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繼洲

《針灸大成》~ 卷四 (3)

回本書目錄

卷四 (3)

1. 《難經》補瀉

經言:『虛者補之,實者瀉之,不虛不實,以經取之,何謂也?』

白話文:

經文說:「虛弱的要補養,實熱的要瀉下,若不虛不實,就按經絡取穴治療。這是什麼意思呢?」

然,虛者補其母,實者瀉其子,當先補之,然後瀉之。不虛不實,以經取之者,是正經自生病,不中他邪也,當自取其經,故言以經取之。

白話文:

如果身體虛弱,就要補益它的源頭(母),如果身體過於亢盛,就要瀉掉它的過盛部分(子)。在補之前要先瀉,在瀉之後要再補。身體既不虛也不實,用經絡來調理,表示是經絡自身出了問題,沒有受到外邪的侵襲,所以要從經絡本身調理。因此說「以經取之」。

經言:『春夏刺淺,秋冬刺深者,何謂也?』

然,春夏者,陽氣在上,人氣亦在上,故當淺取之。秋冬者,陽氣在下,人氣亦在下,故當深取之。

春夏各致一陰,秋冬各致一陽者,何謂也?

白話文:

經文上說:「在春天和夏天裡針灸要扎得淺,而在秋天和冬天裡針灸要扎得深,這是什麼道理呢?」

這是因為,春天和夏天裡,陽氣浮在上半身,人的氣血也集中在上半身,所以針灸時要淺刺。而秋天和冬天裡,陽氣沉降在下半身,人的氣血也集中在下半身,所以針灸時要深刺。

春夏各進補一味陰性藥物,秋冬各進補一味陽性藥物,這是什麼道理呢?

然,春夏溫,必致一陰者,初下針,沉之至腎肝之部,得氣引持之陰也。秋冬寒,必致一陽者,初內針淺而浮之,至心肺之部,得氣推內之陽也。是謂春夏必致一陰,秋冬必致一陽。

白話文:

然而,在溫暖的春夏時節,必然會出現陽氣太盛,導致陰氣變弱的情況。此時,針灸時應將針深刺到腎肝部位,激發體內的陰氣,引導它與外界相通。

而在寒冷的秋冬時節,必然會出現陽氣太弱,導致陰氣變盛的情況。此時,針灸時應將針淺刺而輕柔,刺到心肺部位,激發體內的陽氣,推動它向體內運行。

這是因為春夏時節必須激發陰氣,而秋冬時節必須激發陽氣。

經言:『刺榮無傷衛,刺衛無傷榮,何謂也?』

白話文:

《黃帝內經》記載:「刺(放血)於營血不會傷及衛氣,刺(放血)於衛氣不會傷及營血,這是什麼意思?」

然,刺陽者,臥針而刺之;刺陰者,先以左手攝按所針榮俞之處,氣散乃內針,是謂刺榮無傷衛,刺衛無傷榮也。

白話文:

如果是刺陽經,就直接平躺針灸。如果是刺陰經,需先用左手按住要針灸的俞穴,當氣散後再下針。這樣做,針灸陽經不會傷及衛氣,針灸陰經也不會傷及營血。

經言:『能知迎隨之氣,可令調之,調氣之方,必在陰陽,何謂也?』

白話文:

《黃帝內經》說:「如果能瞭解迎隨而來的氣,就可以讓它調和,調和氣的方法必定在陰陽。」這是什麼意思呢?

然,所謂迎隨者,知榮衛之流行,經脈之往來也,隨其逆順而取之,故曰迎隨。調氣之方,必在陰陽者,知其內外表裡,隨其陰陽而調之,故曰調氣之方,必在陰陽。

白話文:

然而,所謂「迎隨」,就是了解氣血的運行,經絡的走向,根據其順逆流向來取穴,所以稱之為「迎隨」。調氣的方法,必定在於陰陽,瞭解內外表裡,隨著陰陽來調和,所以說:「調氣的方法,必定在於陰陽。」

諸井者,肌肉淺薄,氣少不足使也。刺之奈何?

白話文:

諸井:肌肉薄弱,氣血不足,不能使針刺有效。如果要針刺,該如何進行?

然,諸井者木也,滎者火也。火者木之子,當刺井者,以滎瀉之。故經言補者,不可以為瀉;瀉者,不可以為補。此之謂也。

白話文:

井穴屬於木,滎穴屬於火,而火是木的兒子。當要瀉井穴時,要用滎穴來瀉。因此中醫典籍中說,補用的穴位不能瀉,瀉用的穴位不能補,這就是這個道理。

經言:『東方實,西方虛,瀉南方,補北方,何謂也?』

白話文:

原文:經言:『東方實,西方虛,瀉南方,補北方,何謂也?』

經書中所說的:「東邊實,西邊虛,瀉掉南方,補充北方,是什麼意思呢?」

然,金木水火土,當更相平。東方木也,西方金也,木欲實,金當平之。水欲實,土當平之。東方肝也,則知肝實。西方肺也,則知肺虛。瀉南方火,補北方水,南方火,火者木之子也。北方水,水者木之母也。水勝火,子能令母實,母能令子虛,故瀉火補水,欲令金不得平木也。經曰:『不能治其虛,何問其餘。』此之謂也。

白話文:

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應該互相平衡。東方屬木,西方屬金,木屬性強盛,金屬性應該平衡它。水屬性強盛,土屬性應該平衡它。東方對應肝,可知肝屬性強盛。西方對應肺,可知肺屬性虛弱。瀉去南方的火屬性,補充北方的水屬性,因為南方火屬性是木屬性的子,北方水屬性是木屬性的母。水屬性勝過火屬性,子能使母屬性強盛,母能使子屬性虛弱,所以瀉火補水,目的是不讓金屬性平衡木屬性。古籍說:「不能治療它的虛弱之處,何必談論其他部分?」這句話就是這個意思。

金不得“不”字疑衍。謂瀉火以抑木、補水以濟金,欲令金得平木。一云:『瀉火補水,而旁治之,不得徑以金平木。』火者木之子,子能令母實,謂子有餘,則不食於母。今瀉南方者,奪子之氣,使之食其母也。金者水之母,母能令子虛,謂母不足則不能蔭其子。今補北方者,益子之氣,則不至食其母也。

白話文:

「金不得『不』字」的記載可能有誤。「瀉火以抑木、補水以濟金」是指要瀉除心火來抑制肝木,補充腎水來幫助肺金,目的是讓肺金與肝木達到平衡。

另一種說法認為:「瀉火補水是治療的輔助手段,不能直接用金來平息肝木。」心火是肝木的兒子,兒子強壯時會讓母親虛弱,也就是心火過旺時會消耗腎水。現在瀉除心火,就是奪走兒子的氣,讓它來補充母親腎水。

肺金是腎水的母親,母親虛弱時會導致兒子虛弱,也就是腎水不足時會影響肺金。現在補充腎水,就是增加兒子的氣,讓兒子不再消耗母親腎水。

此與《八十一難》義正相發。其曰:『不能治其虛,安問其餘,則隱然實實虛虛之意也。』

經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何謂也?』

白話文:

如果不能治療根本原因,那麼探究其他問題(症狀)又有什麼意義呢?這句話隱約包含著實虛交替的意思。

上等的醫生治療還沒發生的疾病,中等的醫生治療已經發生的疾病,這是什麼意思呢?

然,所謂治未病者,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於脾,故先實其脾氣,無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中工見肝之病,不曉相傳,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

白話文:

不過,所謂的預防疾病,是觀察到肝臟有問題時,就知道肝臟可能會影響脾臟,所以要先讓脾臟強健,避免受到肝臟的邪氣影響,因此這才叫做預防疾病。平庸的醫師看到肝臟有問題,不瞭解這種相互影響的道理,只是專心治療肝臟,所以這才叫做治療已發生的疾病。

心病傳肺,肺傳肝,肝傳脾,脾傳腎,腎傳心,心復傳肺,七傳者死,謂傳其所勝也。心病傳脾,脾傳肺,肺傳腎,腎傳肝,肝傳心,間臟者生,謂傳其子也。

白話文:

心臟的疾病傳染到肺臟,肺臟傳染到肝臟,肝臟傳染到脾臟,脾臟傳染到腎臟,腎臟傳染到心臟,心臟再次傳染到肺臟,連續傳染七次就會死亡,這是因為傳染到自身被其剋制的臟腑。心臟疾病傳染到脾臟,脾臟傳染到肺臟,肺臟傳染到腎臟,腎臟傳染到肝臟,肝臟傳染到心臟,傳染到相生關係的臟腑會活下來,這是因為傳染到自身相生的臟腑。

何謂補瀉?當補之時,何所取氣?當瀉之時,何所置氣?

白話文:

何謂補瀉?

補,即為添加。瀉,即為減除。

當補之時,何所取氣?

當身體虛弱,需要補益時,取天地間的生氣、陽氣來充實身體。

當瀉之時,何所置氣?

當身體過盛,需要瀉除時,將體內的病氣、邪氣排出體外。

然,當補之時,從衛取氣,當瀉之時,從榮置氣。其陽氣不足,陰氣有餘,當先補其陽,而後瀉其陰。陰氣不足,陽氣有餘,當先補其陰,而後瀉其陽。榮衛通行,此其要也。

白話文:

在需要補充陽氣的時候,從衛氣中取氣;在需要瀉掉陰氣的時候,從榮氣中瀉掉氣。如果陽氣不足、陰氣過剩,應該先補充陽氣,然後再瀉掉陰氣。如果陰氣不足、陽氣過剩,應該先補充陰氣,然後再瀉掉陽氣。使榮衛之氣流暢,這是關鍵所在。

針有補瀉,何謂也?

白話文:

針有補瀉,何謂? 針刺有一補一瀉的作用。什麼是補?什麼是瀉?

然,補瀉之法,非必呼吸出內針也。然,知為針者信其左,不知為針者信其右。當刺之時,必先以左手壓按所針滎俞之處,彈而努之,爪而下之,其氣之來,如動脈之狀,順針而刺之,得氣因推而內之是謂補。動而伸之是謂瀉。不得氣,乃與男外女內,不得氣,是謂十死不治也。

白話文:

然而,補瀉的方法,並不一定要使用呼吸吐納針法。懂得針灸的人相信左手的方法,不懂針灸的人相信右手的方法。在針刺時,一定要先用左手按壓將要針刺的滎俞穴位,彈撥並用力按壓,用指甲向下按,這時氣血的到來,就像動脈跳動的樣子,順著針刺入,得到氣血後再推入體內,這就是補法。動針並伸出,這就是瀉法。如果沒有得到氣血,就用「男外女內」的方法,這代表沒有得到氣血,是十死不治的病症。

信其左,謂善針者,信用左手,不知針法者,自右手起也。

白話文:

相信針灸的人,都相信善於針灸的人,都是用左手持針。不懂針灸的人,通常都是用右手開始。

經言:『迎而奪之,惡得無虛?隨而濟之,惡得無實?虛之與實,若得若失。實之與虛,若有若無,何謂也?』

白話文:

經書上說:『迎著疾病的發展而治療,怎麼可能沒有虛證?隨著疾病的發展而治療,怎麼可能沒有實證?虛證和實證,好像得到了又好像失去了。實證和虛證,好像有了又好像沒有了,這是什麼意思?』

然,迎而奪之者,瀉其子也。隨而濟之者,補其母也。假令心病瀉手心主俞,是謂迎而奪之者也。補手心主井,是謂隨而濟之者也。所謂實之與虛者,牢濡之意也。氣來實牢者為得,濡虛者為失,故曰若得若失也。

白話文:

然而,採取迎頭截斷的方法是治療其兒子的方法,而順應症狀而進行治療的方法是治療其母親的方法。假設心病而瀉手心主穴,這是迎頭截斷的方法。補手心主穴原穴,這是順應症狀而進行治療的方法。所謂的實和虛,是指充盈和虛乏的意思。氣運行的充盈為得,氣運行的虛乏為失,所以說好像得到了又好像失去了。

經言:『有見如入,有見如出者,何謂也?』

然,所謂有見如入者,謂左手見氣來至,乃內針;針入見氣盡乃出針,是謂有見如入,有見如出也。

經言:『無實實虛虛,損不足而益有餘。是寸口脈耶?將病自有虛實耶?其損益奈何?』

白話文:

《針灸甲乙經》上說:「有的時候紮針就像進入人體一樣,有時候又像出來一樣,這是什麼意思?」

所謂「有的時候紮針就像進入人體一樣」,是指左手見氣流過來抵達針孔,然後往裡面扎針;「針入見氣盡乃出針」,是指針扎進去看到氣不見了才把針拔出來。這就是所謂的「有見如入,有見如出」。

《針灸甲乙經》上又說:「沒有實虛之分,損不足而益有餘。這是寸口脈的道理嗎?還是將來得病才會有虛實之分?它的損益又是如何的呢?」

然,是病非謂寸口脈也,謂病自有虛實也。假令肝實而肺虛,肝者木也,肺者金也,金木當更相平,當知金平木,假令肺實而肝虛微少氣,用針不補其肝,而反重實其肺,故曰實實虛虛,損不足而益有餘,此者中工之所害也。

白話文:

儘管如此,這個疾病並不是說脈搏寸口出現異常,而是說疾病本身有虛、實之分。假設肝臟實而肺臟虛弱,肝屬木,肺屬金,金木應該相互平衡。要明白金平衡木,假設肺臟實而肝臟虛弱,有輕微氣短,用針灸不補肝,反而加重肺臟的實症。所以,實處益實,虛處益虛,損傷不足之處,補充有餘之處,這是中醫治療中的嚴重誤區。

2. 瀉訣直說

宏綱陳氏曰:『取穴既正,左手大指掐其穴,右手置針於穴上,令患人咳嗽一聲,隨咳內針至分寸,候數穴針畢,停少時,用右手大指及食指持針,細細動搖,進退搓捻其針,如手顫之狀,謂之催氣。約行五六次,覺針下氣緊,卻用瀉法如針左邊,用右手大指、食指持針,以大指向前,食指向後,以針頭輕提往左轉。如有數針,俱依此法。

白話文:

宏綱陳氏說:『找到正確的穴位後,用左手拇指掐住穴位,右手將針放在穴位上,讓病人咳嗽一聲,趁咳嗽時,將針插入分寸。等到所有穴位的針都扎完後,暫停一會兒,用右手拇指和食指握住針,輕輕搖晃,並前後搓動針,就像手顫抖一樣,叫做催氣。大約進行五六次,感覺針下有氣緊,就用瀉法,如同針在左邊,用右手拇指和食指握針,拇指朝前,食指向後,輕輕提起針頭向左轉。如果有多個針,都按照這個方法進行。』

俱轉畢,仍用右手大指、食指持針,卻用食指連搓三下(謂之飛)。仍輕提往左轉,略退針半分許,謂之三飛一退。依此法行至五六次,覺針下沉緊,是氣至極矣。再輕提往左轉一二次,如針右邊,以左手大指、食指持針,以大指向前,食指向後,依前法連搓三下,輕提針頭向右轉,是針右邊瀉法。欲出針時,令病人咳嗽一聲,隨咳出針,此之謂瀉法也。

白話文:

針灸完成後,仍用右手拇指和食指持針,但改用食指連續捻動三次(稱為飛)。隨後輕輕提起,向左旋轉,稍稍後退針半寸,稱為三飛一退。依此方法進行五六次,感覺針下沉重緊繃,表示氣息已至極點。再輕輕提起,向左旋轉一兩次,如果針在右側,則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持針,拇指向前,食指向後,依循先前方法連續捻動三次,輕輕提起針尖向右旋轉,這是針在右側的瀉法。要拔出針時,請病人咳嗽一聲,隨著咳嗽聲將針拔出,這就是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