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繼洲

《針灸大成》~ 卷九 (22)

回本書目錄

卷九 (22)

1. 灸瘡要法

《資生》云:『凡著艾得瘡發,所患即瘥,若不發,其病不愈。』《甲乙經》云:『灸瘡不發者,用故履底灸令熱,熨之,三日即發。今人用赤皮蔥三五莖去青,於於青灰中煨熱,拍破,熱熨上十餘遍,其瘡三日遂發,又以生麻油漬之而發,亦有用皂角煎湯,候冷頻點之,而亦有恐血氣衰不發,服四物湯滋養血氣,不可一概論也。

有復灸一二壯遂發,有食熱灸之物,如燒魚煎豆腐羊肉之類而發,在人以意取助,不可順其自然,終不發矣! 』

白話文:

《資生經》說:「凡是用艾草灸療,如果能起水泡或膿皰,所患的疾病就會好轉,如果沒有起泡,病就不會痊癒。」《甲乙經》說:「灸療後沒有起泡,可以用舊鞋底烤熱後,敷在灸的部位,連續三天就會起泡。現在的人用帶紅色外皮的蔥三到五根,去掉綠色部分,在草木灰中煨熱,拍碎後趁熱敷在灸的部位,重複十幾次,三天後就會起泡。也可以用麻油浸泡灸的部位幫助起泡。還有人用皂角煮水,放涼後頻繁點在灸的部位,也能幫助起泡。但也要考慮到有些人可能因為氣血虛弱而難以起泡,這時就要服用四物湯來滋養氣血,不能一概而論。

有些人只要再灸一兩次就能起泡,有些人則是吃了熱性的食物,像是烤魚、煎豆腐、羊肉之類的就能幫助起泡,這要根據個人情況來輔助,不能順其自然,否則永遠都不會起泡了。

2. 貼灸瘡

古人貼灸瘡,不用膏藥,要得膿出多而疾除。《資生》云:『春用柳絮,夏用竹膜,秋用新綿,冬用兔腹下白細毛,或貓腹毛。今人多以膏藥貼之,日兩三易。而欲其速愈,此非治疾之本意也。但今世貼膏藥,亦取其便,不可易速,若膏藥不壞,惟久久貼之可也。若速易,即速愈,恐病根未盡除也。』

白話文:

古時候的人貼灸瘡,不用膏藥,而是要讓膿液流出多一點,病才會好得快。《資生》這本書說:『春天用柳絮,夏天用竹膜,秋天用新棉花,冬天用兔子肚子下面的白色細毛,或是貓的腹部毛。』現在的人大多用膏藥貼,一天換兩三次。想要它快點好,這並不是治療疾病的根本道理。只是現在的人貼膏藥,也是為了方便,不能求快。如果膏藥沒有壞掉,就應該貼久一點。如果快速更換,雖然好得快,但恐怕病根沒有完全去除。

3. 灸瘡膏法

用白芷、金星草、淡竹葉、芩、連、乳香、當歸、川芎、薄荷、蔥白等,炒鉛粉、香油煎膏貼。如用別膏不對症。倘瘡口易收,而病氣不得出也。如用別物,乾燥作疼,亦且不便。

白話文:

用白芷、金星草、淡竹葉、黃芩、黃連、乳香、當歸、川芎、薄荷、蔥白這些藥材,加上炒過的鉛粉和香油一起煎煮成藥膏後貼敷。如果用其他的藥膏可能不對症。如果瘡口容易癒合,病邪之氣就無法排出。如果用其他藥物,可能會導致乾燥疼痛,也很不方便。

4. 洗灸瘡

古人灸艾炷大,便用洗法。其法以赤皮蔥、薄荷煎湯,溫洗瘡周圍,約一時久,令驅逐風邪於瘡口出,更令經脈往來不澀,自然疾愈。若灸火退痂後,用東南桃枝青嫩皮煎湯溫洗,能護瘡中諸風;若瘡黑爛,加胡荽煎洗;若疼不可忍,加黃連煎神效。

白話文:

古時候的人使用艾草柱灸療,會搭配清洗的方法。具體做法是用紅皮蔥和薄荷煎煮成湯,溫熱後清洗瘡的周圍,大約清洗一個小時左右,讓風邪從瘡口排出,並使經脈運行順暢,自然就會痊癒。如果灸療後結痂脫落,可以用向東南生長的桃樹嫩皮煎煮成湯溫洗,可以保護瘡口不受風邪侵擾;如果瘡口發黑潰爛,可以加入芫荽一起煎煮清洗;如果疼痛難忍,加入黃連煎煮清洗,效果會很好。

5. 灸後調攝法

灸後不可就飲茶,恐解火氣;及食,恐滯經氣,須少停一二時,即宜入室靜臥,遠人事,遠色欲,平心定氣,凡百俱要寬解。尤忌大怒、大勞、大飢、大飽、受熱、冒寒。至於生冷瓜果,亦宜忌之。惟食茹淡養胃之物,使氣血通流,艾火逐出病氣。若過厚毒味,酗醉,致生痰涎,阻滯病氣矣。

鮮魚雞羊,雖能發火,止可施於初灸,十數日之內,不可加於半月之後。今人多不知恬養,雖灸何益?故因灸而反致害者,此也。徒責灸艾不效,何耶!

白話文:

艾灸後不可以馬上喝茶,恐怕會消散火氣;也不可以馬上吃飯,恐怕會阻礙經脈之氣的運行,必須稍微休息一兩個小時。之後應該進入房間安靜地躺臥,遠離人際紛擾,遠離性慾,保持心平氣和,凡事都要放寬心情。尤其忌諱大怒、過度勞累、過度飢餓、過度飽食、受熱、受寒。至於生冷的瓜果,也應該避免食用。只能吃些清淡易於養胃的食物,使氣血順暢運行,讓艾火將病氣排出。如果吃過於油膩濃厚的食物,或是飲酒過量,會產生痰液,阻礙病氣的排出。

新鮮的魚、雞、羊肉,雖然可以促進火氣,但只適用於剛開始艾灸的時候,十幾天之內可以吃,但過了半個月之後就不能再吃了。現在很多人不知道要靜養,即使艾灸了又有什麼用呢?所以因為艾灸反而導致傷害的,就是這個原因。只責怪艾草艾灸沒有效果,這是為什麼呢?

6. 醫案(楊氏)

乙卯歲,至建寧滕柯山,母患手臂不舉,背惡寒而體倦困,雖盛暑喜穿棉襖,諸醫俱作虛冷治之。余診其脈沉滑,此痰在經絡也。余針肺俞、曲池、三里穴,是日即覺身輕手舉,寒亦不畏,棉襖不復著矣。後投除濕化痰之劑,至今康健,諸疾不發。若作虛寒,愈補而痰愈結,可不慎歟!

戊午春,鴻臚呂小山,患結核在臂,大如柿,不紅不痛。醫云是腫毒。余曰:『此是痰核結於皮裡膜外,非藥可愈。』後針手曲池,行六陰數,更灸二七壯,以通其經氣,不數日即平妥矣。若作腫毒,用以托裡之劑,豈不傷脾胃清純之氣耶?

己巳歲夏,文選李漸庵公祖夫人,患產後血厥,兩足忽腫大如股,甚危急。徐、何二堂尊召余視之,診其脈芤而歇止,此必得之產後惡露未盡,兼風邪所乘,陽陰邪正激搏,是以厥逆,不知人事,下體腫痛,病勢雖危,針足三陰經,可以無虞。果如其言,針行飯頃而蘇,腫痛立消矣。

癸酉秋,大理李義河翁,患兩腿痛十餘載,諸藥不能奏效。相公推余治之,診其脈滑浮,風濕入於筋骨,豈藥力能愈,須針可痊。即取風市、陰市等穴針之。官至工部尚書,病不再發。

甲戌夏,員外熊可山公,患痢兼吐血不止,身熱咳嗽,繞臍一塊痛至死,脈氣將危絕。眾醫云:『不可治矣。』工部正郎隗月潭公素善,迎余視其脈雖危絕,而胸尚暖,臍中一塊高起如拳大,是日不宜針刺,不得已,急針氣海,更灸至五十壯而蘇,其塊即散,痛即止。後治痢,痢愈,治嗽血,以次調理得痊。

次年升職方,公問其故。余曰:『病有標本,治有緩急,若拘於日忌,而不針氣海,則塊何由而散?塊既消散,則氣得以疏通,而痛止脈復矣。』正所謂急則治標之意也。公體雖安,飲食後不可多怒氣,以保和其本;否則正氣乖而肝氣盛,致脾土受克,可計日而復矣。

辛未夏,刑部王念頤公,患咽嗌之疾,似有核上下於其間,此疾在肺膈,豈藥餌所能愈。東皋徐公推余針之,取膻中、氣海,下取三里二穴,更灸數十壯,徐徐調之而痊。東皋名醫也,且才高識博,非不能療,即東垣治婦人傷寒,熱入血室,非針莫愈,必俟夫善刺者,刺期門而愈。東皋之心,即東垣心也,而其德可並稱焉。

視今之嫉賢妒能者,為何如哉?然妒匪斯今,疇昔然矣。余曾往磁洲,道經湯陰伏道路旁,有先師扁鵲墓焉,下馬拜之。問其故。曰:『鵲乃河間人也。針術擅天下,被秦醫令李𨢘刺死於道路之旁,故名曰伏道,實可嘆也。有傳可考。』

戊辰歲,給事楊後山公祖乃郎,患疳疾,藥日服而人日瘦。同科鄭湘谿公,迎余治之。余曰:『此子形羸,雖是疳症,而腹內有積塊,附於脾胃之旁,若徒治其疳,而不治其塊,是不求其本,而揣其末矣。治之之法,宜先取章門灸針,消散積塊,後次第理治脾胃,是小人己除,而君子得行其道於天下矣。』果如其言,而針塊中,灸章門,再以蟾蜍丸藥兼用之,形體漸盛,疳疾俱痊。

白話文:

醫案(楊氏)

乙卯年,我到建寧滕柯山,楊氏的母親手臂抬不起來,背部怕冷且身體疲倦,即使盛夏也喜歡穿棉襖。其他醫生都認為是虛寒症,用溫補的方法治療。我診脈發現脈象沉滑,這是痰阻經絡的表現。我用針灸肺俞、曲池、足三里穴,當天她就覺得身體輕鬆,手臂可以抬起來了,也不怕冷,也不再穿棉襖了。之後,我又給她服用除濕化痰的藥物,至今身體健康,沒有再發病。如果按照虛寒症治療,不斷進補,反而會讓痰結得更厲害,這不是很危險嗎?

戊午年春天,鴻臚寺官員呂小山患有手臂結核,腫塊像柿子一樣大,不紅也不痛。醫生說是腫毒。我說:「這是痰核凝聚在皮膚和肌肉之間,不是藥物可以治癒的。」之後我用針灸手部的曲池穴,施以六陰法,又灸了十四壯,以疏通經絡,沒幾天就痊癒了。如果當成腫毒治療,用托裡的方法,豈不是會傷到脾胃的精氣?

己巳年夏天,文選李漸庵公的祖母,產後患血厥,雙腿突然腫得像大腿一樣粗,病情十分危急。徐、何二位名醫請我診治,我診脈發現脈象芤而無力,這是因為產後惡露未盡,又受風寒侵襲,導致陰陽邪正互相搏鬥,因此發生厥逆,神志不清,下體腫痛。雖然病情危急,但只要針灸足三陰經,就能化險為夷。結果正如我所說,針灸片刻後病人就醒過來了,腫痛也消失了。

癸酉年秋天,大理寺官員李義河,兩腿疼痛十多年,各種藥物都無效。李大人請我治療,我診脈發現脈象滑浮,這是風濕侵犯筋骨的表現,藥物很難奏效,必須用針灸才能治癒。於是,我選取風市、陰市等穴位進行針灸治療。李大人後來官至工部尚書,病症再也沒有復發。

甲戌年夏天,員外熊可山,患痢疾並吐血不止,發熱咳嗽,肚臍周圍一塊地方疼痛難忍,隨時可能死亡,脈象危急。其他醫生都說:「治不好了。」工部正郎隗月潭,素來與我關係很好,請我診治。雖然脈象危急,但胸部仍然溫暖,肚臍處有一個拳頭大小的腫塊隆起。當天不宜針灸,但情況緊急,我只好用針灸氣海穴,又灸了五十壯,病人就醒過來了,腫塊也消散了,疼痛也停止了。之後,我又治療他的痢疾和吐血,逐步調理,終於痊癒。

第二年,熊可山升職方,他問我當時為什麼要這樣治療。我說:「疾病有標本之分,治療有緩急之別,如果拘泥於禁忌,而不針灸氣海穴,腫塊怎麼可能消散?腫塊消散了,氣血就能通暢,疼痛自然停止,脈象也就恢復正常了。」這正是急則治標的意思。雖然你的身體恢復了健康,但飲食後不可過度生氣,要保全根本;否則,正氣受損,肝氣盛,脾土受克,疾病很快就會復發。

辛未年夏天,刑部官員王念頤,患咽喉疾病,好像有腫塊在咽喉上下移動。這種病在肺膈之間,藥物是無法治癒的。東皋徐公推薦我用針灸治療,我選取膻中、氣海穴,並在足三里穴下針,又灸了幾十壯,慢慢調理,終於痊癒了。東皋徐公是名醫,而且才高識博,並不是不能治療,只是像東垣(張仲景)治療婦人傷寒,熱入血室,非針灸不可治癒,必須等到善於針灸的人,針刺期門穴才能治癒。東皋的心意,就是東垣的心意,他們的醫德都可以並稱。

看看現在那些嫉妒賢能的人,怎麼樣呢?嫉妒賢能的事情,古今皆然。我曾經去磁州,路過湯陰,在路旁看到先師扁鵲的墓,下馬拜祭。我問為什麼埋葬在這兒。人們說:「扁鵲是河間人,針灸技術天下聞名,被秦國醫令李醯刺死在路旁,所以叫伏道,實在令人惋惜。這件事是有記載可查的。」

戊辰年,給事中楊後山公的兒子患疳疾,每天吃藥,人卻一天天消瘦。同科的鄭湘谿公,請我治療。我說:「這個孩子形體消瘦,雖然是疳疾,但腹內有積塊,附著在脾胃旁邊,如果只治疳疾,而不治積塊,這是舍本逐末。治療的方法,應該先用針灸章門穴,消散積塊,然後再逐步調理脾胃,這就好比先除去小人,讓君子才能在天下行其道。 」結果正如我所說,針灸積塊,灸章門穴,再服用蟾蜍丸等藥物,孩子的形體漸漸豐滿,疳疾也痊癒了。