『下針貴遲,太急傷血,出針貴緩,太急傷氣。

』正謂針之不傷於榮衛也。是則進退往來,飛經走氣,盡於斯矣。

問:『瀉針之要法。』

白話文:

稍等片刻,呼氣三口。慢慢地將針插入三分,到達筋骨之間。再像前面一樣呼吸到數目足夠,再次感覺針下緊澀,再將針向前推進,稱為「地才」。再推進一豆的距離,稱為「按」,目的是阻截(病勢)和順應(氣血)。這是極限的深度,靜止一會兒停留時間不要太長,然後必須將針退至皮下,再等到氣血沉穩時,轉動針頭對準病竈,自我感覺針下發熱、虛弱、刺癢、麻木,病勢逐漸消散,針下微微下沉後,轉動針頭向上,將針插入一豆左右的深度,動一動然後停下來,吸氣後取針,進針和出針都要緩慢,並且立即按住穴位。歧伯說:「針刺的時候要慢慢來,太快會傷及血脈,取針的時候要緩慢一點,太快會傷及氣血。

這些話正說明針灸不損傷人體的氣血。所以,針灸的進退往復、暢通氣血,盡在於此。

問題:『瀉針的要點是什麼?』

凡瀉針之法,左手重切十字縱紋三次,右手持針於穴上,次令病人咳嗽一聲,隨咳進針,插入三分,刺入天部,少停直入地部,提退一豆,得氣沉緊,搓拈不動,如前息數盡,行六陰之數,捻六撅六,吸氣三口回針,提出至人部,號曰地才。又待氣至針沉,如前息數足,以成數行之,吸氣二口回針,提出至天部,號曰人才。

白話文:

針灸治療的方法:

  1. 用左手在穴位上切劃十字縱紋三次。
  2. 右手持針在穴位上,讓病人咳嗽一聲,同時將針刺入皮下三分。
  3. 先刺入上部(天部),稍停後垂直刺入下部(地部)。
  4. 向後提針一點,直到感覺到針穩固、不動。
  5. 按照事先定的時間,針刺六次,每次提針一點。
  6. 吸氣三次,將針拔回,提出到人部(穴位上部),稱為「地才」。
  7. 再等候氣血到位,針身下沉,按照事先定的時間,繼續針刺。
  8. 吸氣兩次,將針拔回,提出到天部(穴位上部),稱為「人才」。

又待氣至針沉,如前息數足,以成數行之,吸氣回針,提出至皮間,號曰天才。退針一豆,謂之提,為擔、為迎也。此為極處,靜以久留,仍推進人部,待針沉緊氣至,轉針頭向病所,自覺針下冷,寒熱痛癢,病勢各退,針下微鬆,提針一豆許,搖而停之,呼之乃去,疾入徐出,其穴不閉也。

問:『經絡。』

白話文:

再次等到真氣到達,針刺下行,如前面一樣休息片刻,以補足針刺次數,吸氣時回撤針頭,提出至皮下,稱為「天才」。退針一粒米距離,稱為「提」,是承擔、迎候的意思。這是針刺的極限,靜止片刻後再次推進針頭至人體,等待針刺下行阻滯,真氣到達,轉動針頭朝向病竈,自身感覺針下有冷、寒、熱、痛、癢,說明疾病症狀逐漸消失,針下微有鬆動,提起針頭一粒米距離左右,左右搖晃後停止,呼氣時取出,快速刺入,緩慢取出,所刺之穴不會閉合。

問:經絡。

**答:**經絡猶如人身的水路,其有水血運行於其中,濡養全身。經絡有十二正經,猶如十二條大江河,各行其道,貫穿全身,又有十五別絡,猶如支流,分流於各處,旁行側出,以通達臟腑肢節。十二正經和十五別絡,構成人體經絡系統,通行氣血,連絡臟腑,營養全身,維繫健康。

答曰:經脈十二,絡脈十五,外布一身,為血氣之道路也。其源內根於腎,乃生命之本也。根在內而布散於外,猶樹木之有根本,若傷其根本,則枝葉亦病矣。苟邪氣自外侵之,傷其枝葉,則亦累其根本矣。或病發內生,則其勢必然,故言五臟之道,皆出經隧,以行血氣,經為正經,絡為支絡,血氣不和,百病乃生。但一經精氣不足,便不和矣。

白話文:

答曰:人體有十二條經脈,十五條絡脈遍佈全身,它們是血氣運行的道路。這些經脈的根源都內植於腎臟,是生命之根本。根源在內,而脈絡分佈於外,就像樹木有根,若傷其根,則枝葉也會生病。若邪氣由外部入侵,損傷其枝葉,那麼也會累及根本。或者疾病由內產生,則其勢必然,所以說五臟的道路,都出自經絡,以運行血氣。經為正經,絡為支絡,血氣不調和,百病就會產生。只要有一條經絡精氣不足,就會不調和。

故經曰:『邪中於陽,則溜於經,自面與頸,則下陽明,自項與背,則下太陽,自頰與脅,則下少陽。邪中於陰,則溜於腑,自四末臂胻始,而入三陰,臟氣實而不能容,故還之於腑。腑者,謂膽、胃、膀胱、大小腸也,故刺各有其道焉。』針下察其邪正虛實以補瀉之,隨其經脈榮衛以迎隨之,其道皆不有違也。

白話文:

醫經中說:「邪氣侵犯陽經,就會沿著經脈流動,從面部和頸部開始,向下流入陽明經;從頸項和背部開始,向下流入太陽經;從面頰和胸脅開始,向下流入少陽經。邪氣侵犯陰經,就會沿著腑臟流動,從四肢末端的手臂和大腿開始進入三陰經。腑臟之氣充足而不能容納,所以邪氣又返回到腑中。腑,是指膽、胃、膀胱、大小腸。因此,針刺治療的方法各不相同。

施針時,要觀察邪氣的性質、正氣的強弱和虛實情況,根據情況補瀉。隨著經脈氣血的運行,迎而補之,隨而瀉之。這種治療方法,完全符合經脈運行規律。

凡中外之病,始自皮膚,血脈相傳,內連腑臟,則四肢九竅,壅塞不通,內因之病,令氣盛衰,外連經絡,則榮衛傾移,上下左右,虛實生矣。經云:『風寒傷形,憂恐忿怒傷氣,氣傷臟,乃病臟,寒傷形,乃應形,風傷筋,乃應筋,此形氣內外之相應也。』

外具陰陽:筋骨為陰,皮膚為陽。內具陰陽:五臟為陰,六腑為陽。

問:『子午補瀉。』

白話文:

所有的疾病,無論內外,都是從皮膚開始,隨著血液傳播,連接到內臟。當內臟受到影響,四肢和九竅就會阻塞不通。由於內部的因素,氣血盛衰,導致經絡外連,營衛之氣失衡,就會出現上下左右的虛實症狀。經書中說:「風寒損傷身體,憂慮恐懼和憤怒損傷氣血,氣血損傷內臟,就會生病。寒冷損傷身體,就會影響身體的形狀,風損傷筋骨,就會影響筋骨。這是身體內外氣血之間相互影響的結果。」

人體外具陰陽:筋骨屬於陰,皮膚屬於陽。人體內具陰陽:五臟屬於陰,六腑屬於陽。

問題:

「子午補瀉」是什麼意思?

答曰:此乃宣行榮衛之法也。故左轉從子,能外行諸陽,右轉從午,能內行諸陰,人身則陽氣受於四末,陰氣受於五臟,亦外陽而內陰也。左轉從外則象天,右轉從內則象地,中提從中則象人,一左一右一提,則能使陰陽內外之氣,出入與上下相參往來,而榮衛自流通矣。男子生於寅,寅,陽也,以陽為主,故左轉順陽為之補,右轉逆陽為之瀉。

白話文:

回答:這是暢通氣血的方法。所以向左轉,從子,可以引導陽氣運行在體外,向右轉,從午,可以引導陰氣運行在體內,人體陽氣從四肢末梢獲得,陰氣從五臟獲得,也體現了外陽內陰的原理。向左轉從體外,象徵著天;向右轉從體內,象徵著地;從中間向上提,象徵著人。一左一右一上提,就能疏通陰陽內外之氣,使氣血互相往來,暢通無阻。男性誕生在寅時,寅屬陽,以陽為主導,所以向左轉順陽來補益,向右轉逆陽來瀉火。

女子生於申,申,陰也,以陰為主,故右轉順陰為之補,左轉逆陰為之瀉,此常法也。然病有陰陽寒熱之不同,則轉針取用出入,當適其所宜。假令病熱,則刺陽之經,以右為瀉,以左為補;病寒則刺陰之經,以右為補,左為瀉。此蓋用陰和陽,用陽和陰,通變之法也。大凡轉針逆順之道,當明於斯。

子(合)穴:尺盛補之,順其入也。午(滎)穴:寸盛瀉之,順其出也。

問:『針頭補瀉何如?』

白話文:

女性生於申時,申屬陰,以陰為主,因此向右轉針順應陰氣為補,向左轉針逆轉陰氣為瀉,這是通常的做法。但由於疾病有陰陽寒熱的不同,所以轉針取穴時,應根據疾病的具體情況靈活使用。比如如果疾病屬於熱證,就刺陽經,以向右為瀉,向左為補;如果疾病屬於寒證,就刺陰經,以向右為補,向左為瀉。這是利用陰調和陽,利用陽調和陰,靈活變通的方法。總之,轉針的逆順之道,應該在此處理解清楚。

**子(合)穴:**如果「尺脈」強盛,就以補法治療,順著氣血流入的方向。 **午(滎)穴:**如果「寸脈」強盛,就以瀉法治療,順著氣血流出的方向。

問:「針灸時,何時進行補瀉?」

答曰:此乃補瀉之常法也。非呼吸而在手指,當刺之時,必先以左手壓按其所針滎俞之處,彈而努之,爪而下之,其氣之來,如動脈之狀,順針而刺之,得氣推而內之,是謂補。動而伸之,是謂瀉。夫實者氣入也,虛者氣出也。以陽生於外故入,陰生於內故出,此乃陰陽水火出入之氣所不同也,宜詳察之。

白話文:

答覆道:這是補瀉的常用方法。如果不在呼吸的時候用手指,在要針刺的時候,一定要先用左手按壓自己打算針刺的滎俞穴位,彈動並用力,用指甲向下按壓,(這時)氣就會如同動脈脈搏跳動一樣進入,順著針刺入,(把針)刺入後得到氣就推進內部,這就叫做補。動彈並伸展,這就叫做瀉。因為實症是氣進入,虛症是氣外出。根據陽氣生於外所以氣進入,陰氣生於內所以氣外出,這是陰陽水火出入的氣不同的緣故,應仔細考察。

此外有補針導氣之法,所謂捫而循之者,是於所刺經絡部分,上下循之,故令氣血舒緩,易得往來也。切而散之者,是用大指爪甲,左右於穴切之,腠理開舒,然後針也。推而按之者,是用右指捻針按住,近氣不失,則遠氣乃來也。彈而努之者,是用指甲彈針,令脈氣䐜滿,而得疾行至於病所也。

白話文:

此外還有補針導氣的方法,所謂「捫而循之」,是指在所刺經絡的部位,上下按壓,讓氣血運行通暢,暢通無阻。「切而散之」,是用大拇指的指甲,左右在穴位上按壓,讓皮膚組織疏鬆通暢,然後再針刺。「推而按之」,是用右手食指按住針,保持不讓氣散失,這樣遠處的氣就會過來。「彈而努之」,是用指甲彈針,讓脈中的氣充滿,就能快速前往病患部位。

爪而下之者,是用左手指爪連甲,按定針穴,乃使氣散而刺榮,使血散而刺衛,則置針各有準也。通而取之者,是持針進退,或轉或停,以使血氣往來,遠近相通,而後病可取也。外引其門以閉其神者,是先用左指收合針孔,乃放針,則經氣不泄也。故曰:『知為針者信其左。

問:『候氣之法何如?』

白話文:

用手指甲掐住穴位,可以分散氣血,針刺到榮衛之氣,這樣下針的位置就有了準確的依據。

將針插入後,進退或轉動,讓血氣流通,疏通遠近部位的氣血,這樣才能治好疾病。

先用左手手指堵住針眼,再放針,可以防止經氣外泄。

所以說:「懂針灸的人,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左手。」

問:判斷天氣變化的方法是什麼?

答曰:『用針之法,候氣為先,須用左指,閉其穴門,心無內慕,如待貴人,伏如橫弩,起若發機;若氣不至,或雖至如慢,然後轉針取之。轉針之法,令患人吸氣,先左轉針,不至,左右一提也。更不至者,用男內女外之法,男即輕手按穴,謹守勿內;女即重手按穴,堅拒勿出,所以然者,持針居內是陰部,持針居外是陽部,淺深不同,左手按穴,是要分明。只以得氣為度,如此而終不至者,不可治也。

白話文:

回答:使用針灸的方法,先要等待氣到。用左手手指閉住穴位,心中不要恐懼,像等待貴客一樣。手指平伏如拉開的弓弩,針抬起就像觸發機關一樣。如果氣沒有到達,或者氣雖至但是很慢,這時才轉動針具去取氣。轉動針具的方法,讓患者吸氣,先向左轉,不到位,再左右提一下。還不到位的,就使用「男內女外」的方法。男是指輕按穴位,小心不要按進去;女是指重按穴位,用力頂住不要出來。之所以這樣,是因為持針的位置是陰部,持針在外是陽部,深淺不同,左手按穴,就是要明確。以氣到為止,如果這樣還不到位,那就不必治療了。

若針下氣至,當察其邪正,分其虛實。經言:『邪氣來者緊而疾,穀氣來者徐而和,但濡虛者即是虛,但牢實者即是實。』此其訣也。

問:『呼吸之理。』

白話文:

如果針灸時感到氣感,就要觀察它是正氣還是邪氣,以及是虛證還是實證。醫經上說:「邪氣來勢急促緊繃,正氣來勢平和緩慢;如果針感微弱且發虛,那就是虛證;如果針感強硬紮實,那就是實證。」這是區分虛實證的關鍵。

問:解釋呼吸的道理。

答曰:此乃調和陰陽法也。故經言:『呼者因陽出,吸者隨陰入。』雖此呼吸分陰陽,實由一氣而為體,其氣內歷於五臟,外隨於三焦,周布一身,循環經絡,流注孔穴,順其形氣之方圓,然後為用不同耳。是故五臟之出入,以應四時。三焦之升降,而為榮衛。經脈之循環,以合天度。

白話文:

回答:這個是調和陰陽的方法。因此經典上說:「呼氣是因為陽氣往外,吸氣是因為陰氣往內。」雖然呼吸可以分成陰陽,但實際上是由同一股氣體組成的。這股氣體在體內流經五臟,在體外經行三焦,遍佈全身,循環在經絡中,流經孔穴。順應氣體的形狀和氣質來方圓,最後發揮不同的作用。因此,五臟的出入會隨著四時變化。三焦的升降會形成榮衛之氣。經脈的循環會符合天體的運行。

然則呼吸出入,乃造化之樞紐,人身之關楗,針家所必用也。諸陽淺在經絡,諸陰深在臟腑,補瀉皆取呼吸,出內其針。蓋呼則出其氣,吸則入其氣。欲補之時,氣出針入,氣入針出。欲瀉之時,氣入入針,氣出出針。呼而不過三口,是外隨三焦之陽。吸而不過五口,是內迎五臟之陰。

白話文:

呼吸是造化的關鍵所在,也是人體的樞紐,針灸師必須使用它。陽脈位於表淺的經絡,陰脈位於深層的臟腑。補瀉都需要配合呼吸,並根據氣息的進出調整針灸。

當呼氣時,氣息隨著針而出。當吸氣時,氣息隨著針而入。如果想要進補,在氣息排出時扎針,在氣息吸入時拔針。如果想要瀉出,在氣息吸入時扎針,在氣息排出時拔針。

呼氣不要超過三次,這是為了配合三焦之陽的運作。吸氣不要超過五次,這是為了迎接五臟之陰的流動。

先呼而後吸者,為陽中之陰;先吸而後呼者,為陰中之陽,乃各隨其病氣,陰陽寒熱而用之,是為活法,不可誤用也。

白話文:

先吐氣再吸氣,代表著陽中之陰;先吸氣再吐氣,代表著陰中之陽。應根據不同的病症、陰陽寒熱的情況,靈活運用這種方法。切不可誤用。

三陰之經:先吸後呼。三陽之經:先呼後吸。

問:『迎隨之理何如?』

答曰:此乃針下予奪之機也。

白話文:

問題:迎隨的道理是什麼?

回答:

這就是針灸時奪取氣機的時機。

說明:

  • 三陰經:先吸氣後呼氣。
  • 三陽經:先呼氣後吸氣。

第一要知榮衛之流行。所謂諸陽之經,行於脈外;諸陽之絡,行於脈內;諸陰之經,行於脈內;諸陰之絡,行於脈外,各有淺深。立針以一分為榮,二分為衛,交互停針,以候其氣,見氣方至,速便退針引之,即是迎。見氣已過,然後進針追之,即是隨。故《刺法》云:『動退空歇,迎奪右而瀉涼,推內進搓,隨濟左而補暖。』

白話文:

首先必須瞭解經氣和衛氣的運行。所說的陽經,運行在脈絡的外側;陽經的絡脈,運行在脈絡的內側;陰經,運行在脈絡的內側;陰經的絡脈,運行在脈絡的外側,各有表淺之分。針刺時以一寸為榮分,二寸為衛分,交替停留針具,以待氣至,見氣剛到,迅速退針引出,這稱為迎。見氣已過,再進針追趕,這稱為隨。所以《刺法》中說:「針具動了就退針,針穴空了再留針,迎氣奪氣就洩陽涼,推內進搓就補陰暖。」

第二要知經脈之往來。所謂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手之三陰,從胸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得氣以針頭逆其經脈之所來,動而伸之即是迎。以針頭順其經脈之所往,推而內之即是隨。故經云:『實者,絕而止之;虛者,引而起之。』

白話文:

第二,要知道經脈的流向。所謂足三陽經,從頭部行走到足部;足三陰經,從足部行走到腹部;手三陰經,從胸部行走到手部;手三陽經,從手部行走到頭部。

當找到氣血不通的部位時,用針尖逆著經脈氣血流來的方向,撥動並伸展氣血,這就是「迎」。用針尖順著經脈氣血流去的方向,推入並疏通氣血,這就是「隨」。因此,經典上說:「氣血實盛的,隔斷並停止它;氣血虛弱的,引導並振奮它。」

凡下針之法,先用左手,揣穴爪按,令血氣開舒,乃可內針。若欲出血,勿以爪按。右手持針於穴上,令患人咳嗽一聲,拈之,一左一右,透入於腠理,此即是陽部奇分。《刺要》云:『一分為榮。』又云:『方刺之時,必在懸陽,然後用其呼吸,徐徐推之,至於肌肉,以及分寸,此二者,即是陰部偶分。』《刺要》又云:『二分為衛,方刺之時,必在懸陽,及與兩衛,神屬勿去,知病存亡。

白話文:

凡是針灸的方法,首先用左手,按住穴位並用爪按壓,讓血氣通暢,然後才能針刺。如果想要出血,則不要用爪按。右手拿著針放在穴位上,讓病人咳一聲,然後捻著針,左右交替,刺入皮肉之間,這也就是陽部的奇脈。《刺要》中說:「一分為榮。」又說:「針刺的時候,一定要在懸陽穴,然後配合病人的呼吸,慢慢推入,直到肌肉,再深入一寸左右,這兩者,也就是陰部的偶脈。《刺要》中還說:「二分為衛,針刺的時候,一定要在懸陽穴,還有兩側的衛穴,神氣不能離開,這樣才能知道病情的生死存亡。

』卻以左手按穴令定,象地而不動;右手持針,法天之運轉。若得其氣,左手按穴可重五兩以來,右手存意捻針,而行補瀉。惟血脈在俞橫居,視之獨澄,切之獨堅,凡刺脈者,隨其順逆,不出血,則發針疾按之。凡刺淺深,驚針則止。凡行補瀉穀氣而已。

問:『疾徐之理。』

白話文:

先用左手按壓穴位,使其固定不動,就像大地般穩重;右手持針,遵循天體運轉的規律。如果找到正確的穴位,左手按壓穴位時可以承受五兩以上的重量;右手專注於捻動針具,行氣補瀉。只有血脈在穴位中橫向分佈,看上去特別清晰,觸摸起來特別堅硬。凡是刺入脈絡的情況,如果針具順應或逆轉脈絡的方向,不會出血,就迅速按壓針具。針刺的深度都要適當,顫動針具時即可停止。針灸時只是運送氣血而已。

問:行氣疾徐的道理。

答曰:此乃持針出入之法也。故經言:『刺虛實者,徐而疾則實,疾而徐則虛。』然此經有兩解:所謂徐而疾者,一作徐內而疾出;一作徐出針而疾按之。所謂疾而徐者,一作疾內而徐出;一作疾出針而徐按之(兩說皆通)。蓋疾徐二字,一解作緩急之義,一解作久速之義,若夫不虛不實,出針入針之法,則亦不疾不徐,配乎其中可也。

問:『補瀉得宜。』

答曰:大略補瀉無逾三法。

白話文:

回答:這是持針出入的方法。所以《內經》說:「針刺虛實穴位,緩慢進針快速出針則為實證,快速進針緩慢出針則為虛證。」但是這段經文有兩種解釋:

  1. 所謂緩慢進針快速出針,一種說法是緩慢進針、快速出針;另一種說法是緩慢出針、快速按壓。
  2. 所謂快速進針緩慢出針,一種說法是快速進針、緩慢出針;另一種說法是快速出針、緩慢按壓(這兩種說法都合理)。

因為「疾」和「徐」這兩個字可以解釋為快慢,也可以解釋為時間長短。如果既不是虛證也不是實證,那麼進針和出針的方法也不快也不慢,介於兩者之間即可。

**問:**何謂「補瀉得宜」?

**答:**概述而言,補瀉之法不外乎三種。

一則診其脈之動靜。假令脈急者,深內而久留之;脈緩者,淺內而疾發針;脈大者,微出其氣;脈滑者,疾發針而淺內之;脈澀者,必得其脈,隨其逆順久留之,必先按而循之,已發針疾按其穴,勿出其血;脈小者,飲之以藥。

白話文:

首先診斷脈搏的動靜。假如脈搏跳動急促,就深入針刺並停留較長時間;脈搏緩慢,就淺入針刺並快速出針;脈搏強勁,就稍微出針透氣;脈搏滑動,就快速出針並淺入針刺;脈搏澀滯,必須找到脈搏位置,順著它的逆順方向久留針刺,而且要先按壓並循著脈搏走向,出針後快速按壓穴位,不要出血;脈搏細微,就服用藥物。

二則隨其病之寒熱。假令惡寒者,先令得陽氣入陰之分,次乃轉針退到陽分,令患人鼻吸口呼,謹按生成氣息數足,陰氣隆至,針下覺寒,其人自清涼矣。又有病道遠者,必先使氣直到病所,寒即進針少許,熱即退針少許,然後卻用生成息數治之。

白話文:

這兩則手法需要根據病人的寒熱情況來決定。假設患者惡寒,就先讓陽氣進入陰分,然後再轉動針退到陽分,讓患者用鼻子吸氣,用嘴巴呼氣,仔細觀察患者的呼吸是否順暢,陰氣是否已經增強,如果針下有寒氣,患者就會感到涼爽。如果病竈較深,就必須先引導氣血到達病竈處,寒症就少進針一些,熱症就少退針一些,然後再用呼吸方法進行治療。

三則隨其診之虛實。假令形有肥有瘦,身有痛有麻癢,病作有盛有衰,穴下有牢有濡,皆虛實之診也。若在病所,用別法取之,轉針向上氣自上,轉針向下氣自下,轉針向左氣自左,轉針向右氣自右,徐推其針氣自往,微引其針氣自來,所謂推之則前,引之則止,徐往微來以除之,是皆欲攻其邪氣而已矣。

問:『自取其經。』

白話文:

根據病人的情況診斷虛實。例如,形體有胖有瘦,身體有疼痛麻癢,病情有輕重,穴位下面有緊實有濕潤,這些都是虛實的診斷。如果在病發部位,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取穴,向上的針灸手法,氣會向上運行;向下的針灸手法,氣會向下運行;向左的針灸手法,氣會向左運行;向右的針灸手法,氣會向右運行。慢慢推動針灸,氣就會自己往外走;輕輕拉動針灸,氣就會自己回來。所謂「推之則前,引之則止」,就是徐徐推動,輕輕拉動,以便除去邪氣。

問:什麼叫『自取其經』?

答曰:刺虛刺實,當用迎隨,補其母而瀉其子,若不虛不實者,則當以經取,謂其正經自得病,不中他邪,故自取其經也。其法右手存意持針,左手候其穴中之氣,若氣來至如動脈狀,乃內針,要續續而入,徐徐而撞,入榮至衛,至若得氣如鮪魚食鉤,即是病之氣也,則隨本經氣血多少,酌量取之,略待少許,見氣盡乃出針;如未盡,留針在門,然後出針。經曰:『有見如入,有見如出。

』此之謂也。

問:『補者從衛取氣,瀉者從榮置氣。』

白話文:

回答:針灸虛實,應配合迎隨的手法,補強母經,瀉其子經。若非虛非實,則取其經絡。意思是正經本身致病,沒有其他外邪,故從本經取穴。

其具體方法是:右手持針,左手按壓穴位。當氣息至穴位,如動脈搏動般,此時進針。要勻速刺入,緩緩接觸。刺入營氣層至衛氣層時,如果感受到氣息如鮪魚吃魚餌一般,這就是病氣。

根據本經氣血盛衰,酌量取氣,待氣息消失後出針。若氣息沒盡,可將針留在穴位,稍後再出針。經文雲:「氣來時感覺如針入穴,氣去時感覺如針出穴。」

此乃謂之補瀉之道。

所謂補瀉之道,補氣是從衛氣中取,瀉氣是從榮血中置入。

答曰:十二經脈,皆以榮為根本,衛為枝葉,故欲治經脈,須調榮衛,欲調榮衛,須假呼吸。經曰:『衛者陽也,榮者陰也。呼者陽也,吸者陰也。』呼盡內針,靜以久留,以氣至為故者,即是取氣於衛。吸則內針,以得氣為故者,即是置氣於榮也。

問:『皮肉筋骨脈病。』

白話文:

回答:十二經脈都以氣血運行通暢為基礎,以防禦系統為輔,所以想要調理經脈,必須調理氣血運行通暢和防禦系統,而要調理氣血運行通暢和防禦系統,必須藉助呼吸。經書上說:「防禦系統屬陽,氣血運行通暢屬陰。呼氣屬陽,吸氣屬陰。」吐氣時內針,保持不動停留,因為氣息到達了,所以這樣做,就是從防禦系統中取氣。吸氣時內針,因為得到氣息,所以這樣做,就是把氣息置於氣血運行通暢之中。

問題:『皮、肉、筋、骨、脈的疾病。』

答曰:百病所起,皆始於榮衛,然後淫於皮肉筋脈,故經言:『是動脈者,氣也。所生病者,血也。先為是動,而後所生病也。』由此推之,則知皮肉經脈,亦是後所生之病耳。是以刺法中但舉榮衛,蓋取榮衛逆順,則皮骨肉筋之治在其中矣。以此思之,至於部分有淺深之不同,卻要下針無過不及為妙也。

一曰皮膚,二曰肌肉,三曰筋骨。

問:『刺有久速。』

白話文:

回答說:所有的疾病起因,都是從榮衛(氣血運行)開始,然後才會影響到皮肉筋脈。因此《內經》中說:「動脈是氣的通路,生病的原因是血。先有動脈的變化,然後才會產生疾病。」由此推論,可以知道皮肉經脈的疾病,也是後續產生的。因此刺灸療法中只提到榮衛,因為只要調整榮衛的順逆,就能夠治療皮骨肉筋的疾病。這樣一想,至於部位有深淺的不同,下針時只要不偏離正確位置就行了。

皮膚、肌肉、筋骨。

回答:『刺有久速』:

針灸治療的時間有長有短。

答曰:此乃量病輕重而行,輕者一補一瀉足矣,重者至再至三也。假令得病氣而補瀉之,其病未盡,仍復停針,候氣再至,又行補瀉。經言:『刺虛須其實,刺實須其虛也。』

問:『諸家刺齊異同。』

白話文:

回答說:這個需要根據病情的輕重來決定,病情輕的補瀉一次就夠了,病情重的可能需要兩到三次。假設得了外感病而進行補瀉,如果病還沒完全好,就先暫停針灸,等到病邪再次出現,再進行補瀉。經典上說:「刺虛症要用實的方法,刺實症要用虛的方法。」

問:各家針刺的方法有何相同與不同?

答曰:《靈樞》所言:『始刺淺之,以逐邪氣,而來血氣謂絕皮以出陽邪也。後刺深之,以致陰氣之邪謂陰邪出者少,益深絕皮,致肌肉未入分肉間也。最後取刺極深之,以下穀氣謂已入分肉之間,則穀氣出矣。』此其旨也。余讀《難經》,常見針師丁德用所注,乃言人之肌肉,皆有厚薄之處,但皮膚之上,為心肺之部,陽氣所行;肌肉之下,為肝腎之部,陰氣所行也。是說所以發揮《靈樞》之旨,卻甚詳明。

白話文:

回答說,《靈樞》上說:「一開始刺針要淺,用來驅逐邪氣,讓血氣出來,就是刺破皮膚釋放陽邪。然後再刺深一些,用來致使陰邪之氣,因為陰邪之氣出來得太少,所以要刺得更深,穿透皮膚,到達肌肉層,但不要刺穿肉間的隔層。最後一次刺得最深,用來引出穀氣,就是已經刺穿肉間隔層,於是穀氣就會出來。」這就是其中的旨意。我讀《難經》,常常看到針術師丁德用所做的註解,他說人的肌肉都有厚薄之處,然而在皮膚之上,是心肺所在的部位,陽氣運行的地方;肌肉之下,是肝腎所在的部位,陰氣運行的地方。這番話闡釋了《靈樞》的旨意,非常詳明。

至於孫氏《千金方》所言:針入一分,則知天地之氣亦與始刺淺之,而來血氣意合。針入二分,則知呼吸出入,上下水火之氣亦與後刺深之,以致陰氣意合。針入三分,則知四時五行,五臟六腑逆順之氣亦與最後極深,以下穀氣意合,乃根本也。《玄珠密語》言:『入皮三分,心肺之部,陽氣所行。

白話文:

根據《孫思邈千金方》的說法:

  • 針刺入皮一分,就能感知天地之氣,與輕度刺入時相同,而後兩者都能讓氣血相合。
  • 針刺入皮二分,就能感知呼吸出入、上下水火之氣,與深刺時相同,而後兩者都能與陰氣相合。
  • 針刺入皮三分,就能感知四時五行、五臟六腑逆順之氣,與最深刺入時相同,而後兩者都能與穀氣相合,這是根基所在。

《玄珠密語》也提到:「刺入皮三分,心肺所在部位,陽氣運行之處。」

入皮五分,腎肝之部,陰氣所行取象三天兩地之數。』此說可謂詳明矣。及夫後賢所著,則又有自一分,而累至於十分之說,此法益詳且密矣。大抵博約不同,其理無異,互相發明,皆不必廢。

問:『陰陽居易之理。』

白話文:

當針刺入皮膚五分深,可以刺激腎臟和肝臟所在區域,這與「三天兩地」的數字相符。這個說法可以說是十分詳細了。後來醫家所著作的針灸書籍,有的說針刺入一分,有的則進一步提出累積至十分深度的說法。這些方法更加詳細和精細。總體而言,這些說法雖然具體做法不同,但原理是一致的,互相補充發明,都不應廢棄不用。

問:何謂陰陽居易之理?

答曰:此則陰陽相乘之意也。以其陽入陰分,陰出陽分,相易而居,成其病也。推原所由,或因榮氣衰少,而衛氣內伐;或因衛氣衰少,而榮氣外溢。故令血氣不守其位,一方氣聚,則為一方實,一方氣散,則為一方虛。其實者為痛,其虛者為癢。痛者陰也,痛而以手按之不得者,亦陰也,法當深刺之。

白話文:

回答說:這是陰陽相互影響的意思。因為陽氣進入陰分,陰氣進入陽分,相互交換位置,導致疾病發生。探究原因,可能是由於榮氣衰弱不足,衛氣內向侵害;或者由於衛氣衰弱不足,榮氣外溢。因此導致血氣不能守住自己的位置,一邊氣血聚集,就形成一邊實證,一邊氣血散逸,就形成一邊虛證。實證的地方會疼痛,虛證的地方會瘙癢。疼痛是陰證,疼痛用手按而不能減輕的,也是陰證,治療方法應該深刺。

癢則陽也,法當淺刺之。病在上者陽也,在下者陰也。病先起於陰者,法當先治其陰,而後治其陽也。病先起於陽者,法當先治其陽,而後治其陰也。

問:『順逆相反之由。』

白話文:

如果出現瘙癢,說明病情屬陽,治療方法宜用淺刺放血。病在上部位的屬陽,在下部位的屬陰。病情如果先從陰位開始,治療方法應先治療陰的部位,然後再治療陽的部位。病情如果先從陽位開始,治療方法應先治療陽的部位,然後再治療陰的部位。

問:順與逆相反的原因是什麼?

答曰:此謂衛氣獨不得循於常道也,其名曰厥,為病不同,刺法當別。故經言:『刺熱厥者,若留針反為寒。刺寒厥者,若留針反為熱。』蓋被逆氣使然。由是言之,刺熱厥者,宜三刺陰,一刺陽。刺寒厥者,宜三刺陽,一刺陰。惟其久病之人,則邪氣入深,卻當深入而久留,須間日而復刺之,必先調其左右,去其血脈。

問:『虛實寒熱之治。』

白話文:

答道:這是說衛氣不能正常運行,這種情況叫做「厥」,不同的病症,針刺的方法也應該不同。所以經書上說:「針刺熱厥,如果針留得時間長了,反而會變成寒厥。針刺寒厥,如果針留得時間長了,反而會變成熱厥。」這是因為邪氣作祟的緣故。由此可以看出,針刺熱厥,應該多針刺陰經穴位,少針刺陽經穴位;針刺寒厥,應該多針刺陽經穴位,少針刺陰經穴位。只有病程較長的患者,邪氣侵入較深的情況下,才需要針刺得深一些,留針時間也長一些,並且需要隔天再針刺一次。針刺前必須先調整左右氣血,疏通經絡。

虛實寒熱之治

問:虛實寒熱之治,何如?

答:虛證治其虛,實證治其實;寒證治其寒,熱證治其熱。虛而不實,寒而不熱者,補之溫之;實而不虛,熱而不寒者,瀉之清之。虛而有寒者,補而兼溫;虛而有熱者,補而兼清;實而有寒者,瀉而兼溫;實而有熱者,瀉而兼清。

答曰:先診人迎氣口,以知陰陽有餘不足,以審上下經絡,循其部分之寒熱,切其九候之變易,按其經絡之所動,視其血脈之色狀,無過則同,有過則異,脈急以行,脈大以弱,則欲要靜,筋力無勞。凡氣有餘於上者,導而下之。不足於上者,推而揚之。經云:『稽留不到者,因而迎之。

白話文:

(醫師)回答說:首先診斷手腕脈搏氣口,以瞭解陰陽虛實,審視上下經絡,根據部位判斷寒熱,體察九種脈搏變化,探查經絡所受影響,觀察血脈的顏色和狀態。如果沒有異常,那麼脈象相同,如果有異常,脈象就會不同。脈搏急促則需要靜養,脈搏洪大虛弱時,則需要適當運動。凡是氣血在上面過盛的,引導它向下運行。氣血不足於頭部的,推動氣血滋養頭部。經典上說:「(氣血)遲滯不通的,用針刺協助它運行。」

氣不足者,積而從之。大熱在上者,推而下之。從下止者,引而去之。大寒在外者,留而補之。入於中者,從而瀉之。上寒下熱者,推而上之。上熱下寒者,引而下之。寒與熱爭者,導而行之。菀陳而血結者,刺而去之。』

問:『補者從衛取氣,瀉者從榮置氣。』

白話文:

氣血不足的人,要推動氣血流動,使其恢復正常。

大熱症狀在上半身出現的人,要引導熱氣向下移動。

大寒症狀在下半身出現的人,要引導寒氣離開。

大寒症狀在外圍出現的人,要留住熱氣補充。

寒氣侵入體內的人,要引導寒氣排出。

上半身寒冷而下半身發熱的人,要引導熱氣向上移動。

上半身發熱而下半身寒冷的人,要引導熱氣向下移動。

寒氣與熱氣抵觸的人,要導引氣血運行。

瘀血和陳舊血塊造成的人,要針刺拔出瘀血。

補益身體的人,從衛分取得元氣;瀉除身體的人,從榮分安放元氣。

衛氣者,浮氣也,專主於表。榮氣者,精氣也,專主於裡。故經言:『榮者水穀之精也,血氣調和於五臟,洒陳於六腑,乃能入脈,循上下,貫五臟,絡六腑也。衛者水穀之生也,悍疾滑利,不能入脈,故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熏於肓膜,散於胸腹,逆其氣則病,從其氣則愈。』如是則榮衛為中外之主,不亦大乎!安得不求其補瀉焉。

問:『刺陽者臥針而刺之,刺陰者按令陽散乃內針。』

白話文:

衛氣是浮在表面的氣,專門主掌人體的外部。榮氣是精氣,專門主掌人體的內部。

經書中說:「榮氣是水穀的精華,血氣在五臟中調和,分佈在六腑中,才能進入脈絡,運行上下,貫穿五臟,聯繫六腑。」

衛氣是水穀的生氣,快速順暢,不能進入脈絡,所以運行在皮膚之中,分佈在肌肉之間,燻蒸於胸腹,逆其氣就會生病,順其氣就會康復。

由此可見,榮氣和衛氣是人體內外之主的氣,重要性很大。怎能不求其調補和瀉泄呢?

問:刺陽穴時應採用「臥針」手法,而刺陰穴時則需按摩使其陽氣散開後再行針刺。

答曰:刺陽部者,從其淺也,系屬心肺之分。刺陰部者,從其深也,系屬腎肝之分。凡欲行陽,淺臥下針,循而捫之,令舒緩,彈而努之,令氣隆盛而後轉針,其氣自張布矣,以陽部主動故也。凡欲行陰,必先按爪,令陽氣散,直深內針,得氣則伸提之,其氣自調暢矣,以陰部主靜故也。

問:『能知迎隨之氣,可令調之。』

白話文:

回答說:針刺陽經部位,因為陽經較淺,與心肺相連。針刺陰經部位,因為陰經較深,與腎肝相連。要運行陽經氣血,應淺臥下針,用手指沿著經絡按摩,讓氣血舒緩,彈撥並加強按壓,待氣血旺盛後再轉動針具,這樣氣血會自然充盈散佈,因為陽經屬動。要運行陰經氣血,必須先按摩手指甲(按爪),使陽氣散去,然後垂直深刺入針,感到針感後再向上提拔,這樣氣血會自然調節暢通,因為陰經屬靜。

問:如果能知道迎面而來的風氣,就可以調和它。

答曰:迎隨之法,因其中外上下、病道遙遠而設也。是故當知榮衛內外之出入,經脈上下之往來,乃可行之。夫榮衛者陰陽也,經言:『陽受氣於四末,陰受氣於五臟。』故瀉者先深而後淺,從內引持而出之。補者先淺而後深,從外推內而入之。乃是因其陰陽內外而進退針耳。

白話文:

回答說:「迎隨針法,是針對病位深淺遠近不同的情況而設定的。所以,必須瞭解榮衛氣血在體內外流動的出入,經絡上下往來的關係,纔能夠有效施針。榮衛是陰陽的表現,經典記載:『陽氣由四肢末端吸收,陰氣由五臟內部吸收。』因此,瀉法應由深部往淺部施針,由內向外引導氣血外出;補法則相反,由淺部往深部施針,由外向內推入氣血。這是根據陰陽氣血在體內外的分佈,進退針具的位置。」

至於經脈為流行之道,手三陽經,從手上頭;手三陰經,從胸至手;足三陽經,從頭下足;足三陰經,從足入腹。故手三陽瀉者,針芒望外,逆而迎之;補者針芒望內,順而追之,餘皆仿此。乃是因其氣血往來,而順逆行針也。大率言榮衛者,是內外之氣出入。言經脈者,是上下之氣往來。

各隨所在順逆而為刺也。故曰迎隨耳。

問:『補瀉之時,與氣開闔相應否?』

白話文:

經脈就是氣血運行通暢的道路。手三陽經從手上往上走;手三陰經從胸腔到手;足三陽經從頭部往下走;足三陰經從足部進入腹部。所以,當手三陽經氣血不足(瀉)時,針尖要朝外,逆著氣血的方向迎上去;當手三陽經氣血過盛(補)時,針尖要朝內,順著氣血的方向追上去。其他經脈的針灸方法也類似。這是根據氣血往來流動的情況,順應或逆流針灸的。總的來說,榮衛之氣是指氣血在體內外往來出入。經脈是指氣血在上下之間往來流動。

針對不同的部位狀態,採用不同的針刺手法。因此,稱之為「迎隨」,就是指隨氣血的開闔而進行針刺。

問:『補瀉的時機,是否與氣血的開闔相應?』

答曰:此法非止推於十干之穴,但凡針入皮膚間,當陽氣舒發之分謂之開。針至肉分間,當陰氣封固之分謂之闔。然開中有闔,闔中有開,一開一闔之機,不離孔中,交互停針,察其氣以為補瀉。故《千金》言:『衛外為陽部,榮內為陰部。』

問:『方刺之時,必在懸陽,及與兩衛,神屬勿去,知病存亡。』

白話文:

回答說:這個方法不僅適用於十幹的穴位,凡是針刺進入皮膚,當陽氣舒展的時候,稱為開。針刺到肌肉和皮膚之間,當陰氣封閉的時候,稱為闔。然而,開中有闔,闔中有開,一開一闔的過程,就在穴位孔中,交替停住針,觀察氣息來判斷是補還是瀉。所以《千金方》中說:「接觸表面的部位是陽部,深藏在體內的部位是陰部。」

問:

針灸時務必在太陽經脈經過的部位,以及其兩側的膀胱經脈上,但神志不可離開,如此才能知道病人的病情會好轉還是惡化。

答曰:懸陽,謂當腠理間朝針之氣也。兩衛,謂迎隨呼吸出入之氣也。神屬勿去,知病存亡,謂左手占候,以為補瀉也。此古人立法,言多妙處。

問:『容針空豆許。』

白話文:

回答說:懸陽,是指早上在肌膚表層針灸所散發的氣。兩衛,是指配合呼吸,出入的氣。神屬勿去,知病存亡,是指用左手診脈,判斷病情的存亡和採用補瀉的方法。這些都是古人的行醫方法,有很多精妙之處。

問: 容納一枚針的空隙,相當於多大的豆子?

此法正為迎隨而設也。是以氣至針下,必先提退空歇,容豆許,候氣至然後迎之、隨之。經言:『近氣不失,遠氣乃來。』

問:『刺有大小。』

白話文:

這個方法就是為了順應而設置的。因此,當氣流到針下時,一定要先抬起針頭,空出豆子大小的空間,等待氣流到來後再跟著氣流前進。經書上說:「不讓近處的氣流流失,遠處的氣流才會到來。」

問:『針刺有大有小。』

答曰:有平補平瀉,謂其陰陽不平而後平也。陽下之曰補,陰上之曰瀉。但得內外之氣調則已。有大補大瀉,惟其陰陽俱有盛衰,內針於天地部內,俱補俱瀉,必使經氣內外相通,上下相接,盛氣乃衰,此名『調陰換陽』,一名『接氣通經』,一名『從本引末』。審按其道以予之,徐往徐來以去之,其實一義也。

問:『穴在骨所。』

白話文:

回答:有平補和平瀉,是指陰陽之氣不平衡時才需要調整。陽氣在下時稱為補,陰氣在上時稱為瀉。只要內外的氣能夠和諧就好了。如果有大量的補和瀉,則是因為陰陽的盛衰都有所不同,要在天地的關係中進行內部調整,既要補充又要瀉減,這樣才能使經絡的氣在內外之間通暢,上下相連,盛氣才能轉為衰退,這叫做「調陰換陽」,也可以稱為「接氣通經」或「從本引末」。調理的方法要仔細把握,緩慢地進行才會見效,這其實就是一個道理。

問:『穴在骨所。』

答曰:初下針入腠理,得穴之時,隨吸內針,乃可深知之。不然,氣與針忤,不能進。又凡肥人內虛,要先補後瀉;瘦人內實,要先瀉後補。

問:『補瀉得宜。』

白話文:

回答說:一開始下針時,針頭刺入皮膚後,當找到穴位時,隨著吸氣將針刺入,纔可以深刻地知道穴位的位置。否則,氣與針針尖會產生阻力,無法深入。此外,一般肥胖的人內在虛弱,需要先補氣再瀉火;瘦削的人內在實熱,需要先瀉火再補氣。

問:『滋養與瀉泄適宜。』

答曰:凡病在一方,中外相襲,用子午法補瀉,左右轉針是也。病在三陰三陽,用流注法補瀉,滎俞呼吸出納是也。二者不同。至於彈爪提按之類,無不同者,要明氣血何如耳。

問:『迎奪隨濟,固言補瀉,其義何如?』

白話文:

答覆說:凡是單一方面的病症,內外相互影響,可以使用子午法(按子午流註時間針刺穴位)進行補瀉,也就是左右轉針。如果病症在陰經或陽經三部分,則使用流注法(按經脈氣血運行方向針刺穴位)進行補瀉,即滎俞的呼吸吐納。這兩種方法是不同的。至於彈爪提按等手法,則沒有什麼不同,主要是明瞭氣血的流注情況。

問:「迎奪隨濟,固然是補瀉之說,它的道理是什麼呢?」

答曰:迎者,迎其氣之方來,如寅時氣來注於肺,卯時氣來注於大腸,此時肺大腸氣方盛,而奪瀉之也。隨者,隨其氣之方去,如卯時氣去注大腸,辰時氣去注於胃,肺與大腸,此時正虛,而濟補之也。餘仿此。

問:『針入幾分,留幾呼?』

白話文:

回答說:「迎」是順著氣血運行的方向,比如寅時氣血運轉到肺部,卯時氣血運轉到大腸,這時肺和大腸氣血旺盛,要進行瀉氣和通便治療。

「隨」是順著氣血運行的相反方向,比如卯時氣血運轉到大腸,辰時氣血運轉到胃部,這時肺和大腸氣血虛弱,要進行補益治療。

其他時間依此類推。

問:針灸時,針刺入人體的深度是多少?針刺入後,留針的時間是多久?

答曰:不如是之相拘。蓋肌肉有淺深,病去有遲速,若肌肉厚實處,則可深;淺薄處,則宜淺。病去則速出針,病滯則久留針為可耳。

問:『補瀉有不在井滎俞經合者多如何?』

白話文:

回答說:不一定需要這麼拘泥。因為肌肉有深淺,病情有好轉快慢之分。如果肌肉厚實的地方,針可以刺得深;肌肉淺薄的地方,針就要刺得淺。病情好轉就要趕快拔針,病情滯留就要長時間留針,這樣纔是可以的。

問:補充和瀉實的穴位,有許多不在井、滎、俞、經合這幾個穴位上的,應該如何處理?

答曰:如晴明、瞳子髎治目疼,聽宮、絲竹空、聽會治耳聾,迎香治鼻,地倉治口喎,風池、頭維治頭項,古人亦有不系井滎俞經合者如此。蓋以其病在上,取之上也。

問:『經穴流注,按時補瀉,今病有各經絡,按時能去病否?』

白話文:

回答說:就像晴明、瞳子髎穴治療眼睛疼痛,聽宮、絲竹空、聽會穴治療耳聾,迎香穴治療鼻子不適,地倉穴治療嘴巴歪斜,風池、頭維穴治療頭部和頸部疼痛。古代也有不屬於井、滎、俞、經合穴位的,這樣做是因為病變在上部,所以取穴也在上部。

問:『經脈氣血的運行是有時間限制的,需要及時補充或瀉除。現在的疾病都有對應的經絡,按照時間去治療,能夠治癒疾病嗎?』

答曰:病著於經,其經自有虛實耳。補虛瀉實,亦自中病也。病有一針而愈,有數針始愈。蓋病有新痼淺深,而新淺者,一針可愈,若深痼者,必屢針可除。丹溪、東垣有一劑愈者,有至數十劑而愈者,今人用一針不愈,則不再針矣。且病非獨出於一經一絡者,其發必有六氣之兼感,標本之差殊,或一針以愈其標,而本未盡除;或獨取其本,而標復尚作,必數針方絕其病之鄰也。

問:『針形至微何能補瀉?』

白話文:

回答說:疾病發生在經絡上,經絡本身就有虛實之分。補虛瀉實,也自能針對病情。有的疾病一針灸就能痊癒,有的需要數次針灸才能見效。這是因為疾病有新舊、輕重之分,新淺的疾病一針灸即可痊癒,如果舊重的話,必定需要多次針灸才能根除。丹溪子和東垣有服一帖藥就能好的,也有需要吃數十帖才能好的,現在的人針灸一次不靈,就不再嘗試了。而且疾病不只發生在一個經絡或絡脈上,發病必定會受到六氣*的兼感,標本虛實的不同也各異,有的針灸一次治標,根本的病沒根除;有的只治療根本,標的病卻還沒消除,必定需要多次針灸才能徹底根絕鄰近的疾病。

*六氣:風、寒、暑、濕、燥、火

**問:**針形如此細小,如何能補益或瀉除?

答曰:如氣球然,方其未有氣也,則懨塌不堪蹴踢,及從竅吹之,則氣滿起胖,此虛則補之之義也。去其竅之所塞,則氣從竅出,復懨塌矣,此實則瀉之之義也。

問:『《內經》治病,湯藥少而針灸多,何也?』

白話文:

醫師回答說:就像氣球一樣,沒有吹氣時,軟趴趴的,一踢就扁了。當從洞口吹氣時,就會鼓起來。這就是「虛則補之」的道理。如果把吹氣的洞口堵住,氣就會從其他洞口洩出,氣球又會變得軟趴趴的。這就是「實則瀉之」的道理。

問:在《內經》中,治病時藥物較少而針灸較多,這是為什麼呢?

答曰:《內經》,上古書也。上古之人,勞不至倦,逸不至流,食不肥鮮,以戕其內,衣不蘊熱,以傷其外,起居有節,寒暑知避,恬澹虛無,精神內守,病安從生?雖有賊風虛邪,莫能深入,不過湊於皮膚,經滯氣鬱而已。

白話文:

答道:《內經》,是上古時期的著作。上古時代的人,勞動不會過度疲倦,休息也不會過度放縱,飲食不會過於肥膩滋補,不會傷害內在;穿衣不會過於暖和,不會損傷外在;起居有規律,懂得避開寒冷和暑熱;心境平和淡泊,精神內守,疾病怎麼會產生?即使有外邪侵襲,也不會深深侵入,只會聚集在皮膚表面,造成經絡氣血不通暢罷了。

以針行氣,以灸散鬱,則病隨已,何待於湯液耶?當今之世,道德日衰,以酒為漿,以妄為常,縱欲以竭其精,多慮以散其真,不知持滿,不解御神,務快其心,過於逸樂,起居無節,寒暑不避,故病多從內生,外邪亦易中也。經曰:『針刺治其外,湯液治其內,病既屬內,非湯液又不能濟也。

白話文:

用針灸疏通氣血,散除鬱結,那麼疾病自然會痊癒,何必還要服用湯藥呢?當今社會,道德衰退,人們嗜酒如漿,放縱慾望,耗損精氣,胡思亂想,耗散真氣,不知道保持身心平衡,不懂得掌控精神,只想滿足一時的心意,過度沉迷逸樂,生活作息沒有規律,不注意避開寒暑,所以疾病多從體內產生,外來的病邪也容易入侵。經典上說:「針灸治療表面的疾病,湯藥治療內部的疾病。疾病既然屬於內部,不服用湯藥是無法治癒的。」

』此和緩以後,方藥盛行,而針灸兼用,固由世不古,若人非昔比,亦業針法之不精,傳授之不得其訣耳。非古用針灸之多,今用針灸之少,亦非湯液之宜於今,而不宜於古耶。學者當究心焉。

問:『八法流注之要訣何如?』

答曰:口訣固多,未能悉錄,今先撮其最要者而言之。

白話文:

隨著時代的變遷,藥物治療變得越來越盛行,針灸也作為輔助療法被使用。之所以如此,不僅是因為時代不同了,醫者水平也今非昔比。不是古代使用針灸的技術更先進,也不是現代使用針灸的技術落後。也不是藥物療法適合現代,而古人就不適合。作為學者,應該認真思考和研究這個問題。

問:『八法流注的要訣是什麼?』

**答:**相關的口訣有很多,不能全部記載。現在先把最重要的提出來說明。

上古流傳真口訣,八法原行只八穴。口吸生數熱變寒,口呼成數寒變熱。先呼後吸補自真,先吸後呼瀉自捷。徐進疾退曰瀉寒,疾進徐退曰補熱。緊提慢按似冰寒,慢提緊按如火熱。脈外陽行是衛氣,脈內陰行是榮血。虛者徐而進之機,實者疾而退之說。補其母者隨而濟,瀉其子者迎奪挈。

白話文:

自古傳下來的真口訣,八種調理方法只用到八個穴位。口吸為陽數,能使熱變寒;口呼為陰數,能使寒變熱。先呼後吸可以補虛,先吸後呼可以瀉實。緩慢進針、快速退針,稱為瀉寒;快速進針、緩慢退針,稱為補熱。提針時用力小緩慢,好像冰一樣寒冷;提針時用力大快速,好像火一樣熱。脈絡外陽氣運行是衛氣,脈絡內陰氣運行是榮血。虛弱的人應該緩慢進針,實熱的人應該快速退針。補其原氣要順應,瀉其邪氣要迎面截擊。

但分迎奪與濟隨,實瀉虛補不妄說。天部皮膚肌肉人,地部筋骨分三截。衛氣逆行榮順轉,夏淺冬深肥瘦別。毋傷筋膜用意求,行針猶當辨骨節。拇指前進左補虛,拇指後退右瀉實。牢濡得失定浮沉,牢者為得濡為失。瀉用方而補為圓,自然榮衛相交接。右瀉先吸退針呼,左補先呼出針吸。

白話文:

雖然迎刺、奪刺和濟刺、隨刺的方法不同,但實際上都是根據虛證用瀉法,實證用補法而說的。身體的上部是皮膚肌肉,屬於人部;下部是筋骨,分為三段。衛氣運行逆流,榮氣運行順流,夏季淺表,冬季深沉,胖瘦有別。下針時不要傷及筋膜,要用心求取準確,即使下針也要辨別骨節。拇指朝前,左補虛;拇指朝後,右瀉實。仔細觀察針刺後的局部反應,浮起為得氣,沉陷為失氣。瀉法用方針,補法用圓針,這樣自然就能讓榮氣和衛氣相交接。右瀉時先吸氣,退針時呼氣;左補時先呼氣,出針時吸氣。

莫將此法作尋常,彈努循捫指按切。分筋離骨陷中來,卻將機關都漏泄。行人載道欲宣揚,湍水風林沒休歇。感謝三皇萬世恩,闡盡針經真口訣。

白話文:

不要把這種手法當成普通的事,按壓彈抖遵循脈絡走勢。如果讓經筋脫離骨頭陷在其中,就會暴露了要領。行走在醫道上想要宣揚,就像湍急的流水和疾馳的風林,永不停止。感謝歷代先賢的恩澤,闡述了針灸經典的真傳口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