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繼洲

《針灸大成》~ 卷四 (5)

回本書目錄

卷四 (5)

1. 四明高氏補瀉

《素問》補腎俞注云:『用圓利針,臨刺時,呪曰:「五帝上真,六甲玄靈,氣符至陰,百邪閉理。」念三遍,先刺二分,留六呼,次入針至三分,動氣至而徐徐出針,以手捫之,令患人咽氣三次,又可定神魂。』瀉脾俞注云:『欲下針時,呪曰:「帝扶天形,護命神靈。」誦三遍,刺三分,留七呼,動氣至而急出針。』

按:呪法非《素問》意,但針工念呪,則一心在針。

白話文:

《素問》補腎俞注的

使用圓鈍的針,在針刺之前,唸咒語:「五方大帝顯靈真,六甲神兵勢玄靈,氣息貫通至陰藏,邪魔百鬼閉口藏。」念誦三遍,先刺入二分深,停留六次呼吸,再刺入三分深,感到氣機鼓動,然後慢慢拔出針,用手撫摸患者,讓其嚥三次氣,還可以穩定神魂。

《素問》瀉脾俞注的

準備針刺時,唸咒語:「大帝保佑身體安,護命神兵守靈魂。」念誦三遍,刺入三分深,停留七次呼吸,感到氣機鼓動,然後迅速拔出針。

咒術並非《素問》的原意,然針灸時誦唸咒語,則能使心專注於針中。

《拔萃》云:『瀉法先以左手揣按得穴,以右手置針於穴上,令病人咳嗽一聲,拈針入腠理,令病人吸氣一口,針至六分,覺針沉澀,復退至三分,再覺沉澀,更退針一豆許,仰手轉針頭向病所,以手循經絡,捫循至病所,以合手回針,引氣直過針所三寸,隨呼徐徐出針,勿閉其穴,命之曰瀉。

白話文:

《拔萃》中提到:

放血治療時,先用左手探摸穴位,右手將針置於穴位上,讓病人咳嗽一聲,然後將針輕輕插進皮膚表層。病人吸氣時將針深入六分,感覺到針有阻滯感,再將針退出三分。再次感到阻滯感,再將針退出少許。然後用手抬起針頭,朝向病竈所在的方向,用手沿著經絡探摸,一直摸到病竈,再合手把針回轉,引氣直達針孔處三寸,隨著病人呼氣慢慢拔出針,不要堵住針孔,這就叫做放血。

補法先以左手揣按得穴,以右手置針於穴上,令病人咳嗽一聲,拈針入腠理,令病人呼氣一口,納針至八分,覺針沉緊,復退一分,更覺沉緊,仰手轉針頭向病所,依前循捫其病所,氣至病已,隨吸而走出針,速按其穴,命之曰補。』

白話文:

在進行補氣手法時,首先用左手按壓並找出穴位,右手將針放在穴位上,讓病人咳嗽一聲,同時針刺入皮肉,讓病人呼出一口氣,針刺入至八分深,感到針身沉穩有力,再退出針身一分,再次感到沉穩有力,將手向上抬起,轉動針頭朝向病竈處,依循先前的方式推拿其病竈,當氣到達病竈後,隨著病人吸氣而拔出針頭,立即按壓穴位止血。

《明堂》注云:『寒熱補瀉,假令補冷,先令病人咳嗽一聲,得入腠理,復令吹氣一口,隨吹下針至六七分,漸進腎肝之部,停針徐徐,良久復退針一豆許,乃捻針問病人覺熱否?然後針至三四分,及心肺之部,又令病人吸氣,先內捻針,使氣下行至病所,卻外捻針,使氣上行,直過所針穴一二寸,乃吸而外捻針出,以手速按其穴,此為補。』

白話文:

《明堂》中提到:「處理寒熱症,假設要補腎,首先讓病人咳嗽一聲,讓針刺入皮下組織。再來讓病人吐氣,隨著吐氣,把針刺入六七分深,逐漸刺到腎和肝的位置。針刺後停留一下,過一會兒再把針拔出少許(約一豆粒的大小),然後轉動針問病人是否覺得溫熱?之後再刺入三四分深,到心和肺的位置。再讓病人吸氣,先把針往內轉,讓氣往下走到病竈處,接著把針往外轉,讓氣往上走,直過針刺的穴位一二寸,然後隨著病人吸氣把針拔出來。迅速用手按壓該穴位。這個過程就是補法。」

病熱者,治之以寒,何如?須其寒者,先刺入陽之分,候得氣推內至陰之分,後令病人地氣入而天氣出,謹按生成之息數足,其病人自覺清涼矣。

白話文:

如果你要治療發燒病人,用寒涼的方法如何?對於已經發寒的病人,首先要針灸陽經,等到氣感傳播到陰經,再讓病人吸入地氣,排出天氣,仔細觀察病人的呼吸,如果呼吸頻率恢復正常,病人自然會覺得涼爽。

病惡寒者,治之以熱,何如?須其熱者,先刺入陰之分,候得氣,徐引針至陽之分,後令病人天氣入而地氣出,亦謹按生成之息數足,其病人自覺和暖矣。

◎呼吸:

白話文:

如果病人患有惡寒症,用溫熱的療法來治療,效果如何?

對於需要溫熱治療的病人,要先刺入陰分部位,等到有氣感後,再緩慢移動針到陽分部位。然後讓病人吸入天氣,呼出地氣,也要仔細觀察生氣的數目,直到達到足夠的程度。此時,病人會自然感到溫暖舒適。

◎ 呼吸:

古文:

人身以肺為氣之府,氣之出入,呼吸之機。氣之升降,亦呼吸之職也。鼻為肺之外竅,口為氣之門戶。鼻息通暢,則氣順肺安。

人體以肺部為氣體的倉庫,氣體的出入是呼吸的機能。氣體的升降,也是呼吸的職責。鼻子是肺部的外部孔道,嘴巴是氣體出入的門戶。鼻子通暢的話,氣息就能順暢流動,肺部就能安穩。

《素問》注云:『按經之旨,先補真氣,乃瀉其邪也,何以言之?補法呼則內針,靜以久留。瀉法吸則內針,又靜以久留。然呼則次其吸,吸則不兼呼,內針之候既同,久留之理復一,先補之義,昭然可知。』《拔萃》云:『呼不過三,吸不過五。』《明堂》云:『當補之時,候氣至病所,更用生成之息數,令病人鼻中吸氣,口中呼氣,內自覺熱矣。

白話文:

《素問》的註解中說:「按照經文的要旨,先要補益正氣,然後再瀉除邪氣。為什麼這麼說呢?補法是通過呼氣,內針(針灸的一種方法)可以長時間停留在體內。瀉法是通過吸氣,內針也可以長時間停留在體內。但是,呼氣後緊接著吸氣,吸氣時不兼顧呼氣,內針的針候是一樣的,長時間停留在體內的道理也是一樣的。先補的道理很明顯。」

《拔萃》中說:「呼氣不得超過三次,吸氣不得超過五次。」

《明堂》中說:「在補氣的時候,等到氣抵達病所,再用上產生陽氣的呼吸次數,讓病人用鼻子吸氣,用嘴巴呼氣,內心會自覺感到溫熱。」

當瀉之時,使氣至病所,更用生成之息數,令病人鼻中出氣,口中吸氣,按所病臟腑之處,內自覺清涼矣。』

◎神針八法:

白話文:

神針八法:

當需要瀉氣時,用氣導引至病痛部位。再配合吐納,令病人由鼻中呼氣,由口中吸氣。根據患病臟腑的位置,自行感覺到清涼感。

心無內慕,如待貴賓,心為神也。醫者之心,病者之心,與針相隨上下,先慮針損,次將針尖含在口內,而令其溫,又以左手按摩受疾之穴,如握虎之狀,右手拈針,如持無力之刃,是用針之一法也。左拈九而右拈六,此乃住痛之二法也。進針之時,令病人咳嗽而針進,進針之三法也。

白話文:

心神安定,不存有懼怕的心理,像是對待尊貴的客人一樣,因為心神就是主宰人體的「神」。醫者的心意和病人的心意,就像針一樣密切相連,先要考慮針的鋒利度,然後用嘴含住針尖讓它溫暖,再用左手按壓病痛的穴位,像老虎握住獵物一樣。右手持針,像是拿著沒有鋒利的刀刃,這是使用針灸的其中一種方法。左手捏九寸,右手捏六寸,這是止痛的兩種方法。在進針的時候,讓病人咳嗽,配合進針的動作,這是進針的第三種方法。

針沉良久,待內不脹,氣不行,照前施之,如氣來裹針不下,乃實也,宜左捻而瀉其實,如不散,令病人呼氣三口,醫者用手抓針自散;如針進無滯無脹,乃氣虛也,令病人吸氣,針宜右捻而補其虛,此補瀉之四法也。其瀉者有鳳凰展翅:用右手大指、食指捻針頭,如飛騰之象,一捻一放,此瀉之五法也。

白話文:

針刺後等候一段時間,等到內部不再脹痛,氣血運行不暢,還是按照之前的步驟操作。如果氣血來襲,包裹住針而無法下行,是氣血實證,需要左手旋轉針柄瀉出實氣。如果氣血仍然不散,讓病人呼出三口氣,醫生用手抓住針柄主動散氣。如果針刺入毫無阻礙和脹痛,是氣虛證,讓病人吸氣,針柄需要右手旋轉補益虛氣。這便是針灸的四種補瀉方法。瀉法中有一種「鳳凰展翅」:用右手拇指和食指捏住針頭,像飛龍騰空一樣,一捏一放,這就是瀉法的五種手法之一。

其補者有餓馬搖鈴:用右手大指、食指捻針頭,如餓馬無力之狀,緩緩前進則長,後退則短,此補之六法也。如病人暈針,用袖掩之,熱湯飲之即醒,補之七法也。如針至深處,而進不能,退不能,其皮上四圍起皺紋,其針如生在內,此氣實之極也,有蒼蠅叢咬之狀,四圍飛延,用右手食指,向皺紋皮處,離針不遠四圍前進三下,後退其一,乃瀉之八法也。出針時,即捫其穴,此補之要訣。

白話文:

補充法:

  • 餓馬搖鈴:用右手拇指和食指捏住針頭,像餓馬無力時搖晃鈴鐺一樣,慢慢向前推則針刺較深,向後退則較淺。這是補充的六種手法。

  • 暈針法:如果病人暈針,用袖子遮住針口,喝點熱飲就能醒來。這是補充的第七種手法。

瀉法:

  • 氣實極法:如果針刺到很深處,既不能前進也不能後退,皮膚周圍出現皺紋,針好像長在裡面一樣。這是氣滯最嚴重的表現,像蒼蠅在周圍飛來飛去。用右手食指在皺紋處,距離針不遠,圍著針順時針推動三次,逆時針退一次。這是瀉法的第八種手法。

收針:

  • 拔針時,用手按住穴位。這是補充的重要訣竅。

2. 三衢楊氏補瀉(十二字分次第手法及歌)

一、爪切者:

白話文:

一、爪甲斷裂者:

凡下針,用左手大指爪甲,重切其針之穴,令氣血宣散,然後下針,不傷於榮衛也。取穴先將爪切深,須教毋外慕其心,致令榮衛無傷礙,醫者方堪入妙針。

二、指持者:

白話文:

凡是針灸,用左手大拇指的指甲,用力按壓針灸穴位,讓氣血擴散,然後下針,這樣就不會傷及榮衛之氣。針灸前先將指甲剪深,一定要注意不要盲目地隨心所欲,以免傷及榮衛之氣,醫生才能熟練地針灸。

二、指持者:

指持,即用手指按壓穴位進行治療。手法分為點按、掐按、揉按等。

  • 點按:指用手指尖點按穴位,力道輕柔,持續時間較短。
  • 掐按:指用拇指和食指捏住穴位,力道較重,持續時間較長。
  • 揉按:指用手指指腹按壓穴位,力道適中,同時做旋轉或揉動。

凡下針,以右手持針,於穴上著力旋插,直至腠理,吸氣三口,提於天部,依前口氣,徐徐而用。正謂持針者手如握虎,勢若擒龍,心無他慕,若待貴人之說也。持針之士要心雄,勢如握虎與擒龍,欲識機關三部奧,須將此理再推窮。

三、口溫者:

白話文:

每當針灸時,用右手拿著針,在穴位上用力旋轉刺入,直到刺穿表皮,吸三口氣,然後將針往上提,並像前幾口氣那樣,慢慢地使用針。這就像持針的人手就像握著老虎,氣勢好像擒住龍,心無旁騖,就像等待尊貴的人到來一樣。掌握針灸技術的人必須有勇氣和決心,氣勢就像握住老虎和擒住龍一樣,想要了解針灸的奧妙,必須深究這個道理。

三、口溫者:

發熱,而口氣熱,臭而燥,喜飲水,渇而不欲飲多,心煩不得眠,舌上苔白而燥,苔下赤,脈浮數。

凡下針,入口中必須溫熱,方可與刺,使血氣調和,冷熱不相爭鬥也。溫針一理最為良,口內調和納穴場,毋令冷熱相爭搏,榮衛宣通始得祥。

四、進針者:

白話文:

針灸時,針頭要先在口中溫熱,這樣才能刺入,讓氣血調和,冷熱不相衝突。溫針的道理是最好的,將針在口中調和後再刺入穴位,這樣就不會讓冷熱相爭,氣血才會運行暢通,才能達到治病的效果。

四、執針者:

凡下針,要病人神氣定,息數勻,醫者亦如之,切不可太忙。又須審穴在何部分,如在陽部,必取筋骨之間陷下為真;如在陰分,郄膕之內,動脈相應,以爪重切經絡,少待方可下手。進針理法取關機,失經失穴豈堪施,陽經取陷陰經脈,三思已定再思之。

五、指循者:

白話文:

無論行針,都要病人的精神安定,呼吸均勻,醫生也是如此,切不可太過匆忙。還必須仔細辨識穴位所在部位,如果是陽性部位,一定要選擇筋骨之間的凹陷處為真穴;如果是陰性部位,就在郄脈(手臂肘窩處的動脈搏動點)內,找到動脈相應的位置,用指甲重按經絡,稍等片刻方可下針。進針的方法是依照關機(穴位所在位置)來取,如果找不到經絡或穴位,豈可貿然行針?陽經取穴在於凹陷處,而陰經取穴在於脈道上,經過三思確定之後,再三思量纔可下針。

五、指循者:

按循指脈,緊者為在表,軟者為在裏。上下左右皆至,為榮行氣和。或有微澀者,氣不足;或有微遲者,血不足;或有微弱者,氣血俱不足;或有微數者,微熱也;或有微緊者,微寒也;或有微浮者,微氣也;或有微沉者,微血也。

凡下針,若氣不至,用指於所屬部分經絡之路,上下左右循之,使氣血往來,上下均勻,針下自然氣至沉緊,得氣即瀉之故也。循其部分理何明,只為針頭不緊沉,推則行之引則止,調和血氣兩來臨。

六、爪攝者:

白話文:

進行針灸時,如果氣血不通暢,就要用手指在對應經絡的部位上上下左右按壓,讓氣血流動,上下平衡。這樣一來,針灸時自然會氣至、針感沉緊。針感出現後,就要立刻瀉針,這是因為:

  1. 循著經絡找準穴位很重要,因為針頭刺入不緊密、不沉穩。
  2. 推按可以促進氣血運行,停止推按則氣血停止流動。
  3. 這樣就能調節平衡血氣,讓氣血雙雙到來。

六、爪攝者:

爪攝者,即爪子抓攝者。其症狀為手足爪甲乾枯、曲縮,宛如鳥爪。

其病因多為肝血不足,爪甲得不到充分營養,故而乾枯變形。

凡下針,如針下邪氣滯澀不行者,隨經絡上下,用大指爪甲切之,其氣自通行也。攝法應知氣滯經,須令爪切勿交輕,上下通行隨經絡,故教學者要窮精。

七、針退者:

白話文:

每次針灸時,如果發現針刺後邪氣阻塞不通暢,就順著經絡上下按摩,用拇指的指甲去掐切它,邪氣就會自然通暢。使用掐切法的要領是:要明白氣滯所在的經絡,掐切時力度不能過輕,要順著經絡上下按摩讓氣血通暢。因此,教導針灸的師傅必須熟練掌握這些要領。

七、針退後:

凡退針,必在六陰之數,分明三部之用,斟酌不可不誠心著意,混亂差訛,以瀉為補,以補為瀉,欲退之際,一部一部以針緩緩而退也。退針手法理誰知,三才訣內總玄機,一部六陰三氣吸,須臾疾病愈如飛。

八、指搓者:

白話文:

退針的原則:

進行退針時,必須遵循「六陰之數」原則,明確區分三部(上、中、下三焦)的用途。退針時必須專注謹慎,否則會造成混亂和錯誤,導致瀉法變為補法,補法變為瀉法。

退針的技巧:

退針時,要緩慢地將針一部一部地退出。退針的方法很玄妙,包含在「三才訣」之中。

三才訣:

退針時,按照「一部六陰三氣吸」的順序進行,片刻之間,疾病就會迅速痊癒。

八、指搓者:

以手指按揉、搓動按摩目標部位。

凡轉針如搓線之狀,勿轉太緊,隨其氣而用之。若轉太緊,令人肉纏針,則有大痛之患。若氣滯澀,即以第六攝法切之,方可施也。搓針泄氣最為奇,氣至針纏莫急移,渾如搓線攸攸轉,急轉纏針肉不離。

九、指捻者:

白話文:

搓針時要像搓線一樣,不要搓得太緊,要順著氣的方向搓。如果搓得太緊,會導致肉纏繞在針上,造成劇烈疼痛。如果氣比較滯澀,就用第六種搓針法來切開它,這樣才能進行搓針。搓針可以很好地疏泄氣滯,當氣到達針上時不要急著移動,就好像搓線一樣慢慢轉動。如果轉動得太快,肉就會纏繞在針上分不開。

九、指捻者:

凡下針之際,治上大指向外捻,治下大指向內捻。外捻者,令氣向上而治病;內捻者,令氣至下而治病。如出至人部,內捻者為之補,轉針頭向病所,令取真氣以至病所。如出至人部,外捻者為之瀉,轉針頭向病所,令俠邪氣退至針下出也。此乃針中之秘旨也。捻針指法不相同,一般在手兩般窮,內外轉移行上下,邪氣逢之疾豈容。

十、指留者:

白話文:

當針灸時,治療上面部位時,將大拇指向外捻動,治療下面部位時,將大拇指向內捻動。向外捻動,讓氣向上運行以治療疾病;向內捻動,讓氣向下運行以治療疾病。如果針灸到人體上部,向內捻動為補法,將針頭轉向病患處,讓真氣到達病患處。如果針灸到人體下部,向外捻動為瀉法,將針頭轉向病患處,讓邪氣向針下方排出。這是針灸中的祕訣。捻針的手法各不相同,一般在手上兩者配合,內外轉動,上下運行,邪氣遇到這種手法豈能容忍。

十、指留者:

指端氣血不暢,遇寒凝滯,脈道阻塞不通,局部鬱血凝聚,導致手指僵硬麻木,不能屈伸,疼痛腫脹,色澤青紫或發紅。

如出針至於天部之際,須在皮膚之間留一豆許,少時方出針也。留針取氣候沉浮,出容一豆入容侔,致令榮衛縱橫散,巧妙玄機在指頭。

十一、針搖者:

白話文:

在拔出針灸針時,接近頭部區域時,要在皮膚之間留一點點距離,暫時不要完全拔出針。

留針的目的是為了觀察身體的氣候變化,根據氣候的沉浮調整針灸的力度。拔針後的孔洞應該和扎針進去的孔洞大小一樣,這樣可以讓氣血運行通暢,巧妙的技巧全在手指的動作中。

十一、針搖者:

針搖法,指的是針刺穴位後,將針柄輕輕左右搖動,以促進針感傳導,加強治療效果。

凡出針三部,欲瀉之際,每一部搖一次,計六搖而已。以指捻針,如扶人頭搖之狀,庶使孔穴開大也。搖針三部六搖之,依次推排指上施,孔穴大開無窒礙,致令邪氣出如飛。

十二、指拔者:

白話文:

每次進行針灸治療時,分成三部分施針。快要拔針之前,每部分都要左右搖晃一次,總共搖動六次就夠了。用手指捻著針,就好像扶著人的頭部搖晃一樣,這樣可以讓針孔擴大。根據針灸的三個部分依序左右搖晃六次,孔穴就會擴大而不會有阻礙,讓邪氣快速排出。

十二、指拔者:

以手按壓病者的指尖及關節,導致疼痛者,是患有指拔病。

凡持針欲出之時,待針下氣緩不沉緊,便覺輕滑,用指捻針,如拔虎尾之狀也。拔針一法最為良,浮沉澀滑任推詳,勢猶取虎身中尾,此訣誰知蘊錦囊。

白話文:

當針要拔出時,要等到針下的氣勢變緩和不再緊繃,這時你會感覺針很滑順,用手指捻著針,就像拔老虎尾巴那般順勢。拔針的方法有最棒的一種,針的浮沉澀滑任你推敲,就好像抓到老虎的身體中段的尾巴,這個訣竅可是箇中奧妙啊!

總歌曰:『針法玄機口訣多,手法雖多亦不過,切穴持針溫口內,進針循攝退針搓,指捻瀉氣針留豆,搖令穴大拔如梭,醫師穴法叮嚀說,記此便為十二歌。』

白話文:

總的來說:『針灸的技法奧妙,口訣繁多,手法雖多但原則不變:取穴準確,持針在口中溫熱,進針時輕柔徐緩,退針時搓揉穴位,指尖捏動針身緩解氣血,留針片刻後像豆子一樣取出,搖晃穴位使其擴大,拔針時像梭子一樣快速拔出。醫師會仔細教導穴位針法,記住這些訣竅,便掌握了十二種針灸手法。』

(口訣)

燒山火,能除寒,三進一退熱湧湧,鼻吸氣一口,呵五口。

燒山之火能除寒,一退三飛病自安,始是五分終一寸,三番出入慢提看。

白話文:

(口訣)

燒山火,能除寒,三次吸入,一次呼出,熱浪翻湧,鼻吸一口氣,呼出五口氣。

燒山之火能除寒,一次呼氣,三次吸入,疾病自然痊癒,開始時五分長度,結束時縮至一寸,三次進出,緩慢提氣觀察。

凡用針之時,須拈運入五分之中,行九陽之數,其一寸者,即先淺後深也。若得氣,便行運針之道。運者男左女右,漸漸運入一寸之內,三出三入,慢提緊按,若覺針頭沉緊,其針插之時,熱氣復生,冷氣自除;未效,依前再施也。

白話文:

在使用針灸時,必須將針刺入皮下五分之深,遵循九陽數,也就是一寸的深度,先淺後深。如果針感出現,就進行針灸操作。針灸手法是:男性左轉,女性右轉,逐漸刺入一寸之內,三次刺入,三次取出,緩慢提升,緊密按壓。如果感覺針頭沉重緊繃,說明針刺時產生熱氣,寒氣已經消除;如果效果不佳,可以依據以上步驟再次操作。

四肢似水最難禁,憎寒不住便來臨,醫師運起燒山火,患人時下得安寧。

(口訣)

透天涼,能除熱,三退一進冷冰冰,口吸氣一口,鼻出五口。

白話文:

四肢冷得像水一樣,難以忍受,一怕冷就會發病。醫生運用「燒山火」療法(指發汗療法),讓病人出汗,立刻就能安然無恙。

(口訣)

透天涼,可以去除熱氣,向後退三步,向前進一步,感覺冷冰冰,用口吸入一口氣,用鼻子呼出五口氣。

凡用針時,進一寸內,行六陰之數,其五分者,即先深後淺也。若得氣,便退而伸之,退至五分之中,三入三出,緊提慢按,覺針頭沉緊,徐徐舉之,則涼氣自生,熱病自除;如不效,依前法再施。

白話文:

無論何時使用針灸治療,針刺深度為一寸,遵循「六陰之數」原則,其中五分為深部,一分為淺部。若針刺後感到「得氣」,就應將針退出來伸展針體,退至淺部五分之一處,反覆進針和出針三次,同時緊握針柄緩慢按壓針體,感覺針尖沉重緊密時,緩慢舉出針體,就會產生涼氣,熱症也會自行消退。若無效,則按照上述方法再次施灸。

一身渾似火來燒,不住之時熱上潮,若能加入清涼法,須臾熱毒自然消。

(口訣)

陽中隱陰,能治先寒後熱,淺而深。

陽中隱個陰,先寒後熱人,五分陽九數,一寸六陰行。

白話文:

一身好像被火燒一樣,無時無刻都熱潮上湧。如果能加入清涼的方法,很快就能消除熱毒。

(口訣)

陽中藏有陰,能治療先寒後熱的病症,淺熱深熱都能治。

陽中有陰,先寒後熱的人。陽佔五分,陰行一寸六分。

凡用針之時,先運入五分,乃行九陽之數,如覺微熱,便運一寸之內,卻行六陰之數,以得氣,此乃陽中隱陰,可治先寒後熱之症,先補後瀉也。

白話文:

在使用針灸時,先將針刺入五分深,然後行九次陽性的針法。如果感覺微微發熱,就將針退出一寸,再行六次陰性的針法,這樣就能夠攝取到元氣。這種方法屬於在陽中藏陰,可以治療先寒後熱的疾病,先補後瀉。

先寒後熱身如瘧,醫師不曉實和弱,叮嚀針要陰陽刺,祛除寒熱免災惡。

(口訣)

陰中隱陽,能治先熱後寒,深而淺。

白話文:

初時怕冷,後轉發熱,症狀類似瘧疾。醫生難辨虛實強弱,反覆叮囑針灸時必須配合陰陽刺法,才能既去寒邪又退熱邪,免除病痛之災。

(口訣)

陰中有陽,針法可用於先熱後寒者,針刺深度看具體情況而定。

凡用針之時,先運一寸,乃行六陰之數,如覺病微涼,即退至五分之中,卻行九陽之數,以得氣,此乃陰中隱陽,可治先熱後寒之症,先瀉後補也。

白話文:

每次使用針灸時,先將針刺入一寸,這是遵循六陰之數。如果感覺到病處微涼,就將針退至五分,按照九陽之數進行針刺,以達到得氣的目的。這是一種在陰中隱含陽的針法,可以治療先發熱後發寒的病症,先瀉後補。

先熱後寒如瘧疾,先陰後陽號通天,針師運起雲雨澤,榮衛調和病自痊。

補者直須熱至,瀉者直待寒侵,猶如搓線,慢慢轉針,法在淺則當淺,法在深則當深,二者不可兼而紊亂也。

(口訣)

留氣法,能破氣,伸九提六。

留氣運針先七分,純陽得氣十分深,伸時用九提時六,癥瘕消溶氣塊勻。

白話文:

當身體先有發熱,後有寒顫,如同患瘧疾一樣,先有陰證,後有陽證,稱為「通天」。此時針灸師應運用手法,疏通經絡,調理榮衛之氣,病症自然痊癒。

對於陽證,須直接溫熱治療;對於陰證,須直接待寒氣入侵再治療。猶如搓線,慢慢旋轉針具。應用的手法,淺則宜淺,深則宜深,不可混淆。

(口訣)

留氣法,能疏通氣滯,伸針九分,提針六分。

留氣運針先刺七分,純陽之氣得氣深入十分,伸針時用九分,提針時用六分,可消散癥瘕,調理氣血。

凡用針之時,先運入七分之中,行純陽之數,若得氣,便深刺一寸中,微伸提之,卻退至原處;若未得氣,依前法再行,可治癥瘕氣塊之疾。

白話文:

在使用針灸時,先將針扎入七分之處,執行純陽的數法(陽數為奇數);如果感到得氣了,就再扎深一寸,輕微地提起並退出針,再退回原處;如果沒有感到得氣,就按照之前的步驟再操作一次,這樣可以治療癥瘕氣塊的疾病。

喎癖癥瘕疾宜休,卻在醫師志意求,指頭手法為留氣,身除疾痛再無憂。

(口訣)

運氣法,能瀉,先直後臥。

運氣用純陰,氣來便倒針,令人吸五口,疼痛病除根。

白話文:

喎僻痛症宜休養,治療關鍵在醫生用心求。

手指手法可留通氣血,身體痊癒,病痛不再憂。

(口訣)

運用氣法,能瀉熱止痛,先坐直後平躺。

運氣用純陰,氣到就倒扎針,讓病人吸五口氣,疼痛疾病根除盡。

凡用針之時,先行純陰之數,若覺針下氣滿,便倒其針,令患人吸氣五口,使針力至病所,此乃運氣之法,可治疼痛之病。

白話文:

針灸時,先計算針刺的深度為單數。如果感覺針下有氣體充滿,就將針倒轉,讓患者吸氣五次,使針力到達病竈。這就是運用氣力的方法,可以治療疼痛的疾病。

運氣行針好用工,遍身疼痛忽無蹤,此法密傳堪濟世,論金宜值萬千鐘。

(口訣)

提氣法,提氣從陰微拈提,冷麻之症一時除。

凡用針之時,先從陰數,以覺氣至,微拈輕提其針,使針下經絡氣聚,可治冷麻之症。

提氣從陰六數同,堪除頑痺有奇功,欲知奧妙先師訣,取次機關一掌中。

(口訣)

中氣法,能除積,先直後臥,瀉之。

凡用針之時,先行運氣之法,或陽或陰,便臥其針,向外至痛疼,立起其針,不與內氣回也。

中氣須知運氣同,一般造化兩般功,手中運氣叮嚀使,妙理玄機起疲癃。

白話文:

針灸技藝精湛,運氣行針功力強,身體疼痛瞬間消失,此法祕傳可濟世,價值千金難估。

(口訣)

提氣法: 提起氣從陰穴微提,手腳冰冷麻木症狀即除。

在使用針灸時,先從陰穴開始,等到感覺氣到達,輕輕提起針具,讓針頭下的經絡氣血聚集,可以治療手腳冰冷麻木。

提氣法六次相提並論,頑固痠痛疾患也能奏效,想知道先師祕傳口訣玄妙之處,舉手投足間自有機關。

(口訣)

中氣法: 能消除積氣,先直立後平躺,瀉氣。

在使用針灸時,先進行運氣,無論是陽氣或陰氣,接著平躺,針具向外刺到疼痛處,立即起針,不讓內氣迴流。

中氣法關鍵在於運用氣息,同樣的造化卻有不同的功效,手中運轉氣息仔細使用,妙理玄機能改善疲勞痠痛。

若關節阻澀,氣不通者,以龍虎大段之法,通經接氣,驅而運之,仍以循攝切摩,無不應矣。又按捫摩屈伸,導引之法而行。

白話文:

如果關節不通暢,氣血阻塞,可以用龍虎大段手法,疏通經絡,調動氣血,然後再循序漸進地按揉,患者都能獲得改善。同時,也可以依據按摩、彎曲伸展、導引等方法進行治療。

(口訣)

蒼龍擺尾手法,補。

蒼龍擺尾行關節,回撥將針慢慢扶,一似江中舡上舵,周身遍體氣流普。

或用補法而就得氣,則純補;補法而未得氣,則用瀉,此亦人之活變也。

白話文:

(訣竅)

蒼龍擺尾手法是用於補強。

蒼龍擺尾針法,沿著關節走,回撥時要緩慢支撐針具,就像江中的船隻經過舵手控制,周身遍體氣血運行通達。

如果使用補強手法就能得氣,就純粹使用補強手法;如果使用補強手法不能得氣,就使用瀉法,這也是因人而異的靈活運用。

凡欲下針之時,飛氣至關節去處,便使回撥者,將針慢慢扶之,如舡之舵,左右隨其氣而撥之,其氣自然交感,左右慢慢撥動,周身遍體,奪流不失其所矣。

白話文:

在準備針灸時,當氣血流動到達關節處時,就讓扶針的人慢慢地撥動針尖,就像船的舵一樣,隨著氣血的流動左右移動,氣血自然會互相作用,慢慢地左右撥動,讓氣血流遍全身,順暢流通而不偏不倚。

蒼龍擺尾氣交流,氣血奪來遍體周,任君體有千般症,一插須教疾病休。

(口訣)

赤鳳搖頭手法,瀉。

白話文:

蒼龍扭動尾巴,氣息相通,氣血奔流至全身。不管你身體有多少毛病,只要針灸下去,疾病立刻就會痊癒。

(口訣)

赤鳳搖頭手法,用於瀉火。

凡下針得氣,如要使之上,須關其下,要下須關其上,連連進針,從辰至巳,退針,從巳至午,撥左而左點,撥右而右點,其實只在左右動,似手搖鈴,退方進圓,兼之左右搖而振之。

白話文:

當針刺得氣後,如果要將針刺入更深,需閉住針柄下方;如果要將針刺出,則需閉住針柄上方。針刺時要連續進針,從辰時(早上7-9點)到巳時(早上9-11點),退針時則從巳時到午時(中午11點-1點)。撥動針柄向左,針尖左點;撥動針柄向右,針尖右點。其實只需要左右擺動,像手搖鈴一樣,退針時呈方點,進針時呈圓點,同時左右擺動並搖晃針具。

針似舡中之櫓,猶如赤鳳搖頭,辨別迎隨逆順,不可違理胡求。

(口訣)

龍虎交戰手法,三部俱一補一瀉。

龍虎交爭戰,虎龍左右施,陰陽互相隱,九六住疼時。

白話文:

針灸就像船上的槳桿,通過上下左右的擺動,辨別順逆之氣,不可違背自然規律,妄加施針。

(口訣)

龍虎交戰手法,三部俱一補一瀉。

在龍虎交戰手法中,針灸手法的三個步驟分別是補瀉兼施,以平衡陰陽。

龍虎交爭戰,虎龍左右施,陰陽互相隱,九六住疼時。

在龍虎交戰手法中,左右手同時施針,陰陽互相隱藏,在特定的時間點下針,可以止痛。

凡用針時,先行左龍則左拈,凡得九數,陽奇零也。卻行右虎則右拈,凡得六數,陰偶對也。乃先龍後虎而戰之,以得氣補之,故陽中隱陰,陰中隱陽,左捻九而右捻六,是亦住痛之針,乃得返復之道,號曰龍虎交戰,以得邪盡,方知其所,此乃進退陰陽也。

白話文:

每當使用針灸時,先移動左手「龍穴」,就用左手持針;觸針時得到「九」的數字,代表陽奇數。轉而移動右手「虎穴」,就用右手持針;觸針時得到「六」的數字,代表陰偶數。接著先動用「龍穴」,再動用「虎穴」與之交戰,以取得氣息補充,因此陽中有陰,陰中有陽,左手持針捻「九」而右手捻「六」,這也是鎮痛的針法,掌握了反覆交替的道理,稱為「龍虎交戰」,以去除邪氣,才能明白它的原理,這是進退陰陽的道理。

青龍左轉九陽宮,白虎右旋六陰通,返復玄機隨法取,消息陰陽九六中。

(口訣)

龍虎升降手法。

白話文:

青龍向左旋轉九次,陽經氣血通暢;白虎向右旋轉六次,陰經氣血相通。反覆運用玄妙的技法,在陰陽消長之中尋找規律。

(口訣)

龍虎升降按摩手法。

凡用針之法,先以右手大指向前拈之,入穴後,以左手大指向前捻,經絡得氣行,轉其針向左向右,引起陽氣,按而提之,其氣自行,如氣未滿,更依前法再施。

白話文:

使用針灸的方法時,先用右手的大拇指向前拈住針,插入穴位後,再用左手的大拇指向前捻動,使經絡中的氣血運行。然後將針向左、向右轉動,激發陽氣。按住針輕輕提動,氣血就會自動運行。如果氣血流動不足,可以按照之前的步驟再重複施針。

龍虎升騰捻妙法,氣行上下合交遷,依師口訣分明說,目下教君疾病痊。

(口訣)

五臟交經。

五臟交經須氣溢,候他氣血散宣時,蒼龍擺尾東西撥,定穴五行君記之。

凡下針之時,氣行至溢,須要候氣血宣散,乃施蒼龍左右撥之可也。

五行定穴分經絡,如船解纜自通亨,必在針頭分造化,須交氣血自縱橫。

(口訣)

通關交經。通關交經、蒼龍擺尾、赤鳳搖頭,補瀉得理。

先用蒼龍擺尾,後用赤鳳搖頭,運入關節之中,後以補則用補中手法,瀉則用瀉中手法,使氣於其經便交。

先用蒼龍來擺尾,後用赤鳳以搖頭,再行上下八指法,關節宣通氣自流。

(口訣)

膈角交經。膈角交經,相克相生。

白話文:

龍虎相生,妙法難測,氣脈上下交融,依師傳授,方可妙手回春。

(祕訣)

五臟相通。

五臟相通,氣息飽滿,氣血宣暢之時,蒼龍擺尾,東西撥動,定穴五行,銘記於心。

針灸之時,氣息充裕,需待氣血運行,方可施用蒼龍擺尾左右撥動之法。

五行定穴,分屬經絡,如船舶解纜,暢通無阻,針頭施術,造化玄妙,氣血調和,縱橫交錯。

(祕訣)

打通經絡。打通經絡,蒼龍擺尾,赤鳳搖頭,補瀉得宜。

先用蒼龍擺尾,後用赤鳳搖頭,運行關節點穴,補則用補中之法,瀉則用瀉中之法,使氣於經中交匯。

先用蒼龍來擺尾,後用赤鳳以搖頭,再行上下八指法,關節點穴暢通,氣脈自流。

(祕訣)

膈角相通。膈角相通,相剋相生。

凡用針之時,欲得氣相生相克者,或先補後瀉,或先瀉後補,隨其疾之虛實,病之寒熱,其邪氣自瀉除,真氣自補生。

白話文:

在使用針灸的時候,要使氣息根據病情的需要而相互補充和抑制。有時先補充氣血,再瀉除邪氣;有時先瀉除邪氣,再補充氣血。根據疾病的虛實寒熱,邪氣會自動瀉除,真氣會自動補充。

膈角要相生,水火在君能,有症直任取,無病手中行,仰臥須停穩,法得氣調均,飛經療入角,便是一提金。

白話文:

人在生病的時候,胸膈氣鬱結需要互生調和,水火氣息必須由你掌握控制,有病徵就直截取穴治療,沒有病也要用手按揉保健,仰臥時要保持姿勢平穩,用正確的方法調理氣息,氣血運行進入胸膈角落,這樣就叫做「提金」。

(口訣)

關節交經。關節交經,氣至關節,立起針來,施中氣法。

凡下針之時,走氣至關節去處,立起針,與施中氣法納之可也。

關節交經莫大功,必令氣走納經中,手法運之三五度,須知其氣自然通。

(口訣)

子午補瀉總歌。

補則須彈針,爪甲切宜輕,瀉時甚切忌,休交疾再侵。

白話文:

(口訣)

關節交經。關節交經,氣至關節,立起針來,施中氣法。

當針刺時,當氣流到關節處,立即起針,再用中氣法進行刺入即可。

關節交經莫大功,必須讓氣流進入經脈中。針法運用三到五次,必須知道氣能自然通暢。

(口訣)

子午補瀉總歌。

補時應輕彈針,指甲壓力要輕。瀉時要謹慎,避免過度刺激。

凡用針者,若刺針時,先用口溫針,次用左手壓穴,其下針之處,彈而努之,爪而下之,捫而循之,通而取之,卻令病人咳嗽一聲,右手持針而刺之,春夏二十四息,秋冬三十六息,徐出徐入,氣來如動脈之狀,針下微緊,留待氣至後,宜用補瀉之法若前也。

白話文:

凡是用針的人,在刺針前,先用嘴溫熱針具,接著用左手按壓穴位,要刺針的地方,先彈一彈讓皮膚緊繃,然後用指甲按壓下去,接著用手指反覆按摩,使針具戳進人體後能順暢活動,最後再把針取出,並讓病人咳一聲,右手持針插入,春夏季節刺針的時間為二十四個呼吸的長度,秋冬季節為三十六個呼吸的長度,針具緩緩進出,氣血流動的感覺如同動脈搏動,針刺下去會感覺輕微的緊繃感,等氣血到達後,再以補瀉的手法處理,就跟之前一樣。

動與搖一例,其中不一般,動為補之氣,搖為瀉即安。

(口訣)

子午搗臼法,水蠱膈氣。

子午搗臼,上下針行,九入六出,左右不停。

且如下針之時,調氣得均,以針行上下,九入六出,左右轉之不已,必按陰陽之道,其症即愈。

子午搗臼是神機,九入六出會者稀,萬病自然合大數,要教患者笑嘻嘻。

(口訣)

子午前後交經換氣歌。

白話文:

動與搖雖然都是手法,但作用卻不同,動是補氣,搖是瀉氣,如此纔有助於治療。

(口訣)

子午搗臼法,治療水蠱膈氣。

子午搗臼,上下針行,九次進針六次出針,左右不斷。

在針刺時,調整氣息均勻,讓針上下來回,九次進針六次出針,左右持續轉動,一定依照陰陽之道,這樣症狀才能痊癒。

子午搗臼是神奇手法,九次進針六次出針很少人能做到,只要符合這個法則,各種疾病自然能治癒,讓患者笑逐顏開。

(口訣)

子午前後交經換氣歌。

子後要知寒與熱,左轉為補右為瀉,提針為熱插針寒,女人反此要分別;午後要知寒與熱,右轉為補左為瀉,順則為左逆為右,此是神仙真妙訣。

(口訣)

子午補瀉歌。

白話文:

子時要判斷寒熱,左轉針是補,右轉針是瀉;插針時針尖朝上是熱,針尖朝下是寒。女性操作時需要相反。

午時要判斷寒熱,右轉針是補,左轉針是瀉;按順時針方向轉動是左,按逆時針方向轉動是右。這是神奇有效的針灸祕訣。

子午補瀉口訣

每日午前皮上揭,有似滾湯煎冷雪,若要寒時皮內尋,不枉教君皮破裂。陰陽返復怎生知?虛實辨別臨時訣,針頭如弩似發機,等閑休與非人說。

(口訣)

子午傾針。

子午傾針,要識脈經,病在何臟,補瀉法行。

白話文:

每日中午,皮膚表面會揭開,就像滾燙湯水煎化冰冷的雪。如果你想在寒冷的時候尋找皮膚內部,那麼白白讓你皮膚裂開也不算冤枉。陰陽交替的情況如何得知?

虛實之間的辨別是臨時決定的。針頭就像弩箭一樣發射出去,不要隨便跟不相干的人說這些。

口訣:子午針刺

子午針刺,必須理解脈經,疾病在何臟器,依法補瀉。

凡欲下針之時,先取六指之訣,須知經絡,病在何臟,用針依前補瀉,出入內外,如有不應者何也?答曰:『一日之內,有陰有陽,有陽中隱陰,有陰中隱陽,有日為陽,夜為陰,子一刻一陽生,午一刻一陰生,從子至午,故曰:「子午之法也。」』

白話文:

當你準備針灸時,先要掌握六指之訣,瞭解經絡的走向和病症所在臟腑。根據補瀉原則,將針頭相應地刺入或取出。如果有針刺後不生效的情形,原因是什麼?

回答:每一天都有陰陽交替,陽中隱藏著陰,陰中隱藏著陽。白天是陽,夜晚是陰。從子時到午時,陽氣逐漸增長,從午時到子時,陰氣逐漸增長。因此,遵循「子午之法」非常重要。

左轉為男補之氣,右轉卻為瀉之記,女人反此不為真,此是陰陽補瀉義。熱病不瘥瀉之須,冷病纏身補是奇,哮吼氣來為補瀉,氣不至時莫急施。

白話文:

順時針旋轉是針對男性補虛的,逆時針旋轉是用來洩氣的,女性則相反。這是陰陽補瀉的原理。熱性疾病不癒時需要瀉氣,寒冷疾病纏身時需要補氣,出現喘鳴時,要判斷是需要補氣還是瀉氣,氣血運行不順暢時不要急於治療。

補:隨其經脈納而按之,左手閉針穴,徐出針而疾按之。瀉:迎其經脈動而伸之,左手開針穴,疾出針而徐入之。經曰:『隨而濟之,是為之補。迎而奪之,是為之瀉。』《素問》云:『刺實須其虛者,留針待陰氣至,乃去針也。刺虛須其實者,留針待陽氣備,乃去針也。』

(口訣)

白話文:

補法:依照經脈循行方向插入針,左手輕壓穴位,慢慢將針取出,並快速按壓穴位。

瀉法 :按照經脈運行方向,迎著動脈戳入針,左手打開穴位,快速取出針,並緩慢插入穴位。

經文記載 :「隨著經脈氣血變化而施針,這是補法。迎著經脈氣血流動而施針,這是瀉法。」

《素問》說 :「刺入實脈要等到氣血虛弱時,留針等待陰氣到達後再拔針。刺入虛脈要等到氣血充足時,留針等待陽氣充盛後再拔針。」

(口訣)

肝火鬱鬱,身發熱,脾土虛濕,腹如鼓。 肺氣不足,咳不止,腎陰耗損,腰膝痛。 心火上炎,口舌焦,脾胃失和,食不化。 肝風大動,目強赤,腎精不足,耳鳴聾。

十二經絡之病,欲針之時,實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則灸之,不虛不實,以經取之。經云:『虛則補其母而不足,實則瀉其子而有餘,當先補而後瀉。』假令人氣在足太陽膀胱經,虛則補其陽,所出為井,屬金,下針得氣,隨而濟之,右手取針,徐出而疾捫之,是謂補也。

白話文:

在治療十二經絡的疾病時,需要根據不同的情況進行針灸。

  • **實證:**針刺瀉法,瀉其經絡中的過多氣血。
  • **虛證:**針刺補法,補益其經絡中的不足氣血。
  • **熱證:**針刺快速提針,以散熱解毒。
  • **寒證:**針刺緩慢提針,以溫陽散寒。
  • **陷證:**施以艾灸,以溫通補虛。
  • **虛實兼證:**根據經絡理論,補其母經(相生經絡)以補虛,瀉其子經(相剋經絡)以瀉實。先補後瀉。

例如,如果氣血虛弱在足太陽膀胱經,則補其陽經,從井穴下針,屬金,針刺得氣後,緩慢出針,同時快速按壓穴位,這就是補法。

實則瀉其陽所注為俞,屬木,下針得氣,迎而奪之,左手開針穴,疾出針而徐捫之,是謂之瀉也。

◎臟腑陰陽,呼吸內外,捻針補瀉手法:

白話文:

◎臟腑陰陽,呼吸內外,捻針補瀉手法:

如果把陽經上注滿的穴位瀉掉,就會屬性木,下針後取得氣感,迎著氣感,用左手打開針孔,快速出針,然後輕輕地按揉它,這就是「瀉法」。

外拈隨呼補臟虛,吸來裡轉瀉實肥,六腑病加顛倒用,但依呼吸病還除。女人補虛呵內轉,吸來外轉瀉實肥,依經三度調病氣,但令呼吸莫令疏。

白話文:

呼吸外呼幫助補充內臟虛弱,吸氣時反轉體內氣機,幫助減肥。如果六腑有病,則需要顛倒呼吸方式使用。只要根據呼吸調整,疾病就可以痊癒。

對於女性,補虛時呼吸朝內轉,吸氣時反轉體內氣機,幫助減肥。依據經典三度調和身體氣機,只要保持呼吸順暢,即可治癒疾病。

(男子補虛呵外轉)(女人吸來外轉瀉實肥)

(男子吸來內轉瀉實肥)(女人補虛呵內轉)

白話文:

**(男性) 吸氣時內縮腹部,吐氣時外鼓腹部,治療實證肥胖。 (女性) 吸氣時外鼓腹部,吐氣時內縮腹部,治療虛證消瘦。 (男性) 吐氣時內縮腹部,吸氣時外鼓腹部,治療虛證消瘦。 (女性) 吸氣時外鼓腹部,吐氣時內縮腹部,治療實證肥胖。

進火:補。初進針一分,呼氣一口,退三退,進三進,令病人鼻中吸氣,口中呼氣三次,把針搖動,自然熱矣。如不應,依前導引。

白話文:

進火:補氣。先將針刺入一分深,病人呼出一口氣,退出針三分,刺入針三分,讓病人通過鼻子吸氣,通過嘴巴呼氣三次,並搖動針,自然會感到溫熱。如果沒有效果,可以按照上述方法繼續引導。

進水:瀉。初進針一分,吸氣一口,進三進,退三退,令病人鼻中出氣,口中吸氣三次,把針搖動,自然冷矣。如不應,依前導引之;再不應,依生成息數,按所病臟腑之數,自覺冷熱應手。

◎下手八法口訣:

揣:

白話文:

進針:

如果感到進針後身體虛弱無力:

  • 先針刺一分,病患吸一口氣時,針再往裡推三分。
  • 病患呼氣時,針往回退三分。
  • 讓病患從鼻子呼氣,從嘴巴吸氣,重複三次。
  • 搖動針,直到感覺針變涼。

如果上述方法無效:

  • 繼續根據上述方法進行針刺導引。
  • 如果仍然無效,根據病患疾病涉及的臟腑,按照一定的呼吸次數進行針刺,直到病患自覺針下有冷熱感,並感到手部有相應的反應。

◎下手八法口訣:

揣:

揣而尋之。凡點穴,以手揣摸其處,在陽部筋骨之側,陷者為真。在陰部郄膕之間,動脈相應。其肉厚薄,或伸或屈,或平或直,以法取之,按而正之,以大指爪切掐其穴,於中庶得進退,方有準也。《難經》曰:『刺榮毋傷衛,刺衛毋傷榮。』又曰:『刺榮無傷衛者,乃掐按其穴,令氣散,以針而刺,是不傷其衛氣也。

刺衛無傷榮者,乃撮起其穴,以針臥而刺之,是不傷其榮血也。』此乃陰陽補瀉之大法也。

爪:

白話文:

要找出穴位,用手觸摸其位置,在陽面的筋骨旁,凹陷處是正確的。在陰面的郄膕之間,對應動脈。肉的厚薄、伸屈、平直等不同,用手法取穴位,按壓正確後,用拇指甲掐按穴位,若能進退得宜,纔算準確。《難經》說:「刺血不要傷氣,刺氣不要傷血。」又說:「刺血不傷氣,是用掐按穴位的方法,讓氣散開後再用針刺,這樣就不會傷到其氣血。」

繁體中文: 刺衛無傷榮者,乃撮起其穴,以針臥而刺之,是不傷其榮血也。此乃陰陽補瀉之大法也。

刺穿人體的防衛系統而不會傷及正常組織,方法是用手指捏起穴位,讓針在水平位置刺入,這樣就不會傷及正常的血脈。這是一個調和陰陽、補瀉元氣的重要方法。

爪而下之,此則《針賦》曰:『左手重而切按,欲令氣血得以宣散,是不傷於榮衛也。右手輕而徐入,欲不痛之因,此乃下針之秘法也。』

搓:

白話文:

用左手用力按壓,根據《針賦》所說:「左手用力按壓,讓氣血得以疏通散佈,這樣就不會傷及血脈。右手輕輕緩慢刺入,這樣就不會疼痛。這便是針灸的祕訣。」

搓:

以兩手相合,先輕後重,揉搓肢體部位,使氣血調暢,溫養肌肉。

搓而轉者,如搓線之貌,勿轉太緊,轉者左補右瀉,以大指次指相合,大指往上,進為之左,大指往下,退為之右,此則迎隨之法也。故經曰:『迎奪右而瀉涼,隨濟左而補暖。』此則左右補瀉之大法也。

白話文:

按壓並旋轉,就像搓線那樣,不要轉得太緊。轉的時候,左補右瀉。用大拇指和食指配合,大拇指向上,向前稱之為「左」,大拇指向下,向後稱之為「右」。這就是迎隨的方法。因此,經書上說:「迎奪右邊而瀉去寒氣,隨濟左邊而補回溫氣。」這就是左右補瀉的大原則。

彈:

彈而努之,此則先彈針頭,待氣至,卻退一豆許,先淺而後深,自外推內,補針之法也。

搖:

白話文:

彈:

用針輕彈並按壓,先彈動針頭,待氣到穴位,再後退一點距離,先淺刺入再深刺入,由外往內推送,這是補針的方法。

搖:

搖而伸之,此乃先搖動針頭,待氣至,卻退一豆許,乃先深而後淺,自內引外,瀉針之法也。故曰:『針頭補瀉。』

白話文:

將針頭晃動伸展,這是先晃動針頭,等到氣湧至後,再將針退出約一豆粒的距離,然後由深處逐漸淺出,從內部引導至外部。這就是瀉針的方法。所以說:「針頭可以補瀉。」

捫:

捫而閉之。經曰:『凡補必捫而出之。』故補欲出針時,就捫閉其穴,不令氣出,使血氣不泄,乃為真補。

循:

白話文:

按壓(捫):

用手指按壓針灸部位並且封閉它。經書上說:「凡是補益的針灸,必須按壓著手裡取出針。」因此,當要取出用於補益的針時,就用手指按壓閉住針孔,不讓氣血流出,這樣補益的效果纔好。

沿著經絡尋找穴位(循):

循而通之。經曰:『凡瀉針,必以手指於穴上四旁循之,使令氣血宣散,方可下針,故出針時,不閉其穴,乃為真瀉。』此提按補瀉之法,男女補瀉,左右反用。

捻:

白話文:

根據中醫理論,針灸時必須先用手指在穴位周圍四面按壓,讓氣血擴散開來,才能下針。出針時,不要按壓穴位,這樣纔是真正的瀉法。這種按壓和補瀉的方法,對於男女有不同的用法,左右兩邊可以互相補瀉。

捻:

手指分開同時按壓穴位,以搓動刺激穴位。

捻者,治上大指向外捻,治下大指向內捻。外捻者令氣向上而治病,內捻者令氣向下而治病。如出針,內捻者令氣行至病所,外捻者令邪氣至針下而出也。此下手八法口訣也。

白話文:

捻針

捻針是指在治療時,向上捻動針柄,就是治療上部的病症;向下捻動針柄,就是治療下部的病症。向上捻針,使氣向上運行而治療疾病;向下捻針,使氣向下運行而治療疾病。例如,在出針時,向下捻針,使氣運行到病竈處;向上捻針,使邪氣聚集在針下方,然後排出體外。這些就是下手操作八種法則的口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