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大成》~ 卷二 (5)
卷二 (5)
1. 標幽賦(《楊氏注解》)
日中至黃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故人亦應之。至於人身,外為陽,內為陰,背為陽,腹為陰,手足皆以赤白肉分之。五臟為陰,六腑為陽,春夏之病在陽,秋冬之病在陰。背固為陽,陽中之陽,心也;陽中之陰,肺也。
腹固為陰,陰中之陰,腎也;陰中之陽,肝也;陰中之至陰,脾也。此皆陰陽表裏,內外雌雄,相輸應也,是以應天之陰陽。學者苟不明此經絡,陰陽升降,左右不同之理,如病在陽明,反攻厥陰,病在太陽,反攻太陰,遂致賊邪未除,本氣受蔽,則有勞無功,反犯禁刺。
既論臟腑虛實,須向經尋。
欲知臟腑之虛實,必先診其脈之盛衰,既知脈之盛衰,又必辨其經脈之上下。臟者,心、肝、脾、肺、腎也。腑者,膽、胃、大小腸、三焦、膀胱也。如脈之衰弱者,其氣多虛,為癢為麻也。脈之盛大者,其血多實,為腫為痛也。然臟腑居位乎內,而經絡播行乎外,虛則補其母也,實則瀉其子也。
若心病,虛則補肝木也,實則瀉脾土也。至於本經之中,而亦有子母焉。假如心之虛者,取本經少衝以補之,少衝者井木也,木能生火也;實取神門以瀉之,神門者俞土也,火能生土也。諸經莫不皆然,要之不離乎五行相生之理,當細思之!
原夫起自中焦,水初下漏,太陰為始,至厥陰而方終;穴出雲門,抵期門而最後。
此言人之氣脈,行於十二經為一周,除任、督之外,計三百九十三穴。一日一夜有百刻,分於十二時,每一時有八刻二分,每一刻計六十分,一時共計五百分。每日寅時,手太陰肺經生自中焦中府穴,出於雲門起,至少商穴止;卯時手陽明大腸經,自商陽起至迎香止;辰時足陽明胃經,自頭維至厲兌;巳時足太陰脾經,自隱白至大包;午時手太陰心經,自極泉至少衝;未時手太陽小腸經,自少澤至聽宮;申時足太陽膀胱經,自睛明至至陰;酉時足少陰腎經,自湧泉至俞府;戌時手厥陰心包絡經,自天池至中衝;亥時手少陽三焦經,自關衝至耳門;子時足少陽膽經,自瞳子髎至竅陰;丑時足厥陰肝經,自大敦至期門而終。周而復始,與滴漏無差也。
正經十二,別絡走三百餘支;
十二經者,即手足三陰、三陽之正經也。別絡者,除十五絡,又有橫絡、孫絡,不知其紀,散走於三百餘支脈也。
正側仰伏,氣血有六百餘候。
此言經絡,或正或側,或仰或伏,而氣血循行孔穴,一周於身,榮行脈中三百餘候,衛行脈外三百餘候。
手足三陽,手走頭而頭走足;手足三陰,足走腹而胸走手。
此言經絡,陰升陽降,氣血出入之機,男女無以異。
白話文:
標幽賦(《楊氏注解》)
一天從中午到黃昏,是天的陽氣,但也是陽氣中的陰氣;從晚上到雞鳴,是天的陰氣,也是陰氣中的陰氣;從雞鳴到拂曉,是天的陰氣,但也是陰氣中的陽氣。人體也應此規律而變化。人體外為陽,內為陰;背為陽,腹為陰;手足則以皮膚顏色和肌肉厚薄來區分陰陽。五臟屬陰,六腑屬陽;春夏的病症多在陽氣部位,秋冬的病症多在陰氣部位。
背部屬於陽,其中陽中之陽是心臟;陽中之陰是肺臟。腹部屬於陰,其中陰中之陰是腎臟;陰中之陽是肝臟;陰中之至陰是脾臟。這些都是陰陽表裡、內外雌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關係,與天地的陰陽相呼應。學習者如果不明白經絡、陰陽升降、左右不同的道理,例如,陽明經有病,卻反去治療厥陰經;太陽經有病,卻反去治療太陰經,這樣就會導致邪氣未除,正氣受損,反而事倍功半,甚至違背針灸禁忌。
要診斷臟腑的虛實,必須從經絡入手。
想要知道臟腑的虛實,必須先診斷脈象的盛衰;知道了脈象的盛衰,又必須辨別經脈的上下走向。臟器包括心、肝、脾、肺、腎;腑包括膽、胃、大小腸、三焦、膀胱。如果脈象衰弱,氣血多虛,則會出現癢、麻等症狀;如果脈象盛大,氣血多實,則會出現腫、痛等症狀。臟腑位於體內,經絡運行於體表;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
例如,心臟有病,虛則補肝(木),實則瀉脾(土)。經絡本身也存在子母關係。比如,心虛,則取少衝穴(井木,木生火)來補;心實,則取神門穴(俞土,火生土)來瀉。其他經絡也都是如此,總之,都離不開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應該仔細思考。
人體氣血的運行,始於中焦(脾胃),水液最初向下流動,太陰經為始,至厥陰經而終;穴位從雲門穴開始,到期門穴結束。
人體的氣脈運行於十二經脈,形成一個循環,除去任脈和督脈,共有三百九十三個穴位。一天一夜有百刻,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八刻二分,每刻六十分,每個時辰共計五百分。每天寅時,手太陰肺經從中焦的中府穴開始運行,從雲門穴出來,到少商穴結束;卯時手陽明大腸經,從商陽穴開始到迎香穴結束;以此類推,依次為辰時足陽明胃經、巳時足太陰脾經、午時手少陰心經、未時手太陽小腸經、申時足太陽膀胱經、酉時足少陰腎經、戌時手厥陰心包絡經、亥時手少陽三焦經、子時足少陽膽經、丑時足厥陰肝經,周而復始,與古代的滴漏計時相吻合。
十二正經之外,還有三百多條別絡。
十二經脈是指手足三陰三陽的正經。別絡除了十五絡之外,還有橫絡、孫絡等等,數量繁多,散佈於三百多條支脈。
經絡的走向有正有側,有仰有伏,氣血運行於穴位,一周於全身,運行在經脈內的有三百多個部位,運行在經脈外的也有三百多個部位。
手足三陽經,手部經脈走向頭部,頭部經脈走向足部;手足三陰經,足部經脈走向腹部,胸部經脈走向手部。
這是說明經絡陰升陽降,氣血出入的規律,男女都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