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繼洲

《針灸大成》~ 卷十 (11)

回本書目錄

卷十 (11)

1. 手六筋,從大指邊,向裡數也。

第一、赤筋:乃浮陽屬火,以應心與小腸。主霍亂,外通舌;反則燥熱,卻向乾位掐之,則陽自然即散也。又於橫門下本筋掐之,下五筋仿此。

第二、青筋:乃純陽屬木,以應肝與膽。主溫和,外通兩目;反則赤澀多淚,卻向坎位掐之,則兩目自然明矣。

第三、總筋:位居中屬土,總五行,以應脾與胃。主溫暖,外通四大板門;反則主腸鳴霍亂,吐瀉痢症,卻在中界掐之,四肢舒暢矣。

第四、赤淡黃筋:居中分界,火土兼備,以應三焦。主半寒半熱,外通四大板門,周流一身;反則主壅塞之症,卻向中宮掐之,則元氣流通,除其壅塞之患矣。

第五、白筋:乃濁陰屬金,以應肺與大腸。主微涼,外通兩鼻孔;反則胸膈脹滿,腦昏生痰,卻在界後掐之。

第六、黑筋:乃重濁純陰,以應腎與膀胱。主冷氣,外通兩耳;反則主尪羸昏沉,却在坎位掐之。

內熱外寒,掐浮筋止。作冷,掐陽筋即出汗。

諸驚風,掐總筋可治。作寒,掐心筋即轉熱。

作熱,掐陰筋即轉涼。內熱外熱,掐腎筋止。

白話文:

手上的六條筋脈,從大拇指邊緣向內數:

第一條、紅色的筋脈:是浮動的陽氣,屬火,對應心臟和小腸。主要掌管霍亂,向外連通舌頭;如果出現反常,會導致燥熱,這時要朝向乾位按壓,陽氣自然就會消散。另外,在橫門下方按壓這條筋脈的根部,下方的五條筋脈也仿照這樣操作。

第二條、青色的筋脈:是純粹的陽氣,屬木,對應肝臟和膽。主要掌管溫和的狀態,向外連通兩隻眼睛;如果出現反常,會導致眼睛紅腫澀痛、容易流淚,這時要朝向坎位按壓,眼睛自然就會明亮。

第三條、總筋:位置在中間,屬土,統管五行,對應脾臟和胃。主要掌管溫暖的狀態,向外連通四肢的板門;如果出現反常,會導致腸鳴、霍亂、嘔吐、腹瀉、痢疾等症狀,這時要在中間部位按壓,四肢就會舒暢。

第四條、紅淡黃色的筋脈:位置在中間分界處,兼具火和土的屬性,對應三焦。主要掌管半寒半熱的狀態,向外連通四肢的板門,在全身循環;如果出現反常,會導致壅塞的症狀,這時要朝向中宮按壓,元氣就會流通,消除壅塞的問題。

第五條、白色的筋脈:是渾濁的陰氣,屬金,對應肺臟和大腸。主要掌管稍微涼爽的狀態,向外連通兩個鼻孔;如果出現反常,會導致胸腔脹滿、頭腦昏沉、產生痰液,這時要在邊界後方按壓。

第六條、黑色的筋脈:是極其渾濁的純陰,對應腎臟和膀胱。主要掌管寒冷的氣息,向外連通兩隻耳朵;如果出現反常,會導致身體虛弱、昏沉,這時要在坎位按壓。

內熱外寒的情況,按壓浮起的筋脈可以停止。出現寒冷症狀,按壓陽性的筋脈就會出汗。

各種驚風症狀,按壓總筋可以治療。出現寒冷症狀,按壓心臟的筋脈就會轉為溫熱。

出現發熱症狀,按壓陰性的筋脈就會轉為涼爽。內熱外熱的情況,按壓腎臟的筋脈可以停止。

2. 手面圖

脾土赤色,主食熱,青色主食寒。

大腸經赤紅色,主瀉痢,青色主膨脹。

小腸經赤色,主小便不通,青色主氣結。

心經赤紅色,主傷寒,青色主多痘。

三焦經青紅色,主上焦火動,一寒一熱。紫色主中焦火動發熱。青色主下焦動陰也。

肺經筋見多嗽,主痰熱。

肝經赤紅色,主傷食,青紫色主痞塊。

腎經筋見,主小便澀,赤輕青重。

命門青紅色,主元氣虛,青黑色主驚。

五指梢頭冷,主驚。中指熱,傷寒。中指冷,主麻痘疹。

掌中五色屬五臟。

諸經脈俱隱不見,是伏於掌心,當以燈照之,則可辨症候,宜發汗表出。亦有掌心關上下有筋者,無定形定色,臨推驗看治。

白話文:

手掌和臉上的氣色,可以對應身體狀況:

脾臟對應的土色呈現紅色,表示可能飲食過於燥熱;呈現青色,則表示可能飲食過於寒涼。

大腸經絡的氣色呈現紅色,表示可能正在腹瀉或痢疾;呈現青色,表示可能腹脹。

小腸經絡的氣色呈現紅色,表示可能小便不順暢;呈現青色,表示可能氣機鬱結。

心經的氣色呈現紅色,表示可能感染風寒;呈現青色,表示可能容易長痘瘡。

三焦經的氣色呈現青紅色,表示可能上焦火氣旺盛,身體忽冷忽熱;呈現紫色,表示可能中焦火氣旺盛而發熱;呈現青色,表示可能下焦陰氣妄動。

肺經若筋脈明顯,表示可能容易咳嗽,且多為痰熱。

肝經的氣色呈現紅色,表示可能消化不良;呈現青紫色,表示可能腹內有腫塊。

腎經若筋脈明顯,表示可能小便不順暢,紅色表示症狀較輕,青色表示症狀較重。

命門的氣色呈現青紅色,表示可能元氣虛弱;呈現青黑色,表示可能容易受驚。

五個指尖發冷,表示可能容易受驚;中指發熱,表示可能感染風寒;中指發冷,表示可能出麻疹或痘疹。

手掌中的五種顏色,各自對應五臟的狀況。

如果各經脈的氣色都不明顯,表示經脈伏藏於手掌深處,這時候可以用燈光照亮手掌,就能分辨症狀,此時適合用發汗的方式來讓症狀從體表排出。手掌中心的關節上下,有時也會出現筋脈,這些筋脈沒有固定的形狀和顏色,需要仔細觀察,依據情況來判斷並治療。

3. 掐足訣

凡掐男左手右足,女右手左足。

◎大敦穴:治鷹爪驚,本穴掐之就揉。

◎解谿穴:治內吊驚,(一名鞋帶風)。往後仰,本穴掐之就揉。

◎中廉穴:治驚來急,掐之就揉。

◎湧泉穴:治吐瀉,男左轉揉之,止吐;右轉揉之,止瀉。女反之。

◎僕參穴:治腳掣跳,口咬,左轉揉之補吐,右轉補瀉。又驚又瀉又吐,掐此穴及腳中指效。

◎承山穴:治氣吼發熱,掐之又揉。

◎委中穴:治望前扑,掐之。

白話文:

掐足訣

一般來說,按壓男性的左手和右腳,女性則按壓右手和左腳。

**◎大敦穴:**治療像老鷹爪子一樣彎曲的抽搐驚風,按壓這個穴位並揉搓即可。

**◎解谿穴:**治療身體內部向上抽動的驚風(又名鞋帶風),會導致身體往後仰,按壓這個穴位並揉搓即可。

**◎中廉穴:**治療突然發作的驚風,按壓這個穴位並揉搓即可。

**◎湧泉穴:**治療嘔吐和腹瀉,男性按壓左腳並順時鐘揉搓可止吐,按壓右腳並逆時鐘揉搓可止瀉。女性則相反。

**◎僕參穴:**治療腳部抽搐跳動、口咬牙關緊閉,向左順時鐘揉搓可補益止吐,向右逆時鐘揉搓可補益止瀉。如果同時出現驚風、腹瀉和嘔吐,按壓這個穴位以及腳的中指會有效果。

**◎承山穴:**治療呼吸時發出吼叫聲且發熱的症狀,按壓並揉搓此穴位即可。

**◎委中穴:**治療身體向前撲倒的症狀,按壓此穴位即可。

4. 治小兒諸驚推揉等法

第一、蛇絲驚:因飲食無度,勞鬱傷神,拉舌,四肢冷,口含母乳,一噴一道青煙,肚上起青筋,氣急,心經有熱。推天河水二百,退六腑,運八卦各一百,推三關、運水入土、運五經、水底撈月各五十,用火於胸前煅四焦,於小便頭上輕掐一爪,用蛇蛻四足纏之,便好。

第二、馬蹄驚:因食葷毒,熱於脾胃,四肢亂舞是也。因風受熱。推三關、肺經脾土各一百,運八卦五十,運五經七十,推天河水三百,水底撈月、飛經走氣各二十,掐天心穴及總心二筋,煅手心、肩膊上、臍下、喉下各一壯,其氣不進不退,浮筋掐之。

第三、水瀉驚:因生冷過度,乳食所傷,臟腑大寒,肚響身軟,唇白眼翻。推三關一百,分陰陽、推太陽各二百,黃蜂入洞十二,將手心揉臍及龜尾各五十,男左女右手後,煅頰車各一壯,更推摩背心演、總筋,腳上。

第四、潮熱驚:因失飢傷飽,飲食不納,脾胃虛弱,五心煩熱,遍身熱,氣吼口渴,手足常掣,眼紅。推三關一十,推肺經二百,推脾土、運八卦、分陰陽各一百,二扇門二十,要汗後,再加退六腑、水底撈月各二十。

第五、烏痧驚:因生冷太過,或迎風食物,血變成痧,遍身烏黑是也。青筋過臉,肚腹膨脹,唇黑,五臟寒。推三關、脾土各二百,運八卦一百,四橫紋五十,黃蜂出洞二十,二扇門、分陰陽各三十,將手心揉臍五十,主吐瀉;肚上起青筋,於青筋縫上煅七壯,背上亦煅之,青筋紋頭上一壯,又將黃土一碗研末,和醋一鐘,銚內炒過袱包,在遍身拭摩,從頭往下推,引烏痧入腳,用針刺破,將火四心煅之。

第六、老鴉驚:因吃乳食受嚇,心經有熱,大叫一聲即死是也。推三關三十,清天河水,補脾土、運八卦各一百,清腎水五十,天門入虎口,揉斗肘,煅囟門、口角上下、肩膊、掌心、腳跟、眉心、心演、鼻梁各一壯。若醒氣急掐百勞穴,吐乳掐手足心,或腳來手來,用散麻纏之。將老鴉蒜晒乾為末,用車前草擂水調,在兒心窩貼之,或令兒服之。

第七、鯽魚驚:因寒受驚,風痰結壅,乳氣不絕,口吐白沫,四肢擺,眼翻,即肺經有病。推三關、肺經各一百,推天河五十,按弦搓摩、運五經各三十,掐五指節三次,煅虎口、囟門上、口角上下各四壯,心演、臍下各一壯。小兒半歲,用撈魚網,溫水洗魚涎與吞。一二歲者,用鯽魚為末,燒灰乳調,或酒調吞下。

第八、肚膨驚:因食傷脾土,夜間飲食太過,胃不克化,氣吼,肚起青筋膨脹,眼翻白,五臟寒。推三關一百,推肺經一十,推脾土二百,運八卦、分陰陽各五十,將手揉臍五十,按弦搓摩、精寧穴一十,青筋縫上煅四壯。如瀉,龜尾骨上一壯;若吐,心窩上下四壯,腳軟,鬼眼穴一壯;手軟、曲池側拐各一壯;頭軟,天心、臍上下,各一壯;若不開口,心窩一壯。

白話文:

治小兒諸驚推揉等法

**一、蛇絲驚:**因飲食過量或勞累鬱悶傷神,舌頭伸出來,四肢冰冷,口中含著母乳,吐出帶青煙的奶水,肚子上青筋暴起,呼吸急促,心經有熱。推天河水200下,退六腑100下,運八卦100下,推三關、運水入土、運五經、水底撈月各50下,用火在胸前煅燒四焦穴,輕輕掐小便處(尿道口)一下,用蛇蛻纏繞四肢,即可痊癒。

**二、馬蹄驚:**因食用不潔食物中毒,脾胃積熱,四肢亂動。也可能是因風熱所致。推三關、肺經、脾土經各100下,運八卦50下,運五經70下,推天河水300下,水底撈月、飛經走氣各20下,掐天心穴及總心經二筋,在手心、肩膊、臍下、喉下各煅燒一次,如果氣機不暢通,浮筋處需掐按。

**三、水瀉驚:**因食用過多寒涼食物或乳食所傷,臟腑極度寒冷,肚子發響,身體軟弱無力,嘴唇蒼白,眼珠上翻。推三關100下,分陰陽、推太陽各200下,黃蜂入洞12下,用手心揉搓肚臍和龜尾各50下(男左女右),在頰車穴各煅燒一次,並推摩背心、總筋和腳部。

**四、潮熱驚:**因飢飽失常,飲食不規律,脾胃虛弱,五心煩熱,全身發熱,呼吸急促口渴,手足抽搐,眼睛紅腫。推三關10下,推肺經200下,推脾土、運八卦、分陰陽各100下,二扇門20下,待出汗後,再加推退六腑、水底撈月各20下。

**五、烏痧驚:**因食用過多寒涼食物或迎風飲食,導致血液凝結成痧,全身烏黑。面部青筋暴起,腹部膨脹,嘴唇發黑,五臟寒冷。推三關、脾土各200下,運八卦100下,四橫紋50下,黃蜂出洞20下,二扇門、分陰陽各30下,用手心揉搓肚臍50下(此法主要用於治療嘔吐腹瀉);如果肚子上青筋暴起,在青筋縫隙處煅燒七次,背上也同樣煅燒,青筋紋頭部煅燒一次,再將一碗黃土研成粉末,與一盅醋混合,炒熱後用布包好,在全身擦拭按摩,從頭往下推,引導烏痧進入腳部,用針刺破,在四心穴煅燒。

**六、老鴉驚:**因吃奶時受驚嚇,心經有熱,大叫一聲便死亡。推三關30下,清天河水,補脾土、運八卦各100下,清腎水50下,從天門穴推至虎口,揉搓肘部,在囟門、口角上下、肩膊、掌心、腳跟、眉心、心俞穴、鼻樑各煅燒一次。如果驚醒後呼吸急促,掐百勞穴;吐奶則掐手足心,或腳心,手心交替進行,用散麻藥物纏繞。將老鴉蒜晒乾研磨成粉末,用車前草搗碎取汁調和,敷貼在孩子心窩處,或讓孩子服用。

**七、鯽魚驚:**因受寒受驚,風痰阻塞,乳氣不通,口吐白沫,四肢抽搐,眼珠上翻,即肺經有病。推三關、肺經各100下,推天河50下,按弦搓摩、運五經各30下,掐五指節三次,在虎口、囟門上、口角上下各煅燒四次,心俞穴、臍下各煅燒一次。半歲以下嬰兒,用撈魚網,溫水洗淨魚涎讓其吞服;一到兩歲的孩子,用鯽魚研磨成粉末,用母乳或酒調和服用。

**八、肚膨驚:**因飲食傷及脾土,夜間飲食過多,胃無法消化,呼吸急促,肚子青筋暴起膨脹,眼珠上翻,五臟寒冷。推三關100下,推肺經10下,推脾土200下,運八卦、分陰陽各50下,用手揉搓肚臍50下,按弦搓摩、精明穴10下,在青筋縫隙處煅燒四次。如果腹瀉,在龜尾骨上煅燒一次;如果嘔吐,在心窩上下煅燒四次;如果腿軟,在鬼眼穴煅燒一次;如果手軟,在曲池穴側邊各煅燒一次;如果頭軟,在天心、肚臍上下各煅燒一次;如果孩子不張嘴,在心窩處煅燒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