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大成》~ 卷九 (24)
卷九 (24)
1. 醫案(楊氏)
思傷脾,脾屬土,思則氣並於脾,而腎水受邪,土太過,則脾亦自病。寒傷形,形屬陰,寒勝熱,則陽受病,寒太過,則陰亦自病矣。熱傷氣,氣屬陽,熱勝寒,則陰受病,熱太過,則陽亦自病矣。凡此數者,更相為治,故悲可以治怒也,以愴惻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也,以謔浪褻狎之言娛之。
恐可以治喜也,以遽迫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治思也,以污辱欺罔之言觸之。思可以治恐也,以慮彼忘此之言奪之。凡此五者,必詭詐譎怪,無所不至,然後可以動人耳目,易人視聽,若胸中無才器之人,亦不能用此法也。熱可以治寒,寒可以治熱,逸可以治勞,習可以治驚。
經曰:『驚者平之。』夫驚以其卒然而臨之也,使習見習聞,則不驚矣。如丹溪治女人許婚後,夫經商三年不歸,因不食,困臥如痴,他無所病,但向裡床坐,此思氣結也。藥難獨治,得喜可解;不然令其怒,俾激之大怒,而哭之三時,令人解之,舉藥一貼,即求食矣。蓋脾主思,思過則脾氣結而不食,怒屬肝木,木能克土,木氣衝發而脾上開矣。
又如子和治一婦,久思而不眠,令觸其怒,是夕果困睡,捷於影響。惟勞而氣耗,恐而氣奪者,為難治也。又同寅謝公,治婦人喪妹甚悲,而不飲食,令以親家之女陪歡,仍用解鬱之藥,即能飲食。又聞庄公治喜勞之極而病,切脈乃失音症也,令恐懼即愈。然喜者之人少病,蓋其百脈舒和故耳。
經云:『恐勝喜。』可謂得玄關者也。凡此之症,《內經》自有治法,業醫者,廢而不行,何哉?附錄宜知所從事焉。
己巳歲,尚書王西翁乃愛,頸項患核腫痛,藥不愈,召余問其故?曰:『項頸之疾,自有各經原絡井俞會合之處,取其原穴以刺之。』後果刺,隨針而愈,更灸數壯,永不見發。大抵頸項,乃橫肉之地,經脈會聚之所,凡有核腫,非吉兆也。若不究其根,以灸刺之,則流竄之勢,理所必致矣。患者慎之。
戊寅冬,張相公長孫,患瀉痢半載,諸藥不效,相公命余治之,曰:『昔翰林時,患肚腹之疾,不能飲食,諸藥不效,灸中脘、章門即飲食,其針灸之神如此。今長孫患瀉痢,不能進食,可針灸乎?』余對曰:『瀉痢日久,體貌已變,須元氣稍復,擇日針灸可也。』華岑公子云:『事已危篤矣,望即治之。』不俟再擇日期,即針灸中脘、章門,果能飲食。
丁丑夏,錦衣張少泉公夫人,患癇症二十余載,曾經醫數十,俱未驗。來告余,診其脈,知病入經絡,故手足牽引,眼目黑瞀,入心則搐叫,須依理取穴,方保得痊。張公善書而知醫,非常人也。悉聽余言,取鳩尾、中脘,快其脾胃,取肩髃、曲池等穴,理其經絡,疏其痰氣,使氣血流通,而癇自定矣。次日即平妥,然後以法制化痰健脾之藥,每日與服。
白話文:
醫案(楊氏)
思慮過度傷脾,脾屬土,思慮則氣鬱積於脾,而腎水受邪,脾土過盛,則脾臟本身也會生病。寒邪傷及形體,形體屬陰,寒勝於熱,則陽氣受損,寒邪過甚,則陰氣也會生病。熱邪傷及氣,氣屬陽,熱勝於寒,則陰氣受損,熱邪過甚,則陽氣也會生病。以上幾種情況,要相互治療,所以悲可以治怒,可以用悲傷、痛苦的言語來觸動他;喜可以治悲,可以用輕鬆詼諧的言語來娛樂他;恐可以治喜,可以用危急死亡的言語來嚇唬他;怒可以治思,可以用侮辱欺騙的言語來刺激他;思可以治恐,可以用轉移注意力的言語來分散他的恐懼。以上五種方法,必須詭詐多變,不擇手段,才能夠影響人的感官,改變人的想法,如果胸無大志的人,也無法使用這種方法。熱邪可以治寒邪,寒邪可以治熱邪,休息可以治勞累,習慣可以治驚恐。
經典記載:「驚恐的人要使之平靜。」驚恐是因為突然發生的事情,如果經常見到、聽到,就不會驚恐了。比如丹溪先生治療一位女子,婚後丈夫經商三年未歸,因此不吃飯,臥床不起像痴呆一樣,沒有其他疾病,只是老坐在床邊,這是思慮鬱結之症。單靠藥物難以治療,用喜悅之情可以解開;如果不行就讓她發怒,使她大怒而哭泣三個時辰,再有人安慰她,服用一劑藥,她就會想吃飯了。因為脾主思,思慮過度則脾氣鬱結而不食,怒屬肝木,木能克土,肝木之氣衝發,則脾土之氣得以疏通。
又比如子和先生治療一位婦女,久思不眠,讓她發怒,當晚就睡著了,效果很快。只有勞累導致氣耗,驚恐導致氣奪的,才難以治療。還有同僚謝公,治療一位婦女喪妹悲傷,不吃不喝,就讓她與親家女兒一起玩樂,同時服用解鬱的藥物,她就能夠吃飯了。還聽說庄公治療因過度喜樂而生病的人,切脈是失音症,讓他感到恐懼就痊癒了。但是喜樂之人少生病,因為他們的經脈舒暢和諧的緣故。
經典記載:「恐懼可以克制喜樂。」可謂是掌握了玄關要領。凡此種症,《內經》中自有治療方法,從事醫業的人卻廢棄不用,這是為什麼呢?附錄在此,應該知道從事醫業的正確方法。
己巳年,尚書王西翁,頸項長了腫塊疼痛,藥物治療無效,請我診治,問我原因。我說:「頸項疾病,有各經脈、原絡、井穴、俞穴會合的地方,取其原穴用針刺。」後來果然針刺,隨著針刺而痊癒,再灸幾壯,就再也沒有發作。總之,頸項是橫肉的地方,經脈聚集的地方,凡是有腫塊,都不是好兆頭。如果不追究其根源,用灸法和針刺治療,腫塊就會擴散,這是必然的。患者要謹慎。
戊寅年冬天,張相公的長孫,患瀉痢半年,各種藥物都不見效,相公請我治療,說:「以前在翰林院時,患有腹部疾病,不能吃東西,各種藥物都不見效,灸中脘、章門穴位就好了,針灸的神奇就在於此。現在長孫患瀉痢,不能進食,可以用針灸嗎?」我回答說:「瀉痢日久,體貌已變,必須元氣稍復,擇日針灸。」華岑公子說:「情況已經很危急了,希望立即治療。」不再選擇日期,立即針灸中脘、章門穴位,果然能夠進食。
丁丑年夏天,錦衣衛張少泉公的夫人,患癇症二十多年,看過很多醫生,都沒有效果。她來找我,我診脈,知道病情深入經絡,所以手足抽搐,眼目昏花,入心則抽搐呼叫,必須按照經絡取穴,才能保證痊癒。張公善於書法,又懂醫術,非常之人。他完全聽從我的話,我取鳩尾、中脘穴位,調理脾胃;取肩髃、曲池等穴位,調理經絡,疏通痰氣,使氣血流通,癇症就自愈了。第二天就好了,然後用治療痰證、健脾的藥物,每天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