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繼洲

《針灸大成》~ 卷四 (5)

回本書目錄

卷四 (5)

1. 四明高氏補瀉

《素問》補腎俞注云:『用圓利針,臨刺時,呪曰:「五帝上真,六甲玄靈,氣符至陰,百邪閉理。」念三遍,先刺二分,留六呼,次入針至三分,動氣至而徐徐出針,以手捫之,令患人咽氣三次,又可定神魂。』瀉脾俞注云:『欲下針時,呪曰:「帝扶天形,護命神靈。」誦三遍,刺三分,留七呼,動氣至而急出針。』

按:呪法非《素問》意,但針工念呪,則一心在針。

《拔萃》云:『瀉法先以左手揣按得穴,以右手置針於穴上,令病人咳嗽一聲,拈針入腠理,令病人吸氣一口,針至六分,覺針沉澀,復退至三分,再覺沉澀,更退針一豆許,仰手轉針頭向病所,以手循經絡,捫循至病所,以合手回針,引氣直過針所三寸,隨呼徐徐出針,勿閉其穴,命之曰瀉。

補法先以左手揣按得穴,以右手置針於穴上,令病人咳嗽一聲,拈針入腠理,令病人呼氣一口,納針至八分,覺針沉緊,復退一分,更覺沉緊,仰手轉針頭向病所,依前循捫其病所,氣至病已,隨吸而走出針,速按其穴,命之曰補。』

《明堂》注云:『寒熱補瀉,假令補冷,先令病人咳嗽一聲,得入腠理,復令吹氣一口,隨吹下針至六七分,漸進腎肝之部,停針徐徐,良久復退針一豆許,乃捻針問病人覺熱否?然後針至三四分,及心肺之部,又令病人吸氣,先內捻針,使氣下行至病所,卻外捻針,使氣上行,直過所針穴一二寸,乃吸而外捻針出,以手速按其穴,此為補。』

病熱者,治之以寒,何如?須其寒者,先刺入陽之分,候得氣推內至陰之分,後令病人地氣入而天氣出,謹按生成之息數足,其病人自覺清涼矣。

病惡寒者,治之以熱,何如?須其熱者,先刺入陰之分,候得氣,徐引針至陽之分,後令病人天氣入而地氣出,亦謹按生成之息數足,其病人自覺和暖矣。

◎呼吸:

《素問》注云:『按經之旨,先補真氣,乃瀉其邪也,何以言之?補法呼則內針,靜以久留。瀉法吸則內針,又靜以久留。然呼則次其吸,吸則不兼呼,內針之候既同,久留之理復一,先補之義,昭然可知。』《拔萃》云:『呼不過三,吸不過五。』《明堂》云:『當補之時,候氣至病所,更用生成之息數,令病人鼻中吸氣,口中呼氣,內自覺熱矣。

當瀉之時,使氣至病所,更用生成之息數,令病人鼻中出氣,口中吸氣,按所病臟腑之處,內自覺清涼矣。』

◎神針八法:

心無內慕,如待貴賓,心為神也。醫者之心,病者之心,與針相隨上下,先慮針損,次將針尖含在口內,而令其溫,又以左手按摩受疾之穴,如握虎之狀,右手拈針,如持無力之刃,是用針之一法也。左拈九而右拈六,此乃住痛之二法也。進針之時,令病人咳嗽而針進,進針之三法也。

針沉良久,待內不脹,氣不行,照前施之,如氣來裹針不下,乃實也,宜左捻而瀉其實,如不散,令病人呼氣三口,醫者用手抓針自散;如針進無滯無脹,乃氣虛也,令病人吸氣,針宜右捻而補其虛,此補瀉之四法也。其瀉者有鳳凰展翅:用右手大指、食指捻針頭,如飛騰之象,一捻一放,此瀉之五法也。

其補者有餓馬搖鈴:用右手大指、食指捻針頭,如餓馬無力之狀,緩緩前進則長,後退則短,此補之六法也。如病人暈針,用袖掩之,熱湯飲之即醒,補之七法也。如針至深處,而進不能,退不能,其皮上四圍起皺紋,其針如生在內,此氣實之極也,有蒼蠅叢咬之狀,四圍飛延,用右手食指,向皺紋皮處,離針不遠四圍前進三下,後退其一,乃瀉之八法也。出針時,即捫其穴,此補之要訣。

白話文:

腎俞穴的補法:

使用圓滑的針,在下針時,心中默念:「五帝上真,六甲玄靈,氣符至陰,百邪閉理。」重複三次,先將針刺入兩分深,停留六個呼吸的時間,然後將針再深入至三分深,當感覺到氣感時,慢慢將針拔出。用手輕輕按壓針孔,讓病人吞嚥三次口水,這樣可以安定心神。

脾俞穴的瀉法:

準備下針時,心中默念:「帝扶天形,護命神靈。」重複三次,將針刺入三分深,停留七個呼吸的時間,當感覺到氣感時,迅速將針拔出。

說明:

雖然唸咒不是《黃帝內經》原本的意思,但針灸師在下針時唸咒,可以幫助集中精神。

《拔萃》記載的瀉法:

先用左手按壓尋找穴位,再用右手將針放在穴位上,讓病人咳嗽一聲,然後將針快速刺入皮膚,讓病人吸一口氣,將針刺入六分深。如果感覺針有阻礙,就將針退回三分,再次感覺有阻礙,就再將針退回一點點。接著將針頭朝向病痛的部位,用手沿著經絡撫摸至病痛處,然後配合手法轉動針,引導氣通過針刺處三寸,在病人呼氣時慢慢將針拔出,不要按壓針孔,這就是瀉法。

《拔萃》記載的補法:

先用左手按壓尋找穴位,再用右手將針放在穴位上,讓病人咳嗽一聲,然後將針快速刺入皮膚,讓病人呼一口氣,將針刺入八分深。如果感覺針有阻礙,就將針退回一分,再次感覺有阻礙,就再將針頭朝向病痛的部位,用手沿著經絡撫摸至病痛處,當氣到達病痛處時,病痛就會減輕,然後在病人吸氣時拔出針,並快速按壓針孔,這就是補法。

《明堂》記載的寒熱補瀉法:

如果是治療寒症,要使用補法。先讓病人咳嗽一聲,將針刺入皮膚,然後讓病人吹一口氣,配合吹氣將針慢慢刺入六七分深,逐漸深入到腎和肝的部位。停留一段時間,再將針退回一點點,並轉動針,詢問病人是否感覺到熱。然後將針刺入三四分深,到達心和肺的部位,再讓病人吸氣,先向內轉動針,引導氣向下運行到病痛處,再向外轉動針,引導氣向上運行,超過針刺處一二寸。最後在病人吸氣時向外轉動針拔出,並快速按壓針孔,這就是補法。

如果病人是熱症,要用寒性的方法治療。先將針刺入陽氣的部位,等氣感出現,再將氣推入陰氣的部位,之後讓病人體內的地氣進入,體外的天氣呼出,依照正常的呼吸次數,病人就會感覺到清涼。

如果病人怕冷,要用熱性的方法治療。先將針刺入陰氣的部位,等氣感出現,再將針慢慢引導至陽氣的部位,之後讓病人體外的天氣進入,體內的地氣呼出,依照正常的呼吸次數,病人就會感覺到溫暖。

呼吸:

《黃帝內經》的註解說:按照經絡的原理,應該先補養正氣,再瀉除邪氣。補法是讓病人在呼氣時下針,並且靜止停留較久。瀉法是讓病人在吸氣時下針,並且也是靜止停留較久。雖然呼氣時下針或吸氣時下針的時機相同,靜止停留的時間也一樣,但是先補後瀉的意義是很明顯的。

《拔萃》說:呼氣的時間不要超過三次,吸氣的時間不要超過五次。

《明堂》說:在補的時候,要等氣到達病痛處,再配合正常的呼吸次數,讓病人用鼻子吸氣,用嘴巴呼氣,這樣病人體內就會感覺到熱。在瀉的時候,要讓氣到達病痛處,再配合正常的呼吸次數,讓病人用鼻子呼氣,用嘴巴吸氣,按壓病痛的部位,病人體內就會感覺到清涼。

神針八法:

內心要平靜,要像對待貴賓一樣用心,心神要專注。醫師的心、病人的心和針要一起運作,首先要小心不要損壞針,然後將針尖含在口中,讓針變溫暖。再用左手按壓患病部位的穴位,像握住老虎一樣有力,右手拿針,像拿著沒有力的刀刃,這是用針的第一個要點。左手捻針九次,右手捻針六次,這是止痛的第二個要點。下針時,讓病人咳嗽一聲,再下針,這是下針的第三個要點。

如果針刺入後,感覺針很沉重,內部沒有膨脹感,氣沒有流動,就按照之前的方法操作。如果氣包圍著針,無法再深入,這表示是實證,應該向左轉動針來瀉實。如果無法散開,就讓病人呼氣三次,醫師用手抓著針就可以散開;如果針刺入時沒有阻礙或膨脹感,這表示是虛證,要讓病人吸氣,針要向右轉動來補虛。這是補瀉的第四個要點。

瀉法中有鳳凰展翅的手法: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捏住針頭,像鳳凰飛翔一樣,一捏一放,這是瀉的第五個要點。

補法中有餓馬搖鈴的手法: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捏住針頭,像餓馬沒有力氣一樣,慢慢向前則針刺較深,向後則針刺較淺,這是補的第六個要點。如果病人暈針,用袖子遮住病人眼睛,給予熱湯喝即可清醒,這是補的第七個要點。如果針刺到深處,無法前進也無法後退,皮膚周圍出現皺紋,針好像長在裡面一樣,這是氣實到極點的表現,就像蒼蠅群聚叮咬一樣,要用右手的食指,在皺紋皮膚周圍,離針不遠的地方,向四方前進三下,後退一下,這是瀉的第八個要點。拔出針時,要立即按壓針孔,這是補的關鍵。

2. 三衢楊氏補瀉(十二字分次第手法及歌)

一、爪切者:

凡下針,用左手大指爪甲,重切其針之穴,令氣血宣散,然後下針,不傷於榮衛也。取穴先將爪切深,須教毋外慕其心,致令榮衛無傷礙,醫者方堪入妙針。

二、指持者:

凡下針,以右手持針,於穴上著力旋插,直至腠理,吸氣三口,提於天部,依前口氣,徐徐而用。正謂持針者手如握虎,勢若擒龍,心無他慕,若待貴人之說也。持針之士要心雄,勢如握虎與擒龍,欲識機關三部奧,須將此理再推窮。

三、口溫者:

凡下針,入口中必須溫熱,方可與刺,使血氣調和,冷熱不相爭鬥也。溫針一理最為良,口內調和納穴場,毋令冷熱相爭搏,榮衛宣通始得祥。

四、進針者:

凡下針,要病人神氣定,息數勻,醫者亦如之,切不可太忙。又須審穴在何部分,如在陽部,必取筋骨之間陷下為真;如在陰分,郄膕之內,動脈相應,以爪重切經絡,少待方可下手。進針理法取關機,失經失穴豈堪施,陽經取陷陰經脈,三思已定再思之。

五、指循者:

凡下針,若氣不至,用指於所屬部分經絡之路,上下左右循之,使氣血往來,上下均勻,針下自然氣至沉緊,得氣即瀉之故也。循其部分理何明,只為針頭不緊沉,推則行之引則止,調和血氣兩來臨。

六、爪攝者:

凡下針,如針下邪氣滯澀不行者,隨經絡上下,用大指爪甲切之,其氣自通行也。攝法應知氣滯經,須令爪切勿交輕,上下通行隨經絡,故教學者要窮精。

七、針退者:

凡退針,必在六陰之數,分明三部之用,斟酌不可不誠心著意,混亂差訛,以瀉為補,以補為瀉,欲退之際,一部一部以針緩緩而退也。退針手法理誰知,三才訣內總玄機,一部六陰三氣吸,須臾疾病愈如飛。

八、指搓者:

凡轉針如搓線之狀,勿轉太緊,隨其氣而用之。若轉太緊,令人肉纏針,則有大痛之患。若氣滯澀,即以第六攝法切之,方可施也。搓針泄氣最為奇,氣至針纏莫急移,渾如搓線攸攸轉,急轉纏針肉不離。

九、指捻者:

凡下針之際,治上大指向外捻,治下大指向內捻。外捻者,令氣向上而治病;內捻者,令氣至下而治病。如出至人部,內捻者為之補,轉針頭向病所,令取真氣以至病所。如出至人部,外捻者為之瀉,轉針頭向病所,令俠邪氣退至針下出也。此乃針中之秘旨也。捻針指法不相同,一般在手兩般窮,內外轉移行上下,邪氣逢之疾豈容。

十、指留者:

如出針至於天部之際,須在皮膚之間留一豆許,少時方出針也。留針取氣候沉浮,出容一豆入容侔,致令榮衛縱橫散,巧妙玄機在指頭。

十一、針搖者:

凡出針三部,欲瀉之際,每一部搖一次,計六搖而已。以指捻針,如扶人頭搖之狀,庶使孔穴開大也。搖針三部六搖之,依次推排指上施,孔穴大開無窒礙,致令邪氣出如飛。

十二、指拔者:

凡持針欲出之時,待針下氣緩不沉緊,便覺輕滑,用指捻針,如拔虎尾之狀也。拔針一法最為良,浮沉澀滑任推詳,勢猶取虎身中尾,此訣誰知蘊錦囊。

總歌曰:『針法玄機口訣多,手法雖多亦不過,切穴持針溫口內,進針循攝退針搓,指捻瀉氣針留豆,搖令穴大拔如梭,醫師穴法叮嚀說,記此便為十二歌。』

(口訣)

燒山火,能除寒,三進一退熱湧湧,鼻吸氣一口,呵五口。

燒山之火能除寒,一退三飛病自安,始是五分終一寸,三番出入慢提看。

凡用針之時,須拈運入五分之中,行九陽之數,其一寸者,即先淺後深也。若得氣,便行運針之道。運者男左女右,漸漸運入一寸之內,三出三入,慢提緊按,若覺針頭沉緊,其針插之時,熱氣復生,冷氣自除;未效,依前再施也。

四肢似水最難禁,憎寒不住便來臨,醫師運起燒山火,患人時下得安寧。

(口訣)

透天涼,能除熱,三退一進冷冰冰,口吸氣一口,鼻出五口。

凡用針時,進一寸內,行六陰之數,其五分者,即先深後淺也。若得氣,便退而伸之,退至五分之中,三入三出,緊提慢按,覺針頭沉緊,徐徐舉之,則涼氣自生,熱病自除;如不效,依前法再施。

一身渾似火來燒,不住之時熱上潮,若能加入清涼法,須臾熱毒自然消。

(口訣)

陽中隱陰,能治先寒後熱,淺而深。

陽中隱個陰,先寒後熱人,五分陽九數,一寸六陰行。

凡用針之時,先運入五分,乃行九陽之數,如覺微熱,便運一寸之內,卻行六陰之數,以得氣,此乃陽中隱陰,可治先寒後熱之症,先補後瀉也。

先寒後熱身如瘧,醫師不曉實和弱,叮嚀針要陰陽刺,祛除寒熱免災惡。

(口訣)

陰中隱陽,能治先熱後寒,深而淺。

凡用針之時,先運一寸,乃行六陰之數,如覺病微涼,即退至五分之中,卻行九陽之數,以得氣,此乃陰中隱陽,可治先熱後寒之症,先瀉後補也。

先熱後寒如瘧疾,先陰後陽號通天,針師運起雲雨澤,榮衛調和病自痊。

補者直須熱至,瀉者直待寒侵,猶如搓線,慢慢轉針,法在淺則當淺,法在深則當深,二者不可兼而紊亂也。

(口訣)

留氣法,能破氣,伸九提六。

留氣運針先七分,純陽得氣十分深,伸時用九提時六,癥瘕消溶氣塊勻。

凡用針之時,先運入七分之中,行純陽之數,若得氣,便深刺一寸中,微伸提之,卻退至原處;若未得氣,依前法再行,可治癥瘕氣塊之疾。

喎癖癥瘕疾宜休,卻在醫師志意求,指頭手法為留氣,身除疾痛再無憂。

(口訣)

運氣法,能瀉,先直後臥。

運氣用純陰,氣來便倒針,令人吸五口,疼痛病除根。

凡用針之時,先行純陰之數,若覺針下氣滿,便倒其針,令患人吸氣五口,使針力至病所,此乃運氣之法,可治疼痛之病。

運氣行針好用工,遍身疼痛忽無蹤,此法密傳堪濟世,論金宜值萬千鐘。

(口訣)

提氣法,提氣從陰微拈提,冷麻之症一時除。

凡用針之時,先從陰數,以覺氣至,微拈輕提其針,使針下經絡氣聚,可治冷麻之症。

提氣從陰六數同,堪除頑痺有奇功,欲知奧妙先師訣,取次機關一掌中。

(口訣)

中氣法,能除積,先直後臥,瀉之。

凡用針之時,先行運氣之法,或陽或陰,便臥其針,向外至痛疼,立起其針,不與內氣回也。

中氣須知運氣同,一般造化兩般功,手中運氣叮嚀使,妙理玄機起疲癃。

若關節阻澀,氣不通者,以龍虎大段之法,通經接氣,驅而運之,仍以循攝切摩,無不應矣。又按捫摩屈伸,導引之法而行。

(口訣)

蒼龍擺尾手法,補。

蒼龍擺尾行關節,回撥將針慢慢扶,一似江中舡上舵,周身遍體氣流普。

或用補法而就得氣,則純補;補法而未得氣,則用瀉,此亦人之活變也。

凡欲下針之時,飛氣至關節去處,便使回撥者,將針慢慢扶之,如舡之舵,左右隨其氣而撥之,其氣自然交感,左右慢慢撥動,周身遍體,奪流不失其所矣。

蒼龍擺尾氣交流,氣血奪來遍體周,任君體有千般症,一插須教疾病休。

(口訣)

赤鳳搖頭手法,瀉。

凡下針得氣,如要使之上,須關其下,要下須關其上,連連進針,從辰至巳,退針,從巳至午,撥左而左點,撥右而右點,其實只在左右動,似手搖鈴,退方進圓,兼之左右搖而振之。

針似舡中之櫓,猶如赤鳳搖頭,辨別迎隨逆順,不可違理胡求。

(口訣)

龍虎交戰手法,三部俱一補一瀉。

龍虎交爭戰,虎龍左右施,陰陽互相隱,九六住疼時。

凡用針時,先行左龍則左拈,凡得九數,陽奇零也。卻行右虎則右拈,凡得六數,陰偶對也。乃先龍後虎而戰之,以得氣補之,故陽中隱陰,陰中隱陽,左捻九而右捻六,是亦住痛之針,乃得返復之道,號曰龍虎交戰,以得邪盡,方知其所,此乃進退陰陽也。

青龍左轉九陽宮,白虎右旋六陰通,返復玄機隨法取,消息陰陽九六中。

(口訣)

龍虎升降手法。

凡用針之法,先以右手大指向前拈之,入穴後,以左手大指向前捻,經絡得氣行,轉其針向左向右,引起陽氣,按而提之,其氣自行,如氣未滿,更依前法再施。

龍虎升騰捻妙法,氣行上下合交遷,依師口訣分明說,目下教君疾病痊。

(口訣)

五臟交經。

五臟交經須氣溢,候他氣血散宣時,蒼龍擺尾東西撥,定穴五行君記之。

凡下針之時,氣行至溢,須要候氣血宣散,乃施蒼龍左右撥之可也。

五行定穴分經絡,如船解纜自通亨,必在針頭分造化,須交氣血自縱橫。

(口訣)

通關交經。通關交經、蒼龍擺尾、赤鳳搖頭,補瀉得理。

先用蒼龍擺尾,後用赤鳳搖頭,運入關節之中,後以補則用補中手法,瀉則用瀉中手法,使氣於其經便交。

先用蒼龍來擺尾,後用赤鳳以搖頭,再行上下八指法,關節宣通氣自流。

(口訣)

膈角交經。膈角交經,相克相生。

凡用針之時,欲得氣相生相克者,或先補後瀉,或先瀉後補,隨其疾之虛實,病之寒熱,其邪氣自瀉除,真氣自補生。

膈角要相生,水火在君能,有症直任取,無病手中行,仰臥須停穩,法得氣調均,飛經療入角,便是一提金。

(口訣)

關節交經。關節交經,氣至關節,立起針來,施中氣法。

凡下針之時,走氣至關節去處,立起針,與施中氣法納之可也。

關節交經莫大功,必令氣走納經中,手法運之三五度,須知其氣自然通。

(口訣)

子午補瀉總歌。

補則須彈針,爪甲切宜輕,瀉時甚切忌,休交疾再侵。

凡用針者,若刺針時,先用口溫針,次用左手壓穴,其下針之處,彈而努之,爪而下之,捫而循之,通而取之,卻令病人咳嗽一聲,右手持針而刺之,春夏二十四息,秋冬三十六息,徐出徐入,氣來如動脈之狀,針下微緊,留待氣至後,宜用補瀉之法若前也。

動與搖一例,其中不一般,動為補之氣,搖為瀉即安。

(口訣)

子午搗臼法,水蠱膈氣。

子午搗臼,上下針行,九入六出,左右不停。

且如下針之時,調氣得均,以針行上下,九入六出,左右轉之不已,必按陰陽之道,其症即愈。

子午搗臼是神機,九入六出會者稀,萬病自然合大數,要教患者笑嘻嘻。

(口訣)

子午前後交經換氣歌。

子後要知寒與熱,左轉為補右為瀉,提針為熱插針寒,女人反此要分別;午後要知寒與熱,右轉為補左為瀉,順則為左逆為右,此是神仙真妙訣。

(口訣)

子午補瀉歌。

每日午前皮上揭,有似滾湯煎冷雪,若要寒時皮內尋,不枉教君皮破裂。陰陽返復怎生知?虛實辨別臨時訣,針頭如弩似發機,等閑休與非人說。

(口訣)

子午傾針。

子午傾針,要識脈經,病在何臟,補瀉法行。

凡欲下針之時,先取六指之訣,須知經絡,病在何臟,用針依前補瀉,出入內外,如有不應者何也?答曰:『一日之內,有陰有陽,有陽中隱陰,有陰中隱陽,有日為陽,夜為陰,子一刻一陽生,午一刻一陰生,從子至午,故曰:「子午之法也。」』

左轉為男補之氣,右轉卻為瀉之記,女人反此不為真,此是陰陽補瀉義。熱病不瘥瀉之須,冷病纏身補是奇,哮吼氣來為補瀉,氣不至時莫急施。

補:隨其經脈納而按之,左手閉針穴,徐出針而疾按之。瀉:迎其經脈動而伸之,左手開針穴,疾出針而徐入之。經曰:『隨而濟之,是為之補。迎而奪之,是為之瀉。』《素問》云:『刺實須其虛者,留針待陰氣至,乃去針也。刺虛須其實者,留針待陽氣備,乃去針也。』

(口訣)

十二經絡之病,欲針之時,實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則灸之,不虛不實,以經取之。經云:『虛則補其母而不足,實則瀉其子而有餘,當先補而後瀉。』假令人氣在足太陽膀胱經,虛則補其陽,所出為井,屬金,下針得氣,隨而濟之,右手取針,徐出而疾捫之,是謂補也。

實則瀉其陽所注為俞,屬木,下針得氣,迎而奪之,左手開針穴,疾出針而徐捫之,是謂之瀉也。

◎臟腑陰陽,呼吸內外,捻針補瀉手法:

外拈隨呼補臟虛,吸來裡轉瀉實肥,六腑病加顛倒用,但依呼吸病還除。女人補虛呵內轉,吸來外轉瀉實肥,依經三度調病氣,但令呼吸莫令疏。

(男子補虛呵外轉)(女人吸來外轉瀉實肥)

(男子吸來內轉瀉實肥)(女人補虛呵內轉)

進火:補。初進針一分,呼氣一口,退三退,進三進,令病人鼻中吸氣,口中呼氣三次,把針搖動,自然熱矣。如不應,依前導引。

進水:瀉。初進針一分,吸氣一口,進三進,退三退,令病人鼻中出氣,口中吸氣三次,把針搖動,自然冷矣。如不應,依前導引之;再不應,依生成息數,按所病臟腑之數,自覺冷熱應手。

◎下手八法口訣:

揣:

揣而尋之。凡點穴,以手揣摸其處,在陽部筋骨之側,陷者為真。在陰部郄膕之間,動脈相應。其肉厚薄,或伸或屈,或平或直,以法取之,按而正之,以大指爪切掐其穴,於中庶得進退,方有準也。《難經》曰:『刺榮毋傷衛,刺衛毋傷榮。』又曰:『刺榮無傷衛者,乃掐按其穴,令氣散,以針而刺,是不傷其衛氣也。

刺衛無傷榮者,乃撮起其穴,以針臥而刺之,是不傷其榮血也。』此乃陰陽補瀉之大法也。

爪:

爪而下之,此則《針賦》曰:『左手重而切按,欲令氣血得以宣散,是不傷於榮衛也。右手輕而徐入,欲不痛之因,此乃下針之秘法也。』

搓:

搓而轉者,如搓線之貌,勿轉太緊,轉者左補右瀉,以大指次指相合,大指往上,進為之左,大指往下,退為之右,此則迎隨之法也。故經曰:『迎奪右而瀉涼,隨濟左而補暖。』此則左右補瀉之大法也。

彈:

彈而努之,此則先彈針頭,待氣至,卻退一豆許,先淺而後深,自外推內,補針之法也。

搖:

搖而伸之,此乃先搖動針頭,待氣至,卻退一豆許,乃先深而後淺,自內引外,瀉針之法也。故曰:『針頭補瀉。』

捫:

捫而閉之。經曰:『凡補必捫而出之。』故補欲出針時,就捫閉其穴,不令氣出,使血氣不泄,乃為真補。

循:

循而通之。經曰:『凡瀉針,必以手指於穴上四旁循之,使令氣血宣散,方可下針,故出針時,不閉其穴,乃為真瀉。』此提按補瀉之法,男女補瀉,左右反用。

捻:

捻者,治上大指向外捻,治下大指向內捻。外捻者令氣向上而治病,內捻者令氣向下而治病。如出針,內捻者令氣行至病所,外捻者令邪氣至針下而出也。此下手八法口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